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
2023-08-21谭玉甜
谭玉甜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助于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激活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意识、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意识和唤醒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意识。现今,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初显成效,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然而,残存的文化偏见、多元的文化观念和乏力的文化产业等问题,严重影响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湾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60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共同的身份认同意识、共同的价值认同意识和共同的情感认同意识,是指中华各族人民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心理上的认可,这种意识的培育需要在人们之间建构共享的历史文化记忆,进而形成一种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心理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指中华各族人民对自身所拥有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为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1.1 有利于激活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意识
高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有利于激活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意识。一方面,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感源于“共祖”意识。中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培育了中华民族崇拜祖先的思想,中华各族人民多自称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意指炎帝和黄帝的子孙后代,这表达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认同与崇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祖”意识,是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肯定。另一方面,“和合”思想是湾区青年坚定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催化剂。尽管中华各民族之间存在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但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大一统”的政治实践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使得政治理念实现了从先秦的“内诸夏而外狄夷”到清朝“天下一家”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和合”思想理念,这一思想理念不仅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所遵循的交往准则,也是各族人民视中华民族为统一整体的共同心理认知。
1.2 有利于增强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增强湾区青年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意识的思想源泉。共同的价值理念是维系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增强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价值认同意识,其根本是加强湾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無依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也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蕴含着仁爱孝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精忠爱国、勤俭廉洁等思想理念。这些思想理念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底色,有利于推动湾区青年凝聚价值共识并自觉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3 有利于唤醒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情感认同意识
在中华大地上蕴藏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湾区青年情感归属意识产生的文化情境。情感认同是通过一系列情感中介深入主体的内心,继而唤起主体的感动而获得的理解、认同和接受。而“每一种情感都是由某种社会关系和文化观念与我们的身体感觉和姿态的不同结合而构成的”,这意味着中华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华民族数千年孕育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那些具有时代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在民族成员心中烙下印记并潜隐地植根于民族成员的头脑中,一经触发或唤醒,即可将民族成员置于共同历史文化情境,并使民族成员之间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机遇
在党中央的积极推动下,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初显成效,为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现今,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推动湾区青年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合作日趋活跃,有利于引导湾区青年更加系统地认识到粤港澳三地与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从亲身体验中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实现“飞跃”发展,为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例如,在文化媒体方面,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湾区传媒和娱乐行业价值涨幅在20个行业中高居前三;在文旅合作方面,从2020年1月至今,粤港澳三地新增(开业或试营业)33个文旅项目,平均每年有超过10个项目新开业;在文化产业合作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联盟、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文化教育交流中心等相继成立;在文化交流方面,开展了“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深港澳青年文化交流周”“穗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季”等文化交流活动……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文湾区”使湾区青年有更多机会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历史联系,感悟文化底蕴,厚植家国情怀。
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2.2.1 残存的文化偏见消解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偏见主要指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等诸多原因造成的一种文化心理认知偏向,表现为带着较强的主观情绪和认知偏差去评判迥异于自身所属文化的其他文化。由于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以致这种文化偏见至今仍然存在,阻碍着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部分港澳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偏见。港澳地区虽已回归祖国20余年,但部分港澳青年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贫乏、认知欲低下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既有历史遗留因素也有现实因素。香港和澳门在过去逾百年的过程中曾被迫接受殖民统治,部分港澳青年的思想意识仍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且,由于港澳地区特殊的经济地位和高度商业化的文化取向,也使得港澳地区的教育改革有所偏颇,与理工科课程相比,历史文化课程在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港澳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加之部分港澳青年受到西方不良舆论影响,从而产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抵触情绪。二是部分珠三角地区青年对其他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珠三角地区作为岭南文化的核心地区,改革开放后,借毗邻港澳的对外通商之便及外接海外文化浸染,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态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风貌。但这也使得部分珠三角地区青年产生偏狭的地域主义,即对本地域文化的高度自信和对其他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排斥。
2.2.2 不良的文化观念削弱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迅猛发展,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多元文化观念相互交融又相互冲突的场域,一些不良社会思潮持续蔓延,弱化主流价值、传统美德的地位,削弱了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强烈渗透。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媒介等手段传播西式的价值观、历史观、生活观、道德观,片面诠释中华文化,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刻意制造各地域各民族的矛盾,削弱湾区青年的国家认同感。例如,部分湾区高校以学术自由之名纵容学生聚众闹事,这导致在“占中”运动中学生成为游行的主力军。二是错误社会思潮的持续蔓延。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市场经济高度活跃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同时也滋长了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弱化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动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道德规范中的地位,进而引起人们的道德失范和价值歪曲,这一现象在湾区青年群体中尤为明显。
2.2.3 乏力的文化产业淡化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中央高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长此以往不仅影响“人文湾区”建设,也会淡化湾区青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價值引领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虽然是一种带有经济属性的产业,但其根基依旧是精神文化,正如习近平所说:“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可见,价值引领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功能,能否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祖国和平统一等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能否兴旺发展的关键。然而,由于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部分湾区文化产业在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项目等方面出现主流价值融入困难、主流价值沦为配角、脱离主流价值等问题。例如,南方日报、大公报、澳门日报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主题的报道,更多的是流于对表面事件的陈述。二是传统文化资源尚未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根据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大部分文化产业都缺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例如,粤港澳大湾区培育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著名动漫品牌,但纵观其主题与内容,尚未巧妙地融入各族人民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等资源,难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视角下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
3.1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深化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消除文化隔阂,才能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为此,要通过教育等方式提升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人格、培育共同理想以及塑造民族身份认同的功能。
首先,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现状,推动各地区学校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讲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价值理念等方面的知识,深化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增强湾区青年文化认同感。其次,积极开展湾区青年文化实践活动。发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借助座谈会、科研合作、社会实践、讲学进修等活动形式,搭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激发湾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湾区青年树立“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和民族平等观念,有利于增进湾区青年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3.2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更加快速,各种意识形态挑战和传播风险也不断增多,因此,必须完善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体系,铸牢湾区青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遴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资源。应充分分析湾区青年的思维特点,遴选粤港澳大湾区与中华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历史事实、文化遗存、考古实物等作为传播资源,借此引导湾区青年清晰地明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从而消解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民族身份认同焦虑。其次,优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顺应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尊重传播规律,实现传播渠道的迭代升级,借此搭建各个民族各种文化沟通的桥梁,增进湾区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最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严格把控粤港澳大湾区各种媒介和机构的传播内容,严禁制造散布、传播分裂国家和民族的谣言。
3.3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有效手段。结合现代社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业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业,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唤醒湾区青年的民族情怀。
首先,深挖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粤港澳三地应加强合作,设立专项扶持计划,通过民间采集和自愿捐献、现代数字技术修复、完善传承机制等方式挖掘和保护濒临遗失或尚待发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特别是湾区人民与中华各民族人民之间共同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为唤醒湾区青年的民族情怀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其次,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价值引领。文化创造者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底色,创作更多优秀的反映湾区人民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优秀艺术精品,为推动湾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能量。
最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政府、社会和学校应协同合作,创新激励、选拔和培育机制,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基地,遴选出高层次尖端文化人才,着力培养基层文化人才,形成年龄合理、城乡布局均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队伍梯次结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4.
[2]王鹏,侯钧生.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社会,2005,(04).
[3]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