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一、二课堂融合发展的对策分析
2023-08-26马冲李忠堂刘鹏辉
马冲 李忠堂 刘鹏辉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2.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在当今教育实践中,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推进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是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基层共青团改革的内在要求,对于促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现如今,高校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的教学发展较少。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是必要的[1]。
1 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课堂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标准,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二课堂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教学活动,从内容上看,它没有规定的教材,没有考试,但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第二课堂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从学习场地上看,第二课堂没有固定的场地,可以在教室、操场、家庭、社会开展[2]。
1.1 体育第一课堂的发展现状
现如今,体育第一课堂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育模式,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进行教学,高校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习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增强学生体质,提升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在此过程中,高校体育的缺点也逐渐暴露。
(1)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为教学内容,失去了体育课堂教学主要渠道的优势。再从“一刀切”模式到“重复练习式”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运动技术学习的需求,同时这些教学模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减弱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虽然喜欢体育运动,但对上体育课产生了抵触心理[3]。
(2)体育设施投入不足
高校体育课大多都是在室外进行,遇到恶劣天气就会转为课内教学或线上教学,夏天的烈日和冬天的冷风对教师和学生的健康也存在负面影响,不能够达到教学规定的效果。
(3)对学生的提升较小
高校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时间较少,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牢固。高校学生在课上的运动强度不大,对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幅度也很小,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需补充新的教学形式。
1.2 体育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学校的重视,研究体育第二课堂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体育第二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世界高校范围内大受欢迎,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专门成立了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而日本、德国、英国也都开设了体育俱乐部,并且政府和社会也都会提供资金支持。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第二课堂进行分析。
1.2.1 体育第二课堂的优点
(1)体育课项目的多样性
体育第二课堂的项目形式多样,比如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滑雪等。高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运动背景以及自身的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
(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通过体育第二课堂,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能在课堂中挖掘到可培养的体育人才,体育第二课堂能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还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相同的运动项目中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1.2.2 体育第二课堂的缺点
(1)开展的活动多、形式单一
国内高校体育第二课堂开展项目几乎相同,但有个别地区受环境的影响,可以开展特别的运动项目,例如东北地区的滑雪、速滑、冰球等冰上及雪上项目。并且除了一些传统运动项目,网球、健美操、跆拳道等一些流行项目还需要有专门的场地和教师指导。高校组织体育竞赛不频繁,并且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创新性,不能够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宣传力度小
一方面,高校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概念认识不足,不知道体育第二课堂是做什么的;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第二课堂的关注度不够。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宣传,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公众号等方式进行传播,教师可以在进行第一课堂时向学生宣传体育第二课堂,高校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爱好,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来提高对体育第二课堂的认识。
(3)吸引力小
高校学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精力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运动。学生进入高校后,部分学生认为大学体育枯燥乏味,没有新颖的体育项目,学习体育的动力不足。还有个别学生没有进行过体育活动,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4)学习和锻炼时间冲突
高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空余时间较少,高校学生的课程也比较紧张,部分学生为了奖学金在空余时间也会学习,高校学生不能够分配时间进行体育第二课堂的活动。高校学生还要面对毕业之后的就业压力,所以体育锻炼的时间变得更少[4]。
(5)场地设施和师资力量的缺乏
体育第二课堂和体育第一课堂一样都存在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场地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要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安排不同的训练场地。高校体育老师的运动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运动知识掌握不全面,高水平运动员教师缺乏,师资力量薄弱。
2 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融合的现状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在体育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让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体育第二课堂也能弥补体育第一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让学生通过体育第二课堂参加讲座、训练等活动开阔体育视野,提高对体育的全面认识。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融合是提高教育合力的重要路径,符合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让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的实践中强化吸收,提高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反哺能力。构建全面覆盖、内容丰富、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第二课堂课程,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融会贯通、互补互促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教育合力。
2.1 认识不足
国内高校普遍认为体育第一课堂是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场所,而第二课堂是进行课外活动、放松身心的场所,所以体育第二课堂会给体育第一课堂带来负面影响,因而重视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忽略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使得体育第二课堂站在体育第一课堂的对立面。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的负责部门也不相同,对于体育第二课堂投入较少,限制了体育第二课堂的发展,导致体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不能很好地互补,发展不平衡、融合不够,从而限制了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5]。
2.2 体系不完善
国内高校体育第一课堂教育体系主要由教务处和教育部门负责,统筹兼顾。而第二课堂体系主要由高校学生和负责项目的教师负责,教学力量存在偏差,对第二课堂重视不足。体育第一课堂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不论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课程、场地设施、资源配置等方面都比第二课堂发展成熟。体育第二课堂教育则是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6]发布后,才开始发展,但是第二课堂的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高校还未形成与体育第一课堂相融合的第二课堂体系,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还存在相对独立的问题,没有形成融合的目标。体育一、二课堂之间相互脱节、相互之间缺少协同融合,融合效果不理想。
2.3 资源配置不平衡
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与教师的考核测试、职称、收入挂钩,而且体育第一课堂有完整的教学模式,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多,也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工作难以进行,所以高校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上,忽视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物力投入方面,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不论是场地,还是教学设备,都先满足第一课堂的需要,而第二课堂的资源得不到满足,导致第二课堂的场地缺乏、教学设备老旧,不能够进行正常教学。在财力方面,学校往往会优先考虑体育第一课堂,体育第一课堂的经费充足,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而对于第二课堂的投入较少,并且教师和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导致体育第二课堂不能正常进行教学。
2.4 教学机制不健全
体育第一课堂与体育第二课堂的融合机制不健全,如缺乏完整的组织机制、一体化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例如:体育第一课堂的组织由教务处等部门负责,而体育第二课堂由学生社团和团委等部门负责,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导致体育第二课堂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高校的培养方案主要是针对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进行的,导致体育第二课堂边缘化,难以形成完整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体育第一课堂与体育第二课堂在时间和资源等方面产生冲突时,会优先保障体育第一课堂的需要,对体育第二课堂的保障程度小。体育第一课堂对高校学生有着完整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而体育第二课堂因为项目多,范围广、教学场地不固定,没有形成完整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3 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融合的对策
3.1 提高对体育一、二课堂融合对认识
树立体育一、二课堂融合育人的理念,切实提高体育一、二课堂协同育人、融合发展的认识,使体育一、二课堂相互促进、合作互补,让培养体系更加完善,从而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同时,要加强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平等对待体育第二课堂与体育第一课堂,要根据体育一、二课堂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明确体育一、二课堂融合的目标,以便促进体育一、二课堂更好地融合。高校普遍对体育一、二课堂认识不够,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教师补充、学生交流、网络宣传等,让高校教师和学生认识到体育一、二课堂融合的意义。高校在制定体育第一课堂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体育第二课堂目标,这样能够更好地把体育一、二课堂的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体育一、二课堂的融合。
3.2 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体育一、二课堂联系密切,教学内容更是密切相关的。首先要加强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制度,从体育第二课堂的特点出发,建设更多的模块,让体育第二课堂更加具体。但是,体育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要围绕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二者进行互补、相互促进。体育第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主要是由教师传授。体育第二课堂则是把学习重心放到学生的身上,把体育第一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要进行分工合作,体育第一课堂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关键,体育第二课堂以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为主导,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相互协作,构建完整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达到教学育人的目标,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型人才[7]。
3.3 资源共享,建立资源保障机制
体育教师教学内容集中在体育第一课堂,体育第二课堂的方向多,符合专业的教师少。根据专业方向,应聘请退役运动员、专业教练员来当老师,同时也要建立体育第二课堂教师的保障机制,保证和体育第一课堂教师的薪资待遇一样。体育第二课堂是体育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在进行体育第一课堂时,不应该只限于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体育第二课堂也要以体育第一课堂的理论知识为基础,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体育第二课堂可以与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体育第二课堂的投入,设新的场地设施,与体育第一课堂进行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合作,增加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体育第一课堂的教学时间是固定的,体育第二课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但是要对学生进行规划,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这门课。
3.4 建立完整的教学机制
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体育第一二课堂融合需要各部门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由教务部领头,与科研建设、学科建设、基础建设等部门密切配合,围绕体育第一、二课堂融合的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各部门职责,消除各部门之间的隔阂。要制订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把学生成长需求的个性和共性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设定组织形式。要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和保障机制,体育第一课堂有完善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为了防止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要实现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学分标准化、规范化,让体育第二课堂的学分成为必修学分的一部分,要把体育第二课堂的开展情况作为高校教学的硬性指标,推动体育第二课堂的全面发展,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共同进步,协同育人[8]。
构建体育第一、二课堂融合机制并提出实现路径,对于完善高校体育教育育人体系和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作用,具体融合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体育一、二课堂融合机制
4 结语
要树立体育一、二课堂融合的理念,建立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资源共享,建立完整的保障机制和教学机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体育第一课堂和体育第二课堂的融合是必要的,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把体育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单独课堂进行教学,体育第一课堂与体育第二课堂融合是高校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