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2023-08-24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3年8期

摘要: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立足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宗旨,整合全学科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促进儿童生命的幸福成长。研究组从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两条路径出发,聚焦语文整本书阅读和习作教学两大支柱,试图彰显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最终促进语文学教方式的变革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扎实落地。

关键词:跨学科融合;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影视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的出台,为语文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新课标聚焦语文核心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明确要求:“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借助电影这一视觉与听觉相融合的现代艺术,更适合从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欲望,激发其内驱力的生长。可以说,彰显情境性和实践性的语文跨学科融合为语文学习和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之间寻求到一条核心素养扎实落地的有效路徑。

一、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开发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相融合的现代艺术,它包含了摄影戏剧、绘画、音乐、舞蹈、文字、建筑等多种现代科技与艺术的表现形式。儿童影视班本课程是一门以班级为单位,基于儿童视角,以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以动画、诗歌及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等为主要载体的,集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个性化课程。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研究组立足语文跨学科融合,以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宗旨,整合全学科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体系,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发展,促进儿童生命的幸福成长。

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定位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跨学科学习。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力求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发挥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整体育人优势,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融合了多种艺术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已成为实现语文跨学科学习的“金钥匙”。而且,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本身所传递的勇气、正义、责任和创新精神,也是一个班级强大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对于一个班级内在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意义深远。基于此,研究组构建了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实践的初步模型。

跨学科融合视域下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四大领域的提升,通过创设相对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学生自主实践体验。研究组将人物、情节、环境与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剧情和画面一一对应,利用影视画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其对阅读文本的深入解读。研究组还将影视视频、剧本、影视文学和习作创作一一对应,力求通过文字去还原影视画面,进行儿童影视文学的再开发和再创作。

二、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实践

(一)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下的整本书阅读

1.影视剧情与故事情节互补

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下的整本书阅读,其实是从更大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教师试图引导学生将影片中的画面、音乐、场景和情节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形成有效的互补,提升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形成跨越媒体的新阅读。

例如,《流浪地球》从影片到原著均传达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面对各种困难勇于向前的精神,重视观众的可视性和读者的可读性。用作者刘慈欣的话来说,就是“要蹲下来与孩子们交流,讲他们讲的故事”。

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从视觉效果来看,地上冰封城市黑白色调的搭配,让电影作品更具冲击力,因为画面感更强,更直接,更能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从想象空间来看,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因为很多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尤其是地下城那种压抑拥挤的环境描写,透过文字更能给予读者想象的空间。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是实现学生整本书阅读走向深度阅读的有效策略。

2.不同身份电影人与读者角色互换

教师可以通过影迷、制片人、电影宣传者等不同身份电影人的角度创设相对真实的情景,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对整本书的阅读内容进行解读和评价,提升学生的参与度,激活学生的思辨能力。图1是教师设计的《流浪地球》整本书阅读任务单。

请你作为《流浪地球》影片预告策划人,向你的影迷宣传电影《流浪地球》。

3.人物内心冲突与故事矛盾并存

教师可以呈现影视作品中的故事矛盾和人物内心的冲突,借助文字的聚焦性解读,让学生换位思考,以主人公这个角色自居,直面现实中的问题,通过体验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斗争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引导学生成功找到自身成长的“密码”。在电影所引发的想象下,学生能够洞察隐藏在现实表象之下的语言文字的深层逻辑。

例如,在解读影视作品《流浪地球》时,学生了解到,当时地球将要被衰亡的太阳吞噬,在人类拼尽全力自救的大背景下,开启了流浪地球的计划,为了这一计划,人类牺牲了一半同胞的生命,存活下来的人类在漫长的逃离过程中又遭遇木星引力的致命威胁,影片中的主人公刘培强驾驶空间站引爆了木星,试图让地球因木星爆炸而被推出木星大气,可是空间站里存储着全部人类文明的数字资料。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之中,教师围绕“如果你是刘培强,你会做出同样的决定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站在“刘培强”的视角进行换位思考,直面影片中的核心问题,进一步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的抗争,从家国命运层面上升到对全人类未来发展的思考。

(二)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下的习作研究

研究组试图通过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有效构建,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与作者和文本产生共鸣,立足于多元小说解读的视角,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其形成自我表达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

例如,在习作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以《流浪地球》影片资源作为线索,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与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中进行有效融合,试图解决学生在编写科幻小故事这一习作中出现的科学性和故事性均不够突出的问题。

1.借助影视作品渲染,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了《流浪地球》影片中人类在灾难来临时恐惧害怕、慌不择路的场景,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激发其创编科幻小故事的热情,为后面的落笔奠定基础。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很多科幻故事和科幻电影都来源于人类对未知世界或未来科技大胆的猜测和探索。我也是一个科幻迷,我最喜欢的科幻故事是《流浪地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生:(观看《流浪地球》片段)

师:能谈谈你们看完之后的感受吗?

生:(随机交流)

师:这个故事大概发生在2075年,当时的太阳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当时人类一次次地陷入困境,又一次次地脱险。这是刘慈欣笔下的2075年,带我们打开了中国科幻的大门。现在,科幻的接力棒交给了你,我们的地球未来还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危机呢?

2.借助影片人物设定,完善故事成员档案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构思环节,以影片《流浪地球》中主要人物的一些角色设定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发现影片中人物职业和他执行的任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见图2)。当教师引导学生完善自己创编的科幻小故事人员档案时,学生习作构思的指向性会更加明确,学生能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探求写作灵感,从而延伸写作表达的思路。

3.借助影片场景画面,丰富习作环境描写

教师在习作教学的赏评环节,以影片《流浪地球》中的几处极为震撼的场景为载体,将影视作品中恰如其分的背景画面、背景音乐、科幻元素等进行很好的展现;在师生、生生赏评习作片段的同时,学生能够将画面与习作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很好的融合和借鉴,使其审美能力和素养在习作表达的过程中得到浸润和提升。

影片中场景画面如下:

(1)人类都在地下城中生活,只有开采石头、炼制火石和维护行星发动机的人才能离开地下城,坐电梯來到曾经的家园——地球表面。此时的地表,已经变成了人间地狱。寒风肆虐,冰雪笼罩了一切;城市建筑“遗迹”被封冻在冰层中,像山峰一样耸立。

(2)这种发动机的体量就必须足够大:高度达11公里(比珠穆朗玛峰还高2200米),底盘直径达30公里。这样的“巨无霸”开启后,单个机器就能产生150亿吨的推力;全球1万多座发动机同时启动,将产生150万亿吨的推力,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

4.借助影片经典对白,优化习作语言建构

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中经典的对白、绝妙的镜头语言,引导学生在电影环境的烘托中逐渐提升语感,进而实现并优化语言的初步建构,为语言表达奠定基础。

电影中韩朵朵向救援队播报“点燃木星”任务的一段台词比较符合遇到困境的初中生在无能为力时的临场发挥,语言简单质朴但是极具感染力。学生通过镜头语言的感知,体会人物身份、所处场景、心理状态等和人物语言之间的必然联系,在平日的习作中点滴积累,慢慢培养语感,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5.借助影视文学对比,延伸习作表达思路

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影视班本课程中情节和文学作品的相关章节进行对比,从文本解读的角度探究编剧意图,寻找习作灵感,从而延伸习作表达的思路。

例如,《流浪地球》原著中共分4个章节,电影中将重点放在了第二章逃逸时代,而且背景十分聚焦,就锁定在地球和木星交会时,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小说中将这一过程描述得很简略,而电影则做了充分的加工,也是电影版《流浪地球》最高潮的部分。习作中常用的镜头式写法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

三、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评价

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评价力求多维多元评价,具体涉及范围包括:儿童影视班本课程情景的创设、目的的确立、内容的甄选和策略的使用等,这些都旨在引导学生在影视班本课程的体验活动中由静态、散碎的学科知识与单一、机械的学科能力的简单叠加,转向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整本书和习作问题的综合表现。

(一)影视班本课程观影卡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每一次的儿童影视课程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从自评、互评和师评三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观影后学生还会得到相应的观影卡,其观影卡达到一定的数量,可以优先选择影片的种类,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课程学习伙伴,还可以参与后期微视频的策划和总监等。

(二)影视班本课程档案袋

教师设计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电子档案袋,将学生所有参与的过程性资料,如影评、习作、剧本等整理建档,留存资料,辅以儿童影视班本课程学生评价量表,从量化和质化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和总结,以此保障课程实施的质量。

(三)影视班本课程自媒体

教师充分利用自媒体资源的优势,将学生影视课程的收获以微视频、微电影的方式在校园网、公众号、班级群等平台进行分享和交流,既能展现学生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学生获得更多宝贵的建议,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影视班本课程体验月

教师每学期选择一个月份,固定专时专用,与学生进行深入调研和访谈,发现学生在阅读和习作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目的和内容,在师生体验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使儿童影视班本课程的体验效果最大化。

总之,儿童影视班本课程通过跨学科融合的文学阅读形式,让一部部充满真善美的影片在学生心中播撒爱与责任的种子,助力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刘亚华.光照童年:影像中的守望与追寻:儿童视域下班级“电影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6.

[3]许一琳.电影艺术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J].小学教学参考,2017.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简介:杜春梅,辽宁省实验学校教师。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度基础教育课题“课程融合视域下九年一贯制学校美育体系建构与创新性实施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LNJB202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