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三师三岗”在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
2023-08-29梁冬文水平
梁冬 文水平
[摘 要] 高分子材料加工行业属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中的新材料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急需“懂原理,肯动手,一岗多能,适应多岗”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在校学生存在“怵原理,懒动手,技能单一,挑岗位”的现象,难以满足企业需求。已毕业的高职学生延伸教育渠道不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要求,导致未来职业发展受限。通过实践“三段延伸育人,三师全员育人,三岗个性育人”的育人新模式,开展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延伸高职毕业生继续教育,拓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为高分子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关 键 词] 高分子;三段三师三岗;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3-0077-04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要求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創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1]”。教育部强调需将职业教育“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
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石,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当前围绕高分子材料产业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并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业内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和技术技能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方面高分子材料企业缺乏“懂新工艺加工原理,会操作先进智能仪器及加工设备,适应一岗多能及多岗快速转换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已在企业工作的高职毕业生受工作时间、家庭事务、企业内部竞争等因素影响,加之学习渠道不通、学习资源不足,能力提升受到限制。而刚毕业的高职学生更看重未来职业发展,对加工型企业的认知有偏见,对岗位知识与技能掌握不够扎实,导致高分子行业因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不足,向加工智能化、产品高端化方向的发展受限。因此,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剖析,探索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分子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原有专业校企育人合作平台不能满足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专业自2009年以来一直探索并实施“学习—见习—再学习—实习”的“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校外实践基地的见习与顶岗实习进行岗位技能的训练,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兼职教师的指导下基本能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原校企合用育人平台协作机制不完善
在原有产教融合背景下,专业与高分子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并设立实训中心、校企合作办、产学研研发中心等。然而,由于受企业与学校管理机制、人员变化、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的影响,企业与专业协作性不够,在发展理念上存在一定分歧,校、企各自发展,很多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初级阶段,比较形式化及片面化,合作质量不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实现。因此,需解决原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结构松散、功能单一、资源集聚度不高等问题,构建以学校为主体、服务企业、融“产、学、研、用”于一体的育人平台,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2]。
2.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及广泛
由于校企之间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差异,多数产学研合作主要以技术服务、技术转让、技术咨询、课题申请等短期形式存在,合作对象主要是部分有技术发明及特定企业资源的教师,体现的是“短、平、快”的利益性合作,忽略了教学领域的合作,缺乏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合作内容和中长期的合作目标,产学研合作局限于小部分教师,大部分教师及学生参与机会较少,没有把学生职业发展作为核心很好地融入产学研合作中。
(二)现有专业建设内涵尚不能完全适应高分子材料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
专业通过多年品牌专业建设,基本满足了传统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在当前工业4.0及数字化高度融入制造行业,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向智能制造及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职高分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发生了变化,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是当下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首要任务和目标。高分子材料行业由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变,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工作任务呈现“重组”,呈现高移(要求高)、组合(具备多种技术)和延伸(向专业链两端延伸)的特点,员工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发生了变化,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沿袭了普高教育的做法,基于学科知识模块关系排序设置的课程体系,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不一致;基于学科知识选取理论学习内容,与完成工作任务技术技能知识错位;基于学科知识模块设计教学大纲,与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工作岗位要求脱节。因此,必须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结构与内容重新进行调整,提升拓展,加强融合,培养一岗多能、适应多岗的发展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才能满足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三)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职业教育发展要求
目前专业的大部分教师都由普高教师转型而来,主要以专业课程的讲授为主,受固有思维的影响,在进行授课时仍存在理论知识内容过多过深的问题;部分教师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实践生产经验,自身的综合技能水平不足,难以给予学生较好的技能指导。企业兼职教师因企业工作任务较重,对教学规律不够了解,大多只能以讲座方式进行或在“顶岗实习”时才进入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指导不够深入。现在的高职院校缺少专职的职业规划导师,一般由辅导员兼职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指导内容仅限于应聘的技巧及简历的制作。
(四)高职学校对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不足,企业需求与学生职业生涯意愿不匹配
学生毕业后刚进入企业,在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不适应,对自己进入的行业或企业信心不足,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总有一种入错行的感觉,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对公司的发展前景认识不明朗;对就业的岗位没好感,工作起来没激情,甚至不在状态,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认知不足,学校对专业教育不够深入,学生对专业不热爱;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太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展职业规划相关课程,没能及早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准备不足,最后为了完成“顶岗实习”任务而应聘。学生由校园走向社会存在困惑和茫然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频繁跳槽,甚至误入传销圈套,不仅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还导致家庭矛盾或社会问题。
企业需求“懂原理,会动手,一岗多能”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但就业调查统计显示就业学生存在“怵原理,懒动手,挑岗位”的现象,到顶岗实习阶段时学校面临部分学生“不想去,不下去,下不去”等局面,这反映了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两者之间的不匹配。同时,目前进入就业的“0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这一代学生因成长环境的特殊性,比较以自我为中心,跟父母的沟通、社会的融合能力相对较弱,不能与企业兼职教师很好地沟通,劳动意识较薄弱。高职院校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劳动意识成为必要。
(五)高职学校对毕业学生的延伸教育服务不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分子加工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迅速,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技能到企业工作几年以后逐渐落后,而已毕业学生基于企业间的同业竞争性及企业内部的员工间竞争等复杂因素的影响,难以及时学到最先进的技术与技能,急需从学校获得学历或知识、技能方面的支持,如职业能力培训、延伸学历教育、延伸职业规划、延伸心理健康教育,协助已毕业学生解决技术障碍,为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而目前高职院校对已毕业学生提供的延伸服务严重不足,不但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受阻,而且生疏了校友对学校的感情,不利于专业及学校的长久发展。
三、专业教学改革思路
基于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的现状分析和其他专业成功经验的研究,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以学校为主导,“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共建协同育人新平台。改变以“教材、教室、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职业发展”为中心,实践“三段延伸育人,三师全员育人,三岗个性育人”的新路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打造学生“校内专业导师—职业规划导师—企业导师”三师全员育人团队;以学习效果为中心,重构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岗、赛、课、证”结合,实施符合学生“技术—销售—管理”等多岗位需求的个性育人实践。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中心,树立覆盖学生“启发期(1、2年级)—体验期(3年级)—发展期(毕业后3~5年)”职业生涯的延伸育人理念。“启发期”由校内辅导员、专任教师开展职业规划初期教育,鼓励、引导及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专业技能大赛等,培养专业兴趣。“体验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导师指导下体验职场的特点,在企业轮岗过程中寻求个性发展的合适岗位。“发展期”是学生在企業就业后利用学校提供的再教育资源、校友资源、产业集团资源提升岗位迁移、岗位提升能力,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
四、实施方案及具体实践
(一)创新校企合作新机制,“政、行、企、校”四方合力,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规定了“校企合作实行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合作机制”。专业在协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聚集多方资源,协同政府、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所和骨干企业,成立新材料协同创新平台,从专业层面上构筑由政府支持,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合作平台,推进实施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政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促进支持政策、服务平台和保障机制。如针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奖励、税费优惠等政策激励;对学校通过平台开展的各项教改、科研继续教育项目给予经费上的支持等。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收集、发布国内外行业发展信息,开展新技术和新产品鉴定与推广,引导职业教育贴近行业、企业实际需要,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并提出制定行业职业教育规划咨询建议。
企业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协助学校确定办学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课程建设、共编活页式或工作手册式教材;共建校内及校外实训基地,加强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接受学生见习及顶岗实习。企业参与产教融合,需树立社会责任感,为整个行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改善整个行业的人力资源建设。
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负责制定校企合作规划、教育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根据企业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内容,健全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为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升级提供支持与服务,增强服务企业的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
(二)重组课程体系,满足多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
原来的专业课程体系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组成,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安排不能适应高技术技能人型人才的培养,公共必修课课时比例占比较高,占27%,总实践教学比例只占40%左右,对需进行技能培养的高职学生课时明显偏少。原有教学科目的设置与本科专业基本一致,仅进行了课时的缩减,教学内容重理论教学,技能训练较少。近年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行业专家、政府产业规划人员组成专业调研团队,针对行业及企业发展需求、生源结构特点调整教学科目和增加实践课时量,总实践教学比例提升到55%左右,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和实用。高职学生生源复杂,有普通高中生、中职生、退伍军人、农民工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理论知识以够用为目标,重在进行技能训练。根据现阶段人才需求的特点,重点打造五大平台课程,如下图1所示。
在教学中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岗、赛、课、证”结合,提高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比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达到较高比例。
(三)开发以项目为载体的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紧跟行业技术发展
原来的专业课程大多是“为知识而传授”,理论内容过多,教师讲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对岗位技能训练不足,学生感觉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到了企业用不上,导致学习主动性不强。为适应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由教学团队对企业、行业及毕业生进行调研及回访,确定课程培养目标,对相关岗位与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分解岗位能力与职业要求,基于工作过程选取课程内容,设置典型学习项目,将知识点和技能融入每个项目中。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达标率明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升。这种专业课程设计将专业教学和企业岗位需求有机地融合起来,使教育与行业发展、市场经济相协调,加大了职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提升了学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四)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校内、校外学生提供有效线上资源
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满足学生未来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需求,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以高教出版社“智慧职教”平台深度开发建设以SPOC和MOOC为核心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基本覆盖专业核心课程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程等优质数字化资源,实现校内开放、校外共享。以知识点、任务、项目为引领,整合与建设数字化资源,形成专业素材库。重点建设制作“短小精悍”的微课,为学习者和使用者提供必要的数字资源和拓展资源,让教师能够利用丰富的资源自由搭建课程项目,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需求,达成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目标。以“适用、好用、乐用”为目标,实现大规模教育,满足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的需求。同时也为已毕业的高职学生继续学习及提升能力提供有效学习资源。
(五)组建“三师”队伍,为学生学习及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1.校内专业教师
实行专业方向负责人聘任机制,选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精通现代高分子材料加工企业工作流程、教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作为专业方向负责人,其既是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教学名师,又是技术技能出众、服务能力突出的行业大师。
推行“专业教师+研发人员”新“双师型”骨干教师培养机制,培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业务水平较高、教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同时对团队其他成员加强“双师”素质培养。
专业教师以访问工程师、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应用项目开发等形式下企业实践锻炼,加强与业界的联系,把握行业和市场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协同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加强企业项目开发与专业教学的互动,带领学生完成较为复杂、应用性强的项目,促进学生学业与未来就业结合,实现学用并举。
2.职业规划导师
为切实推进学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就业能力培训,改善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环境,促进毕业生更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组建校内专职及校外兼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导师。校内专职包括相关专业且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了解专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或工作经验;热爱就业指导工作;学校就业部门工作人员、就业指导教研室教师、二级学院负责就业工作的领导、辅导员。校外兼职包括社会各界成功人士、企业高管、高级职业规划师、知名校友、用人单位招聘负责人、人社部门工作人员和其他高校就业指导骨干教师。在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四个模块的指导:
(1)就业形势政策与求职准备
举办就业形势政策分析、就业制度、大学生就业法律与权益保护、求职途径、求职技巧(包括求职简历、笔试面试准备和求职礼仪等实战性求职指导)等讲座。
(2)就業动员、求职意向调查与分析
进行就业形式(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公务员和选调生等公考等报考指导)、行业专业就业市场分析与分类指导,帮助学生整合自身优势与职业世界信息做出明确决策。
(3)就业观念与就业心理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了解就业心理及误区、就业心理障碍与冲突,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帮扶。
(4)职业生涯规划辅导
帮助学生深入、全面了解自我,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指导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
3.企业兼职教师
依托职业教育集团、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和聘用具有丰富生产经验、产品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技术骨干或有特殊技能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本专业的实践技能课程,将最新行业信息和技术带到专业教学中,便于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指导专业改革与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吻合度[3]。
五、结束语
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三段延伸育人,三师全员育人,三岗个性育人”校企协同育人实施路径,丰富了校企合作、“三教”改革理论。把教育教学改革的角度,从学校、企业转向学生;新教学模式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三教”改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涯教育延伸,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全员育人团队,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多岗位育人,解决了“不想去,不下去,下不去”的学生实际问题。
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途径;以培养高分子材料企业急需的人才为核心;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一体化素质教师为主体;依托以实习实训基地,达到“学精湛技术、拿资格证书、择理想职业”的目的,实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开发技术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谋生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和优质服务能力,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寇佳丽.职业教育那点事儿[J].经济,2022(5):73-81.
[2]方季红,张娟.江海联动开发与区域高职专业设置研究[J].职教论坛,2016(23):92-96.
[3]梁冬.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毕业综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3(6):73-76.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