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低调而张扬的语文名家程少堂

2023-08-22杜静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文味教学风格

杜静

内容摘要:从2001年提出“语文味”的命题,“语文味”语文已形成独特体系,在语文界成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钻研“语文味”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将从程少堂的个人经历出发,梳理“语文味”理论体系的时间脉络,结合案例分析“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探究程少堂的教学风格,最后形成笔者对“语文味”语文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味 程少堂 教学风格

初读程少堂所作诗歌《荒原中的舞蹈》,便被他的文人张扬所吸引,细细搜索发现他早已写好了墓志铭:朋友,“语文味”收进辞典了吗?写文时,他也曾对朋友夸耀:“没啥财富,但拥有一座语文的江山。”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语文味”研究的自豪。再读《荒原中的舞蹈》,被“独舞”二字深深吸引,著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专家李虎先生曾评价:“程少堂教授仅凭一人之力,把深圳语文教研带入全国前沿水平。”于是,我明白“独舞”是程少堂二十多年来对“语文味”的艰辛摸索与默默耕耘,之所以敢张扬,是因为,他一直低调地挑灯夜战为“语文味”沉潜蓄力。他就是这样一个低调且张扬的文人,一个在荒原上挥洒热情的舞者。

一.程少堂是何人

程少堂,湖北武汉人,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曾任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粤语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分册主编,全国高校教材《现代教育学》参编者。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论文100余篇,出版《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等专著,被誉为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

“一自语文味南海,天下不敢小深圳。”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与“语文味”教学法的创立者,程少堂的名字与国内语文教学的创新拓展紧密相连。二十几年磨一剑,形成“语文味”理论体系,将“语文味”做成当下语文教学研究的显学。

二.“语文味”一路走来

(一)萌芽:“語文味”教育理念的酝酿和萌芽,始于1999年。而从程少堂大学毕业后1983年至1990年所做的文化研究,就已经决定了以后的“语文味”教学流派之为“文化语文”这一基本面貌。2001年,在深圳市罗湖区的一次公开课的评课上,程少堂正式提出“语文味”,随后发表文章《语文课要教学出语文味》,“语文味”要求语文要体现出语言、情感和文体之间的美感,以及这几者之间的和谐统一。自此语文学术界将“语文味”概念化、学术化。但这一时期“语文味”的界定只停留在表面未涉及内核。

(二)发展:经过两年探索,于2003年,“语文味”的概念明确了内核和外延,完成了对“语文味”的概念突破。又几经完善,最终程少堂将“语文味”定义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璞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和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通俗表达就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把语文课上得有趣些,有味儿些,好玩儿些,也就是美些。

不仅如此,“语文味”在美学范畴有所突破。尝试建构以“语文味”为逻辑起点,具有中国特色的语文美学体系。使汉语言文学的特点和美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出来,使语文教学成为发现美、制造美的过程。语文味教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联,它是对中国古典美学中“滋味”范畴的创造性转化。在审美理论中,所有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与诗有关系。而根据中国古典审美理论,诗的最高境界是“有味”即有“诗味”。语文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它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有味”,那就是“语文味”。语文味正是一种基于汉语言文学特点故而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语文教学的美学追求。

“语文味”教育理论不断完善,将“语文味”推向实践。提出了“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一套语文味教学法。

在此期间,不得不提程少堂的两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公开课。一是2002年《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这堂课是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发轫之作,是印证语文味教学思想的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实践,是语文味的第一代表课。二是2007年《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这堂课被一些名师誉为“巅峰之作”,是语文味教法之核心“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成形的标志,也是语文味教学法研究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三)成熟:“语文味”的成熟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程少堂讲语文》这本专著的发表代表着“语文味”理论的成熟;“语文味”实践的成熟,则要追溯到“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形成,并使“文化语文”的风格能够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使语文课堂体现出浓郁的语文气息。

三.实践“语文味”之道

“卓越的灵魂只有依附于健壮的肉身,才能成为一个生龙活虎之人。同理,卓越的教学理念只有依托于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两者才能相得益彰。”“语文味”走向实践,进一步丰化“语文味”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并总结出了一套“语文味”教学法。

(一)“语文味”教学法

语文味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制约和关于语文味与文人语文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理念的指导下,在相对固定的语文味‘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与突破固定模式的、灵活性的教学方式方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前提下,以教材文本为载体,以渗透生命体验为核心,反映教学认识,表达教学理念,传达教学信息,表现教学思想与情感,彰显教学气质与风格,通过运用语文味教学艺术手段,创作出洋溢着浓郁语文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作品,使语文教学过程产生教学审美意象,最终成为真、善、美、乐相统一的创造美的过程,从而让语文教学过程在实现语文味的教学宗旨的同时,成为语文教师展现文化眼光、释放人生情感、体验职业美感与挥洒生命创造性的文化场所的一种‘有温度的语文教学法。”

“一语三文”是语文味教学法的核心模式,这是语文味教学法的“形”;强调在文本思想内容与师生生命体验相熔铸的基础上,打造既来自于课文主题,又大于高于课文主题的新的教学主题,这是语文味教学法的“神”。《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一课,形式上运用“一语三文”教学模式进行设计与解读,同时在教学中渗透了程少堂从小就有的追求不朽的生命体验。

(二)“一语三文”教学模式

所谓“一语三文”教学模式,是指在语文味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从语文学科教学规律、学生特点和教师教学个性等实际出发,为实现语文味教学的基本宗旨和语文味教学的系统追求,建立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以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为教学内容要素和教学活动程序之结构框架。这各个要素的地位各不相同,其中语言是基本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课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使得“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变得清晰可寻。课堂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语言,解决字词句等知识性问题;第二部分从文章角度细读文本,研究作者写作意图、文章写作顺序等;第三部分從文学角度细读文本,探讨碑文内容的时间跨度、碑文作者的意图等;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细读文本,揭示了民族英雄文化、中国数字文化、玉文化等。

四.“语文味”走进课堂

(一)课堂导入:程少堂采用多媒体呈现影视片段,中西方文化对比,课文中的一个点与同学的某一点做巧妙关联等方式将“语文味”引入课堂,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例如:程少堂《荷花淀》教学采用问题导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读过的书刊,看过的电影电视思考一下,中国人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在情感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亲人离别和亲人久别重逢的时候。哪位同学来说说看?引导学生用新的文化的眼光来重新解读孙犁的小说。既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又注入了文化思考的内涵。

(二)教学模式:“一语三文”。从基本的语言文字入手,由点及面地覆盖全篇文章,上升到文学的宏观高度,直至像程少堂在分析《荷花淀》那样,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创生。即“语文味”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按照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条件差异,开发和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创生教学内容。也就是,需要教师能够对语文教材采取科学灵活的处理和整合方式,在必要时也可以适当地采取删减等措施。例如,对《荷花淀》的解读,传统解读是反映战争的残酷,程少堂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落在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意义上。教学内容顿时深刻了许多。

(四)教学实施:融入教师生命体验。从“语文味”的解读来看,语文教学应该具有极强的语文痕迹,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感知情感魅力,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课堂情境中,感知作者和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如程少堂在讲解《世说新语——咏雪》时,将自己与魏晋名士融为一体,使学生对中国文人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体会。

(五)教学手段:教无定法。在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体,“语文味”的教学有所调整,避免模式化。在诗歌教学中,从诗歌各个诗句的分析出发,提升诗歌趣味性,例如,程少堂教授《诗经·子衿》时,采用转换字词、句式、人称、结构以及改写等方式。带领学生品味了千年《诗经》的美好与纯真,体会了汉语的优美以及优美汉语所描绘的优美爱情与人性。使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结合,增强语文味道。在小说教学中,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合贯通去解读文本。如上文提到的《荷花淀》课堂实录便是典范。

(六)教学原则:幽默点染。凡程少堂所到之处,往往都会引发幽默风暴。他在教学中常常运用到情景幽默、语言幽默、体认幽默、游戏幽默和失谐幽默。其中诸多幽默都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的,使教学呈现幽默美,使学生高兴听语文课,从而进入一种审美状态,达到“语文味”目的。

五.我思“语文味”

(一)靠近“语文味”

在学习程少堂的课堂实录,梳理“语文味”理论框架的过程中,我逐渐生发出对语文教学的惭愧,因为一路走来,自己与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中间横亘着一道“天堑”,跨过去,我不奢望,惟愿能够与程先生这样的语文狂人靠近一些,再靠近一些。

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学习,海纳百川。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像程少堂家中收藏有十几万元的书,之前还是硕士生导师,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此外,语文教师要关注生活中的热点,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成为一个博采众长、博学多才的“杂家”。只要是新的、有时代特色的当代优秀作品和其他相关学科的书籍,只要是学生应该读的喜欢读的,老师都应找来读读。

其次,要善于反思,敢于创新。但凡名家,都是几十年磨一剑,他们在不断反思、总结、碰壁、积累、再反思……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理论体系。程少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探索,真正提出“语文味”已是数十载,时至今日仍在为“语文味”潜心研学。同时,但凡名家都是创新和执着的典范。程少堂的《荷花淀》、《诗经》、《鸿门宴》、《锦瑟》、《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课打破传统,上得新颖有趣,“语文味”十足。

再者,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会“以研促教”。教研是教师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教研能力也成为了评先评优的硬性指标。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所认识的语文名师:王君、黄厚江、孙双金、王崧舟……都是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经验,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著作。但他们的功利色彩没有那么浓厚,名师们都是把自身对语文学科的理解当做生命来做,就像程少堂笑侃:“斯人虽已逝,语文味长存!”

最后,尊重学生,永不过时。因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真理的人。”程少堂经常会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提出问题。上课时再由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权,更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真正践行了“教是为了不教”。

(二)辩证看待“语文味”

当然,“语文味”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一语三文”的教学模式操作难度较大。首先,文章和文学的区分已经难倒了许多人。程少堂曾在《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这样说道:“在中国语文界,绝大部分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认识到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维度对文本进行关照的必要性,绝大部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能力进行这种区分。”这个难题也是我在阅读分析程少堂课例时的一个巨大疑惑。其次,语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选点”,尤其是文化的选点,是整个教学模式的难点问题。程少堂平均一年多上一节公开课,期间会花大量时间备课,看大量的书籍。也就是说,这一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学和文化功底之上的,在这个阅读匮乏的时代,这点更是将多数人拒之门外。最后,既然是模式,“一语三文”就有可能陷入“形而上”的泥潭之中,不免让人思考,文学品鉴该不该有“套子”。

至此,程少堂“语文味”理论体系的梳理告一段落,但“语文味”的学习才刚刚起步。荒原上的“独舞”逐渐演变为“群舞”,形成了“语文味”教学流派,程少堂功不可没。当“语文味”欣欣向荣之时,他从一线退休减少了学术讲座研讨一类的活动,但依然通过博客,以学术论文的形式丰富着“语文味”的内涵。通过他上传的几篇文章发现,他仍是那个低调且张扬的文人。

参考文献

[1]张岩.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3.

[2]程少堂.语文味代表课观止——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教学实录[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

[3]何泗忠.语文味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以程少堂的初中诗歌教学代表课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5(08).

猜你喜欢

语文味教学风格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探究
中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现状的调查研究
常州市中学体育教师教学风格的调查与分析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名师的教学风格与课堂文化
论中年女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性格的影响①
高校数学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