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

2023-08-29陈张杭健梁宗正

关键词:文科发文文献

陈张杭健,梁宗正

(1.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北京外国语大学 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北京 100089)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概念。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旨在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推动全国高校掀起一场“质量革命”,拉开了中国新文科建设的序幕。2020年11月,教育部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并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的方向、路径等作了全面部署。毫无疑义,新文科建设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高等教育顺应时代变迁的重要举措,对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和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等至关重要。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首先应准确理解其概念与内涵。“新文科”一词最早源于1984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新文科系列”研究专著,2018年,美国希拉姆学院真正意义上践行新文科理念,实施多学科交融的综合性教育教学模式[1]。国内学者在新文科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解析方面,也作了大量的研究。樊丽明等认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文科的人才培养和研究范式必须发生转变,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2]。马璨婧等认为文科之“新”,是在坚守人文理想的基础上,在体系建设、研究范式、实践模式和评价方式上的创新与突破[3]。也有研究强调新文科语境下实践教育的重要性。贺小飞等认为新文科教育实践,一方面要实现从工具理性模式向价值理性模式的回归,另一方面要实现从个体价值性向集体价值性的超越[4]。具体来说,新文科实践教学应注重价值导向性,与理论教学共同构成人才培养的一体两翼,且应以交叉复合和问题导向为新着力点[5]。总体来说,新文科是对传统文科思维模式的突破,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等为抓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文科教育的更新,满足新时代的要求[6]。

在理论内涵上,段禹等认为新文科建设应淡化学科边界,应是以国家和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学科汇聚和人才培养[7]。同时,在新文科建设过程中,应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重塑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体系,更好地对科技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行阐释和回应。王永从新文科与新科技的关系、经典与经典之学的更新和新思潮与新表达的生成等三个方面,对新文科建设的理论前提进行了阐述,认为新文科建设应该就人文学科根本性问题进行先期探讨,以满足学科创新的更高要求[8]。当前,针对新文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学者们根据自己的学科方向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中国新文科建设的理论体系应符合时代特征、契合中国实际,重点在于探寻新文科建设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与逻辑[9]。

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文献开始聚焦于新文科建设的路径探索。吴宝锁等认为,如何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协同系统,是新文科人才培养的关键突破口,并从“学科—学科”“学科—实践”“学科—人生”三个维度提出可能的协同路径[10]。也有研究从更加微观的视角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可能路径。例如,冶进海从人才培养方案出发,指出应根据高校定位和专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未来多层次、全方位、创新型和特色化发展铺平道路[11]。温荣芬从教学教材入手,构建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通用教材“专创融合”思想赋能模型和协同效应模型[12]。类似的研究还包括课程设置与教学手段、“政校企”多元协同育人等[13-14]。

上述研究围绕新文科建设相关问题展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结合这些成果,笔者就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现状、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发现当前我国新文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推动中国新文科建设提供建议。

一、数据来源与方法

笔者着重考察中国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由于相关研究刚刚起步且以中文研究成果居多,因此本研究的数据分析对象以中文文献为主。考虑到从新文科概念的正式提出到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需要一定时间,本研究以“新文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时间设定为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共检索到2 381条相关数据,剔除期刊上的简讯、专业简介和寄语等,以及作者、发表年份等信息缺失的研究论文,共得到有效研究论文2 168篇。

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上述文献进行系统性的识别、统计与可视化分析。该软件能够针对文献的关键词、摘要等进行共现分析,形成文献研究主题、研究热点等可视化知识图谱,被广泛应用于文献计量领域内的研究[15-17]。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特征分析

图1给出了2019年至2022上半年中国学者在新文科建设研究上的年发文数量。其中,2019年64篇,2020年281篇,2021年983篇,2022年上半年共有841篇。可以看出,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持续推进,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内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此外,2019年至2021年来源于CSSCI数据库的学术论文数量分别为15篇、69篇和139篇,2022年上半年共有105篇,说明我国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研究不仅在成果数量上有大幅提高,而且在成果质量上也稳步提升。

图1 新文科建设研究历年发文量

同时,我们对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的作者进行了统计分析。在2 168篇学术论文中,共包含3 638个作者。其中,发文量仅1篇的作者占总数的80.00%,发文量为2篇、3篇和4篇的作者分别占总数的6.60%、1.10%和0.44%。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有26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87万人(1)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这一数据相比,我国在新文科建设研究领域内的学者数量较少,且大部分学者的成果数量仅为1篇。这主要是因为新文科概念在国内提出的时间不长,而领域内的相关人才储备和成果积累需要一定时间。表1给出了在中国新文科建设研究中成果最为丰富的前5位学者。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周星教授,发文量为24篇,有6篇来源于CSSCI数据库。周星教授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作了深入研究。发文数量紧随其后的是唐衍军、吴岩、张燕和王宁,发文量分别为9篇、7篇、6篇和5篇。

表1 发文量排名前5的学者

图2给出了国内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的作者合著共现图。图中,作者姓名的大小代表发文数量的多少,作者间的连边表示作者间的合著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周星、张燕、胡智锋、任晟姝、孙立军、夏燕靖、王昊、刘伟冬和何东煜等学者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合作团队,涉及的机构包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南京大学文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多家高校与机构。这些团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与传媒学科领域内展开了丰富的校内、校际合作。此外,樊丽明、马晓和杨灿明,马佳、袁媛和荆浩,蔡迎春、严丹和何秀全等学者均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合著关系。总体来说,在新文科建设研究上,我国学者在数量和合作程度上已初具规模。但图2合著网络中的连边稀少,说明学者间的合作程度依然不高。新文科建设是近年来兴起的针对传统人文社会科学而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在此领域内深耕的学者较少,相关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需加强新文科理念的宣传,强化教师的新文科建设意识,引导更多的师资力量加入新文科建设研究中,以推动我国新文科建设。

图2 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作者合著共现图

通过对相关文献发文单位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2 168篇学术论文共涉及2 000个单位。其中,发文量仅1篇的发文单位占总数的77.0%,发文量为2篇、3篇、4篇、5篇和6篇的发文单位分别占总数的15.0%、3.8%、1.7%、1.2%和0.4%。图3给出了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发文单位的合作共现图。从中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电影学院和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在艺术类专业上的合作程度较高,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和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在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上的合作程度较高。

图3 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发文单位合作共现图

在发文期刊上,共有756个期刊发表了2 168篇与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的文献。其中,发文量仅1篇的期刊占50.0%,发文量为2篇、3篇、4篇、5篇及5~21篇的期刊占比分别为19.0%、9.8%、5.3%、3.8%和11.4%。表2给出了在新文科建设研究中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从中可以看出,教育类、艺术类和语言类期刊较多。新文科建设属于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我国学者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这些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关注较多。在众多期刊中,《新文科教育研究》为2020年11月新设的领域内专业期刊,由教育部主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办,旨在打造新文科建设的权威学术阵地,说明我国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视。总体来说,大部分单位的发文数量仅1篇,校际间的合作程度不高,尚属于初期阶段,且合作范围大多局限在同专业领域内,跨学科、跨专业合作的研究较少。一方面,由于长期在同一领域内进行教学科研工作,教师在其他学科领域内的知识储备可能有限;另一方面,在交叉学科领域投入更多精力,可能会降低教师在原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导致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减弱。高校应采取更多手段激励教师从事学科交叉教研工作,尤其是对学习能力强、精力相对充沛的青年教师,鼓励他们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高校合作,强化高校优势互补和学科交叉型学者的培养,通过资源整合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基础。

表2 发文量排名前10的期刊

综上所述,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在成果数量和质量上逐年提高,但由于尚属发展初期,领域内的相关人才储备依然不足,大部分学者对新文科建设缺乏持续性的探索,且学者间的合作程度不高。此外,高等院校和机构间在同类型专业上的合作初具规模,但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程度不深。教育类、艺术类和语言类期刊对新文科建设的关注较高,而其他文科专业类期刊对新文科建设涉及较少。

(二)新文科建设研究的内容分析

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本文对2 168篇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所涉及的文科专业进行了人工分类统计,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除了教育学外,国内学者在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等学科上的研究最多,而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农业经济管理和财政学等专业的关注最少,体现了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在学科分布上的不均衡性。

图4 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所涉及专业统计

利用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及其词频绘制词云图,如图5所示,关键词字体越大,说明其出现频次越高。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 168条文献进行关键词的共现分析,通过剔除基本关键词“新文科”“新文科建设”和“文科建设”等,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共现图谱,如图6所示。从图5和图6可以看出,已有研究重点关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这些关键词均位于共现图谱的中心位置,且与多数主题词联系紧密。在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研究强调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18,19]。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课堂教学是新文科建设关注的重点,已有文献多从教学模式的创新等角度提出教学改革方法[20,21],例如全流程翻转课堂、实战化情景教学和交叉写作深度互动等。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不同学科在交叉融合与发展创新的过程中,也蕴含着课程思政[22]。已有文献大多集中于新文科视阈下外国语言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指出课程思政应重视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与思政作用[23-26]。在学科建设上,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要务是推进学科交叉,应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协同探索[27]。

表3给出了2 168条文献中的突显关键词,包括关键词出现年份、关键词强度、关键词初次出现时间和热度结束时间。从表3可以发现,在新文科建设概念提出的早期,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多语种”“传媒教育”和“外语学科”等关键词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热点逐渐向“知识生产”“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等关键词迁移。图7给出了相关研究关键词的时间线图谱,横线表示研究主题,圆心表示该主题的关键词及出现时间,圆圈越大表示该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可以看出,“产教融合”“双一流”和“一流人才”等关键词出现较早,“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和“应用型”等关键词的中心度较高,说明新文科建设的研究基本围绕上述关键词展开。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计学”和“金融学”等关键词开始出现,说明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研究逐渐向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领域延伸。

图7 新文科建设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综上所述,我国新文科建设研究在学科分布上存在不均衡性,多数研究集中在语言类、新闻传播类和艺术类等学科,较少涉及管理学和应用经济学等领域,但近年来相关研究在这些领域内有所延伸。此外,现有研究多从宏观角度出发,注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和学科建设等路径探索。在研究趋势上,当前研究开始向更多的二级学科延伸,如信息技术、会计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的协同和融合已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趋势,促进了新文科实用性和创新性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新文科建设的相关研究,应更加注重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间二级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建设和实践路径探索。只有先做好学科内部的交叉融合工作,厚植本学科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大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积累力量。

三、对策与建议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的现状、热点与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国内学者在此领域内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学者间的合作程度不高,跨院校、跨专业的合作程度不深,仅有少数学者对新文科建设进行了持续性的探究。此外,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文科建设研究的热点开始向更多二级学科延伸,但在学科分布上依然存在不均衡性,相关文献大多聚焦于教育类、艺术类和语言类学科,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和经济类学科的发展探究较少。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进一步推动我国新文科建设的发展。

第一,新文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新时代复合型人才,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当前学科体系下,高校培养方案难以合理设置、师资力量无法合理配备和学科评价机制不匹配等,是困扰当前学科建设、影响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因素。同传统的单一制学科组织和教育体制相比,交叉学科是科研发展的动力,也是人才培养方式的根本变革,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交叉学科,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构建两者之间的协同机制。交叉学科的设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研究应着眼于学科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和学科评价机制等,为交叉学科设置之后的良性发展提供借鉴。

第二,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依赖高水平、复合型的师资队伍。由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会降低教师在原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可能对教师的学术生涯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学科壁垒也会影响教师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兴趣和动力,从而阻碍了教师复合型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应以高质量、多样化的知识结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一方面,从源头上解决根本问题,加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力量的引进;另一方面,加强内部师资的培育力度,相关主管部门应引导和促进不同类型高校内和高校间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通过学科融合促进师资融合,以达到教师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文科交叉融合。

第三,优化科研管理手段,构建开放、创新、融合的新文科建设保障机制。完善高校新文科建设的政策保障机制,从高校权力运行、教师发展、育人育才、经费支持、激励保障等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激发新文科的发展活力。此外,还要加强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模式应由刚性管理逐步向柔性管理转变,充分发挥各学科发展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培育交叉学科增长点创造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

文科发文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