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建设与实践探索
2023-08-27王延遐代祥俊沈玉凤云海
王延遐 代祥俊 沈玉凤 云海
[摘 要]虚拟教研室是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文章介绍山东理工大学基于力学教研室而建设的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与实践经历,以及该虚拟教研室在平台、资源、团队等方面的建设内容及组织实施措施,并进一步分析虚拟教研室在基础力学课程建设及教师、教学团队发展中的作用。
[关键词]虚拟教研室;基础力学课程;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0-0025-03
在“智慧+”时代背景下,在传统教研室基础上,虚拟教研室作为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应运而生[1]。
在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大背景下,2016 年初,北京交通大学联合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共同组建了信号处理系列课程虚拟教研室, 旨在推动与北京市属其他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 [2-4]。南开大学为了创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新模式,于2019年成立了经济学院本科课程思政虚拟教研室、文学院新文科虚拟教研室”。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也设计了包含平台支持、基本模式、成果产出、智慧教学等模块的虚拟教研室架构,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成效[5-6]。
国外有的虚拟教研室成员构成包容性强,不仅包括学校的研究人员、教师,还包括学校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美国西雅图的儿童研究所支持学校教师、博士后研究员、研究生以及本科生参加,为教师与其他研究者提供新的教学和科研思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研室的某些缺点,提供了可以帮助教师合作开展教研活动的平台,在教师教学过程与教研能力提升过程中能够发挥保障和推动作用。
一、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内容
(一)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教研平台建设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离不开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作支撑。因此,拓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应用范围,增强智慧课堂和智慧教研室的适用性,既要重视线下教育的启发式教学改革,又要灵活地运用新技术、智慧平台不断优化线上教学环境。因此将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教研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确定如下:为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力学知识面和提升教師的教研素质提供更好的支持服务,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网络的技术和资源搭建一个能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实时传播互动、及时交互分享的教研平台。该平台有助于实现教学研究常态化以及教学信息网络化、数字化,使网络教研活动成为传统教研活动的提升、辅助和补充。
(二)依托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建设
拥有优质教学资源库是开展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基础。虚拟教研室的教学资源建设不是多个教学资源库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教学资源库的丰富与升华,有助于促进地区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因此将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确定为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工程力学、理论力学以及山东省一流课程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共享,实现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三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完善、开放,并上线流体力学在线开放课程,为更大范围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思政案例、工程案例、课件、教学视频、试题库等教学资源。
(三)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
建设虚拟教研室,最重要的是要做好教学团队建设。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可将不同学校开设同一门课程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探讨共同关心的课程教学问题,并使其获得成就感、归属感等。这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内容。为此,山东理工大学扩大了力学教研室的教师规模,建立了一支水平高、治学严谨以及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教研室定期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提升教师素质,使教师具有运用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探索新形势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条件加工处理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全面参与网络教研和开发课程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对新型教学模式与教学资源进行评价的能力。
综上,山东理工大学力学教研室以促进“智慧+”时代教师成长和教学团队发展为目的,以教研平台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为主要内容,搭建可共享的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强化具有交互功能的教研平台建设,为教师成长和教学团队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总体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建设实施措施
(一)基于教研平台的合作与创新
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应以公共信息平台或智慧平台为载体,集成并不断开发和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整合优质师资和建设教研团队,促成各团队之间的线上线下合作,并积极推动教学团队成员自觉进行自我研修和集体研讨,最终形成以教研共同体为核心的教研平台。该平台可以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势,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同伴互助、共同提高。
(二)依托一流课程的教学资源丰富与优化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依托较丰富的优质共享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库以MOOC、SPOC和钉钉等在线开放式教学平台为载体,突出教学资源的共享性,采用多校协同、线上线下配合等方式。
(三)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建设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通过制定教研室联动制度,统筹规划教研室发展,使得教研室成员年龄、职称的结构合理。每门课程形成教学梯队,教研室集体备课,研讨制订教学大纲,定期研讨教学问题。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定期召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研讨会,教研室成员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开展实时对话和深入探讨,如就教学教研热点难点开展交流探讨,就课程建设情况、教学教研经验成果进行交流研讨,加深教研室成员之间的了解,为进一步合作交流奠定基础。因此,可以通过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不断探索学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新范式、新思路、新方法。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建设框架如图2所示。
三、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在基础力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加强了教研室及其教师和同行的交流沟通,是教研室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虚拟教研室建設有助于解决传统教研室所存在的人员集中、教育教学理念更新慢、教研手段陈旧等问题,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研方法的改进,同时有助于加强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
(一)优化课程体系,助力教学质量提升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教师根据工程力学知识体系,按照布鲁姆教育分类法划分知识模块、知识点,确定各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核心内容、教学模式等。为了突出工程应用,加强学生建模能力培养,教师就工程应用知识组织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提高内容高阶性和学业难度;还深挖各个知识点的思政元素,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重构符合工程应用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加强教学研究,完善教学模式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教师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工程应用为目的,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采用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等形式,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设第二课堂,实施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课堂课外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
(三)转化教研成果,丰富教学资源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通过组织线上教研活动,增加了与业内的专家同行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大家共同研讨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将教研成果融入教学相关环节中,建设融入数字化资源的教材以及运用于在线开放课程和网络教研平台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四)共享优质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依托智慧树平台上线并运行的工程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三门全国在线开放课程,分享了很多优秀课件资源,助力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在教师及教学团队发展中的作用
(一)促进教研有效开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的教师普遍都有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共同愿望,深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决定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虚拟教研室通过聘请业内专家进行线上的教研活动,有助于促进课程建设、推动教研项目的申报与开展以及教学成果申报,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学团队水平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一方面以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为手段,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示范和榜样引领;另一方面推进教师同行合作申报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共同促成教研论文发表等,将教研成果推广出去,促进教学组织创新以及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教学教研质量提升,并形成规模效应,催生新的教学生产力,惠及更多教师。
五、结语
山东理工大学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以立德树人为本,探索了“智慧+”时代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思路和运行模式,协同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库,建立区域性力学课程群教学类虚拟教研室,开展跨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活动,实现多校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教学团队整体发展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定华,王名扬.中国共产党领导高等教育百年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与未来走向[J].中国高教研究,2021(6):1-8.
[2] 史秋衡,谢玲.“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的价值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7-9.
[3] 胡健,陈后金,张菁,等. 依托虚拟教研室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北京交通大学“双培计划”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5):56-58.
[4] 邸建红,胡晓娟,赵南,等.依托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虚拟教研室推进专业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225-226.
[5] 王墨琦. 依托虚拟教研室的“铁路信号基础”课程建设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21,18(4):123 -125.
[6] 谢劲,何吉. “智能+”时代教研室的变革图景:虚拟教研室:以清华大学“电路原理”课程虚拟教研室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22,32(5):102-10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