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设计“主问题”的意义与策略
2023-08-29张旭
张旭
高质量的阅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设计“主问题”,用好的“主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开阔视野,积累知识。本文主要谈谈设计“主问题”的意义与策略。
一、设计“主问题”的意义
(一)有利于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阅读课一般都会围绕一个“主问题”展开。“主问题”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开展下去。“主问题”和由“主问题”衍生出来的“次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教师通过设计“主问题”,可以更好地安排教学过程,使各个教学环节均围绕“主问题”展开。
(二)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著名教育家王荣生曾经说过:“唯有有效的问题聚焦,才能使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充分展开阅读活动,在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究中整体把握文本内涵。”教师设计出来的“主问题”一般是都是对众多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可以简化教学中没必要出现的一些提问环节和互动环节,从而将宝贵的教学时间留下来供学生思考问题。“主问题”能更好地呈现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设计“主问题”的策略
(一)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指南针”。在备课阶段,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主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例如,针对《背影》一文,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父子亲情的温暖”。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
可以将文章的题目“背影”换成“送别”吗?为什么?
教师设计这一主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体会其中浓浓的父子情。作者虽然在文章中写了车站送别的场面,但是贯穿全篇的一直是“背影”。父亲的颓唐、忧郁、真挚以及对儿子的爱都是通过“背影”表现出来的。原标题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围绕“主问题”,学生能够深入文本,感知文本的艺术特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二)根据教学资源设计“主问题”
语文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考虑如何以最少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出高质量的“主问题”。例如,在讲解《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前,考虑到一些不了解历史知识的学生可能不清楚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纠葛,教师特意准备了一些课外资源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观看戏剧《将相和》。结合这一教学资源,教师就可以以《将相和》中的“和”字为立足点,设计出这样一组“主问题”: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两人是否一直都“和”?又是如何“和”的?“和”到底指的是什么?
结合《将相和》设计“主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文本的内容,了解作品中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主问题”
在閱读教学中,最不可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情况。著名的教育家于涟曾经说过:“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绝对不能闭塞眼睛捉麻雀,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我们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其特点来设计“主问题”。比如,在讲解《父爱之舟》之前,教师了解到本班的学生在写作中普遍存在“不注重细节描写”这一问题。对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
你从文中的哪些细节中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
这种简单直接的“主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走进文本,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细节描写的妙处,从而积累相关的写作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去。
(四)根据文本的特点设计“主问题”
在备课时,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文的特点来设计“主问题”,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虽然《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但并不受学生的喜爱。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设计这样的“主问题”:
为什么罗森塔尔写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新闻奖?
新闻的主要特征是“新”,要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鲜事。但标题从正面直接说明“没有什么新闻”。既然没有新闻,这篇文章为什么又会获得普利策新闻奖?这个问题可以贯穿整节阅读课的始终,成为学生互动、探究的主线,激发其对文本的探究欲望,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文本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总之,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互动、碰撞的一种活动。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语文素养,还要让他们学会独立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而“主问题”就像是贯穿整节语文课的一条主线。教师需要设计出合适的“主问题”,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