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高中地理教学对策分析
2023-08-23许惠雅
许惠雅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制度的全面实行,高中地理成为高考科目中的重要选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由选择高考所需课程,由此可见,高中课程教学在发生巨大变革,高中地理亦如此。在此情况下,高中地理教师应对教学模式加以改善和创新,满足新高考改革所需。本文介绍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新特点,并对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策略重点研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 新高考;改革;高中;地理教学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高考实现自由化发展,在课程学习上,学生不再拘泥于文理科限制,可根据需求及喜好自由选择高考科目,在此种制度下,高考科目可自由搭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地理考试实现了创新化和开放化,减轻了学生学习压力与负担。要想使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师必须创新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学习,以推动高中地理教学顺利发展。
一、新高考制度对地理教学的影响
自新高考制度落实以来,高中地理由原来的固定高考科目转变成选考科目,实现科目间的自由搭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兴趣爱好自由搭配学习科目。所选的科目每两年进行考试,并且将成绩计入高考成绩中,这样一来,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能力。在此情况下,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模式上予以创新,以此提升教学效率,符合新制度的要求。此外,在教学模式上也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整班制转换为走班制,加大了教师的管理难度,但同时学习地理课程的同学大部分都对地理学科有着较强的兴趣,这样一来,能够减轻地理教师的教学压力,降低教学难度。
二、高考改革下地理教学的特点
(一)课程性质发生变化
在新高考制度下,地理课程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改变,除了语文、数学、英语课程以外的其他课程变为选考科目,地理也不例外。并且在此制度下,高中不再分文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选考科目,在科目设置上更加灵活化、自由化。教师针对此种情况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质量。
(二)考试特点发生变化
在新制度下,地理考试的特点也发生了变化,从实际情况来看,考试难度整体增加。试卷内容更加复杂化,并且试卷实现了知识的整合,融入了初中、高中的地理知识。考试命题更加创新、开放,教学情境也更加真实化,在此背景下,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充分掌握,对知识内容充分了解。并且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扩充知识储备量,这样才能在改革后的地理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此外,针对地理考试的新特点,地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在模式和内容上予以创新和改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为日后的考试奠定良好
基础[1]。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新课标与新制度的双重落实下,高中地理教学需要更高的水平和要求,需要从多方面去创新和改善,并在创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突出地理四大核心要素即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以及地理实践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确保内容上包含以上四大核心要素。并且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创新教学以及开展户外活动实施实践教学等。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提升地理教学效率,推动高中地理持续化、高效化发展。
三、新高考制度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优化策略
(一)精心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应该随之改革,在开展教学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为后续学习提供有力的基础保障。明确教学目标的第一项内容就是深入研读高中地理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新高考改革制度下的新理念,并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高考改革制度下地理学科素养理念展开深入研究。新高考制度下,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能力立意”,因此,在設计教学目标以及备课工作中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理念展开工作,以此符合新高考改革制度后的教学需求。在备课时,高中地理教师要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理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确保每节课的内容都要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故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地理教材并深入研究,设置好课程目标,优化课程中的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为例,在第二章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中,该节课的学习内容为:第一,了解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和大气垂直分层的名称;第二,了解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在大气中的作用;第三,理解各层的气温变化、气流运动、天气状况等主要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主要体现了“综合思维”与“人地协调观”两项地理核心要素。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且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低层大气层中除去水汽和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在25千米以下的干洁空气中,氮气和氧气占总体积的99%,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层虽然含量较少,但是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能吸收地球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达到地面的紫外线,具有保护生物的作用;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影响着天气的变化,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排放的污染物会进入大气,影响大气成分和含量并产生大气污染,故人们应树立较强的环保意识,了解人地协调观,保护环境,改善地球生态环境。
(二)运用现代科技,丰富课堂内容
在新高考改革制度的背景条件下,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教学模式上予以创新和改革,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多元化,课堂内容的丰富化、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地理教师一般只着重于教材内容的解读并传授学生,这种教学模式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学生只能学习到基础的理论知识,并不会对内容背后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的地理知识灵活使用,以及在地理学习中失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当学生在分析地理现象时,明显会出现解析逻辑不清晰、知识点混淆等情况,其原因都是在学习地理时对地理现象及规律理解不透彻所导致。而在新高考改革制度落实后,在地理教学模式上更加注重创新和实践,以及课堂和内容的丰富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化,内容的丰富化,例如:多媒体技术、AR技术、投影技术等。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而且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度解析地理原理,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丰富化,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学生还能够从中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中,地理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按不同的天体系统,确定所处在宇宙中的位置,例如按级别由低到高排列,地球依次处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可观测宇宙,这样一来,能够让学生直观化地对宇宙或地球有大概了解,随后地理教师利用VR技术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宇宙”中了解地球和宇宙的位置关系,在此过程中,可利用VR眼镜和VR视频来实现,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使其对知识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理解。此外,在进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时,教师利用地球仪和乐高积木为道具实施教学互动,利用地球仪可以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板块的构造,随后在地球内部结构教学时,可利用乐高积木搭建地球模型,并在结构上按比例还原,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搭建地球结构模型时,使学生直观化地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在此过程中,教师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实现了地理教学的创新化,并提高了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促进了地理教学的创新化发展[2]。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化学习
在新高考制度改革下,学生能自主选择是否学习地理课程,充分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在此情况下,能够选择地理课程的学生一般对地理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同时,为了体现新高考制度下的核心理念,故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体,教师负责引导和辅助,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一般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期间,地理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化的学习方式。具体可采用小组教学法,在小组合作期间,学习全过程都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加以辅助和引导,这样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推动高中地理教学高效发展。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的教学中,教师先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说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给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危害?随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且每组选取一名组长,在教学活动开始后,组长向组员传达学习任务,并进行任务分配,使每个人都能分到学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利用网络资源、书籍资源或者其他资源了解自然界中的自然灾害,并找出哪些自然灾害是生活中常见,每位学生寻找的自然灾害资料与其引发的原因以及受灾因素都是否相对应,确保学习过程保持逻辑性。如一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了解到洪涝灾害,这种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间内强降水所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洪涝灾害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影响,从气候上看一般处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区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影响较为严重。从地形上看沿海、沿河等地势较低的地区容易引发洪涝灾害。洪涝灾害危害巨大,会淹没农田,给农民造成损失,并且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饮水困难等情况。随后,学生将所收集资料上台展示并讲解,并且各小组之间展开交流,商讨在灾害发生时该如何应对,培养学生抗灾意识和安全意[3]。
(四)组织实践,培养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是一门探究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因此在新高考制度下,地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实践化的教学活动,在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中,大多数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时都是为高考而服务,在课程内容上比较偏向理论化,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时缺乏实践,对所学的知识内容不能深入理解,失去了学习地理的核心价值。伴随新高考制度的落实,地理考试的开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在开放的试卷下,不仅要对课本内容深入了解,而且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在厚重的课本中快速找到答案。虽然在新制度下地理考试实现了开放化,但实际还是需要学生对知识充分掌握,并且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量[4]。因此,为了使学生对知识内容充分理解,地理教师应该采用“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地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设计包含科学性、创新性、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以此增强地理学习的实践性。例如地理教师可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实际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勘探的户外实践活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地貌》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理论知识学完后,地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户外考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转变学生思维,以自身感受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在实践活动开始前,地理教师根据课本内容提出教学目标,在常见的地貌中,目标地点以及过程中经过的路线属于什么地貌?有什么特点?该如何识别?以及在过程中出现哪些植被?有何特点?在以上教学问题的引导下正式开始户外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全程集中注意力,对所经过的地点和看见的植被详细记录,并分析其特点。并在活动结束后,撰写户外实践报告,将问题的结果在报告中体现。这样的户外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将课本上的内容应用到实践或生活实际中,有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符合新高考制度下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也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5]。
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高考制度的改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地理课程加以学习,实现了学习的自由化、自主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知识,并且使学生做到活学活用,进而使地理教学质量总体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卞雪.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路径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155-157.
[2]张金根.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分析[J].高考,2021(34):15-16.
[3]張璐.高中地理新高考改革的教学对策探析[J].天津教育,2021(34):87-88.
[4]李梅.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问题与对策分析[J].高考,2019(16):123.
[5]张晓维.高中地理新高考改革的教学对策[J].新课程导学,201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