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种语文生活”:培养核心素养的校本探索*
2023-08-29杨卉
杨 卉
核心素养的提出,预示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其理念倡导学生不仅识记“是什么”,而且探究“为什么”和“怎么做”。核心素养是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这里的“课程学习”不再是以往的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而是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十二种语文生活”便是我校基于核心素养培养而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
一、“十二种语文生活”的内涵特征与预期表现
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在《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中提出:学科实践是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条件。受此启发,我们进行了“十二种语文生活”的校本探索。“十二种语文生活”是我校语文课程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学科表现形式,旨在让学生立足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语文学科出发,经历与语文相关的实践活动,在任务引领和教师助推下探索未知世界,从而在经历的过程中生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让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受益。
如下页表1 所示,我们从统编教材出发,将不同年级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开发了“十二种语文生活”校本实践活动。经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十二种语文生活”为教师研究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表1 “十二种语文生活”校本活动各年级安排
“十二种语文生活”的提出,推动了我校教学改革的迭代升级。其预期表现有三个方面:
表现一:从“为儿童的语文学习”走向“为每一个儿童的语文学习”。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实际上能做到什么,为什么没有做好,怎样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表现二:从语文学科的顶层设计走向语文生活图景的构建。让课程、项目成为学生把握学习机会、获取实践经验、谋划学习地图的资源载体。
表现三:从教学流程的设计走向学习进程的刻画。教师更加注重梳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思维发展的脉络,更加重视教的策略和学的策略的研究。
二、“十二种语文生活”助力核心素养发展的实施策略
1.创设真实情境,增强文化自信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学科教学应当是实践取向的教学。信息时代背景下,学生需要将生活实践融入学科实践。教师应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资源,为他们提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机会。
统编一下快乐读书吧围绕“读读童谣和儿歌”这个主题开展,学生在快乐诵读、自由表达中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萌生了诵读童谣、创编童谣的想法。恰逢学校开展民间传统游戏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民间传统游戏中体会到乐趣?受教材和儿童需求的启发,我们设计了“传统游戏童谣我来编”的学习情境。学生在活动中化身为“童谣创编师”,从编创到诵读,从伙伴合作到成果发布,在真实的创编情境中,同学们留下了篇篇精彩的童谣作品。
四上第四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结合快乐读书吧推荐的读物《山海经》,我们带领四年级学生过起了神话生活。在班级读书会上,我们提供了两个任务情境:一是当“画面小侦探”,通过“猜测”的策略,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阅读之旅,在猜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奇书《山海经》的魅力;二是做“异国设计师”,为学生提供表达的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运用山海经式的语言,让学生在独立创编中,建构属于自己的“山海经”世界。
可见,真实的学习情境能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逻辑,使其学会用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解决生活问题,增强文化自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建设当代文化。
2.丰富语言实践,强化语言运用
语言运用是语文课程的重点,我们要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和热爱,努力学会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堂是语言学习的阵地,肩负着带领学生强化语言运用的使命。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具备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记录真实的生活场景;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以一年级的汉字生活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识汉字,公交站牌、食品包装袋、广告招牌、手机App名称等都是他们识字的“空间站”。学生可通过说、画、做、玩等方式,玩转汉字,自创生动活泼的识字小妙招。
二年级的古诗生活可以围绕“寻访古诗中的老南京”语文实践活动展开。学生以南京地名为线索,走近历史的真实场景,根据历史的变迁积累与梳理诗词:认一认地名,探寻南京文化与百姓生活的关系;读一读诗词,初步体味诗词中蕴含的南京历史与典故;办一场“古诗中的南京鉴赏会”,运用已有知识,以讲述和诵读的方式,表达对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识一识、访一访、读一读、品一品的自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他们还运用归类整理的方法,发现了学习汉字的小妙招,发现了汉字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了属于自己的语言运用的知识体系。
3.设计任务驱动,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思维能力纳入核心素养,旨在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在语文教学中用语文学科特有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年级上学期,在学生学习完民间故事单元后,教师可提供歌谣体、对话体两种版本的《牛郎织女》,设计“比较不同版本《牛郎织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讨论“对于在民间故事中增加角色有什么建议?如果将民间故事改成对话体有什么建议?”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加对话”或“加角色”两种改编方式对《猎人海力布》中海力布劝乡亲的情节进行故事内容创编。
三年级的传统节日生活从综合性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进行探究。通过“找寻被遗忘的节日”学习任务,学生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到曾经盛行、如今被遗忘的天穿节、填仓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等节日上,引发学生思考传统节日如何传承与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好奇和求知的过程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民间故事、传统节日对于学生们来说既是古老的,但又是新鲜的。我们希望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在丰富多元的语文生活中,让学生以质朴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亲近母语。在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中,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4.发布研究成果,表征审美创造
语文课程要激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以及生活中坚持对美的追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语文课程的审美活动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完成的,借助语言文字作品对艺术作品和自然风光进行赏析,也可以在欣赏这些作品之后,用语言文字把个人审美体验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既是表现美的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
研究成果的发布,便充分展现了“十二种语文生活”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过程。其目的不只是展示精美的作品,更是呈现学生在语文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的语文生活充满仪式感和成就感。
再以三年级的传统节日生活为例,学生在研究实践后自发地开展了传统节日生活的成果发布:“找寻被遗忘的节日”微研究发布会、传统节日团扇品鉴会、“舌尖上的传统节日”美食分享会、“老南京人的传统节日习俗”VLOG 放映会……
六年级的学生更是建构了超越课堂的节气生活,以行走的方式,亲历传统文化、地方文化,设计了“节气生活”“读城生活”“寻迹生活”等一系列语文实践活动,了解传统文化、家乡文化,以大阅读的方式,打开崭新的语文生活领域。同学们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了《我们和节气有约》的班级文集发布会、《琅小园的二十四节气》美文美图册推介会、老南京节气美食单等活动。
“十二种语文生活”研究成果的发布,其最终指向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十二种语文生活”便是由此出发进行的整体性设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四个方面的相互融合,协调发展,以实践活动为抓手,在真实情境中引领学生主动实践,积极迁移,帮助学生形成真实的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