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颜氏家训》下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探析

2023-08-22殷健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家庭关系颜氏家训

殷健

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讲话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好的家庭关系是最好的家风。但衡山王刘赐的家庭矛盾尖锐,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用《颜氏家训》来解读这一反面教材,不仅可以了解西汉诸侯王的家庭关系情况,还可以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家风建设是非常正确的。

关键词:衡山王 刘赐 《颜氏家训》 家庭关系

历史上衡山王共计只有四人,分别是吴芮、刘勃、刘赐和马希萼。其中前三人是西汉王朝所册封的诸侯王,而馬希萼则是五代十国南楚之人。西汉诸侯王的家庭关系大多紧张,家庭矛盾尖锐,特别以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最为典型。其家庭关系及家风与颜之推著的《颜氏家训》中的“吾家风教,素为整密。”[1]所相悖。

学术界关于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的研究甚多。但大部分集中在《颜氏家训》对现代的意义这一方面。如陈香帆的《〈颜氏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和思考》将家训分为三个部分:早期胎教,胎教为先、威严有慈,均爱勿偏、环境教育,修身立行,并叙述了其教育意义。[2]刘研的《〈颜氏家训〉中的妇女观及现实意义》叙述了书中的妇女观,并表达其现实意义。[3]关于西汉诸侯王家庭关系,学术界研究甚少。目前发现的文章仅从侧面反映出其家庭关系。如陈良万、刘慧琴的《西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考》一文对刘爽的家庭情况进行简要的描述,但是其文章重点在于阐述刘爽获罪的原因。[4]用《颜氏家训》的视角来看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是一次创新,其不仅可以了解西汉诸侯王的家庭关系情况,而且也对于西汉社会史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衡山王刘赐的个人生平简介

刘赐(?-122年),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74年,父亲刘长因与匈奴、闽越相勾结,意图谋反,事泄被捕,后刘长饿死在狱中。文帝八年(即公元前172年),汉文帝刘恒见其可怜“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由此可见,刘赐是淮南厉王刘长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为阳周侯。后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帝立“厉王三子王淮南故地,三分之。”淮南国一分为三“阜陵侯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勃为衡山王,阳周侯赐为庐江王。”刘赐的弟弟刘良“前薨,无后。”故不在分封之列。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吴王刘濞意欲拉拢庐江王刘赐“庐江王不应,而往来使越”。由于出使闽越之功,刘赐“徙为衡山王。”[5]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由于家庭内部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刘赐本人的不臣之心表露,武帝下令逮捕刘赐,其自杀身亡。刘赐家庭的其他成员结局悲惨,最终衡山王国灭亡。

关于刘赐的出生年月,《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6]此时是公元前172年,所以刘赐的出生年月大概在公元前179年-前178年期间,并非是在公元前174年,这是一个史实错误。刘赐死于公元前122年是确切的,所以刘赐大约活了56-57岁。

二.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

(一)衡山王刘赐与父亲、母亲及亲兄弟的关系

1.衡山王刘赐与父亲、母亲的关系

衡山王刘赐的父亲是淮南厉王刘长。刘长“高帝少子也,其母故赵王张敖美人。”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事情败露后,文帝废其王号,将其流徙至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关于衡山王刘赐与父亲淮南厉王刘长及母亲的关系,史书上无具体记载,故不得知。但据有司所奏:“遣其子、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7]可以侧面看出淮南厉王刘长与儿子的关系融洽,不然文帝不会让刘长的儿子与刘长同住。但是刘长死的时候,刘赐年幼。父亲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刘赐以后的性格。《颜氏家训》曰:“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1]从小失去父亲的刘赐,无法体会到父亲的威严,所以在成为衡山王之后,荒唐之事极多。这些与《颜氏家训》中“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的观点相一致。

2.衡山王刘赐与亲兄弟的关系

刘安、刘勃、刘良三人是衡山王刘赐的亲兄弟,其中刘安、刘勃分是刘赐的大哥、二哥,刘良是刘赐的弟弟。由于弟良早逝,因此弟弟刘良与刘赐的关系并无史书记载,故不得知。二哥刘勃是第二任的衡山王,吴、楚七国之乱时“衡山王坚守无二心。”遂给予褒奖“徙王王于济北。”所以一般史书上都称刘勃为济北王为多数。刘勃与刘赐的关系,史书上并未发现,但是大哥刘安与刘赐的关系确是有详细记载的。

刘安,淮南王长之子。高帝之孙。孝文八年(公元前172年),封阜陵侯。十六年(公元前164年)封淮南王。孝武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削地五县。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谋反自杀。[8]淮南王刘安与刘赐共两次交集。《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资治通鉴》均有详细记载。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乃使人至庐江、会稽为求盗,未发。王问伍被曰:“吾举兵西乡,诸侯必有应我者;即无应,柰何?”被曰:“南收衡山以击庐江,有寻阳之船,守下雉之城,结九江之浦,绝豫章之口,彊弩临江而守,以禁南郡之下,东收江都、会稽,南通劲越,屈彊江淮间,犹可得延岁月之寿。”王曰:“善,无以易此。急则走越耳。这是刘赐与刘安的第一次交集。刘安想要到庐江寻找盗贼,庐江王刘赐没有答应。于是“衡山王、淮南王兄弟相责望礼节,间不相能。衡山王闻淮南王作为畔逆反具,亦心结宾客以应之,恐为所并。”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兄弟二人关系紧张,刘赐担心刘安吞并其土地,关系日趋恶化。

刘安与刘赐的第二次交集是在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六年,过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语,除前隙,约束反具。衡山王即上书谢病,上赐不朝。此时衡山王刘赐与刘安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前刘安想吞并刘赐的土地,变成了刘安极力拉拢刘赐,目的是为了共同打造军备器械,一起谋反。衡山王刘赐也已心有反意,于是“称病不朝。”刘赐与刘安的关系趋于缓和,但依旧矛盾重重。

衡山王刘赐与亲兄弟刘安的关系与《颜氏家训》所表达的思想背道而驰。《颜氏家训》认为:“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它认为亲兄弟之间应该相互照顾,形影不离。兄弟之间的感情与其他各种关系不一样,如果兄弟之间怨恨很深,所有的亲情都会轻易消失。刘赐与刘安的关系由于各自的利益而变得不堪一击,自始至终,哥哥淮南王刘安都处于强势方,而弟弟衡山王刘赐则处于弱势方。刘赐总是担心哥哥刘安会吞并其土地,故两兄弟不平等的关系导致了两人关系势如水火。《颜氏家训》中说:“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弟弟对哥哥要尊敬,这一点刘赐做的不错。如果不是尊敬哥哥,刘赐早就陈书汉武帝,指责哥哥刘安了。但是哥哥刘安对刘赐不但没有恩,还不断觊觎弟弟的土地,还拉着弟弟一起谋反。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身死家亡。

(二)衡山王刘赐、其妻子、儿子、女儿的关系

衡山王刘赐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其有三位妻子,九个孩子。《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衡山王赐后乘舒生子三人,长男爽为太子,次女无采,少男孝。姬徐来生子男女四人,美人厥姬生子二人。”从史书上可以看出,衡山王刘赐的第一个王后是乘舒,育有两儿一女。其中嫡长子刘爽被立为太子。王姬叫徐来,育有子女四人,从“欲并废二子而以己子广代之。”来看,徐来有一个儿子叫刘广。美人为厥姬,生了两个孩子。这种十三个人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矛盾关系重重。衡山王刘赐一家最后悲惨的结局与家庭矛盾有直接的关系。

刘爽的生母乘舒死后,衡山王刘赐“立徐来为后,厥姬俱幸。”徐来与厥姬相互嫉妒,这是家庭的第一个矛盾即继后与美人之间的矛盾。于是“厥姬乃恶徐来于太子。”并对刘爽说:“徐来使婢蛊杀太子母。”刘爽听信厥姬之言,便“心怨徐来。”这是家庭的第二个矛盾,太子和继后的矛盾。后矛盾升级“怨太子,数恶之于王。”徐来多次向刘赐告状。刘爽的亲妹妹无采与刘爽也有矛盾“女弟无采嫁,弃归,与客奸。太子数以数让之,无采怒,不与太子通。”亲妹妹与门客通奸,刘爽多次劝导,反而引起了妹妹无采的愤怒,所以刘爽与无采的关系也渐行渐远。这是家庭的第三个矛盾。亲弟弟刘孝“少失母,附后,后以计爱之,与共毁太子。”这是家庭的第四个矛盾,亲弟弟刘孝与徐来一起对刘爽恶语相向,引起了亲兄弟之间的决裂。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衡山王刘赐患病,刘孝与姐姐无采对王说:“实不病,自言,有喜色。”刘赐大怒,欲废除太子刘爽。刘爽与刘赐的紧张关系再次升級。父子的矛盾起源于刘孝与无采不断地向刘赐告状,所以“王以故数系笞太子。”这是家庭的第四个矛盾,也是刘赐家庭关系中最大的矛盾。刘赐要废太子,刘爽几乎无计可施,最后想出昏招“欲与乱以止其口……因据后股求与卧。”刘爽想要与徐来通奸来闭其口。这是刘爽在这场家庭战争中犯得最大的错误,也为徐来提供了借口。徐来告诉了刘赐,刘赐“欲缚笞之。”刘爽知大势已去,便对父亲刘赐说:“孝与王御者奸,无采与奴奸,王强食,请上书。”自己的亲弟弟刘孝、亲妹妹无采行为不检,父亲昏聩,于是刘爽决定向武帝刘彻告发其罪行,刘赐“乃自追捕太子……械系宫中。”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衡山王刘赐“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立孝为太子。”刘爽闻自己要被废除太子之位,遂派门客白嬴到长安上书,欲陈列自己的父亲、弟弟及其他家人的罪状“衡山王与子谋逆,孝作兵车锻矢,与王御者奸。”,不料白嬴途中被衡山国的官吏所捕,随即刘赐“上书告太子,以为不道。事下沛郡治。”[2]最终的结果是“孝坐与王御婢奸,乃后徐来坐蛊前后乘舒,及太子爽坐告王父不孝,皆弃市。”以上的四个矛盾构成了刘赐家庭关系矛盾的最主要的几个方面。父子矛盾、母子矛盾、妻子之间的矛盾、兄弟姐妹矛盾在衡山王刘赐一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刘赐家庭的覆灭。

对于父子关系,《颜氏家训》中写道:“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刘赐没有处理好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错误:(1)刘赐仅仅听徐来与刘孝、无采的言论,便数次责怪太子刘爽,甚至不分青红皂白殴打其身。(2)刘赐对众多儿子之间是不平等对待。刘赐“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号曰将军,令居外宅,多给金钱,招致宾客。”刘赐溺爱小儿子刘孝,纵容他招揽宾客,甚至“作輣车镞矢,刻天子玺,将相军吏印。”种种迹象表明刘赐和刘孝已经有了谋反之心。但是刘赐与刘孝的父子关系是整个家庭关系中少数的温存之一。所以处理正确的父子关系,父亲就要少严厉地苛责,多加鼓励为主。

对于母子关系,特别是同父异母的,《颜氏家训》中说到:“凡庸之性,后夫多宠前夫之孤,后妻必虐前妻之子;非唯妇人怀嫉妒之情,丈夫有沈惑之僻,亦事势使之然也。前夫之孤,不敢与我子争家,提携鞠养,积习生爱,故宠之;前妻之子,每居己生之上,宦学婚嫁,莫不为防焉,故虐之。异姓宠则父母被怨,继亲虐则兄弟为雠,家有此者,皆门户之祸也。”徐来在这个家庭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她一方面与前王后之子刘孝、前王后之女无采保持密切的联系,目的是为了引起刘爽、无采、刘孝之间的矛盾,从而借助其二人的力量废除刘爽的太子之位;另一方面利用前王后的子女之间的矛盾,悄悄地扶持自己的儿子刘广登上太子之位。徐来是心狠手辣的,其不断地向刘赐进言,使刘赐多次责罚刘爽,加剧了父子之间的矛盾,徐来所说所做的与《颜氏家训》皆背道而驰。

对于妻子之间的矛盾,这里指的是徐来和厥姬。《颜氏家训》中提到:“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闲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厥姬嫉妒徐来,便挑拨徐来与太子刘爽的关系,从而引起了后续诸多矛盾,由此看来厥姬是这场家庭战争中的发起者是毋容置疑的。

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可以参考刘赐与刘安那段《颜氏家训》所表达的内容。刘爽、无采、刘孝之间的矛盾在这场家庭战场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家庭矛盾的助推器。兄妹、兄弟之间的关系均被异母徐来玩弄于股掌之间,最终本来最亲的三个人反目成仇,加速了衡山王刘赐家的灭亡。

衡山王刘赐的这种畸形的家庭关系在西汉诸侯王中普遍存在。比如西汉梁王刘年在为梁国太子时“与女弟则私通。及年立为王后,则怀年子,其婿使勿举。”遂曰:“自来杀之。”婿怒曰:“为王生子,自令王家养之。”则送儿顷太后所。相闻知,禁止则,令不得入宫。年使从季父往来送迎则,连年不绝。”。这种存在不单单是家庭内部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关系,还上升到諸侯王家庭内部抢班夺权的问题。比如汝南王刘建一家“建异母弟定国为淮阳侯,易王最小子也,其母幸立之,具知建事,行钱使男子荼恬上书告建淫乱,不当为后。”弟弟告发刘建淫乱,目的是为了将哥哥赶下王位,自己代之。家庭关系的混乱给汉朝皇帝“削地”提供了借口。最后这些家庭的结局都很悲惨。梁王刘年“废为庶人,徙房陵,与汤沐邑百户。”刘建“自杀,后成光等皆弃市。”把“刘赐的家庭关系”这一典型案例与《颜氏家训》所倡导的家庭关系对比相结合,可以得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这一结论。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家风”建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

[2]陈香帆.《颜氏家训》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与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2):7-8+11.

[3]刘研.《颜氏家训》中的妇女观及现实意义[J].西部学刊,2021,{4}(01):136-138.

[4]陈万良,刘惠琴.西汉衡山太子刘爽获罪原因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7,{4}(01):62-64.

[5](西汉)司马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3075-3098.

[6](东汉)班固.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135-2158

[7](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清)丁绍仪.全汉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家庭关系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的外译流传情况
有关孝道入法的实践性研究
分析卡夫卡短篇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形成原因
互联网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影响
颜氏家训千古传
《颜氏家训》的语言风格及修辞艺术探究
爸爸,你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