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

2023-08-29边艺苏小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3期
关键词:经济学基础案例

边艺 苏小芳

[摘           要]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通过引入情境学习理论,借助具体、真实的案例引领学生进行情境探究,可以很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极大帮助。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把控情境学习理论的内涵,了解其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优势,灵活地应用情境学习理论组织开展经济学基础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保障。

[关    键   词]  情境学习理论;高职;经济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145-04

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涉及保险金融、财会、国贸等多个方面,同时经济学基础课程中还涉及很多公式推导、数学模型,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有较高的学习难度。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再加上部分经管类专业学生是文科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较差[1]。因此,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借助情境来实现生动经济现象与抽象经济理论知识的结合,从而全面激活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内涵

在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师需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只需要被动地等待教师灌输知识即可,而这容易导致学生获取知识十分被动,难以灵活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中的各种复杂问题。情境学习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情境学习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呈现知识,让学生能做到学、用融合,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真正的情境下完成知识探索,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对话,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对话来掌握知识,情境学习理论关注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并且能应用知识处理问题,即学生需要明确自身所学的知识应该应用在哪里、该如何应用[2]。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很难完全脱离课堂而在生活、企业中进行知识应用的。近年来,高职教育更加强调校企合作、岗位模拟、技能竞赛等,其关键就是可以在学校为学生创设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良好融合,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简单来说,情境学习理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通过真实、具体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有助于知识内化的情境,通过社会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展知识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及作用

(一)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

情境学习理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1)教学过程互动性。情境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应该自主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做到分组讨论、互动评价,以此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让学生能实现主动学习。(2)教学内容真实性。在情境学习理论下,教师创设的情境需要契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产生关联,便于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应用知识。(3)教学方法启发性。在情境学习理论中,教师进行情境创设时不能简单地将案例堆砌起来,需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引入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问,指引学生可以在情境中展开讨论分析及思考,并从中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知识深度理解的目的。(4)教学评价多元性。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不僅体现在教师评价上,还需要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小组合作评价,便于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自身的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3]。

(二)情境学习理论的作用

从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征看,在教学中应用情境学习理论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其可以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效果,对于学生综合发展十分有利。情境学习理论的引入可以让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多样,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指引学生学习知识,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单一,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明显提升。情境学习理论还特别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其属于良性互动交流方式,在互动中学生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也可以在与他人交流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便于其多角度掌握知识[4]。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学习理论的关键是提升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会充分发挥出学生本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情境中可以扮演特定的角色,如政府职员、企业员工、消费者等,促使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状态,显著激发了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入课堂中,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了解到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状态,意识到社会的激烈竞争状态,开阔了眼界。最后,在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大多需要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讨论中可以从不同阶段提升自身的能力。如在讨论之前,学生需要准备相应的资料信息,收集相关理论内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属于课堂的主体,师生、生生之间需要不断互动交流,各组学生之间也要进行论证陈述,这提升了学生本身的团队合作能力、相互沟通能力;在讨论结束后,学生需要对结论进行总结陈述,这对于学生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反思应用能力提升都有良好的帮助。可以说情境学习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交流、互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情境学习理论的应用基础

(一)案例收集

在情境学习理论中,情境的创设大多需要结合案例进行,所以在实践中,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案例,借助案例来引领学生高质量地进行情境剖析。由于不同的案例具有不同的特点属性,在情境中又有新的特征,加上案例应用需要契合学生的学情、知识点及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征,所以,在实践中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师需要按照相应的原则来收集案例[5]。

一是准确性原则。经济学基础课程既包含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研究,又涉及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方面的内容。高职生对经济现象具有比较强的敏感性,教师在案例选择上需要保持案例本身的准确性,如果案例不准确,就会给学生传递错误的信息,不利于学生正确观念的形成。二是时效性原则。在诸多案例中,有很多都属于经典案例,教师在教学中也一直沿用这些案例,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及社会发展,有的案例可能已经比较陈旧,不适用于现代经济学发展,同时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通过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当前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来确定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将自身所学应用于实践中[6]。三是坚持难度适中原则。经济学基础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学科,其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也可以涵盖多个方面的知识,而这对学生的要求又比较高,高职生本身的知识素质相对比较差,理论基础不强,如果教师选择的案例难度比较大,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难度适中的案例,引领学生发展,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知识。

(二)案例类型选择

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情境学习理论时,在不同的情境下所用到的案例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在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状况,选用相对应的案例,从而引领学生更好地学习、应用知识。首先是对于问题解决型案例,其主要是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然后学生在案例阅读分析中解决相关问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7]。如在讲解消费的相关理论时,教师可以借助中国人买方与外国人买方的心理对比,让学生比较谁的心理更加理性,这样的问题案例既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自身所学知识。并且问题类案例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深度及广度,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其次是思考分析型案例。这类案例主要是对事件成败原因进行分析,引起学生多方面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企业的价格决策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出家电行业打价格战的经典案例,借助案例创设企业激烈竞争的现实情境,指引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海尔家电没有大幅度降价,但是销量却一直保持稳定的原因[8]。对于这类案例,其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探究,更容易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是观点评判型案例。这类案例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讨论,学生在阅读完案例后需要对各种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在机会成本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出学生案例,一种是自己创业当老板,另一种则是进入企业打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出判断,这类案例更容易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可以在学习中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这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十分有利。

四、情境学习理论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流程

(一)教学准备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其需要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结合授课内容,选择案例创设情境,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在案例选择上,教师要坚持相关原则,根据学生需求及内容确定案例类型,然后明确学生在案例分析时的注意点,并预测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时可能遇到的问题,预设解决方法,最后总结案例[9]。在案例呈现上,教师还需要结合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征及学生学情通过多元方式呈现,借助案例明确教学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以“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这一部分知识为例,在正式进行知识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从而找出教学的重难点部分。一是引领学生可以熟悉利润最大化原则。二是了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三是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四是了解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通过设定教学重难点及知识目标,为后续的知识教学活动有序推进提供指引。

(二)借助案例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纸质材料、多媒体视频、教师口头阐述、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案例,从而创设灵活的情境,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学习知识。对于纸质材料,其呈现方式十分便捷,对于篇幅相对比较小的案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如果是篇幅比较长的案例,则需要教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阅读分析。纸质材料能满足学生反复阅读的要求,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中会出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多媒体视频呈现案例可以保持案例的生动性、形象性,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情境,能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10]。教师口头描述案例主要适用于短小的案例,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记忆能力,能准确地捕捉关键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呈现出案例后,需要结合案例情境、教学重难点,为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能根据问题思考知识。

以“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教学为例,在知识讲解过程中通过材料创设情境:贴春联是我国民间的一大传统,春节临近,某春联市场需求者有5000多农户,供给者为70多家零售商;供应商的进货渠道大致相同,春联所用纸张、制作工艺相同,区别仅在于春联所书写内容不同;供给者销售春联不需要办工商执照;农民购买春联时的习惯是逐个询价,最终决定购买;供应商的零售价格相近,提价基本上销售量为零,降价会引起利润损失。接着在情境中给出学生问题:试分析农村春联市场具有的特征。通过情境及问题的设置,引领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三)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情境学习理论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教师要注意监督学生的小组讨论情况,避免学生交谈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话题,同时教师也需要发现学生讨论中存在的偏差,给予学生及时指正,把控学生的讨论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的讨论情况判断学生的观点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便于后续知识总结。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各组学生在发言时,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储备、思考层面都存在差别,造成了有的小组在情境中可以深层次地挖掘案例中的经济现象,但是也有的小组只能对案例表面的信息进行分析。所以,教师还需要对不同小组的学生进行引导,并通过全班交流形成正确观点,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案例总结

在情境学习理论中,案例总结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通过案例总结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而学生也能及时发现自身学习中的错误观点,并重新树立正确的观点。在案例总结讨论环节,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归纳各组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对结果进行总结整理,将具有创新性、明显错误、具有争议的观点记录下来,与学生共同讨论。对于创新性的观点,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教师需要及时指出,并告知学生正确观点;而对于具有争议性的观点,教师可以引领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并寻找支撑自身观点的依据。

以“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和产量的决定”教学为例,学生经过讨论后,教师要指引学生做出相对应的案例总结。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参与、同一行业中每一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厂商进入和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等。但以上条件是十分苛刻的,在实际中几乎没有一个行业完全满足这些条件,当前只有一些如农产品市场、证券市场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尽管如此,对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分析意义重大,一是可以得到关于市场机制及其资源配置的一些基本原理;二是为其他类型市场的经济效率分析和评价提供参考。

(五)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属于情境学习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点评学生提出的观点,还要针对学生在课堂的态度、表现做出评价。教师需要依据各组学生的小组评价表进行过程性评价、整体性评价。同时对学生来说,在平常也需要开展自我评价及对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这样学生既能在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中充分了解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也可以在评价他人时了解到他人身上的优点,做到取长补短,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六)应用效果分析

实践表明,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借助情境学习理论能全面改善课堂氛围,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也能更顺利地完成,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明显提升。就目前而言,一些高职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學习知识,学生会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状态,即便是部分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也可以在情境中以好奇为驱使进行知识获取[11]。在情境学习理论下,教师可以借助情境活化某些知识,既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也能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且学生在情境讨论中还能强化自身的语言表达、归纳总结能力,满足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此外,情境学习理论不仅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还可以对教师起到锻炼作用,教师为了借助情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认真地筛选案例,把控好整体教学节奏,并且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深度分析,强化教学反思,从而实现了师生同步成长。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通过应用情境学习理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氛围,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并且学生能在分析真实案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十分有利。在实践中,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合理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进行知识探索,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常林.以工学结合理念促进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207-208.

[2]陈靓.探究式教学法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亚太教育,2020(12):46-47.

[3]苏丽婷.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财会学习,2020(17):263-264.

[4]吴谢玲.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7):108-109.

[5]刘江娜,胡淑红,张聪伟,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J].西部素质教育,2021, 7(23):106-109.

[6]邓钰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讨:以“经济学基础”课程改革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3):48-50,72.

[7]王晓.《经济学基础》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22(5):136-138.

[8]张雪芬.基于课堂革命的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国际公关,2019(10):80-81.

[9]张海峰.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3):170-172,175.

[10]朱慧.“互联网+”应用型高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经济学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2,24(9):152-154.

[11]许妍谢.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构建研究:评《经济学基础》[J].领导科学,2022(8):156.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经济学基础案例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简明经济学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经济学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