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三维审视

2023-08-29韩记康郭树华

理论观察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共同富裕

韩记康 郭树华

摘 要: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南。从其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传统性与时代性、问题性与创新性融合的结果。从其本质内涵来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科学性回答了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和实现方式。从其价值意蕴来看,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既承接历史又回应现实,既立足民族又放眼世界,深刻彰显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与世界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共同富裕;生成逻辑;本质内涵;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5 — 0005 — 0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征程上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合规律性前提下的合目的性和合目的性基础上合规律性的统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始终如一地推行。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大论述蕴含着推进共同富裕的科学思考,研究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需要厘清其形成条件、阐释其基本内涵、明确其重大意义。

一、生成审视:厘清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有其特殊的的生成条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诞生于深厚的指导思想;二是对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富裕实践的发展,建基于深刻的实践经验;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转化,植根于丰富的思想精华;四是对破解时代难题的科学回应,形成于复杂的客观实际。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继承性与发展性、传统性与时代性、问题性与创新性融合的结果。

(一)理论渊源:继承马克思主义有关共同富裕的思想理论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思想,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实践的根本指南,也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大论述最根本的理论立足点,为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推进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勾勒了理论骨架。

纵览马恩著作,其中并未出现“共同富裕”这一词汇,但是通过他们的诸多表述,可以窥见其思想中闪耀的共同富裕光芒。首先,在生产资料的归属方面,马克思明确指明了未来社会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做出这一重大判断,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剖析,揭露了造成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从而产生了废除私有制的革命主张,将摒弃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作为克服资本主义弊端、达到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其次,在行动的主体方面,马克思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马克思摧毁了唯心主义在历史领域最后的避难所,创立了唯物史观,在不否认历史人物作用的同时,肯定社会历史首先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者的历史,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相对立,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2]最后,在社会发展的目标方面,共同富裕以人的解放为目标。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3]但人类解放并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单纯的政治解放并没有摆脱私人利益和宗教的束缚,因而不能视为普遍的人的解放。应当通过克服资本主义的内在局限,最终达到“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4]的理想状态。马克思关于共同富裕的前提要素、依靠主体、价值旨归的理论,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潜心研究共同富裕的理论本源。

(二)历史传承:接续历代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实践出真知。即使客观条件发生转变,以往的实践经验及教训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義。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实践,凝结为宏大的经验宝库,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形成提供了深刻借鉴。这与我们党百年奋斗历史主题具有深刻的一致性,是对历史的一脉相承和伴随时代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与人民并肩作战。近代以来,党带领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恢宏史诗,而党带领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进的实践,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重要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现实国情,争取和平发展环境成为首要任务。毛泽东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对中国现存阶级状况予以科学透视,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源于正确的道路导向,最终实现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谋独立才能谋富强,新中国的成立,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适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化,奠定了共同富实现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探索,为共同富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深厚基础。1978年以来,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关于“姓资姓社”的争论以及苏联模式带来的思想困惑,邓小平实事求是,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回答,纠正了以往的认识偏差,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世纪之交,面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江泽民同志提出了“收入分配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5]。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瞄定问题靶向,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构想,强调要“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6]可以说,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三)文化滋养: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共同富裕的思想精髓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中,处处体现着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圣先贤们即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富民思想,例如,管仲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老子提出无为而治以实现“民自富”;而孔子提出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直接表达了对“共同”的期盼。此外,儒家经典《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可被追溯为共同富裕的雏形。秦汉之后,“富民”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理想追求。例如,董仲舒提出“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司马迁提出“上则富国,下则富家”;唐代诗人杜甫提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宋代理学家朱熹提出“以共趋于富庶人寿之域”;清代儒者黄宗羲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纵观历史,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成为一种千年传承,集中反映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精华和坚定不移追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品格,生动传递了民为邦本、安民保国的治国智慧和价值取向,深刻蕴含着对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期待与憧憬。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精神宝库。习近平总书记向来十分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其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传统文化对共同富裕追求的当代表征,是对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既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又在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实现了传统理念与当代实践的完美交融。

(四)现实诉求: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需要

对理论源头的探索,不应在漂浮于天国的思想中寻找答案,而应在现实的背景中找寻根源。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时代课题,成为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形成的根本动力,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又凭借其高度的科学性指引着共同富裕的推进历程。

得益于脱贫攻坚的胜利,全面小康的实现宣告绝对贫困已成为历史,我国迈上了崭新的发展台阶。新阶段酝酿着新成果,也意味着新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而逐渐显现。党的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重大判断,指出“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7]。社会主要矛盾的本质在于人民群眾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实质是人民群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这一矛盾的剖析,必须明确以下三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明确“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从单一的物质需求向精神文化等领域的多元需求发生了转变;第二,明确“不平衡的发展”既表现为东部地区综合实力远超中西部的区域性差异,又表现为经济领域的“一家独大”的领域性差异,还表现为城市居民和农村村民人口收入拉大的城乡差异;第三,明确“不充分的发展”即在看到社会主要矛盾“变”的同时,看到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的“不变”,认识到经济发展的不充分性,承认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客观差距。如何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持续、高效地推进共同富裕,成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重大论述的根本考量。

二、本质审视:阐释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对共同富裕的实现作出了严密部署,阐释了“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一)制度性: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作为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共同富裕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富裕为根本追求,与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必然结果形成显著对比,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正义事业。这一事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其最终实现需要满足以下两个层面的具体要求:第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共同富裕积累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是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带领人民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的历史。毛泽东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初探索中,就突出了“富强”的全民性,即“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人人都有份”[8]。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入思考后,指明社会主义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基本特征,并将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出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路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贫富差异。江泽民审时度势,对症下药,强调积贫积弱和两极分化都偏离了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9]的基础上对共同富裕的实践作出了科学规划。由此可见,这一目标贯穿我们党执政始终,是我们党对实现人民幸福的庄严承诺,亦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原则。

(二)前提性:立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正如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演进规律一样,在物质生产领域,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前进的过程。马克思曾指出,任何时代都是在继承前人全部生产力基础上前进的。我国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重大成就不仅在于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还在于积累了丰富的脱贫经验,将我国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基点之上,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做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

立足全面小康社会物质基础接续发展,还存在一个如何看待全面小康阶段成就与共同富裕远期目标关系的问题。不可否认,全面小康的阶段成果,在物质供给、经验积累、体制保障等方面为共同富裕进行了多方位的“保驾护航”。但生产力的前进永不止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不可能坐享全面小康的阶段成果而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推进。因此,既要将共同富裕的推进建立在全面小康的阶段成果之上,又不能止步于此,在新台阶的基础上更上新台阶。

(三)广泛性:坚持实现全体人民的全方面富裕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充分肯定了人在劳动实践中的能动性,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这源于他在用蜂蜡建造蜂房前,头脑中已经具备了成品模型。在推进共同富裕之前,最重要的在于明确受益人群与涵盖范围,即对实践行动做出科学规划。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0]

一方面,共同富裕是涵盖全体人民的“共富裕”。西方国家虽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两极分化、贫富差距问题非但没能得到解决,反而日益严峻,并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与“西方之乱”相对,“中国之治”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发展考虑到全体人民的利益,始终秉持“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1]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囊括物质与精神的“同富裕”。这个“同”,并非强调“精神”与“物质”的亦步亦趋,而是对二者重要性的同等看待,缺一不可。这表明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根除唯财富论的错误认知,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协同发展,在不断满足人民物质需求,达到“物质富裕”的同时,始终重视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的“精神富裕”。

(四)渐进性:在动态推进中正视非均衡性问题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景。然而必须意识到“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梦想不可能一夜成真”,[12]必须充分考虑共同富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共同富裕承认差异性,在时间上不同时,在发展上不同步,在水平上不同等。对差异存在的正确认知,是摒弃平均主义做派的预设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非均衡性。

首先,在认识论层面,要明确平均主义不是共同富裕,非同等富裕并非否认公平。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人们错误地将共同富裕等同于平均主义,推动了吃“大锅饭”、大建人民公社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实践,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鉴于这一历史教训,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既要追求公平,使其“合目的性”;更要允许差距存在,使其“合规律性”。其次,在实践论方面,实现共同富裕不能齐头并进。马克思曾“默认劳动者不同等的个人天赋,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先天的差异注定了在后天的收益赚取上也必然不可能整齐划一。区域同理,东中西部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历史积淀、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发展水平也不可能并驾齐驱。最后,在辩证法方面,要处理好“允许差距存在”与“防止差距拉大”的关系。经过分析可知,适度差距的存在是符合规律的必然,但如果放任差距拉大,向反面发生转化,将会重复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错误。因此要在“允许差距”和“控制差距”的辯证运动中推进共同富裕前进步伐。

三、价值审视:明确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步伐,结合人民群众的美好向往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对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从理论方面说,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中国化新境界;从历史方面说,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从实践方面说,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推进提供了指引;从世界方面说,为全人类共同富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集中表现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同时,对中国发展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的中国化。

一是对共同富裕进行了科学定位。将其置于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明晰了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二是纠正了思想界关于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认识偏差,指出共同富裕的全民性、全面性、共建性和渐进性,持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三是对共同富裕实现的阶段目标进行了规划,制定了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使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发展历程更加清晰。四是对共同富裕的旨归进行了强调,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满足人民多领域的实际需要,不断推进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步伐。

(二)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共同富裕作为一种理想社会追求,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几千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封建制度下,共同富裕至多只能成为贫苦群众自我安慰的美好幻想。即便共同富裕在漫长的封建时期不具备实现条件,但人们从未放弃对理想生活的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物质基础、精神共识,共同富裕迎来了从传统文化的理想状态向现实的转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巨轮披荆斩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如日中天,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却没能解决的难题,取得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瞩目成绩,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就了坚实大道。立足于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党的理论与时俱进,对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目标层次、路线规划提档升级,使传统文化中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在新时代愈益变为现实,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为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指引了前进方向

理论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习近平关于“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3]的重要论述,对于锚定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际,就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重任,成为党行稳致远的初心使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围绕践行初心使命的主题,做出了不同的具体贡献。在当下,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初心使命的当代表达与未来趋向。“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在脱贫攻坚领域已经取得辉煌成就,另一方面距离共同富裕实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成就与困难、经验与挑战并存的十字路口,共同富裕水平更高,风险也更高;成就越大,挑战也越大。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问题作出了科学判断,认为不仅应从表面上看到其经济性,更应该看到其事关党执政基础的政治性。因此要统筹人民主观需求与客观执行实际,在遵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三大差距”,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提升百姓幸福度。共同富裕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并进是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四)为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虽然是欧洲,但凭借其真理性和科学性,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理论。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同样因其科学的内涵,超越了国度和制度限制,为世界擘画了发展蓝图。

面对资本主义只顾自身发展而侵害他国利益,只重自身富足而不管他国死活的做法,习近平指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一定不是以国与国之间贫富差距的长期存在和持续拉大为基础。无论是从传统至当代的纵向观察,还是从民族到世界的横向审视,反贫困是始终如一的共同主题。中国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不仅只谋求本国的发展利益,更是将视野拓展到全世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世界人民的交流不仅只局限于经济,而是扩展到政治、文化等多领域,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以邻为壑、尔虞我诈是对全球化的逆向发展,在侵害他国利益的同时也阻塞了自己的前路,最终损害的是全人类共同的未来。习近平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与西方以空洞概念和抽象范畴为对象的“学院式”研究根本不同,以宏大的全球视野为减贫事业指明了方向,真真正正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2.

[2]习近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求是,2020(01).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0.

[5]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3.

[6]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91.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3.

[10]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6.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4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责任编辑:秋 水〕

猜你喜欢

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逻辑理路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儒家廉政思想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及其现代境遇
读懂名师
论职业教育的生成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