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讯问话语中语用身份建构研究*
——以纪录片《守护解放西》为例

2023-08-22范丽群卢炫融

大众文艺 2023年8期
关键词:段某讯问身份

范丽群 卢炫融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

一、引言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期,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考验全社会的“时代病”。因青少年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对青少年的讯问话语也应不同于成年人。讯问语言的来源是在讯问活动中根据受讯者的供述特征和规律总结出来的语言对策规律,这种讯问语言实际上是通过在对抗活动中讯问人员与受讯者相互影响刺激,最终实现讯问目的而形成的语言规律[1]。国内外对讯问话语的研究大多数是从心理学和司法角度集中在讯问者的非语言行为,各项相关研究有助于讯问的策略与讯问规则的建立与完善,但是语言学界对审问话语研究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限的研究成果集中在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方面。因此,本文基于陈新仁的“语用身份论”,以纪录片《守护解放西1》和《守护解放西2》中的讯问话语为语料来源,在讯问者和青少年受讯者一问一答的话轮接续过程中,深入分析询问者在特定情景、社会关系、个人层面的制约下如何通过语言的使用建构多元语用身份,并探讨语用身份的建构过程和机制以及其语用功能。

二、语用身份及话语建构

从本质上来说,“身份”这一概念最初发源于社会学,指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或地位。人们的社会身份是具有多元属性的,在不同的交际活动中,交际者能够顺应特定的交际语境通过使用不同的身份以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因此,陈新仁教授首次提出“语用身份”这一概念用以区别交际者交际前已具有的稳定的社会身份,并认为语用身份是社会身份的动态化,说话人随着情景、交际需要的改变而激活某种特定的社会身份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2]。在《守护解放西》中,语用身份是讯问者在线使用的一种语用资源,是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身份。那么,当讯问者通过语言符号动态建构某一在线身份即被称作语用身份建构。在不同的社会活动中,讯问者可具备父亲、同事、警察等多种身份。然而,在特定的讯问活动中,讯问者通过不同的话语实践激活其某种或多种身份即被称作讯问者语用身份的话语建构。

基于陈新仁提出的话语实践类型,讯问者的多元语用身份是可以通过语码、语法、语体、话语内容、言语行为、语音特征以及副语言特征等一个或多个话语实践层面被建构。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讯问活动中,讯问者各种语用身份在交际过程中并不存在独一性。换而言之,讯问者可以在讯问活动中能够用不同的话语方式建构相同的身份;另一方面,建构一种语用身份可以涉及多个话语实践层面的选择。

三、《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语用身份建构

讯问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程式性问答言语活动,有着与其他言语事件不同的话语特征。基于讯问活动的特殊性,本文将《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建构的语用身份分为三大类,即情景身份、关系身份、个人身份,这三类身份又可进一步划分,话题控制者、事实挖掘者、年长者、批评教育者、普法维法者。

1.《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情景身份建构

情景身份是在特定活动中被建构的语用身份[3]。讯问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程式性的问答言语事件,讯问者有国家赋予的法定权利,这使得讯问者在讯问过程中占据优势。在讯问过程中讯问者建构话题控制者和事实挖掘者这两个情景身份。

案例1:(语料来自《守护解放西2》第五集,段某暴力损害电梯。受讯者自小父母离异,缺乏父母关爱与管教,多次损害公共财产。)

讯问者:你想去坐牢吗?A1

段某:要看我家里人怎么想。B1

讯问者:喝了酒没有?A2

段某:昨天喝了酒,但是绝对没有上头。B2

讯问者:没上头怎么这么冲动?A3

段某;我自己是练武的,然后脾气有点冲。B3

讯问者:你是那一年的?A4

段某:2004年(生)。B4

讯问者:你讲一下当时的情况看。A5

段某:当时是从港岛那边玩完回来之后,过来找我女朋友,然后一起去酒店,就这样子。B5

讯问者:哪里的酒店?A6

段某:我们找了好几家,没带身份证,开不了。B6

讯问者:那是对的啊。A7

段某:但是有电子身份证啊,而且登记一个人的我就觉得就足够了。B7

讯问者:那不是你觉得足够了,这个东西是规定。A8

段某:当时我自己就说了我自己想办法,他还是不肯开,那时候就有气,然后就踹了那个电梯门两脚。B8

由案例1可知,当讯问者认为受讯者段某的言语行为不清晰时,通过反复讯问来达到问话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讯问者建构话题控制者身份,通过对话轮的控制和祈使句的使用,引导出话题并随即开展新的话轮,推动讯问的进展。在案例1中,A1、A2、A3、A4都是从不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对受讯者的多方面情况进行讯问,了解案件中受讯者的相关背景和心理;通过祈使句A5“你讲一下当时的情况看”进入讯问的主要环节,试图打开还原案件情境真相的口子。A6进一步提问“哪里的酒店?”试图引导段某一步步回忆事件情景和细节,有助于讯问者更加顺利地掌握事件发生的缘由和详细过程。

由于在讯问活动中讯问者主要承担还原案件真相的责任,这使得讯问者在建构话题控制者身份时同步建构事实挖掘者身份。上述案例1中,分析A1、A2、A3、A4话轮,讯问者的事实挖掘者身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复出现的疑问句式,通过反复的提问质疑,逐步对案件细节进行还原。对于B5中由于受讯者记忆遗忘、不愿意多说或者有意淡化关键犯罪信息等原因未能详细描述的“酒店”,讯问者沿着线索继续追问,挖掘更多信息并进行信息确认。

2.《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关系身份建构

关系身份是在个体与其他社会个体发生联系的交往关系、角色关系而形成的身份[3]。在讯问犯罪受讯者的过程中,讯问者使用劝勉、诱导的言语行为来触动或感化青少年受讯者,促使其接受讯问者的问话目的,提供讯问者需要的话语信息。

案例2:(语料源自《守护解放西1》第八集,四名青少年受讯者采用暴力威胁的手段实施有预谋的抢劫行为。)

讯问者:你们这个事情,你们觉得做错了没有?A9

汪肖王周:错了。(低头)

讯问者:你们要从这个事情吸取教训,你看你们的发型,你看你的脸,脸黑的一点都没有青春的样子,出来你们没有做什么正当职业,你们就是来,昨天想起没钱用了,过来搞点。你犯错就是承担责任,承担后果,对不对?严格来说,肯定是接受法律的制裁。A10

汪肖王周:(起立)

讯问者:假如我是谭某,你想跟我说什么?A11

汪肖王周:对不起。

讯问者:我希望你们是真心的,你们进去关起来也有几个月,你们好好想想以后事情怎么做,毕竟你们还太小。A12

汪某:对不起。

讯问者:你们父母(现在)管你们,出社会,做错事是要付出代价的。A13

分析上述案例中A9、A10、A11中的标记话语,面对青少年受讯者这类特殊群体,讯问者顺应受讯者的合作程度和特殊心理,会较多地采用反义疑问句进行沟通,通过温和的话语方式建构批评教育者,避免直接指责说教激发其抵触心理,并能凭借逻辑对当前讯问态势进行分析与决策,根据双方合作程度选择适当的话语策略,逐步引导受讯者自醒。

此外,对A10、A12、A13进行分析,出于情感感化等审讯策略及建立良好审讯人际关系的需要,以其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建构年长者身份。指出个人层面的不足并给予鼓励和引导,紧接着围绕其已犯错误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对受讯者未来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让受讯者感受到询问者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和评判,以及对受讯者的关心与爱护,有助于受讯者意识到不当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并做出改变。

3.《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个人身份建构

个人身份是特定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以及特定个体隶属于社会群体的独特身份[3]。讯问者个人身份的建构凸显国家机关所赋予的特殊权力与职责,彰显对法律的敬畏。

案例3:(与案例2为同一事件)

王某:签了字就可以回去了吧?B9

讯问者:你觉得你回得去吗?你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

王某:不知道。B10

讯问者:你看这群女孩子都不懂,你看。

周某:那我们这个严重吗?B11

讯问者:等你以后学了法你就知道了,你们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抢劫,属于刑事犯罪,是要负法律责任的。A15

周某:(沉默)

讯问者:听到没有?

周某:(沉默)

讯问者:你们这个案子,我们还会做进一步调查,如果事情清楚,你们将接受刑事处罚。A16

通过例4中B9、B10、B11可以看出青少年受讯者法律意识淡薄造成其违法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受讯者不知自身的行为具有违法性,也对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恶劣后果毫不知情。因此,A15、A16中讯问者还会根据受讯者的应答情况及法制观念薄弱,及时更换或调整自己所使用的专业词汇,使受讯者从最初的无意识到之后的意识到犯了错误,再到意识到犯罪问题的严重性。讯问者通过“刑事犯罪”“法律责任”“刑事处罚”等特定行业语码、专有名词、法言法语,建构普法维法者的语用身份。讯问者对青少年受讯者普及法律的过程也彰显其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和社会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四、《守护解放西》中讯问者语用身份的语用功能

在《守护解放西》讯问者与青少年受讯者的交际过程中,讯问者考虑到青少年受讯者不同的性格、家庭情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从讯问情景、双方社会关系、个人意识层面上建构情景语用身份、关系语用身份以及个人语用身份,旨在实现讯问者语用身份不同层面上的语用功能。

1.还原真相:甄别违法行为

讯问活动是一场讯问人员与受讯者关于真相的较量,即通过一系列的言语行为活动完成“获取犯罪受讯者的真实供述和辩解,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这一目的[4]。因此,讯问者建构话题控制者身份,开展不同话轮控制对话,使会话顺利开展下去。例1中,讯问者受讯者段某首先进行A1-B4的程序性问话,查明其基本个人信息,再进行实体性问话还原事实真相。在问话过程中,讯问者以事实挖掘者身份对案件细节进行还原,对犯罪现场“酒店”进行探究,对已掌握的证据材料进行检验,从而准确、及时地查明案件全部事实,追究受讯者段某的责任并保障无辜人员不受牵连。讯问者通过话题控制者和事实挖掘者身份,多次提问来获取受讯者的口供、收集能够反映案件事实的各种证据材料,旨在甄别受讯者犯罪行为,确认其犯罪事实。

2.情感接纳:缓解紧张关系

青少年受讯者大多有着特殊的成长环境,致使其亲社会情感有限,共情能力较差。讯问者顺利建立起对受讯者的人际吸引,搭建侦讯双方的心理相融关系是取得讯问成功的关键因素[5]。讯问者凭借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个人所具备的职业素养建构具有亲和力的年长者身份。第三章节案例2中,讯问者对受讯者未来职业发展表示担忧,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受讯者对讯问者权威的易感性,缓解紧张焦虑情绪以其职业素养和真诚的态度品质拉进双方心理距离。同时,在执法过程中,在实施处罚的同时建构批评教育者身份,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6]。在案例2中,逐步引导受讯者自省,避免了因主观说教造成逆反心理。其次,讯问者联系受讯者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行为分析帮助他们分清是与非,使其保持相对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从而达到处罚的真正目的。[7]

3.认知重构:强化法律意识

是非鉴别能力低、法律意识淡薄是青少年犯罪率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青少年犯罪应当重视其的法治教育,将法律观念长期渗透到思想意识。案例3中,讯问者通过行业术语、专有名词等建构普法维法者身份对青少年受讯者进行法律的普及与讲解,并且将法律意识与其自身问题的紧密结合,从法律角度客观分析其蓄意抢劫行为对他人造成的现实危害及对自身未来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让青少年受讯者对法律政策从原来的无知无畏转变为知敬畏。讯问者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符合我国“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也彰显其作为一名执法人员和社会公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

结语

从研究结果来看,讯问者顺应讯问活动的不同阶段、合作程度以及青少年受讯者的法律意识建构情景、关系、个人语用身份。讯问者顺应讯问的特殊话语情景建构话题控制者和事实挖掘者身份推动讯问法定流程进展,甄别受讯者的违法犯罪行为;顺应双方社会关系及合作程度建构长者和批评教育者身份缓解讯问过程中双方紧张的交际关系;顺应受讯者的受教育程度和法制观念建构普法维法者增强其法律意识。讯问者的多元化语用身份的建构不仅能作为提高交际效益的语用资源,更是一种还原事实真相、建立双方和谐关系、强化法律意识,达到教育目的重要语用策略。

猜你喜欢

段某讯问身份
论我国辩护律师对侦查讯问录音录像的阅卷权
男子为发财买打印机造50万假币 让快递员帮邮寄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恋爱期间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恋爱期间与幼女发生性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
非法讯问与监控式讯问机制——以公安机关侦查讯问为中心的考察
为获取他人“自愿”赔偿款而扣押他人的行为构成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