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2023-08-21崔浩程贝贝

科教导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运用

崔浩 程贝贝

摘要 新时代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重视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仍面临诸多困境。如何落实小学道德教育、升华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核心素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叙事与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教育叙事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探讨运用教育叙事方法优化该课程教学,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育叙事;道德与法治;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1.037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对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是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2022年4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出新要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基于此,探讨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提升教学效果,还能帮助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反思教育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故事背后的价值取向、法制观念及责任担当,落实国家的道德教育任务,切实推动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核心素养的养成。

1教育叙事的内涵与构成

故事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叙述故事的教育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其认为叙事就是诗人以自己的名义讲话[2]。教育叙事于20世纪末被引入国内,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团队主编的《中国教育叙事研究丛书》一书系统地归纳和阐述了教育叙事的“前世今生”,为我国教育叙事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20世纪末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教育改革,教育叙事研究正是在研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这样的背景下逐渐铺展开来[3],对我国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1内涵

教育叙事作为叙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备叙事研究的一般特征,还在叙德、育德方面有着丰富的潜能。教育叙事是通过故事来描述和反思生活、教学事件及教育经验,走进教育现场,揭示主观教育经验背后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活动。此外,教育叙事对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时效性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但在教学实践中,多数一线教师仅将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手段,忽视了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课程中的运用。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德育故事,因此教育叙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讲述具有教育价值的故事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它来自文学领域的过渡,实质是从教育故事中了解教育的本质。但是,教育叙事与文学领域的叙事有着极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其应用范围,浓烈的应用功能是教育叙事的最大本质。我国教育学者对教育叙事的含义主要概括为以下三种看法:其一,教育叙事是一种经验、知识和教师教育意识的融合。其二,教学叙事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叙述故事采取个别虚构的方式,启发人们思考。其三,教育叙事的教育事件潜藏在教师的生活中、教学经验中和教育实践中,能揭示教育的本质与规律[4]。综上可知,我国教育界对教育叙事的内涵达成了共识,即教师通过记录和描述教育实践中的经历,深入发掘和揭示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思想,进而探寻教育的本質规律。

1.2构成

一般认为,教育叙事包括教育主体、教育事件和教育载体这三个方面。教育主体即教育的执行者,一般是教师本人。教育事件是教育叙事的桥梁,由故事、谈话、日记和课堂记录等形式的教育文本组成,也是师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依据。教育载体是进行叙事行为的渠道,主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等对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和传播,以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教育叙事内容构成可以分为生活内容、乡土文化、时事故事和主题故事四种类型。人生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本活泼的教材,贴近于生活的事情更容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自我认知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全的人格品质。于学生而言,贴近所处环境的题材更加亲切、自然、具体。“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5],基于真实的乡土文化有助于教师用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学生,将良好的道德修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的形势和政治可以增强小学生对国家法律、制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故事是实施以特定主题为基础的创造性教育,主题故事一般来源于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以及学习环境等。

2教育叙事的作用

2.1变革教学方法,生成教育智慧

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育叙事是变革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教育叙事不是简单地描绘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而是承担着“转识成智”的重大使命。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任重道远。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观点,帮助其总结提炼知识,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跃迁。教师利用教育叙事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同时也反思了其教学过程,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还能优化其今后的教学活动。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是对其思维的再思考,即杜威所说的“反思性思维”。思维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标识符,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叙事其实就是教育者利用自己的思维去影响学习者的思维,通过二者的思维碰撞,达到培养人的目的。因此,教育叙事在提升教育思维、生成教育智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变革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

2.2增加师生互动,升华道德行为

有专家学者认为,教育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德育活动[6],作为专门的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更是“以道德培养道德”的典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言传身教”“榜样模范”等优秀教育思想,这都佐证了教育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培养的重要意义。然而,部分教学观念陈旧的人认为,学生上课只需要认真听讲即可。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忽视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叙述教育故事或成为克服此类问题的一剂良药。如果教师能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日常生活中的趣事,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加强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我国古代许多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的故事素材,如“铁杵磨成针”的毅力、“水滴石穿”的坚持、“闻鸡起舞”的勤勉、“毛遂自荐”的勇气、“悬梁刺股”的刻苦、“孔融让梨”的谦逊等,这些故事都可以作为教育叙事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中华传统美德。因此,正确地使用教育叙事,“以德引德”,不仅可拉近师生关系,促进情感交流和碰撞,还能促成学习者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向道德行为的合理转化。

2.3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核心素养

教育叙事既温馨又生动,具有启发性。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是一个接受信息的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忽视了其学习的能力、个性的养成和具体的需要。将教学叙事法引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的消极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阶段的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主要停留在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现实世界兴趣盎然,喜欢体验新事物,并且已经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解决问题。因此,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被特定情景中的故事吸引,也热衷于探索故事背后的道理。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和个性化需求,制订出一套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探讨问题时,更应尊重学生的意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的余地,而不是盲目地否定或发表意见。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领会蕴藏在道德故事中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过程

教育叙事作为教育领域广为熟知的一种研究方法,经常被运用到教育研究工作中。但是中小学教师更多地将其作为专业发展的一种手段,无法彰显其实践教学效果。刘训华在“方法何以可能:新教育叙事研究的逻辑与路径”中为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参考[7],试以“呈现―分析―揭示”叙事框架整合常规教学设计,明确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过程。在参照此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教育叙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明确叙事的主题和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形成独特的教育叙事风格、挖掘事件内在的教育意义、总结与评价教育叙事。

3.1明确叙事的主题和内容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其实施过程须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展开。在使用教育故事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教育叙事的主题和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三个方面:第一,根据不同的内容来决定叙事的主题;第二,与德育目标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叙事内容与主题;第三,在教学叙事的内容与主题的选择上要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现实需求。

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我背上了新书包”这一课中,其教学目标就是儿童为自己成为一名小学生而感到自豪,激发儿童对小学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引导学生与家长和同学分享快乐。因此,可以引入故事:“光明小学开学第一天,一年级学生小明背着新书包,高兴地走进了校园,在新的班级里,结识了新朋友,也学到许多有趣的知识……”随即要求小學生回家后告诉家长是如何度过开学第一天的。小学阶段使用教育叙事的方法必须从学生出发,收集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综合考虑各种教学要素,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性等,最大化发挥教育叙事的作用。此外,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从学习生活伊始就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消除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过程的排斥,丰富其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2形成独特教育叙事风格

确定了叙事的内容和主题后,下一步的重点是确定叙事方式,形成特定的叙事风格。叙事风格与教师的教学讲课风格密切相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独白、对话、解释等多种叙事方式进行教学,也可以采取批判、鼓励、赞扬等态度来讲述故事。抑或客观地叙述社会现象,对真实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揭示,从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教育故事。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设计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最大限度地吸引和调动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思想转变”这一节,利用PPT课件动画呈现关于四位小学生之间的生动情景:“在一次体育课中,小鹏提议与同学一起进行跳绳活动,但是小丽称自己身体不适,不愿参与活动。结果,同学们便开始责备小丽缺乏合作意识。”通过改变该动画的声音,如调节音调和音量,让故事更具感染力。同时,生动的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和外部社会,并实现其认知、情感、学习和行为的进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肢体语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各种动作和表情等[8],以此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3.3挖掘事件内在的教育意义

教育叙事注重叙述的整体性、内容的传神性、场景的真实性,但是它不能仅仅简单地停留在叙述层面,还需注重对其教育意义的深入发掘,特别是教育事件与学生内在情感的关系。挖掘教育事件的意义,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自身教育经验,结合学生发展需求,详细分析教学活动的特点,掌握好教育的节奏和时机,抓住讲故事的最好时机,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展现教育故事,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在进行教学叙事时,应注重声音、动作的运用,注重故事情节中的教育细节,通过深度描述和真实展现故事发生的场景,给学生特殊的学习感受。老师切忌一味讲述而“目中无生”,要以方便学生的理解与思考为指导,采用多种方式,将故事完整地展现出来,引发学生深思、发问、讨论。

例如,在“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这一课中,教师提问: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是怎样的?吸烟、喝酒、赌博是否对健康造成伤害?每个人在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教师结合学生们的回答,通过讲述名人的趣闻向学生介绍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活动,帮助学生区分健康和不健康的活动。学生据此便能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积极参加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自觉抵制不健康、不文明活动的诱惑。同时,教师提问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层层推进、区别比较,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比如:过分游戏会不会对学习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怎样约束自己?如此,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便能水到渠成。

3.4总结与评价教育叙事

故事结束后,教师要对故事进行评价和总结,明确故事的中心思想,纠正学生错误的认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揭示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是教育叙事的根本目的,及时地总结和评价教育叙事,能帮助学生将道德知识更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小学生受其大脑认知结构发展的影响,思维水平大多停留在“所见即所得”的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和领会故事背后的含义。因此,在设计教育故事时,要将“事例”和“意义”有机结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既要基于现实,又要“合理想象”。这样学生才能透过教育故事理解社会准则,评价其背后的行为是否合理,最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花钱的学问”这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家中的钱是从哪里来的、钱是怎么花的、怎么制作账本等,让同学们进行探讨。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花钱应该有计划,合理消费,体会家庭责任感,为家长分忧。教学过程可以从让学生回顾昨天家里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进行导入。随后展示小花和小强周末买的东西,共花了多少钱。小花只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玩具,而小强虽然买了一大堆玩具,但大部分都闲置了。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小花和小强的行为是否合理。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将人民币的制作及流通过程以动画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把爱护人民币、尊重劳动、尊敬父母等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记账。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意识,有计划地花钱,把钱用在需要的地方,将其培养成“有头脑”的消费者。

参考文献

[1]任成孝,张剑.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J].中国高等教育,2019(Z3):19-20.

[2]谢龙新.“叙事”溯源: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J].华中学术,2010(1): 157-165.

[3]蔡旻君,李豆豆,汪春英,等.从教育叙事研究的视角审视微课[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2):47-52,60.

[4]厉萍.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4.

[5]惠广俊.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思维[J].物理教师,2019,40(12): 14-17.

[6]沈光银,尹弘飚.从“离身”到“具身”:道德教育的应然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2):25-38.

[7]刘训华.方法何以可能:新教育叙事研究的逻辑与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4):17-23,38.

[8]王德毅.教育叙事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1):75,77.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运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