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新”背景下县域高中课程建设的特色之处

2023-08-24张国斌万雅静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双新特色课程五育并举

张国斌 万雅静

摘要:为实现“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运行和管理体系。学校突出课程结构的全面性,设置科创、艺术、健康、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注重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注重课程实施方式的和谐性;构建先进的课程实施载体和规范的课程运行机制,以特色活动促进特色课程建设,以特色课程促进“五育并举”。

关键词:“双新”;特色课程;“五育并举”

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构建多元化和可选择性的课程。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以下简称“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减负”的同时,重在“提质”上下功夫,努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化的课程运行和管理体系。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有效利用校园硬件设施,发掘教师潜能,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特色课程,促进“五育并举”,推动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的有效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特”在课程结构的全面性

课程建设是“双新”全面实施的核心。学校结合自身实际,以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和综合素养发展为目标,建立菜单式特色课程体系,涵盖科创、艺术、健康、劳动、综合实践等众多领域,并且每一领域设置不同的课程方向,使课程内容丰富、全面。

(一)科创课程——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构建科技创新课程,是课程育人之路、民族复兴之需、顺应时代之举。为此,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成立了科创中心,并配备器材、场地等相关教学设施,积极开设汽车模拟驾驶和机器人制作竞赛课程。学生在学习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还可以自愿选择修习简易机器人制作、集成电路设计基础、电子控制技术、C语言和G语言等课程。同时,学校采用“公开竞技、择优选拔”的方式,组建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小组,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竞赛实践。此外,学校也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活动项目。

近年來,学校以科创中心为平台服务于爱好科技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普及科技知识。至今已有1300多名学生参与科技学习,其中有近150名学生荣获国家级、省级科技类竞赛奖项。

(二)艺术课程——满足学生的美好精神需求

开展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积极作用。为此,学校开设了音乐和美术课程,每一种课程下面有多个方向可以选择。例如,音乐课程开设了音乐鉴赏、舞蹈(民族舞和现代舞)、乐器(陶笛和葫芦丝)三个方向,美术课程开设了绘画(素描和国画)、书法(硬笔和毛笔)、美术鉴赏、陶艺四个方向,以供学生自由选择。每一种课程都设有专门的学习教室,由专职教师进行授课。课程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各种有益的艺术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将艺术课程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三)健康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身心健康是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身心素质,学校在师资和相关教学设施条件完备的情况下,开设了健康课程。健康课程分为两类:一类是体育健康课程,另一类是心理健康课程。

体育健康课程开设了乒乓球、篮球、排球、棒垒球、健美操、田径、花样跳绳等方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1~2个方向进行学习。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工作总体规划,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以先进的德育理念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向纵深发展。学校配备了2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同时组建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心理辅导团队,充分利用现有的心理健康咨询室,通过固定的心理辅导课、专门的心理健康讲座以及校园心理剧等方式,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学会心理调节,进一步增强其抗压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四)劳动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崇尚劳动最光荣的意识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首次把劳动教育写入了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培育青少年劳动精神与劳动能力的重视程度。为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学校的劳动课程主要分为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活动,其中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具体形式表现为: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会、名人进校园报告会、劳动技能展演、《大国工匠》纪录片宣传等,强化学生的劳动自觉与责任感;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室内装饰等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作;依托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学农务农活动。通过劳动教育,学校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德育的实践性

为有效提升德育的实践性,学校不断完善和创新德育形式和课程结构,探索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融合,实现课程育人与活动育人的有机统一。学校开设了系列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综合实践课程,如入学军训、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党课与团课活动等,在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例如,校团委在学雷锋活动月期间举行了主题为“秉持先辈遗志,传承青年精神”的团课活动。团课上,通过学习团史、认识团徽、阅读团章、齐唱团歌、集体宣誓等方式,学生重新认识团员的责任与义务、使命与担当,增强其历史责任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崇高的价值追求。

二、“特”在课程方向的可选择性

课程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是高中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之一,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而实现学生在课程计划指导下的自主选课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学校特色课程在遵循新课程方案和国家现行课程设置及高考改革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外,其余课程均实行“4+1+2”选课走班模式。其中,“4”是指“技术、艺术、健康、劳动”4类课程,学生同时学习,缺一不可;“1”是指全体学生必须选择4类课程中的国家必修课程;“2”是指学生可以从4类课程中的校本特色课程中选择2个方向修习,修习过程采用学分管理,成绩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的走班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大走班方式。以音乐课程为例,除了必修课程外,学生还可以选择音乐鉴赏、舞蹈(民族舞和现代舞)、器乐(陶笛和葫芦丝)等校本课程。上学期,班级一部分学生修习音乐鉴赏和舞蹈(民族舞和现代舞),另一部分学生修习音乐鉴赏和器乐(陶笛和葫芦丝);下学期整体调换。又如,体育健康课程遵循三年一盘棋的思想,统筹安排。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和训练,能有效地掌握一定的体育专业知识和运动技能。

通过有序的选课走班模式,学校对特色课程的统筹能力不断增强,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稳步提高,不仅使特色课程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也使学生自主探索、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三、“特”在课程教学方式的和谐性

特色课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的欲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知识性与价值性的和谐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在特色课程实施方式上,学校秉持“两扣三真四有”原则。其中,“两扣”是指“紧扣学生需求、紧扣育人目标”;“三真”是指“真情境、真体验、真素养”;“四有”是指“有兴趣、有触动、有价值、有提升”。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学校依托实践活动,深入实施特色课程,更好地实现特色课程育人的价值功能。例如,教师不断创新特色课程教学方式,积极实行情境式、活动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由讲授向体验转变,将课堂延展到室外,将特色课程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组织开展春语朗读会、金秋诗会、科技创新大赛、模具制作、志愿服务展演、校园手绘等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又如,学校将特色课程与独具匠心、内涵丰富的社团活动相融合,发挥器乐社团、舞蹈社团、篮球社团、排球社团、朗诵社团、话剧相声社团、学生记者团等作用,在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有力地促进特色课程深入实施,推动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减负”与“提质”的和谐统一。

四、“特”在课程载体的先进性

为有效推进和落实“双新”背景下特色课程的教学改革,学校先后筹建学生发展中心、学科研究中心、德育研究中心和网络学习中心,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效推动考核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搭建有效的载体和平台。

(一)学生发展中心

学生发展中心秉承“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宗旨,是特色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学生发展中心内部建有音乐教室、舞蹈教室、书法教室、陶艺教室、机器人教室、汽车模拟驾驶教室、通用教室、心理咨询室、心理课活动教室、展览厅、演奏厅、学生休闲区等。配备设施齐全、教具丰富多样,满足特色教学需要。学生发展中心紧紧围绕学生成长,以更加精准、个性化的方式贴近学生成长需求,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涯指导、生活指导、健康促进、思想指导和心理辅导等,实现学生的自我砥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成长,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科研究中心

学科研究中心的主要职责是“双新”背景下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以及教学方式的探索,服务于特色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学科研究中心成员均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他们通过听课等形式发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疑难困惑,通过报告会、研讨会等分析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学科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引领教师研究“双新”工作常态化,有力地推进了特色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德育研究中心

德育研究中心以学校班主任队伍为主体成员,同时吸纳各学科优秀教师组成稳固的研究团队。德育研究中心积极围绕“学生成长”“德育创新”,在特色课程与德育融合发展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成为学校德育文化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研究平台,为“双新”背景下以特色课程促进“五育并举”拓宽了路径。

(四)网络学习中心

网络学习中心是辽宁省实验中学总校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双重挑战,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趋势下建设的新型学习场景。学校充分借鉴总校的线上学习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打造省实验东戴河网络学习中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符合自身禀赋条件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网络学习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而且还能配合线下教学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构建了全时空育人体系。

五、“特”在课程运行机制的规范性

规范有效的运行机制是“双新”实施的有力保障。学校遵循课程与教学工作规律,构建了有效的特色课程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低投入、高产出,学生低负担、高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一)“四定四有”备课机制

为保证特色课程教学规范有序进行,学校建立了有效的“四定四有”备课机制,即特色课程备课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要求;有计划、有落实、有记录、有检查。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研究课标、学情,精心设计教法,将教学情境的引入、优质问题的设置、有效的合作探究、适宜的实践活动等元素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有机融合,以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

(二)教学行为反思机制

学校建立教学行为反思机制,要求教师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基于问题解决的反思、典型个案的反思、课堂案例的反思等。

(三)课程开发机制

教师在全面理解课改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对现有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再创造。也就是说,教师要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过程管理机制

学校要不断加强对特色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管理者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摸清课堂真实情况,抓住教学环节中的问题,引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加强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努力打造真实高效的课堂。为此,学校建立了领导班子成员蹲点制。学校德育校长、教学校长同时负责特色课程教师队伍和学生管理以及课堂教学工作,并且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管理,随时掌握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责任到人。

(五)学科中心组长、备课组长管理问责机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中心组长、备课组长在学科教学检查中的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各环节中来。学科中心组长、备课组长要经常性组织教师学习相关教学理论,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要定期对本组组员进行教案、作业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以特色课程促进“五育并举”是学校完善课程管理、改革育人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学校特色化内涵发展、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袁春燕.“双减”背景下“五育并举”多元校本课程开发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2(21).

[4]孟兆军.融合与创新:构建“五育”并举特色课程育人体系[J].中小学校长,2022(9).

[5]楊清.五育并举视野下普通高中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21(6).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张国斌,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高级教师。万雅静,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正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双新特色课程五育并举
“双新”视阈下福州高中信息技术 教学实施情况及思考
“双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