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合唱指挥课程模块形式的构建*

2023-08-22叶艺虹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声部技能理论

叶艺虹

(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在高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对于学科专业化、特色化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学科课程教学也需要进一步的优化,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出发,将学生的学习需求、就业方向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人才。

合唱指挥,是众多音乐专业中,较能体现综合性、多元化的一门学科,其融合技能、理论、实践、协作、审美等元素为一体。同时,合唱指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相关课程较多,并分布在各学期的课程设置中,可以说合唱指挥是授课持续性较长的一门音乐学科课程。笔者认为,根据高校教学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对合唱指挥课程进行模块化构建,有助于高校音乐专业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改革,为高校培养合唱指挥专业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一、普通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现状及合唱指挥课程“模块形式”的建立基础

(一)合唱指挥人才的需求与发展

当今,中国合唱艺术进入了多元化的发展阶段,全国各地均有不同形式、不同类型的合唱群体,同时群体基数不断增多,对合唱指挥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此外,中国合唱艺术经过百年发展,已逐渐脱离“大齐唱”的错误合唱观念以及演唱形式,合唱走向艺术化、专业化,对于合唱审美的追求、艺术性的提升也愈发强烈。在这样一直向好的发展趋势下,合唱指挥人才专业性的全面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合唱指挥作为合唱团体的“掌舵者”,从作品的选取、排练、组织活动到团队运作,都要进行决策与实施,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合理、有效的管理能力,而对于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专业课程学习,这些都需要在高校合唱指挥课程中不断革新、优化的。

(二)合唱指挥课程的一般设置

在综合类普通高校中,音乐专业主要分为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两大方向,而在两大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合唱指挥相关课程均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大一、大二学年,合唱指挥课程基本以“唱”为主,“挥”为辅,通过难度适中的合唱作品,从基础上加强学生多声部演唱技能,同时结合同期的声乐基础、钢琴基础、视唱练耳、和声等课程,为合唱指挥的专业教学提供夯实基础。大三、大四学年,合唱指挥课程着重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此时以“唱”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课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需转而以合唱指挥技能、合唱训练学、合唱指挥实践等作为课程教学内容,部分具备一定师资的院校,还会设立合唱指挥方向的主修课程。由此可见,现有的合唱指挥课程具有体系雏形,为合唱指挥课程模块形式的构建提供了现实基础。但在课程设置及实际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课程目标以及实际成果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课程内容缺乏层次、课程难度缺乏递进等问题,而合唱指挥课程最为重要的两个环节“理论”与“实践”,未能在相关课程中做到有效的结合,导致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合唱指挥课程学生群体的能力分析

近年来,响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各地迎来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的改革,随着艺术类高考体制的逐渐完善,不断提升其质量和水平,省级统考范围不断扩充,并逐渐成为艺术专业考试的主体,为高校选材提供更全面、科学、公平的依据。另外,艺考政策的不断革新,也体现了文化科与艺术专业并行原则,学习成绩不好才参加艺考的误解渐渐消除,学生专业偏科的情况也得到缓解。由此可见,不断完善且逐步强调综合能力的艺考机制,更有利于同样讲求综合能力的合唱指挥专业人才选拔。

(四)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合唱指挥作为高校音乐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要求较高,其对应的教学亦需是全方面、多维度的。但当今,不管是作为受教群体的学生,还是作为施教群体的教师,在实施合唱指挥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层面,合唱作为多声部声乐表演艺术,在进入合唱作品的细节处理前,要运用正确的发声技巧来完成合唱中各声部的准确演唱,这就涉及多声部的视唱能力。在高校入学前,并非所有学生都有参与合唱的经历,而艺考的视唱考试内容主要以单声部为主,因此在合唱指挥课程中,学生对合唱作品的初步识谱耗时较长,多声部演唱中的音准独立性仍有不足,多声部视唱能力有待加强;在教学层面,“合唱”与“指挥”都是课程中的教学核心,在教学过程中理应紧密相连,但有部分高校,在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中,将“合唱”与“指挥”独立开来,合唱课程只教唱,指挥课程只教击拍图示,两者的教学缺乏关联性,另外在合唱教学中只关注声部演唱是否准确,在指挥教学中则只关注指挥图示是否正确,而对于作品的结构、声部内在关系、调性、和声等读谱能力以及自主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未在课程上得到体现,学生难以将课程学习内容贯穿至实践环节中,重实践、轻理论,重当前、轻发展的教学失衡,容易导致学生在课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合唱指挥课程的有效进行。

二、合唱指挥课程“模块形式”的构建内容

(一)合唱指挥课程“模块形式”构建框架

对合唱指挥课程进行“模块形式”框架构建,目标是将合唱指挥课程系统化,通过模块形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设置每一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施方法,强调课程中掌握理论基础以及具体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合唱指挥课程体系。

要构建合唱指挥课程的模块框架,首先要对合唱指挥相关课程进行梳理,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将课程内容整合成具有递进性、连贯性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学习的一般规律,将课程设为初级基础模块、中级进阶模块以及高级提升模块。其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实现模块学习的主要手段,在合唱指挥课程中,不同的模块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因此对于理论以及实践的内容必须具体化,明确理论辅助实践、实践依附理论的课程教学设计原则,所教授的理论知识必须与实践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深化各模块课程性质及教学侧重点的目的。[1]

(二)合唱指挥课程“初级”模块的构建

高校的合唱课程一般在大一或大二学年开始,与同阶段的声乐、钢琴、视唱练耳、和声等基础课程相结合,旨在为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打好基础,也为后期合唱指挥课程的人才选拔奠定基础,由此,将大二学年前与合唱指挥相关的课程均设定为初级基础模块。在此模块中,合唱指挥相关课程应注重学科基础学习,加强合唱中的歌唱技巧以及多声部的视唱技能,学习指挥的基础理论以及击拍技能,同时注入音乐理论的基础知识,以基础内容为主、合唱作品为辅,为往后的模块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合唱指挥课程“中级”模块的构建

在大三学年,大部分音乐课程从基础理论与技能教学,转向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强调音乐专业知识、技能与实践的进一步提升,师资配备完善的院校,还会对学生进行专业主修方向的“分流”,如声乐、钢琴、音乐史、作曲等,不少院校更设有合唱指挥专业。此阶段的合唱指挥相关课程,从初级基础模块以集体授课为主的群体教学形式,转变成集体授课与个人授课并行,课程形式有所调整,对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以及课程难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将大三学年与合唱指挥相关的课程均设定为中级进阶模块。在此模块中,合唱指挥相关课程除了继续提升演唱能力以及指挥技能外,还要注重对合唱作品进行读谱、分析等理论能力的积累,同时设置与合唱训练学相关的课程,从理论层面教授与实践相关的合唱训练方法。另外,课程的主动权应更多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可以将初级基础模块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自主运用到较高难度的合唱作品当中,并以合唱以及指挥两种形式进行学习展示。中级进阶模块,对合唱指挥专业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更全面,为往后模块的学习继续提高其理论和技能。

(四)合唱指挥课程“高级”模块的构建

进入到大四学年,大部分合唱指挥课程从以往的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性质,转为以选修课程为主,部分院校继续设有主修课程,课程数量也会相对减少,但课程目标、内容及难度是不断递进的,因此,将大四学年与合唱指挥相关的课程设置为高级进阶模块。此模块的课程,注重合唱指挥理论与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合唱艺术的舞台实践,课程应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指导,实现学生对合唱指挥实践的自主组织、排练、管理,并以舞台实践表现作为参考,评定学生课程的整体学习情况。同时,在课程中应加深学生对合唱艺术、合唱发展的认识,增加不同时期、题材及风格的合唱作品,提升学生合唱文献文本的积累,并将选题与“合唱指挥”相关的毕业论文写作作为该模块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一环。全面、综合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具备逻辑的体系教学中,得到从理论出发,并从实践中检验真知、深化理论的有效学习途径,实现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也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充分的能力储备。

总的来讲,将合唱指挥相关课程设置为三大模块,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始终贯穿其中,模块课程的考核,均以理论与实践的形式进行,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活动的成果来评定学生课程的学习情况。另外,三大模块亦应具备内在联动力,课程在不同的模块中,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但使用相似的教学资料,当进行具体实践时,可组织不同模块即不同年级的学生,完成同一实践项目,实现学生的内部协作,使三大模块得以有效融合,并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出模块形式下合唱指挥课程一体化框架。

三、模块形式下合唱指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式

(一)顺应发展趋势,扩宽学科融合范围,为高效实践铺垫

随着当今合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对合唱指挥专业人才的培养,若只停留在字面上的“合唱”与“指挥”,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是作为演唱者还是指挥者,都应具备独立思考、审美判断、执行决策等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建立,不仅需要学习合唱指挥的相关知识,还要有其他音乐学科理论知识的有力扶持。因此,在课程不同模块教学内容的设置中,理应针对课程目标及课程重难点,加入学生同阶段所学的其他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实现音乐综合学科在合唱指挥课堂中的融合。如在合唱指挥初级基础模块教学中,教学手段可与视唱练耳相结合,从多声部视唱入手,旨在提高学生在多声部演唱中音高、节奏、速度等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也为合唱作品演唱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的导入。而乐理、和声等理论知识,则可通过调式调性、和声进行、和声色彩等多角度分析,同时结合听觉感知,辅助学生了解合唱作品的大致风格,明确演唱要求。而在合唱指挥中级进阶以及高级提升模块教学中,则可结合曲式分析的理论,对合唱作品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从分析中加强总谱读法的能力,培养学生合唱文本的读谱分析能力,以此辅助学生的合唱指挥技能学习与排练实践。另外,理论知识的融合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范畴,其他学科的知识也能作为参考,来指导合唱指挥课程的具体教学与实践,如针对一些诗词类的合唱作品,则可从文学角度剖析歌词内容,加深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从语言层面引发合唱作品演唱及指挥的思考。

(二)以合唱指挥专业技能作为理论与实践的“中介”

从合唱指挥的理论知识,到合唱指挥的真正实践,是一个较为漫长的学习过程,而在这过程中,理论是难以直接转变成实践的,因此需要专业技能作为二者的“中介”,来衔接合唱指挥课程各个模块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演唱”与“指挥”是合唱指挥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技能,而技能的培养,均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作为后盾,为技能的实操提供科学、完善的理论指导。“演唱”技能的掌握,应从初级基础模块的学习开始,并贯穿整个合唱指挥课程体系,通过视唱、乐理、和声等课程,先确立准确、良好的歌唱习惯,接着了解歌唱的发声原理,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演唱,最后根据合唱作品风格以及具体声部功能的分析,对音色、演唱方法进行调整,以达到合唱的声部平衡、协调,从多方面提高个人的演唱技能。而“指挥”技能的学习,更需要有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作为指导,作为指挥者,应当具备严谨的辩证思维,通过曲式分析、合唱训练学、合唱艺术等理论内容,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听觉审美,以此对合唱作品的演唱方法、指挥技巧的运用进行有理有据的技能选择,并通过指挥手势以及训练手段体现出来。[2]由此可见,理论与技能是环环相扣的,若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演唱”技能则容易变成一成不变的发声方法,而“指挥”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刻板的“打拍子”上,合唱实践效果的艺术性定会大打折扣。

(三)在合唱指挥实践中检验课程整体成果

在当今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满足不了合唱指挥人才的培养需求,合唱指挥只停留在理论的讲授、课堂的学习,容易造成“纸上谈兵”,因此合唱指挥课程应从单一线性教学,转为多向思维的教学模式。在各模块的课程设计中,关注学生的理论渗透,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实践结果的同时,也要注重过程中理论的具体落实。而各课程考核机制,也应是多维度的。合唱指挥课程的传统考核方式,大多将“合唱”与“指挥”分开进行,并在技能考试中完成考核,而多维度的考核机制,应在完成原有课程内容及课程考核的前提下,将学生的各项合唱指挥实践项目,如组织排练、活动演出、团队管理等,纳入相关课程的成绩评定参考,从而体现课程的整体教学成果,并以此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舞台,锻炼技能、综合发展。[3]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作为合唱指挥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符合当代合唱艺术发展的需求,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构建完善、科学的合唱指挥课程教学体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模块形式,厘清合唱指挥相关课程性质,并对课程设置进行具体化,以此深化高校合唱指挥教学体系的思考,提高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质量,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兼备的合唱指挥人才。

猜你喜欢

声部技能理论
高级技能
单声部旋律听写训练法探究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