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本科通识教育立体化育人模式构建与思考

2023-08-21姚益跃

科教导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职业本科育人模式通识教育

姚益跃

摘要 通识教育能够帮助职业本科应对技术快速更迭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冲击。但是,当前通识教育仍然存育人主体单一、体系不健全、人文素养缺失以及科创能力培养力度不够等问题。加强政府引导、行业深度合作、课程结构优化是职业本科通识教育的破局思路,多能培养、通识教育立体育人模式以及数字化的物理环境是其改革路径。

关键词 职业本科;通识教育;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0.004

职业本科是当下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重要高等教育类别,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智能时代的社会变革,职业本科的通识教育,既不能照搬普通大学本科的通识教育,又要区别于职业专科,要精准定位,构建职业本科通识教育独有的育人模式。

1新时代通识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智能时代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社会形态,给通识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新的职业类型不断涌出,对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倚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价值引领、思维变革以及科技创新[1]。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难以应对智能时代的快速更迭,而致力于“全人”的通识教育将更具优势[2]。智能时代将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为其带来新的改革契机。职业本科作为一种新型的本科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使命。它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又需要履行技术和技能传承、创新、迭代的社会功能。为了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区隔,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职业本科院校的通识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既解决当下通识教育过泛的局面,又契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2通识教育时代不适应性的表现

国内部分高校已进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多数院校的通识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新增的职业本科的办学定位,大多照搬普通本科通识教育体系,其时代不适应性表现尤为明显,具体表现为:

2.1育人主体单一,导致效率不高

时代需要通识教育实现跨学科融合发展,需要育人主体类型多元,专业结构多元。但事实上,大多院校的通识教育仅为以学校为主体,政府、行业、企业参与度低,育人主体单一[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师资有限,很难兼顾学科平衡,教师自身能力的局限使得通识教育沦为概论课,“泛”而不“深”,课堂效果偏低,无法全面完成通识教育的高预期目标。同时,部分学生严重偏科或存在认知盲区,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差,时代契合度低,无法适应新时代学生的理想追求和思维习惯。

2.2育人体系不健全,隐性课程作用不明显

通识教育目前缺少有效的制度和规范保障,其主要载体是课程,院校通常会设置大量的通识课程,以致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存在“水课”。另外,部分学生选课时存在用少占时间和精力的“机会主义”心态,一定程度上成了“水课”的保护伞[4]。通识教育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类。当前,我国通识课程的核心课程仍以国家指导的必修课为主,占显性课程即总学时的80%以上,用于综合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课时并不多;隐性课程如生活辅导、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第二课堂流于形式,作用不明显。隐形课程缺乏与显性课程的互补交融,培养目标不明确,影响了通识教育与时代的接轨。

2.3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忽视全人教育

受职业教育的影响,职业本科的教学体系中通常更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操,忽视人文素养的现象较为常见;受制于通识教育课时的限制,基本上对人文素养内容的安排较少或没有,培养的学生缺乏人文温度和气度,成为纯技术型的“工具人”或“机械人”。职业本科的通识教育目的之一也是要发展学生的人文能力,提升人文素养,形成其特定的人文品格。但是,目前职业本科院校校园文化氛围相对较弱,人文教育的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学生的人文知识接收渠道较少且碎片化,以致部分學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度不够,对家人、国家、社会缺乏责任感,甚至漠视社会[5],职业本科的全人教育被忽视。

2.4科创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本身应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创新,时代对人的能力也提出了新要求。智能时代,技术更迭速度加快,知识和技能不断淘汰升级,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推动创新创业的关键在于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行动计划纲要》(2006年)中定义科学素养为“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创新创业的基础,而创新创业能力又能推动科学素养的发展,二者统称为科创能力。当前通识教育中,由于专业设置、师资等问题,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一般由辅导员负责,仅传授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流程,没有涉及科学素养的相关内容,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创能力。

3职业本科通识教育的破局思路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识教育要契合时代发展需要,就要研究时代所需之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找准行业、企业对学生能力素养要求迭代升级的变化,因此,职业本科的通识教育改革,需要改变单一的育人主体模式,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导”的通识教育多元育人结构[6],解决“跨学科,跨主体”的难题,形成主体多元、手段多样的育人形式,培育智能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3.1加强政府引导,创设通识教育氛围

智能时代下,技术更迭速度不断加快,专业技术教育有时无法跟上步伐,能力素养高低成为时代适应性的重要表现。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通识教育地位低下,“重专业,轻通识”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因此,需要政府引导,改变教育理念。目前,政府已经出台了加强素质教育的系列文件,强化立德树人,对劳动教育、美育、创业教育以及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规定。未来,政府可以进一步规范通识教育的必学课程,将其纳入校园考核,举办相关赛事,创设通识教育氛围,以提高院校领导和师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

3.2建立校行业合作,现实多元育人

通識教育要改变传统的仅由院校教师授课的方式,可以借鉴专业教育的经验,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一是建立跨学科校企合作平台。传统校企合作是学科与其对应企业的合作交流,跨学科校企合作则打破学科边界,鼓励跨学科合作,及传统商科文科专业与工科专业的新技术型企业合作,形成多学科领域的师资,引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二是建立校校合作平台。建立文科类院校与理工类院校、应用型院校与研究型院校的师资共享平台,打造多角度、多方位、多维度的通识教育师资资源,直接承担部分课程教学。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给他们明确的新任务,如讲新课、讲新内容、用新方法等。

3.3优化课程结构,体现行企人才需求

通识教育要充分利用数字时代的优势,充分调研时代对学生的素养要求,挖掘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品德要求和能力结构,在此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升级传统课程,使其体现时代性,融入行业企业需求。可以在通识课程中设置“职业素养”模块,通识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充分了解专业课程目标,并将其融入通识课程目标,实现全面衔接。如将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调整为“信息技术课程”或“人工智能”等课程,将“应用文写作”增加“PPT路演”模块,“礼仪与审美”增加“职场礼仪”模块等。

4“一体两翼,多能培养”的立体式通识教育改革路径

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改革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进行重构,以形成有深度、有时代性、有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争取最优的教学效果。职业本科的通识教育改革,可以通过构建“一体两翼,多能培养”的立体模式,实现学生未来适应能力和工作岗位能力的双重要求。

4.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多能培养

智能时代催生新职业,企业转型升级面临新型人才短缺的紧迫问题。新职业重新定义人才素养,即既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懂具体行业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新型人才能力素养目标为:价值观正确且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合作精神;掌握新经济规律和跨界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全球视野;具有交叉融合的新经济思维能力,如数据思维、伦理思维、交互思维等;具备应对科技更迭的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会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

4.2搭建“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构建立体育人模式

根据能力素养目标要求,学校构建了以立德树人、思维能力以及科创能力三种能力(以下简称三能)为重点的通识课堂为主体,通专融合的专业课堂和第二课堂为两翼的课程体系,形成了立体式的通识教育育人模式。

4.2.1主体阵地:第一课堂强化三能培养

智能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核心价值观、思维能力和科创能力。因此,必须在第一课堂强化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并使其融入专业课程,进而实现价值观引领、品德养成、人格塑造及可迁移能力的培养。首先,坚持立德树人。以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表征的新经济形式,对社会责任和社会公德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学科专业的联系,与“企业工匠”对接,实现教学阶段的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实践环节的思想政治与职业素养融合。其次,发展思维能力。学生的学科交叉思维、跨界融合等能力是适应技术更迭、时代变迁的关键,也是时代适应性的重要体现。要注重学生“交互思维”“多学科思维”的培养,构建全过程的思维能力训练培养体系。再次,强化科创能力。通识教育要根据时代和科技发展,革新课程设置,增设具有数字时代技术特色的课程,弱化技术基本原理,突出技术应用,以技术在行业场景中的应用为授课重点,启发学生对未来技术与本专业融合的思考,并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增强科技应用能力。

4.2.2两翼支撑:专业课堂和第二课堂同向同步培养

通识教育所培养的职业素养、建构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能够构建专业技术的底层逻辑,夯实专业技术基础。因此,通专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职业素养、思维能力、科创能力需要融入专业教学中,写入专业教学方案中,“信息技术在专业中的应用和发展”模块需要列入课程模块。另外,三能的培养,除了在第一课堂(显性课程)开设相关课程外,更需要学生从实践中获得和养成。因此,必须强化第二课堂的作用,顶层设计,实现培养目标,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体系,开设“社会实践课程”等课程,使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活动也能获得学时。

4.3打造数字化支撑的教育物理环境

智能时代不仅对人才输出结果提出了要求,更为如何培养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以应用于教学场景,实现精准教学和高效教学。一方面,借助新工具、新平台,利用第二课堂和新媒体方式,以兴趣为圆心,不断放大知识的承载面,构建学生全面的知识广度;另一方面,将通识教育的重心落实到教育的深度,从适应全球化、新时代社会竞争需求出发,重点培养可迁移的思维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以应对新的历史变革。

总之,智能时代提高了通识教育的地位,职业本科作为新的教育类型,既要改变通识教育“过泛”的局面,还要转变专业技能“独大”的观念,其引发的是对通识教育颠覆性的范式改革,是对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参与主体的改革,也是应对智能时代的重要选择。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新商科产教‘五重构、五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及实施路径研究”(GXGZJG2020A019)。

参考文献

[1]尤西林.通识教育的公共性与本科公共课的深度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19(4):70-74.

[2]孙向晨,刘丽华.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19(7):41-46.

[3]林琳,王志学,安泽会.大学通识教育的中国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 2018(3):53-55.

[4]宫斐,莫少林.智能时代高职院校“通专共进”课程模式创新研究——基于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课改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1(14):22-26.

[5]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58-62.

[6]李虹漫.基于STEAM的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

猜你喜欢

职业本科育人模式通识教育
新时代下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潘懋元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就业实证研究
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测绘工程职业本科培养模式探索
论学分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的农村中学生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