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经典故事的描绘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3-08-26朱慧胡静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大单元教学文化自信

朱慧 胡静

【摘 要】新时代的义务教育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想要在今日的美术教学中做到古为今用,就要在传统的美术表现中找到与教材衔接处,尊重儿童学习规律,开展基于概念理解的单元课程学习。通过仔细分析美术教材与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建构,围绕核心概念设计表现性任务,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就能实现对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深度理解与表达,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教材衔接;文化理解;大单元教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底蕴和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提到,美术教学要“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绘制民俗文化图谱或视觉笔记”[2]57。同时,文化理解也是艺术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强调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2]6。由此可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审美理解、增强文化自信,是今日美术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典故事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蕴藏着自强不息、不断拼搏的优秀传统精神。想要在美术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依托中国经典故事进行教学,不但能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材相整合,还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为基础,以核心概念为本进行大单元设计,尝试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实现文化理解下的创新表达。

一、以文化自信为指向,建立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融通路径

“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3]想要在美术教学中为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就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要以课程教材建设为抓手;要融进校园文化之中,让每个孩子身上都留下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4]。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分学段、系统化、融通地将中华文化融入课堂中,尝试打通教材与传统文化的融通路径。

(一)以美术教材为主线进行序列化建构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表明了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重要属性,凸显了教材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尺寸课本、国之大者”。[5]但是,部分教师为了教学方便,脱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未能将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建构,使学习呈现碎片化、随机化倾向。出于教学的需要,教师自然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但还是要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保证教学设计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具体到融入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时,更要在教材中找到衔接处,便于大单元主题教学。

第一步,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地方文化进行系统分析。教师要以美术学科育人的视角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找到可以融入美术教学的地方传统文化,并进行系统分析。以淮安为例,文学方面有儿童熟知的经典名著《西游记》,地理历史方面有丰富的运河文化,饮食方面有淮扬美食文化,民间艺术方面还有享誉国内外的博里农民画。这些都是极好的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可以转化为教学内容。

第二步,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列化建构并形成整体课时规划。教师从教材、文化融入、儿童生活经验(关联到如何重构教学内容)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合理安排不同课时的教学主题,让教学内容以成序列的方式进行组合,经由常态课堂逐步落实培养目标。以苏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为教学资源,以传统文化的融入教学为例,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整体课时规划可以如表1这样设计。

(二)以经典故事为载体开展大单元学习

“未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学,其常态可能是主题单元式的。因为对复杂问题而言,仅一节课是难以应付的,由若干节课构成的单元课程,则能以更广大的时空包容深度的问题解决过程。”[6]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应当以单元课程的方式进行重组。重组的过程首先应当确立核心概念、表现性任务,然后具化课时设计和任务设计。

以二年级大单元重组“西游故事我來画”的设计为例。该单元课的教材基础是苏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想想说说写写画画”和“青花盘”两课。其中,“想想说说写写画画”一课融入了中国汉字文化,运用汉字的象形特征和绘画理解的方式促成文字与图形的融通理解;而“青花盘”一课则是通过欣赏青花瓷器独有的色彩和构图特点感受朴素雅致的美。这两节课都涉及实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学生以绘画进行表达。对于授课的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因为年龄特点更喜欢生动的故事和卡通形象式的表达,因此在选择融入的传统文化时可以挑选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文化进行融合。综合以上考虑,该单元课的教学设计见表2。

从表2可见,由于确定了核心概念,教学中的几个表现性任务都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设计,教材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都能以合理的方式进行结构的衔接,改变了传统文化教学与教材内容割裂的现象。

二、以审美理解为重点,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形成

概念网的形成,首先体现了单元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诸多关键性概念以及分支内容,其次还能很好地体现单元课程中不同课程的联结关系,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究中达成审美理解与概念转化。

(一)围绕核心概念进行任务分解

一个单元所包含的内容往往需要一个以上的深层次理解,通常可围绕五到八个重要的可迁移观点来压缩授课内容,而需要解决的分支则可按照“理解艺术”“回应艺术”“创造艺术”“评论艺术”四个层次进行分类[7]。同理,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小主题进行课时任务的分解,作为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分支。

在大单元重组“西游故事我来画”的学习中,围绕“图画与文字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表达生动的故事”的这一核心概念,总共分解出三个课时,每个课时对应一个主题和一个小任务,解决一个基本问题。“评论艺术”融入每个主题,以递进的关系表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与生动性。

第一个课时主题“有趣的文字”侧重于“发现”。学生的任务是发现汉字与图画之间的关系,进行汉字和图像的相互转化。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象形字与图画的关系,再通过阅读故事尝试对故事中的形象进行图形化的想象创作,最后以图文搭配的方式表达《西游记》中的片段。在学习中,学生理解了中国汉字的独特魅力,也为下一主题的学习解决了形象思维转化的问题。

第二个课时主题“生动的故事”作为“理解艺术”的核心环节,突出对经典故事的理解与画面的重构,需要解决的是形象与构图问题。教学中选用了《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片的片段为重点审美对象,重点赏析其中具有“国风”特征的线条表现,感受传统美术在现代动画创作中的转化运用。

第三个课时主题“美丽的青花盘”作为“回应艺术”的深化环节,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和构图表达能力。这部分的教学将教材中“青花盘”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扩充。除了学习青花盘的色彩特点、构图特点外,学生还要将西游故事融入青花盘的创作中,在迁移运用的基础上进行创意表达。

通过层层递进的任务学习,学生从事实性知识的探索中获得了图像、文字、线条方面的诸多概念,形成概念理解,实现方法的迁移。

(二)围绕文化理解进行欣赏探究

由于美术学科的视觉性特点,审美理解需要建立在有逻辑地以视觉进行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在第二个课时主题“生动的故事”中,笔者选取了西游主题动画进行分层赏析。

1.与视觉经验关联,引发认知冲突

欣赏动画和连环画中“三打白骨精”片段的精彩画面,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画的云是什么样的?筋斗云的画法与其他云有什么明显的不同?这样的特点在别的东西上有没有?”学生对比观察后发现,动画、连环画中的筋斗云仿佛卷起来一样,像传统绘画作品里的祥云。同时,火焰、流水等物体,也能发现类似的表现手法,由此体会到传统绘画的线条美。

2.与核心理解关联,发现传统绘画形象特点

观看经典动画《大闹天宫》,重点欣赏孙悟空的形象,注意比较孙悟空在美猴王时期、大闹天宫时期形象上的差异。对比观察后学生发现,孙悟空在面部表现上借用了京剧艺术的花脸形象,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式脸谱形象。而在服饰上,每个时期的孙悟空有不同的服饰装扮,表现出不同时期孙悟空的精神面貌。经由观察,学生解决了视觉储备不足,不会画人物形象的问题,又发现中国传统艺术在不同载体间可相互借鉴的现象,这启发他们主动从传统艺术中获得更多美的滋养。

观看动画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西游记》中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怎样才能以绘画的方式尽可能多地表现出来呢?随后教师呈现长卷绘画让学生欣赏,感受长卷绘画将万物纳于一卷的特点,启发学生用长卷绘画这种传统的方式表现西游故事。学生在传统与现代的表现方式中对比关联,阅读故事、品味经典,发现传统文化创作的生动之处,掌握传统绘画的形象特点。

三、以文化自觉为目标,突出美术创作的守正创新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8]。“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美术传统文化也要依靠创新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学生对传统文化与传统艺术的学习,也不能仅仅学会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理解传统精神,还要学会创新地进行表达。

(一)在自由表达中守正

守正就是坚守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教学中,教师不必板起面孔,刻意强调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而要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让他们接触传统,实现从守望到创新的转化。在第二个课时主题“生动的故事”的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究所感兴趣的,自由表达所喜爱的,达成“回应艺术”的目标。

首先,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章。在单元课程开始前,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前置学习。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些故事?你看过哪些《西游记》的电影、动画?你知道淮安有哪些关于《西游记》的主题场馆?你觉得师徒四人各有什么特点?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对《西游记》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也能通过回答精准了解学生的视觉经验和知识储备情况,为真实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学生绘制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画面进行表达。低年级学生的绘画特征主要表现为“我手画我心”,他们会通过画笔不拘一格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故事后普遍表示比较喜欢“真假孙悟空”“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片段,这些故事或是有奇特的情节或是表现了孙悟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生在创作时往往不会拘泥于故事的连贯性,反而会打破故事顺序,自由重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以微长卷的形式组织故事内容时,不用纠结于故事的前后关系,而是重在指导学生通过具有中国线条风格的山、云、水等形象将每个小故事串联起来,构成一个画面结构合理的微长卷,文字也可以适当地穿插在画面里,形成新型连环画。

(二)在多元创作中创新

“国潮”“国风”的兴起说明传统文化已为今日大众所关注,重点在于如何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表现性任务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创新地进行表达。在单元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每个表现性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表现性创作的多样性与延续性。从单幅创作到多幅联动的微长卷,再到立体的综合表现,教师可以分小任务逐步让学生完成多元创新。

任务1 尊重教材要求,合理选择方法。学生围绕自己品读的文字展开想象,巧妙地以绘画进行表达,可以选用牛皮纸增加作品的厚重感。

任务2 感受文化魅力,进行创意实践。采用绘画、剪贴、字画组合的方式,将零散的故事组合到长卷上,云、水、树木、山川等可以采用传统线条和超轻黏土组合的方式表现。学生通過小组合作、个人自主创作等方式进行自由表达。

任务3 深化文化理解,实现迁移运用。围绕教材要求,对青花盘的艺术特点进行探究,继续体会传统文化雅致的美,同时运用之前学习的美术技巧和喜爱的《西游记》中的故事内容对青花盘进行创新设计,实现艺术学习的螺旋上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在将传统文化融入为美术课程时,要把握时代发展脉搏,从教材、文化融入、儿童生活经验几个维度思考,与小学美术教材进行合理衔接。在整合融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美术学科所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精神、健全人格等特有价值,实现从文化学习到文化理解直至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连起常委:中国式现代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EB/OL].(2022-11-08)[2023-06-18].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11/08/ARTI1667877106503371.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4]崔允漷,雷浩. 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70年历程:从规范为先的教学体系到育人为本的课程制度[J]. 人民教育,2019(22):50-52.

[5]田慧生. 坚决落实国家事权 全面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N]. 中国教育报,2022-11-16(1).

[6]尹少淳. 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 美术观察,2017(4):5-7.

[7]郭悦黎. 概念为本的美术教科书编写模式研究:以《中国园林》为例[J]. 中小学教材教学,2022(7):14-19,70.

[8]阮春晖. 把握文化创新的“时”与“势”[N]. 中国教育报,2022-10-27(6).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朱慧,高级教师,江苏省教学名师,淮安市小学美术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胡静,高级教师,淮安市美术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课题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美术教学中地方文化资源育人价值的深度开发”(D/2021/02/331)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大单元教学文化自信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
研究性学习大单元教学中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