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思考

2023-08-29陈欣欣刘叶伟

理论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践行

陈欣欣 刘叶伟

摘 要:党的二十大首次在报告主题中强调团结奋斗。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完成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根本要求。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制度基础和教育基础。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需要构建并筑牢基层治理共同体,巩固并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并完善社会保障与治理体系,坚持并加强团结奋斗一体化教育。

关键词: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践行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064 — 04

党的二十大首次在报告主题中强调团结奋斗这一精神标识。团结奋斗源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深深镌刻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中,这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必将继续薪火相传。中国人民通过团结奋斗创造了历史伟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面向新的前进目标,思考并探讨如何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是大势所趋,更势在必行。

一、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团结奋斗精神标识需要持续有效践行,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更是完成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根本要求。

(一)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就是向共同富裕迈进的奋斗历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社会基础,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体制保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完善的制度保证。

新时代新征程,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方位下,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创造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打造共同富裕的发展基石、建造共同富裕的高楼大厦。共同富裕的客体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同样是全体人民。“蛋糕”体量够不够大、质量够不够好,都需要全体人民的参悟、参议与参与。奋斗的基础在团结,团结基础上的奋斗是必须、必要,更是必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通过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并共同享有。

(二)推进精神文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精神文明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要物质层面,更要精神层面。物质文明现代化为精神文明现代化提供物质条件,精神文明现代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物质文明现代化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开展工人、农民教育,就是启发群众革命觉悟、形成自我解放意识的过程,是开启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扫盲运动,开展成人与儿童教育,就是启发群众参与新中国建设的过程,是推进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推进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就是启发群众绘就富裕生活画卷的过程,是完善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学段教育、推进党员教育、终生教育,就是启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是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是团结人民的过程;推进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的成就。党的百年奋斗史证实,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新时代新征程,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更为艰巨,更加需要精神支撑。

(三)完成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表明,在明确的奋斗目标基础上形成的团结最为牢固[1]。党的二十大郑重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担负的艰巨使命,也昭示了中国共产黨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报告还强调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实现任务目标所发挥的核心作用。

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方面在其领导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则在其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作用的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是党完成使命任务的根本保证,团结奋斗需要主心骨、需要掌舵人,这种领导作用又促进党团结人民、凝聚人心,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群策群力、共建共享,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团结奋斗为党完成使命任务提供强大动力,激发强劲活力,创造强盛伟业。因此,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是完成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根本要求。

二、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坚实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已形成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制度基础以及教育基础。

(一)政治基础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依靠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辉煌成绩与发展成就。党的领导保证了政治上的团结,党中央做全局谋划,开展国家治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做先锋,引领基层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反映了党中央对基层党建的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对乡村与城市社区治理到国家治理的思路谋划,为基层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社会治理提供了根本指导和遵循,有利于将广大基层人民群众团结起来,统一思想、共同奋斗。党的领导为团结奋斗奠定重要政治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也为团结奋斗打下坚实政治基础。从政治过程看,通过选举环节选出能够带领群众团结奋斗的人,通过协商环节取得大家一致意见,通过决策环节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决策过程,通过管理环节共同管理好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监督环节确保国家和社会各种公共事务公正运行。从政治体系看,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于国家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中,是体现在各层面各维度的全方位民主[2]。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采取协商民主这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协商的过程就是走向团结的过程,就是共同奋斗的基础。通过全方位协商不仅广开言路、广集众智、广求良策,更能够凝心聚力、齐心合力,团结奋斗。

(二)思想基础

思想工作是基础工作,思想工作做得通,人心才能得以凝聚,做到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如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理论、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彻底的理论最能够说服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通过学习加深对理论的认知,通过掌握贯穿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有效统一思想,指导行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有力思想武器,凝聚团结的思想共识、汇聚团结的群众力量。

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传承、创造、拓展的过程[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底气与精神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已积淀了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等理念,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来源,更是汇聚人心、凝聚共识的文化根源。正是在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之下,中华儿女攀登座座高山,越过重重险峰,来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间节点,团结一致向着宏伟目标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突破一切障碍、克服一切困难的万全之策,更能够推动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有效践行。

(三)制度基础

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还需要坚实的制度框架。制度化协商渠道为团结协商提供制度依据,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则为基层团结创造制度条件。如何开展好民主协商事关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力的行使,新时代,我国已建立起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層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在内的制度化协商渠道[4]。通过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共同商量,达成共识、促进团结,解决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关注与关切的国家和社会事务。

分配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关乎民生、社会建设与国家安全,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治理制度从制度层面提供可靠的制度条件。合理分配能起到有效激励作用,团结奋斗需要通过合理分配实现有效激励,分配制度是实现有效激励与合理分配的关键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广泛调动人民积极性和创造性[5]。社会保障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安全需要,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6]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人民解决了后顾之忧,增强了安全感,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制度基础。社会治理是关系国家治理尤其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完善、健全的社会治理制度有效促进社会治理效能提升,通过制度性安排为人民参与社会治理开辟渠道,就是团结人民的过程,为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教育基础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7]。科技与人才均来源于教育,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教育发挥了事关全局的重要基础作用。在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中,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对个人而言,团结奋斗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培养。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团结奋斗思想、践行团结奋斗精神的必然前提。团结意识来自思想政治教育,奋斗精神更源自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个性化、信息化的,是与时俱进的,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仍然也必然涵盖团结意识、人心凝聚、奋斗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对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影响是潜在的,更是巨大的,为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可靠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需要从基层治理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制度、团结奋斗一体化教育出发探索可靠路径。

(一)构建并筑牢基层治理共同体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的首要路径是构建并筑牢基层治理共同体。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针对我国十四亿的大体量人口国情,如何将党的领导渗透到广大人民当中,如何在群众当中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极大考验着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党的基层组织。党对基层的领导主要由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与人民距离最靠近、联系最紧密、接触最广泛,在基层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基层党组织发挥好组织、宣传、凝聚与服务群众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新时代,党科学判断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扩展了在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主要在基层。基层党组织是带领人民创造满足上述需求条件的带头人,需要基层党组织在联系服务群众上多用情,在宣传教育群众上多用心,在组织凝聚群众上多用力,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形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8]。在基层党组织的团结带领下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并通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宣传、凝聚与服务群众的功能筑牢基层治理共同体。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基层群众参与基层民主的主人翁意识、规则性认识、程序性常识、价值性共识,使基层的事务由基层群众出谋划策、商议解决,共同推进基层治理[9]。通过基层治理共同体的构建,通过基层民主的高效实施,通过协商民主形式,使基层党组织与广大基层群众在协商中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

(二)巩固并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还需要巩固并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这是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路径。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马克思主义仍是我们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必须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培养并坚定人民的理想信念,统一团结奋斗的思想共识,继续巩固好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认识团结与奋斗的辩证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解决怎样团结奋斗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引领、指导、规范精神文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文化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丰富的团结奋斗思想精华,是新时代团结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文化根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传承团结奋斗文化根源的过程,传承的渠道分不同层次,宏观层面应持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制作适应全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电视节目、影视剧、视频与文字作品;微观层面应持续加强各学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基层群众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基层群众精神文化境界。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与幸福感,发挥团结效应,增强团结基础上的奋斗精神。

(三)夯实并完善社会保障与治理体系

制度体系为团结奋斗搭建行动框架,铺就运行轨道。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还需要夯实并完善社会保障与治理體系。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也是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基本现实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中增加了“安全规范”,这是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的重大部署。新时代新征程,应全方位夯实社会保障体系。构建覆盖各类群体的保障制度性方案,突出保障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与保障待遇差距等重点问题;调节收入分配,使全体人民都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规范社保基金运用管理,守住社保基金安全底线;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高效发展。

完善的社会治理体系能够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指明了方向和总要求。在党对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的全面领导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健全社会治理制度中的带头作用,持续加强政府在健全社会治理制度中的责任,通过民主协商,充分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最大限度带动人民参与制度制定与完善,并给予法律保障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10]。

(四)坚持并加强团结奋斗一体化教育

新时代新征程践行团结奋斗精神标识更需要在各学段坚持并加强团结奋斗一体化教育。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开展团结奋斗精神标识一体化教育研究,将团结奋斗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断,阐释了新时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出发点[11],并且强调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思想。人才培养需要长期的过程,培养造就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人才必然需要各学段持续发力,联合用力,充分发挥大思政作用。根据大中小学生成长规律与思政课培养目标设定团结奋斗一体化教育的阶段性目标与安排,有针对性开展团结奋斗的各学段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各学段间关于团结奋斗教育的衔接问题,使青少年扎实掌握团结奋斗思想常识,坚实凝聚团结奋斗思想共识,踏实培养团结奋斗行动意识。

〔参 考 文 献〕

[1]艾四林.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J].红旗文稿,2022(21):43.

[2][4][5][6][7][8][9][10][11]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36,37,144,150,90,231,109,181,

90.

[3]韩喜平,刘雷.党领导人民团结奋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5):63.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践行
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以社团活动为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途径
党员应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层党员践行“两学一做”
践行“三严三实” 做师生满意的党员干部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大力弘扬“东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