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社会性形成视域下的技能型社会建设

2023-08-30张品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3年4期
关键词:技能型技能培训

张品

一、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1]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技能型社会是用技能化特征来定义的社会形态,它不仅说明技能是支撑经济社会的重要因素,更强调众多社会职能支持下的技能形成。

二、技能型社会提出的依据:技能形成的社会性

技能形成超越了职业教育甚至教育体系,它涉及众多方面和因素,是一项社会性活动。

(一)技能形成需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技能不是单纯地因效率而生,而是生产方式塑造的,其样态与所在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模式相符,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从技能形成的历史变迁角度来看,传统社会的社会化生产程度相对较低,主要以手工作坊式劳动为主,传统学徒制的技能形成方式最为普遍。工业化大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学徒制在人才培养规模和效率方面明显不足,专门的技能培训机构和正规的职业教育便诞生了,同时,成为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

從当下技能划分种类情况来看,产业结构决定着技能形成分化。王树林在《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一书中,对产业进行了如下分类:第一产业涵盖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其主要活动是动植物的生产;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其具体活动是人工产品的生产;第三产业包括分配、流通、消费,也即是物质性网络服务;第四产业包括科学研究、信息自咨询服务、文化行业等,主要进行的是精神产品的生产[2]。对四类产业需要的从业人员进行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对从业者手工技能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第二产业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宽的知识领域,具备复合和创新技能;第三产业要求从业者拥有深度的专业技能和复合技能;第四产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二)技能形成是一项集体活动

从技能的社会功能来看,技能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生产力水平,缩短生产周期,增加社会财富积累[3]。技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收益,这一目标的实现,不能单靠个别技术人员,必须依托众多具备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因此,技能不能仅仅指个体意义上的私有技术,而应当是一种集体层面的公共物品,或是一种群体意义的社会能力。在此技能内涵的基础上,技能形成不单纯是个人掌握、习得某一技术,更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成员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机构、非正式途径等多种方式形成的提高生产力方面的能力。

(三)技能形成具有社会类型差异

社会是一个抽象概念。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过讨论,其中吉登斯考察“社会”的方案对本文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在吉登斯看来,一个社会之所以成为社会,并与其他社会区别开来,是因为具备以下三种要素:一是场所,也即是领土、疆域等空间;二是对所占有社会空间的合法性特权,而主权主要在国家意义上才有效;三是成员普遍的实践意识和模式[4]。这三种要素在不同群体或集体中具有差异化表现,进而形成多样的社会环境。技能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传递的,由于生产方式、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同国家或社会的技能形成具有不同方式。

李玉珠梳理了一些学者对于典型国家技能形成情况的研究[5],具体如下:芬戈尔德和索斯凯斯对比德国和英国的技能形成后指出,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德国立足高质量的企业职业教育形成了“高技能均衡模式”,英国基于劳动者多技能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低技能均衡模式”。格林探讨了技能形成的国家主导模式,他指出在新加坡,技能形成中处处可见政府的影子,政府管辖相关部门共同履行国家制定的任务,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预期计划。

三、建设技能型社会的关键:制定技能形成的社会战略

技能需要社会性建构,才能更好推进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技能型社会的概念,强调相关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打造“全社会”的技能形成战略。

(一)技能形成涉及多个主体

技能社会性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大致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培训,即在技能养成方面,需要有关主体提供技能形成所需的教育内容;二是投资,也就是在技能培训方面,需要有关主体负责投入资金,以保障培训活动顺利进行;三是评价,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有关主体制定技能标准、评价技能质量;四是运用,这一问题是指谁使用技能,以及如何使用。技能培训主体主要是学校、企业、社区、培训机构;投资主体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以及个人;评价主体有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力量,包括行业协会、雇主联合会、工商会、手工业协会等;技能形成后主要应用于社会生产中。技能形成涉及政府、企业、雇主、工会、行会、学校、劳动者等众多主体。这一情况在不同国家会有差异,但核心主体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学校和劳动者。

(二)不同利益主体必须共同协作

各个主体都能参与到技能建构中来,是因为他们均受益于技能应用。政府关注技能形成的动力有两个:第一,技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政府推动技能形成可以提高国家创新能力;第二,技能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生存能力、减少社会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企业吸纳技能人才,可以获取自身匮乏的资源,同时,提高自身竞争力。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不仅可以获得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支持,还可以更好地发展教育,并为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场所和就业单位。对于劳动者来说,技能培养能获得知识技能,以此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这些主体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特定作用,各利益主体承担的功能作用彼此不可替代。政府、教育部门、劳动力市场与企业必须建立有效的协作关系,形成整合性的技能形成路径。

(三)相关制度需要形成合力

为了保障技能形成,各个主体在技能形成的各个阶段,以及整体历程中协商磨合,形成了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制度规范。依据使用领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技能供应制度、技能投资制度、技能评价制度、人才应用制度。以上四种制度相互影响,彼此成就。供应制度和投资制度是技能形成的前提,评价制度和人才应用制度是技能形成的手段。相关利益主体会在供给、投资、评价、应用等活动中合作或者博弈,达成妥协共识,最终确保技能形成。

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制约因素:我国技能形成的问题与归因

(一)我国技能形成模式折射出的问题

学校技能培育模式、企业技能培育模式与校企合作技能培育模式是我国现阶段技能形成的三种主要模式。学校技能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有:第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很多地区的职业教育面临多头管理,教育部门和人社部门在管理职业院校方面的政策并不完全一致。第二,职业教育的统一规划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学习内容有重复现象。第三,职业院校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创新不足。许多地区学校的培养合作机制不健全,加之专业水平积累不足,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难以吸引企业参与。企业技能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企业难以对员工培训进行较多投入;多数企业制定的培训计划与员工实际需求不符;培训效果评估和反馈工作的科学性有待加强。校企合作技能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有:第一,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在学生实习方面,学校希望企业师傅能够带领实习生参与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更新,但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实习生在实际生产活动中仅充当简单劳动力,跟随师傅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在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方面,企业反馈针对性不强,内容较为陈旧。第二,校企合作评价机制不健全。职业院校选择合作企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效果也缺乏整体评价。第三,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不足。很多地区行业指导职业教育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其在岗位、课程等各项标准制定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在校企合作中的监督、协调作用。

(二)我国技能形成问题的归因

一是政府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各级政府对于自身在技能形成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缺少探索创新和经验积累,各方面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二是相关制度规范体系不健全。其中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是:国家虽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产教结合机制建设,但目前尚未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我国相关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行业企业具体履行哪些职业教育义务,行业组织的协调指导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的制度对企业承担教育责任缺乏强制要求,对参与技能培养的企业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三是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较低。在学历上,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属于专科层次,这导致在招生录取上,高职院校多为最后批次录取;在待遇方面,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落户、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享受不同等待遇;在社会认可方面,很多家长和学生也认为职业教育低人一等。

五、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方式:具体实际与一般规则相结合

鉴于我国技能形成中存在一些“通病”,应当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提出具体对策,优化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环境。

(一)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是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必需的技能。对于一定时期内社会亟需的技能人才培养,须由政府提供。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对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指导实现。二是政府监督企业技能供应。政府应当关注企业技能培训规则的建立与推行。三是协调各方面力量。政府需要在掌握技能形成整体规划以及各方需求与冲突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各方的职责,使之分工合理,配合顺畅。

(二)健全职业教育制度规范

全国人大代表葛道凯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议国务院尽快出台《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条例》,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上升到法律法规的层面,从制度层面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和支撑。”[6]同时,继续完善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诸如集团化办学制度、教师专业发展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业竞赛制度、现代学徒制度,等等。

(三)提升企业培训质量

将培训纳入员工职业发展,实施多类型、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模式;做好培训跟踪工作,利用调查、暗访、考试多种方法了解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及时整改;综合专家、员工、部门机构、相关单位组织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培训调研、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记录、培训反馈,效果评估等多个步骤,进行有效的培训质量评价。

(四)推动形成“职教共同体”

建设技能型社会,推动职业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形成“职教共同体”。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院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师资培养、教学实施等活动中。此外还要对企业的技能培养实施保障,建立学生、企业、学校三者互信的承诺制度。让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机构管理,并承担主要责任。行业要根据经济发展动态,发现本领域产业、职业、岗位与专业之间的关系,研究新产业、新业态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新要求,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

(五)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技能培养的创新模式,有效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变革的要求,形成技能人才供给和需求匹配机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在提升技能人才待遇方面,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人才奖励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要为技能人才提供更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机会,并提升技能人才的主体地位。

引用

[1] 李玉静.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16):1.

[2] 王树林. 21世纪的主导产业:第四产业[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6.

[3] 哈維.资本主义的地缘政治学[A]格利高里,厄里.社会关系与空间结构[C]谢礼圣,吕增奎,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5-136.

[4] 吉登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权力、财产与国家[M] .郭忠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 李玉珠.中国技能形成模式与制度建构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20:16-17.

[6] 孙庆玲,朱彩云.代表葛道凯:建议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统筹管理[EB/OL].http://news.youth.cn/gn/202103/t20210304_12744101.htm,2021-03-04.

作者单位:中山兴中集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技能型技能培训
高级技能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