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2023-08-27郝建山教立营李超

辽宁经济 2023年6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郝建山 教立营 李超

〔内容提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时代的洪流中实现迅猛发展,为国家和社会输入大批人才。与此同时,基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殊的办学机制以及学生出国后面临的复杂情境,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由此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制度,已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基于此,本研究将对目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剖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最终提炼出有利于持续优化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党建;党建工作

注:本文系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一般课题“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分析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GDJ-YB004)阶段性成果。

一、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实问题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往往采用“2+2”或“3+1”学制,按照培养计划,学生最后一到两年赴国外学习,这一模式与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学生党建的实际工作落实存在较大难度,给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一些问题。

(一)西方文化的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及党建工作带来挑战

由于学制的特殊性,在第三、四个学年内,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的学生需出国留学,西方的文化思潮对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会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期间,由于环境中缺少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极易造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空白。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差异,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没有定型,他们的思想和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文化的冲击所吞噬。同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采用双校园即“2+2”或“3+1”等模式,对于学生的党性教育极易因地域原因被迫暂停,从而发生教育不连续的断层现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的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西方文化容易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张力,加之学生对一些西方国家社会发展历程、政治制度不甚了解,导致其意识形态认识模糊。此外,学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中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内容不全面、方法较单一等问题。

在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学生有一定的机会在海外学习和生活,由于一部分功利主义的思想干扰,学生认为未来自身发展的问題与党的联系不强,因此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决心不够。此外,在中外合作办学机制下的学生因为需要出国学习的原因,急需学习出国后所需要使用的语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在国内期间的学习任务,占用了相当一部分的业余时间,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学生了解党组织、向党组织靠拢的精力也会难免受到影响,这也导致了该部分学生在国内期间接受党的教育的严重不足,出现学生的党性意识明显淡薄等问题以及这一部分学生出国之后党的教育的后续工作开展艰难和吃力等一系列现象。

(二)“2+2”或“3+1”学制下,党员发展周期问题亟待解决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党员发展往往要经历团推优、积极分子考察、入党前集中培训、预备党员考察、预备党员转正等环节,对于发展学生党员,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这将面临在国外进行学院党员发展和转正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解决出国党员的发展和转正问题是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党建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采用“双校园”的跨国教学方式,多数采用“2+2”“3+ 1”教学方式,一般前两学年或前三学年,学生在国内学习,剩余时间在合作的海外高校进行学习。从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的过程来看,从发展到培养一位合格的学生党员,至少要3年,而在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下,这种双校园双阶段的跨国学习模式显然会使党员发展出现一定的困难。从时间上看,在国内高校学习的两到三年学习阶段不能满足学生党员培养所需的时间,学生党员在国外学习阶段面临思想考察难、发展难、转正难等一系列问题。从空间上看,由于国内外空间限制,身处国内的组织员、辅导员等无法及时地为身处国外的学生党员提供思想引领和价值导航,导致学生党组织建设、党员服务和党务管理停滞不前,党性教育出现断层,党员管理也出现局限性,使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学生党组织建设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三)学生党员出国期间,如何开展组织生活等制度面临新问题

“2+2”或“3+1”学制下,学生党员在国外学习阶段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养等工作出现诸多困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对接欧美学校,时差问题是很难克服的困境。党组织与学生党员沟通不便、联系不及时,一些传统的党性教育和党组织日常管理无法及时地辐射到学生,在教育管理方面对身处境外的学生党员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和规范性。部分学生的党性教育主要是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为基础,多采用偏说教、灌输的形式,在教学方法上稍显单薄,活动缺乏朝气和活力;另外,部分大学生党建工作思想封闭,只是接受上级党组织制定的工作任务,由于缺乏鲜明的特点和亮点,最后的工作影响力不能直接触及每个学生党员的内心深处,难以形成“立得住、叫得响、行得远”的学生党建工作品牌。

二、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提升学生党建工作水平的途径

(一)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学生往往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国外思想文化及教育理念,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基于此,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尤其是要对已经在国内适应了中国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育的学生进行充分引导,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迸发出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式”接受转化为“自主型”吸收,在强化学生自身对国外文化差异的适应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甄别文化内蕴意识形态的能力,基于“中国背景、国际视野”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为此,要切实抓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战场,做好“大思政”教育模式的建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党支部书记要经常给学员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或者做形势和方针的报告;在专业课程上,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把专业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放在一起;在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要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发现有偏差的地方要及时纠正。同时,要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站在同龄人的立场上,更好地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线。

(二)因地制宜,完善海外留学生党员管理制度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中方可依托已成型的行政工作、教学科研工作机构,完善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结构和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将其纳入合作办学协议章程中。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配备党务工作软件和硬件建设,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党务工作开展的场所,保证党建工作的经费。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独特性,继续采用国内普适化的党务工作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这种新颖的办学模式下的党建工作了,所以该模式下的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有所创新和突破。

对于这部分学生,需要建立对其负责的党小组制度,紧紧围绕这一部分特殊人群因地制宜开展党建工作。由于其学制分为国内和国外两段,所以其受到的党的教育极易出现断层的现象,故在国内这一时间段的高效利用就显得极其重要。该类学生出国前需要习得所用的一门外国语言,高校可以依托于此设立相应课程,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进行教学,通过“大思政”“大宣传”等方式将党建工作的内容纳入其中。同时,要分析好学生在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时期的心理变化,一对一采取合时宜的党前培训,对其进行党的知识的相关培训。通过隐性教育为后续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的党建活动开展做好心理建设和工作保障。

在此阶段,党员学生除了遵守学校党建工作流程外,可以适度对接海外留学生党小组,让学生根据党组织的指导,试着推进学生所在党组织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纪律建设、组织建设以及作风建设。中外合作办学党组织要时刻关注对接的党组织运行情况并适度做出验收和评价,要求党员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要遵守党纪,自觉、主动地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定期向组织汇报思想,使党组织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要求党员学生积极参加海外党小组活动,按时交纳党费,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主动接受党组织监督。

基于此,在面对西方文化带来的冲击时,海外留学的学生不仅可以把握好中西方文化所带来的差异,还有一定的机会借鉴外来资源和模式所带来的先进想法和工作思路。

(三)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留学生党员过程管理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在于從国外引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努力培养一支精通外语、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因此,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特点,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留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重要主体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对党建关注度必然会直接关系到党员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下,特别是在教师队伍等软件方面应“守土有责”,必须充分发挥作为教育主体的功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党员教育管理的专业性。必须打造高专业性的教育团队,加大专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党务工作队伍质量。

首先,专业教师要承担起党建育人职责。通过课程思政、学术研讨、文化活动或社会实践,透过中外合作教育的国际视野,多维度、多视野地培养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了解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在此期间,中外合作办学活动也成为中国面向世界的展示窗口,学生党员通过组织生活会,把中国的故事讲得更好,更丰富、更生动地呈现中国的发展成果和中国人民的面貌。

其次,党员教师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应重点培养政治思想成熟的党员干部,在出国前接受党组织培训,布置出国后开展党建工作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由选派教师在境外召集学生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组织生活,对学生党员进行思想上的引导,随时掌握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

最后,全面提升专兼职合作办学教师政治素养。合作办学的中方教师大多接受过国外高等教育,具有留学背景,教师本身思想状态和理论素养良莠不齐,合作办学高校要通过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强化一线教师对党的理论及重要精神的学习,让教师坚定政治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之中把崇高的理想信念传递给学生。同时,给予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教师充分的精神和物质保障,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中外合作办学教学工作之中。

(四)结合中外合作办学特色,探索境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新路径

首先,规范合作办学党员发展流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特殊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因此高校在党员培养与发展问题上,如果不及早启动,就会面临发展流程中断的尴尬局面,导致很多的优秀学生入党机会流失。为此,应加强对中外合作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管理,严格遵守发展党员的程序,严格遵循《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做到早起步、早选拔、早培养和早发展。但是,要把这种思想同“火速入党”区别开来,并不是为了入党而入党,并不是只停留在表象和形式上却忽略了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考察,而是要避免工作形式上的简单、粗暴。在预备党员考察、党员转正等环节,应严格把关,做好“有制度可依”,实现管理无漏洞。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党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把党建工作做扎实、做深入、做有效。

其次,设立海外流动党建工作机构,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选拔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基础扎实、群众基础良好的学生党员骨干,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后及时建立起新老党员结对培养机制和帮扶机制。针对出国学生党员实行国内对接联络员制度,学生定期向国内党支部汇报自己的思想状况,让国外学生党员时刻体会到党组织的关怀。通过定期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以及组织生活会等党内活动的形式让优秀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会,保证党建工作不打折。

最后,要充分发挥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平台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当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要善于运用“互联网+党建”的思维,利用“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APP以及腾讯会议等实时会议软件,实现理论学习、精神传达等同步,不断增强师生党性修养,引导他们自觉向党组织靠拢。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新时期供电企业党建工作发展策略分析
浅析新形势下加强高速公路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