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科技政策

2023-08-27孟继民张婉玉殷于博

辽宁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

孟继民 张婉玉 殷于博

〔内容提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加快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推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关键之举,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主要依赖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梳理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科技政策发挥的促进作用,针对存在的弱项不足,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支持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科技政策制定、调整、实施提供借鉴参考,助力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政策;东北振兴

注:本文受2022年辽宁省科学事业公益研究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支持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政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JH4/10100005)资助。

为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的战略部署,2023年2月,辽宁出台了《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特别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处在成长壮大期,未来产业领域处在初创培育期,应结合辽宁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科学界定和明晰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點领域和发展路径,并优化实施相应的科技政策,推动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一、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支持性政策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科技创新中孕育成长的产业,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转型升级、跨界融合中实现发展壮大,辽宁的科技实力奠定了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支持性的科技政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科技能力增强奠定了发展基础

辽宁是工业大省和科技大省,科技能力奠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首艘国产航母、航母舰载机、战略核潜艇、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水下滑翔机等一批“大国重器”由辽宁制造,为国家战略安全贡献了力量。辽宁基础研究能力不断提升。根据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出版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辽宁科技活动产出指标居全国第7位,具备较强的科技能力。在科研成果方面,2022年辽宁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00亿元,同比增长28.5%;近10年来,全省共有178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232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科技成果持续产出、创新产品收入显著增长、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明显。在平台建设上,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个,居全国第6位,区域创新高效推进,科技人才引育提速加强。

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十三五”时期,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成为辽宁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产业增速持续领先。2019年,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1793亿元,占全省GDP比重为7.2%,年均增速为11.8%,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4%。到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1.7%,比2015年提升17.2个百分点,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沈阳、大连、本溪、抚顺、盘锦的5家高新区获批建设国家中小企业双创升级特色园区,高新区创新引领作用得到强化。依托全省经开区形成30个特色产业集群,其中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成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集群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3.科技政策发挥支持促进作用

辽宁科技政策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明显,发展成果中有辽宁科技政策的贡献。2021年10月1日《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之后,国内省级层面出台的首部专门针对规范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在创新生态、鼓励突破、减少约束、形成合力、责权利界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突破的政策举措。具体来看,辽宁省积极落实国家和辽宁首台(套)支持政策,把首台(套)范围扩展到重点产品的首次应用、新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的首批次、软件的首版次等方面,激发市场主体创新的积极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建立更加有效的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更多的技术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面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实力。

二、正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强化产业发展能力

国内各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热度持续上升,各省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对资源、人才、技术的争夺不断加剧,政策的支持力度普遍增加。在此竞争环境中,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科技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支撑力、影响力和牵动力有待强化

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2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5.8%,比全国水平低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为13.4%,比全国水平低7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的两大主要行业——医药制造业与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占比出现了下降。

2.科技主体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相对减弱

在研发投入方面,由于辽宁历史包袱重、遗留问题多、保障压力大,2021年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占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21.73%与1.03%,位居全国第10、20位,两项支出占比形成逆向排序,科技创新投入捉襟见肘。同时,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统计,辽宁近年来的区域创新能力略有波动,但相较于2012年在全国排位的第7位,到2022年的第14位,整体仍呈下滑趋势,科技领域的差距短板愈加明显。

3.高端人才出现缺口

2021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为5.2万人/年,占全国总量的1.7%,列全国第15位。虽然辽宁是人才资源大省,但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相对不足,且多分布在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多数领域人才供需缺口仍然较大。如软件和信息服务、数字制造、工业设计、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高端人才短缺日益突出。

4.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距在拉大,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全国占比逐年下滑

由于受到产业基础、财政状况、配套政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不强,科技成果、人才、项目外流现象尚未得到根本遏制,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使辽宁创新发展能力相对弱化,削弱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2011年至2020年的10年间,辽宁省技术市场成交额总量虽然有明显增长,但占全国的比重却由2011年、2012年的3.4%、3.6%,下滑至2019年、2020年的2.6%、2.3%。

三、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谱写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新篇章

在“十四五”时期,针对目前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规模,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和数字经济等其他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的发展现状,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着做大做优的艰巨任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科学确定产业发展目标,优化科技政策,加快实现快速发展,并基于辽宁产业门类齐全的特点和优势,着眼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九大领域,持续优化科技政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上规模、上档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提升。

1.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

在优化“育才、引才、用才”的科技政策方面,应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积极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首要任务在于强化人才政策的激励作用,优化升级“兴辽英才计划”,鼓励实施“项目+团队”的“带土移植”工程,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打造“辽宁工匠”品牌,扩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其次,充分发挥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科技人才的引导作用,例如:在不改变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前提下,给予辽宁“按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50%计征个税”的优惠政策;或比照海南自由贸易港相关政策,对辽宁国家级高新区等平台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同时,鼓励人才创新创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研团队、科研人员以兼职、停薪留职或辞职“下海”等形式参与地方“双创”。

2.支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夯实辽宁科技发展实力

在支持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科技政策方面,要以建設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布局支持,融入新发展格局,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强化辽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争取国家在辽宁追加布局科技基础设施,鉴于已批准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唯有辽宁目前还是空白,应争取国家批准在辽宁建设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等大科学装置及国家实验室。要争取形成“产学研用政金”一体化的区域集群发展新业态,支撑东北地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争取扩大“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布局辽宁,发挥沈大“双核”引领作用,围绕服务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联合东北大学等工科高校,共同打造共建共享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通过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增强辽宁科技发展能力。

3.坚持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在优化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政策方面,要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凸显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搭建创新平台,以科技体制创新和政产学研利益连接机制建设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开展科技攻关,打造示范区,优化科创投入结构,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立健全的鼓励机制。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企业的科技研发骨干持有“技术股”和“身子股”,进一步发挥好辽宁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资本和其他民间资本加大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力度,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三是促进更多的科研成果在辽宁转化。完善促进成果本省转化的政策体系,鼓励驻辽中直高校、科研院所和省内大专院校的科研成果的本省转化,吸引更多的域外成果落地辽宁,支持建设政产学研用对接、技术服务共享、专业化导向的创新项目孵化平台和区域性的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支持有条件的高校整合企业、科研院所资源,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产学研市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多方参与的技术交易市场、中试基地。

4.落实降低创新创业成本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在优化降低创新发展成本的科技政策方面,要用好现有的各类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待遇,切实降低企业创新和发展成本,鼓励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用更多的创新成果孵化新兴产业。一是继续推进减免行政性收费,降低服务性收费标准,下调社会保障的缴费比例;支持全省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实行“零收费”和“集中环评”,对初创型小微企业的办公场所、开办费用、行政收费等给予减免,有效降低企业设立、业务开办和经营发展的成本,降低其“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针对辽宁科技型企业发展明显不足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匮乏的不利局面,应积极争取通过税收减免、抵免等举措,围绕降低企业研发投资风险、资金使用成本以及人力成本支出,在辽宁开展优化相关现行税收政策的先行先试。三是比照中西部地区鼓励类行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东北特别是辽宁的科技型“专精特新”企业,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

5.持续优化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政策,助力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优化推进产学研合作的科技政策方面,要着力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及辽宁各级政府的现行政策,从宏观引导上积极创造条件,在确保实现教学、科研功能的同时,通过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鼓励产学研合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促进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鼓励驻辽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争取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驻辽高校“双一流”建设,以及“新工科”建设,附加服务地方产业技术进步的要求。驻辽高校应积极跟进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安排、配套政策等信息,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使之更加符合辽宁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取向,实现与辽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1.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轮东北振兴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考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法
唐山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下人才需求及培养问题研究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全国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