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琴驱动”:旅游容量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增长模式探析

2023-08-24潘云龙钟颜傅承哲

城市观察 2023年4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粤港澳大湾区

潘云龙 钟颜 傅承哲

摘要:当前,旅游业的恢复与增长受到诸多关注,围绕如何应对旅游容量困境的讨论再度兴起。本研究以珠海市为例,采用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横琴新区2012—2022年的旅游空间面板数据,从旅游容量的视角出发,借助自回归、空间自相关、空间自回归等计量模型对横琴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区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珠海市旅游业容量逐年趋向饱和的情况下,横琴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邻近区域依然保持着显著的高值集聚效应及正向溢出影响。该结果不仅彰显了横琴新区旅游业以点带面的辐射赋能作用,同时也为“横琴驱动”发展模式提供了实践证据与量化模型。最终,本文提出深耕细作锻造增长新动能、稳步建设环横琴旅游带和以点带面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等政策建议,以期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容量;空间效应;旅游增长;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中图分类号】 F592.7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3.04.0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政策的融合效应及其优化策略——基于行为公共政策视角”(7200406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22JJD810031)、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广州服务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研究——以港澳青年跨境发展政策优化为例”(2022GZYB27)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规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超6万亿元,相关产值占当年GDP总量的11.05%。然而,受新冠疫情波及,2020年至2022年的旅游收入及旅游人次跌落至疫情前的一半左右。2022年末,我国基于新冠疫情形势变化调整优化防控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平稳转段,也预示了旅游业即将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基于此,学界涌现出诸多聚焦旅游业转型发展及趋势变化的相关研究,包括旅游危机管理、旅游行为偏好、虚拟旅游等[1]。其中,有关旅游容量这一概念的讨论再度兴起[2]。旅游容量,即某一区域空间所承载的旅游活动的饱和值[3],并非是纯粹由自然环境所决定的客观概念,而是涉及政策设计、政府治理以及空间规划等丰富内容的管理概念[4]。如何扩充旅游容量,应对旅游容量困境等问题是当前我国各省市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增长所要共同面对的关键议题。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了其“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破局旅游容量困境同样刻不容缓。相比其他区域,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政策倾斜,横琴便是其中的显著例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横琴有粤澳合作的先天优势,要加强政策扶持,丰富合作内涵,拓展合作空间,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更具活力。”[5]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9年发布的《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把“助力打造粤港澳世界级旅游大湾区”作为六大重点任务之一。横琴在探索国际休闲旅游岛开发新模式中,也将对世界级旅游大湾区建设发挥“驱动引擎”作用。目前,以横琴旅游业发展及其区域影响为主题的研究仍存在不少空白。本文结合以往对旅游业空间依赖性的相似研究,以横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效应为切入口,提出“横琴驱动”发展模式并考察该模式对旅游业在旅游容量困境下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实践作用,力求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6]。在具体的研究进路中,考虑到数据质量及样本代表性问题,本文将以珠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采集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横琴新区2012—2022年的文化旅游空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測度横琴新区对邻近地区的旅游增长贡献及空间效应,为“横琴驱动”发展模式提供实证证据。

二、文献述评与研究假设

(一)文献述评:旅游容量与空间效应

1.旅游容量的定义、发展及测算

尽管旅游容量在不同研究中定义不同,但其核心内涵是始终如一的,即某一区域空间所承载的旅游活动的阈值。旅游容量这一概念最早由莱佩奇(Wilbur F. LaPage)提出,他注意到旅游大众化的发展致使部分旅游地区出现旅游过载或过饱和的情况,指出某一旅游地所接待的旅游人数应有一定限度,由此引申出旅游容量研究的重要性[7]。基于此,以爱德华·英斯基(Edward Inskeep)、克里斯·瑞安(Chris Ryan)和谢尔比(B. Shelby)为代表的学者力图划定旅游容量的内涵边界,强调该概念应聚焦于旅游业接待能力与环境承载力,但同时他们也指出该概念在不同情境下的异质性[8]。国内对旅游容量的研究始于赵红红以苏州为案例的相关讨论,而后刘振礼、保继刚等在概念界定及实操测算上做了初步尝试[9]。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崔风军、李春茂等学者在结合本土实际的基础上对旅游容量做了系统性梳理,指出可以从游客量、目的地居民感知、旅游流、旅客感知、供需体系以及环境承载等研究进路实施考察[10]。综合以上种种论述,不难看出旅游容量事实上并非纯粹由自然因素决定,而是掺杂着人文因素及管理因素在其中。同样,本文将旅游容量视为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旅游活动阈值。

至于该阈值应当如何测量的问题,本文结合已有研究和实操考量,决定采用基于旅游设施容量的核算方式。在相似研究中,冯孝琪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考察了最适宜旅游容量的构成,指出旅游容量的测算应兼顾旅游活动两方面效益的平衡[11]。楚义芳则讨论了资源密度、生态环境以及旅游容量之间的关系,明晰了旅游流在其中的影响[12]。卡内斯特雷里(Elio Canestrelli)基于威尼斯当地民众游客流量的感知程度,运用模糊线性规划法测算出威尼斯的旅游容量[13]。萨维利亚斯(Alexis Saveriades)则从社会容量的角度,通过观察某村庄的旅游者行为进行测算[14]。总体而言,旅游容量的测算可以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承载量三个维度开展测量。考虑到实践中经济承载量数据在时效性、连续性、可比性以及可获得性上均优于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相关性数据,本文拟从经济承载量数据入手开展研究。在经济承载量数据的种种分类中,旅游设施容量是研究中最为常见且具有丰富实践意义的数据源[15]。同时,旅游设施容量亦是反映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16]。因此,本文将基于旅游设施容量进行旅游容量测算。

2.旅游业空间效应与旅游容量困境

旅游业空间效应的研究起源于经济学中的产业聚集效应和溢出效应,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国内外有关旅游空间效应的研究聚焦于空间聚集、特征类型、竞争优势、网络结构和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议题[17]。从理论上看,旅游投入产出活动因旅游要素流动而存在空间相关性。换言之,旅游空间效应的实质是邻近地区的旅游资本投入及旅游业发展对本地区旅游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例如,陈刚强等分析了中国地级市及地区的旅游要素空间分布及变化,发现全国区域旅游要素在空间上有正向溢出效应,且溢出水平较高[18]。王良健等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研究发现,我国省域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长期推动作用,而省域旅游增长又受到本区域和邻近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影响[19]。可以说,相关研究围绕旅游业空间效应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有了较多的实证探索。

旅游容量与旅游空间效应亦有紧密关联,具体表现为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空间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容量困境[20]。此处的旅游容量困境,意指因为旅游业发展即将触达旅游容量饱和而出现增速放缓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同时还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如何合理扩充旅游容量,科学应对旅游容量困境,是新时期旅游业实现强外部性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认为,区域旅游合作、要素投入优化、产业链整合等均是可取的策略抉择,而增强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则是其中的“妙手”[21]。例如,张广海等从京津冀地区切入,考察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对区域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正面影响[22]。王坤等则以长三角为例剖析了旅游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如何推动区域旅游健康发展[23]。旦珍基于“一带一路”背景明晰了绿色生产要素、旅游产业聚集与旅游业发展在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性[24]。综合来看,空间溢出效应对于合理适当、科学有效地扩充旅游容量并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假设:“横琴驱动”、珠海旅游容量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增长

基于上述文献回顾,结合现实政策实践,本文提出“横琴驱动”这一概念,其本质是依托横琴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效应扩充区域旅游容量。该概念的提出具有三重支撑:一是政策支撑。横琴享受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建设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横琴新区促进休闲旅游业发展办法》等文件所带来的土地供应、税收减免、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这无疑为横琴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横琴自身也积极与澳门深化合作,打造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效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多元发展。二是理论支撑。有不少学者探讨过横琴旅游业发展空间效应的理论基础。例如,庞前聪从城市空间协同的视角出发,基于生产协同、生活协同、生态协同三个维度讨论了横琴如何增强区域旅游的流动性及可达性[25]。方煜等人则以“多元人群融合”作为研究进路,探讨了横琴如何通过回应多元人群的诉求、推动多元人群的融合来撬动粤澳在旅游空间上的深度合作[26]。可见,尽管切入视角有所不同,但横琴旅游业的空间效应仍有扎实的理论支持。三是实证支撑。已有实证研究虽未直接提出或阐释“横琴驱动”的概念或内涵,但亦有证据能够间接支撑该概念。具有代表性的是唐少清等人的研究,该研究考察了横琴如何以区位优势及产业结构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点[27],虽然没有系统阐释横琴赋能区域发展的实踐路径,但为横琴旅游业空间效应提供了有力经验证据。

在理想状态下,“横琴驱动”的实证检验应当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作为研究对象,但考虑到数据质量及样本代表性等因素,本文拟围绕珠海市旅游容量及横琴在其中的空间效应展开计量分析。从数据质量来看,一方面,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市,暂不论跨境数据收集存在的困难,即便仅看珠三角九市,它们在旅游业方面的公开数据也不甚齐全;另一方面,考察“横琴驱动”的空间效应势必需要区县一级的旅游数据,这种精细化需求进一步加剧了数据质量上的潜藏风险。有鉴于此,本文采取“以小见大”的研究策略,即以珠海市为例进行分析考察,而这就涉及研究结论的外部性问题。本文认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珠海市与粤港澳大湾区是“典型样本”与“独特整体”的关系。从战略定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将珠海确立为“休闲旅游中心”的关键节点。珠海市已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休闲旅游模范城市”荣誉称号,并正在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从具体实践来看,珠海积极推进港澳旅游合作并加快打造滨海国际休闲目的地和国际会展基地,包括加强与香港旅游业在客源互送、宣传营销等方面的合作,协助澳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等。此外,也有研究遵循这一思路探讨了珠海旅游业的空间效应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借鉴意义[28]。由此可见,以珠海市为例进行研究可以获得具有一定外部性及解释力的研究结论。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

假设1:珠海市旅游业发展存在旅游容量点,增长趋势在旅游容量点附近趋于平缓。

假设2:横琴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邻近区域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三、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筛选

如前文所述,本文将从旅游设施容量角度考察旅游容量点。综合相关研究,“旅游住宿”“餐饮消费”“景点收入”“游客接待”等二级指标被纳入旅游容量指标体系构建之中[29]。随后,根据数据实际情况细化分类为“旅游饭店客房收入”“一般旅馆客房收入”“其他住宿客房收入”“正餐服务餐费收入”“快餐服务餐费收入”“饮料及冷饮服务”“餐饮配送及外卖送餐服务”“其他餐饮服务”“公园收入”“游览景区收入”“国际游客接待人数”“国内游客接待人数”“旅行社服务收入”等13个三级指标。此外,基于空间溢出效应已有的研究经验,本文在后续计算中纳入GDP、财政支出、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二)数据来源及指标构建

本文数据来源包括2012—2022年的珠海统计年鉴、珠海概览、珠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珠海市统计局进度数据、珠海市民生数据开放平台及官方新闻动态中提供的月度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旅游容量评估体系的构建涉及多项评价指标,而各评价指标的性质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量纲和数量级,若以原始指标值直接进行分析和模型构建,会产生数值水平偏差。因此在进行分析之前,为确保综合分析的可靠性,需对三级指标进行相应的标准化处理。具体公式如下:

为了科学测量和反映二级指标与其相对应的三级指标之间的关系,使用结构方程中的影响因子分析测量模型(SEM)对各指标进行拟合,并依次对各个含有三级指标的二级指标建立测量模型。模型系数及各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拟合指数则如表2所示,整体结果较佳。

至此,仍有二级的权重亟须厘清。考虑到高阶结构方程模型中的样本制约问题,本文对二级指标的赋权采用的是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赋权法。CRITIC赋权法是一种基于评价指标的对比强度以及指标之间的冲突性以综合衡量指标客观权重的方法。其中,对比强度使用标准差进行表示,数据标准差越大即说明波动越大,权重会越高。冲突性则使用相关系数进行表示,如果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越小,说明该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关性越弱,反映的信息量越大,权重会越高。具体到计算公式来看,第j个指标与其他指标的冲突性量化指标为:

其中评价指标rtj即t和j之间的相关系数。至于信息量的衡量方面,设Cj表示第j个考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那么Cj可以表示为:

Cj越大,第j个考察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越大,这一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亦越高,所以第j个指标的客观权重:

CRITIC法计算的二级指标权重结果、最终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3、表4所示。

四、假设检验

(一)旅游容量点检验:自回归模型

本文以自回归模型(Autoregression)预测增长趋势并以此检验旅游容量点是否存在。自回归模型常用于GDP、就业率等变量的预测,其具体原理是借助被预测变量历史数据所蕴含的自相关关系建立回归方程。自回归模型的一般形式如式(5)所示,Xt是t时段的数据,p是模型阶数,φi是自回归系数,εt是随机误差项:

为利用自回归模型对旅游业综合评估指数的趋势进行预测并确认是否有旅游容量点,需使用现有数据做样本外预测(Out-of-Sample Forecasts)。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在通过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根据相关信息准则确定模型阶数,结果如表5所示,“LL”表示对数似然函数,“LR”与“df”分别表示似然比检验及其统计量的自由度,“P”与“FPE”则表示P值和度量向前一期预测的均方误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信息准则所选择的滞后阶数并不一致。如果根据AIC准则,则需估计大量参数,损失较多样本容量。SBIC与HQIC准则提供了对真实滞后阶数的一致估计,而FPIE与AIC可能高估滞后阶数。作为折中,本文选择滞后4阶,刚好能保证扰动项为白噪声。

在完成阶数选择后,即可进行自回归并检验模型显著性。经检验(表5),4阶滞后下统计量的P值显著大于0.05,由此可以认为拟合模型的残差序列是白噪声序列,该模型的拟合是显著有效的。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借助特征根检验考察对模型的稳定性,经检验可知所有特征值均在单位圆之内,故模型是稳定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该模型预测旅游业综合评价指数的未来趋势。结果如图1所示,在无外来冲击的情况下,旅游容量点处于2026年左右,增长趋势在该处趋于平缓,假设1得以验证。

(二)空间聚集效应检验:空间自相关模型

在检验空间溢出效应之前需要检验空间聚集效应。空间面板数据的定义和度量依赖于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根据构造方式的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又可以区分为地理空间权重及经济空间权重。然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权重矩阵具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特性。为简化分析,本文采用的是地理空间权重矩阵法。在空间权重矩阵中,“邻近”一词表达的是两个区域在地理位置上存在接壤。若存在共同边界,则将矩阵权重设定为1,否则就设定为0。在具体操作上,已有研究经验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根据区域之间是否存在陆地上的接壤进行权重设置,二是根据區域之间的交通连接情况进行权重设置[30]。考虑到本文是基于珠海市这一“小切口”对横琴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考察,因而采用后者以获取更为精确的推断结果。首先,将珠海市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横琴新区分别编码为x1、x2、x3、x4。随后根据不同区域之间是否有直接相连的交通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等)或其他大运量交通干线(如地铁、渡轮等)创建空间权重矩阵,具体如式6所示:

以此为基础,采用空间自相关(Spatial Autocorrelation)检验对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具体来说,空间自相关检验能够考察相邻区域是否在某一变量的变化上呈现出相似性。当相邻区域的变量值呈现出同向偏离时,存在正空间自相关;当相邻区域的变量值呈现出反向偏离时,存在负空间自相关;当相邻区域的变量变化没有任何规律性的分布时,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本文在此处考察的变量仍是旅游容量值,原因是它一方面代表着以旅游设施为基础的旅游容量测算值,另一方面亦是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值。另外,此处采用常用的莫兰指数(Morans I)与G指数(Getis-Ord Gi*)等指标度量空间自相关效应,其计算如式(7)(8)所示。莫兰指数是一种衡量空间自相关程度的统计量,其取值范围为-1到1。正值表示空间正相关,即相邻区域的变量值同向偏离。负值表示空间负相关,即相邻区域的变量值反向偏离。G指数则是用于检测空间聚集现象的统计量,基于该统计量可以识别出变量值高的“热点”区域和变量值低的“冷点”区域。

综合式(6)生成的空间矩阵以及式(7)(8)进行全局自相关指标及相应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两个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标均强烈拒绝“无空间自相关”的假设。进一步分析斗门区、香洲区、金湾区、横琴新区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可发现,横琴新区不仅强烈拒绝“无空间自相关”假设,同时还是高值与高值聚集的热点区域,结果如表7所示。

(三)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完成空间聚集效应的检验后,即可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Spatial Autoregression)检验空间溢出效应。空间自回归模型又称为“空间滞后模型”(Spitial Lag Model),考察的是相邻地区被解释变量相互依赖所形成的均衡结果。尽管该模型本质上是联立方程模型,但如果对其进行传统OLS回归则会导致联立方程偏差(Simultaneity Bias),也就是空间依赖性带来的内生性影响。基于此,本文借助空间自回归模型检验其溢出效应,具体计算如式(9)所示。其中,y为旅游容量值,采用旅游容量值作为空间效应考察变量的原因前文已有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空间权重矩阵W为式(6),而参数λ度量的是Wy对y的影响,即反映空间依赖性。考虑到其他因素对模型因果推断存在干扰,需要加入控制变量以减少相关影响。x1指的是GDP,x2指的是财政支出,x3指的是CPI,β表示区域内x的影响,而Wxδ则整体表示邻近区域相关变量的影响。

根据表6易知,四个区域的空间自相关检验表明存在空间效应,因此可以计算空间权重矩阵的特征值向量并进行空间自回归。此外,为确保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同时进行了OLS回归及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以方便比对结果。最终结果如表8所示,空间溢出系数显著不为零。结合表7的高值聚集区域判断结果可知,横琴新区的旅游业发展对其他区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五、结果讨论及政策启示

(一)结果讨论

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对珠海市2012—2022年的旅游业发展趋势及内部各区旅游空间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如下:

第一,珠海市旅游业发展存在增速放缓带来的挑战。如前文所述,旅游容量是指特定时间内某地承载旅游活动的阈值。本研究以旅游设施容量的饱和阈值作为旅游容量的衡量指标,在完成模型校验及相关计算后,结果显示旅游增长的拐点出现在2026年附近,届时珠海市旅游业将接近旅游容量点,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方案。

第二,珠海市各区旅游业发展存在正向空间关联效应。空间效应影响的模式可分高值与高值相邻的“正空间自相关”、高值与低值相邻的“负空间自相关”以及“随机分布”。通过计算全局自相关指数可知,珠海市各区旅游业发展存在高值与高值聚集在一起的正向空间关联,即珠海各区域之间的旅游活动存在积极的互动效应,相邻区域常常呈现出“你高我高”的“逐顶”趋势。该结果揭示了进一步打通城区旅游壁垒、促进各类旅游要素充分流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第三,横琴新区是珠海市旅游业发展高值聚集的“热点区域”。珠海市旅游业发展存在正向空间关联,而通过检验局部自相关指数则可以得到具体的“热点区域”,即高值聚集的区域。在本研究中,横琴新区是珠海市四个区域中唯一的“热点区域”,具体表现为横琴新区承载的旅游活动量长期位于高值,且邻近区域的旅游增长与横琴新区自身的高值密切相关。从这一意义上说,正是横琴新区带来的标杆效应促使珠海市其他区域基于良性竞争产生“你高我高”的积极互动。因此,如何进一步巩固强化横琴新区的引领作用是珠海未来旅游发展战略应该考量的焦点问题。

第四,在珠海市旅游业发展整体趋于饱和的趋势下,横琴新区对其他各区旅游业发展依旧保持着正向的溢出影响。在控制了各区GDP、CPI及财政收支的相关影响后,本文借助空间自回归模型发现横琴新区在珠海市旅游业整体趋于缓和的情形下,依然对邻近区域保持着正向的溢出影响。这意味着横琴新区的旅游业不仅在绩效结果上具有标杆效应,同时更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辐射作用,即本地区的旅游增长会外溢到邻近地区,形成“以点带面”“先增带动后增”的区域联动增长。换言之,即便珠海旅游业在总体上增长放缓,横琴新区依旧如“驱动引擎”一般,盘活整体性旅游资源,形成共振型旅游业态。

(二)政策启示:如何构建完善“横琴驱动”旅游增长模式

由上述结论可见,构建以横琴新区为核心的“横琴驱动”旅游发展模式不仅是应对旅游容量困境的重要抓手,更是珠海市旅游战略转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高质量建设世界级旅游大湾区的必然选择。本研究针对构建完善该模式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1.深耕细作锻造增长新动能。由于旅游容量点的存在,区域旅游业发展难以长期维系高速增长的状态。此时的应对策略要基于“横琴驱动”模式对资源存量围绕横琴新区进行“深耕细作”式精准调控,使其转化为二次增长,以形成“固存稳增”的内循环。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或法规条例,酌情控制本土旅游资源的供给增量,转而围绕横琴新区進行存量开发。在有限旅游容量条件下,新增旅游景区、酒店等旅游资源供给并不会带来旅游需求的实质增长,反而可能加剧现阶段旅游供需的失衡,导致过度旅游化。由此,该阶段的重心应当是协调人地关系,对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关资源按照实际利用情况进行“二次分配”或“二次改造”,使供需趋向平衡。二是进一步打通横琴新区与周边区域的行政区划壁垒,丰富游客获得感官信息的物理路径及心理过程。通过构建“一区一特色,一城一品牌”的总体互动空间布局,打造本土特色景点及文创品牌,设计多元化、动态化、跨区域的季节性旅游路线,提升游客对旅游地产品和服务感知的综合体验。

2.稳步建设环横琴旅游带。基于“横琴驱动”模式,粤港澳大湾区还需要稳步推进环横琴旅游带的建设。一是促使横琴新区坚持错位发展,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按照国际一流休闲旅游基地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找准自身特色,精确自身定位,提升生活生态品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生态休闲岛。二是借助动态化数字服务打造具有横琴特色的“第四空间”,构建大湾区示范品牌。通过动态化数字服务构建地方文化高质量发展评估体系,打造横琴特色的数字化文旅交融生活场景,不仅能在粤港澳地区发挥标杆效应,而且能彰显横琴的人文关怀。三是强化横琴新区与周边区域线上线下联动的精密智控,优化游客消费链条。一方面,将与住、食、购等旅游诉求有关的区域、店铺全部纳入数字地图并保持动态更新,为游客实现快捷的消费决策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虚拟全景摄影、动作捕捉、交互AI等前沿技术,开发以横琴为中心的具有较大舆论影响的数字旅游IP,实现网络引流,构建从“实地消费”到“数字消费”的现代消费链。

3.以点带面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横琴新区要抓住建设国际休闲旅游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战略机遇,以点带面构建旅游发展新格局。一是坚持琴澳一体化导向,发展资源共享型旅游。以横琴新区打造粤澳合作“桥头堡”,在服务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建设的同时,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二是借助政策优势促进要素流动,加快启动粤澳联建横琴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的建设项目。逐步完善“一式通”的粤澳旅游市场,继续推动免税购物,规范离岛免税细则,最终实现区域性资源共享,反哺旅游新业态。三是科学处理各类空间关系,基于横琴新区构建全域性发展的空间布局。依托珠海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优势,加强对外伶仃岛、东澳岛等周边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强化外溢效应。四是依据“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一线管人,二线管物”的指导方针,增强横琴、澳门在旅游活动上的协调联动。串联旅游景点,并联旅游服务,进而拓宽区域发展链条,扩大琴澳旅游发展新空间,构建琴澳旅游区位新优势,打造区域旅游新品牌,最终助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李宇晟:《后疫情时代的旅游恢复格局、过程与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年第10期,第1272-1280页。

[2] 智烈慧、张哲、白军红、李晓文:《黄河三角洲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工程》2023年第1期,第132-140、163页。

[3] 卢松、陆林、徐茗、王莉、王咏、杨钊:《古村落旅游地旅游环境容量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05年第4期,第581-590页。

[4] Kreg Lindberg, Stephen McCool and George Stankey, “Rethinking Carrying Capacit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7, 24(2): 461-465.

[5] 《做好粤澳合作开发横琴这篇大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21年9月11日第01版。

[6] 梁增贤、保继刚:《基于珠海实证的城市旅游增长极限分析框架》[J],《地理学报》2020年第8期,第1711-1724页。

[7] Wilbur F. LaPage, “Some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Forest Recreation” [J], Journal of Forestry, 1963, 61(1): 32-36.

[8] 明庆忠、李宏、王斌:《试论旅游环境容量的新概念体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52-57页。

[9] 保继刚:《颐和园旅游环境容量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87年第2期,第32-36頁。

[10] 李春茂、明庆忠、胡笃冰:《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确定与量测》[J],《林业建设》2000年第5期,第21-25页。

[11] 冯孝琪:《骊山风景名胜区环境容量现状评价》[J],《资源开发与保护》1991年第 2期,第118-120页。

[12] 楚义芳、钱小芙:《关于旅游地理的几个问题》[J],《经济地理》1987年第2期,第137-143页。

[13]Elio Canestrelli and Paolo Costa, “Tourist Carrying Capacity: A Fuzzy Approach”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1, 18(2): 295-311.

[14] Alexis Saveriades,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0, 21(2): 147-156.

[15] 汤晓雷、孙娇、刘年丰:《旅游环境容量及环境承载率研究——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7年第1期,第40-43页。

[16]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年第3期,第39-42页。

[17] 胡芬、袁俊:《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2期,第66-75页。

[18] 陈刚强、李映辉:《中国区域旅游规模的空间结构与变化》[J],《旅游学刊》2011年第 11期,第84-89页。

[19] 王良健、袁凤英、何琼峰:《针对我国省际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空间计量方法应用》[J],《旅游科学》2010年第2期,第49-54页。

[20] 谢露露、王雨佳:《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来自长三角地区的经验研究》[J],《上海经济》2018年第4期,第17-32页。

[21] 吴玉鸣:《考虑空间效应的中国省域旅游产业弹性估计》[J],《旅游学刊》2010年第8期,第18-25页。

[22] 张广海、苏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影响: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J/OL],《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6,2023年7月6日,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407.C.20230629.1535.004.html。

[23] 王坤、黄震方、陶玉国、方叶林:《区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以长三角为例》[J],《经济地理》2013年第4期,第161-167页。

[24] 旦珍:《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及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一带一路”沿线省域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2年第13期,第179-183页。

[25] 庞前聪:《大湾区城市群空间协同策略研究——基于珠海与粤港澳大湾区互动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9年第7期,第50-58页。

[26] 方煜、白晶、李林晴、冯楚芸、卓伟德:《以多元人群融合推动粤澳深度合作路径探讨——以横琴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2年第S1期,第48-54页。

[27] 唐少清、谢茜、詹细明:《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横琴支点分析》[J],《中国软科学》2020年第S1期,第83-91页。

[28] 王石峰、夏江涛:《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及其协同路径研究——以珠海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9-13、50页。

[29] 林祖锐、杨冬冬、仝凤先、刘婕:《我国旅游容量研究现状与展望》[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年第3期,第379-384页。

[30] 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576页。

作者简介:潘云龙,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硕士研究生。钟颜,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助理。傅承哲(通讯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    钧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粤港澳大湾区
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生态系统
湾区经济:国际步伐与中国格调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即将崛起的世界级城市群
财政分权、空间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空间及非空间效应下中国经济增长收敛性比较研究
试析高速公路规划网的空间效应与政策机制
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空间效应研究
产业结构变迁对环渤海经济圈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