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8-30肖斌赵忠海冯明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4期
关键词:勘查资源工程

肖斌?赵忠海?冯明飞

一、前言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传统上以培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等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一个专门培养地质找矿工作者的专业[1]。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对经济质量高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于高等教育系统的发展,给出了新的要求和指示[2]。培养具有多元化、创新性的地质类工科人才成为地矿类高校在时代应对新时期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重要举措。如何建立高效适应地质行业发展需要,并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矿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能够更好地引导专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如何在信息化、智能化不断发展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有效地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是地质类专业面临的共同问题[3]。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专业和学科发展,需要尽快思考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传统地矿类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问题。

二、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传统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矿物、岩石、矿床、煤油气等方面基本理论,具备从事具体研究任务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技能,能够独立开展对金属和非金属固体矿产资源、煤油气等能源矿产的资源勘查工作,并获得工程基本训练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然而,目前需要以市场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且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应用创新型专业人才。但传统校园学科理论教学系统性不够、培养方案滞后、忽略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模式比较固化单一,教师资源、教学实践场地等分布不均衡。受这些方面因素的影响,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差,严重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一)地质类本科生教学方式无法支撑培养模式改革,学科理论教学系统性不够

传统地质类专业面临教学内容知识体系陈旧、专业教师知识面窄,传统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过于强调课程體系的传承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以指数级在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影响着各行各业,对于高等教育行业,已经有很多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于地质类专业,已经开始尝试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对传统地质信息的处理、归纳、总结之中,实现高效的岩石、构造判别等,实现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将虚拟现实技术(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4],引入到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一方面可以将线上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开展野外填图实习之前,可以先在室内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熟悉即将要测制的剖面和勘查的路线。另一方面,可以在虚拟仿真平台开展一些线下无法开展的高危险实验项目或极端条件实践项目。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新的实训实践机会,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地质类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滞后,与行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脱节

地球科学已经由过去的“供给驱动型”转向为现在的“需求驱动型”,急需建立配套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2]。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训实践平台单一、学生参加现场工程锻炼机会较少等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野外实践教学没有相应的转变措施,和当地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受传统理论教学的影响较大,忽视了该行业对于经济变革的需求,导致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较差,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脱节。

三、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作为原煤炭工业部直属高校,坐落于辽宁省阜新市这座以煤而兴的城市。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最初的建立,主要是以煤田地质与勘探方向为主。在1999年,按教育部专业目录对专业名称进行了调整,改为地质工程专业,于2009年正式调整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12年列入“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014年列入“辽宁省本科综合改革示范专业”。2019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0年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培养具备从事煤油气资源勘查工程实践、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的本科生为特色,在矿产勘查和非常规煤油气绿色勘探等方面具备地区及行业优势。针对当前国家对矿产资源绿色勘探、绿色开发的要求,需要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做出变革。要求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既能够同时,兼顾解决传统地质行业面临的地学科学问题和现实科学问题,也能够引领新兴地学研究方向[3],例如行星地球科学、非常规能源矿产勘查等。

(一)探索建立“地质+X”复合特色培养新模式

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变化,在以未来需求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继承发展、改革创新、交叉融合等主要途径[2],在煤矿勘探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等方向,形成专业竞赛化、产学合作化、科研项目化、成果产业化等地学特色鲜明的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地质+“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计划带动人才培养内涵发展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于2020年组织开展了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其目的旨在产出一流成果,培育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在整个地矿类高校适应新常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双一流”学科建设创新团队计划的强大动力,围绕矿产资源调查与矿山灾害地质保障、瓦斯灾害预警与抽采利用等特色科学问题,依托矿产资源调查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地质行业高校基础和特色专业教育,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形成学校内生发展的强大动能。

2.地质+煤矿勘探开发学科集群

煤矿勘探开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原名“阜新矿业学院”,曾为煤炭领域的“黄埔军校”,目前学校以矿业学科为龙头,密切跟踪国家和地区重大战略需求。依托“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进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针对“地质+矿业工程类”复合型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特点,以培养具备广泛学科基础知识、精通专业领域技术的人才为出发点,促进学科专业交叉、“产教、科教双融合”,结合专业认证、新工科建设、卓越工程师计划2.0等,打破校企合作瓶颈,破解跨学科跨领域人才培养难题。计划提出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以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一流学科专业群建设、以课程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思路。

3.地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

依托辽宁省矿产资源绿色精准化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围绕辽宁省战略性矿产资源及优势矿种(如金、铅、锌、菱镁矿、金刚石、硼、锂、萤石、稀土、煤层气、油页岩等),准确把脉,找出这类矿产资源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以绿色勘探、绿色开发为理论指导,在矿产资源绿色精准化开发、高值化利用、智能融合等方面取得理论突破[3]。以“科创一体、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结合课程需求,搭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实验实习实训平台支撑[4]。

(二)构建“学科交叉、虚实互补、校企互通”的三级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一些弊端也逐渐被放大。例如,知识体系陈旧、理论与实践脱离、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等[2]。针对以上问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将地质理论、勘查技术及资源经济学等融为一体,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以金属矿产和煤油气地质勘查为主攻方向,服务东北区域经济社会与地矿行业发展。重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金属矿产及煤炭行业相关企业建立了长年实习合作机制,擅长针对实际勘探对象构建矿山地质模型和预测有利靶区。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下,针对专业特点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概括为课程实验与集中实践环节,如表1所示。其中,课程实验包括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共11门课程,共计158学时,占課程学时的27.4%。集中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普通地质学教学实习、地质识测图专项训练、数字化填图实习、地质建模与成矿预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共计32周。专业必修课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比例达61.7%,超过美国地矿类专业平均实验课时40%的水平[4]。

基于新时代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以人才培养新标准和适应行业发展新导向,以“科创一体、产教融合”为指导思想,建立“校内学科共享+虚拟仿真平台+企业现场基地”的三级实验实习实训平台,覆盖学生培养的课程学习、科研攻关和毕业设计的全过程需求,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更好地满足地矿类本科生实践平台需求,培养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创新型技术人才。

四、结语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对于各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加深。为更好适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经济发展为引领,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将人才实践能力产出作为最核心的培养目标,深化产学研教育模式改革,充分了解行业需求,打通人才需求反馈通道,建立长短期培养方案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保障学生能力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建立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效衔接的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通过探索建立“地质+X”模式,培养一批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立以煤矿勘探开发、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探、矿山生态环境地质等方向特色鲜明的协同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引用

[1]李昌存,马亚杰,韩秀丽,等.地方院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19-22.

[2]刘清友.新时代地质类高校“地质+”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1):13-17.

[3]张晓伟.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科技资讯,2022,20(1):155-158.

[4]赵忠海,崔晓梦,周佳峥,等.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以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2,8(32):159-162.

基金项目:1.2021年全国煤炭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双一流背景下的煤炭类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MXJG248);2.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课题编号:202102079048);3.202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课题编号:辽教通〔2022〕166号);4.2022年度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课题编号:202210147012);5.2021年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一流本科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286)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业学院

猜你喜欢

勘查资源工程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