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2019-03-08普堃湘

西部论丛 2019年8期
关键词:郭嵩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普堃湘

摘 要:进入近代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各族人民共荣辱共休戚的感受加深,中华民族也由自在转向自觉。早期维新派人物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思潮具有重要启蒙意义,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天下意识,大一统意识、历史意识,本小组选择了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郭嵩焘,具体分析他的资本主义观分别与上述四观的联系,以此浅论早期维新派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关键词:郭嵩焘 资本主义观 自在到自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国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华民族自在意识,进入近代后,在与外来侵略斗争下,中华民族意识开始由自在开始向自觉转变,其过渡的过程是1840年到1911年,在这一历史期间学界多对在甲午战争之后的后期维新派,如梁启超等代表人物主张思想所体现出的自觉意识有所论述,但对于早期维新派等代表人物论述的却比较少,但是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家如19世纪60、70年代的郑观应、薛福成、王韬、郭嵩焘等,他们提出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基础上,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以及西方经济思想,不止是像洋务派一样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因此他们对于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并且启蒙思想的发展民主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重要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一.时代背景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封建国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沿着自身发展演变的轨迹而运行着,政治上实行着千余年来日渐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在意识层面上则形成了一系列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思想体系。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正在缓慢地崩塌,而在外敌的侵略下又显现出相互依存的状态。然而所有的一切仍然笼罩在中央集权之下。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这片土地上各个部落、民族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共同体,在炮火的催化下,共同体开始从自在走向自觉。

二.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

郭嵩焘的洋务思想,萌发于鸦片战争爆发之际,酝酿于国内为官期间,而出使英法的特殊经历,更使得这一思想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他还摆脱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而倡导“师长”以自立,以客观的眼光全面公正地看待自身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地位和历史处境,走出了“我族中心主义”的民族观的同时形成了考虑到西方世界的观念。具体表现为他既主张学习西方又强调保持本民族的精华之处,即寄希望于中西方达到某种融合状态。

他的观念包括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这三部分,并希望以此三者的改变谋求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三.从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看待中华民族共同体自在到自觉的转变

郭嵩焘在早期维新派中已经具有了相对成熟的民族资本主义观念,他从洋务派中汲取“重商”的理念:希望清王朝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培育民族资产阶级。郭嵩焘的资本主义观其实是促使中华民族的自觉,正如列宁所言:“在全世界上,资本主义彻底战胜封建主义的时代,是同民族运动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运动的经济基础就是:为了使商品生产获得完全胜利,资产阶级必须夺得国内市场,必须使操着同一种语言的人所居住的地域用国家形式统一起来,同时清除阻碍这种语言发展和阻碍把这种语言用文字固定下来的一切障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统一和语言的无阻碍的发展,是保证贸易周转能够适应现代资本主义而真正自由广泛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是使居民自由地广泛地按各个阶级组合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最后,是使市场同一切大大小小的业主、卖主和买主密切联系起来的条件。”[1]

而对于当时的清王朝而言,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对形成共同体的意义在于缩小阶级之间的差距,创立出资产阶级平等观念。此时清王朝的社会结构依旧是“金字塔”式: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极少部分人掌握着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而位处低层的人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中,同时社会制度没有足够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结构非常稳定并且难以被打破。从现世的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以来郭嵩焘们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意义在于打破这样牢固的社会结构,减小阶级差距从而逐步地实现平等。郭嵩焘在经历洋务运动后,已经从地主官僚阶级转变为新兴资产阶级,虽仍居庙堂之高,但也开始反对大地主阶级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欺压,他提倡改官办而实行民办认为朝廷应该减小对实业的压迫,已经在号召人人平等。而實现中华民族自在到自觉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获得超越阶级的平等感。

在此之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味着汉文化为主要载体连接起各民族,然后所有的部落和民族臣服于一个统一的政权,以同一文化为纽带延伸出许许多多的同一:语言、文字、习俗,文化影响力的有限性限制了地域的范围,于是疆域也由此确定,共同体形成。文化与文化在相互影响,但主流依旧是主流。所有的客观条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形成,而主观条件却迟迟未成熟。

四.结语

民族观,是不同民族在时代与社会的新陈代谢和民族关系场景的变迁中,对我族与他族的自辩而产生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思想传统。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资本主义浪潮以不可推拒的时代力量,冲击着古老中国“内华夏外夷狄”之天下体系,将之强行推入世界体系。为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推演和社会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参照系,启发和影响了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稍后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近代当之无愧的思想先驱。但整个近代中国始终交织着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使郭嵩焘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重性。他过多地看到西方的文明,对帝国主义本质则缺乏认识;他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无力揭露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行径,流露出某些崇洋思想。回国后,他的思想没有多大发展,始终没有回答从哪些具体问题入手来引进西方政治制度,使中国富强起来。于是这种自觉意识不可避免地是一种朦胧、不成形、受众极小的共同体意识,对但为后期维新派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普罗大众的中华民族意识提供了思想启蒙,仍然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曹素璋. 试论郭嵩焘的洋务思想[D].贵州师范大学,2002

[2] 胡继嵘. 论郭嵩焘的经济近代化思想[D].湘潭大学,2007.

[3] 王强山. 试论郭嵩焘的政治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郭嵩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郭嵩焘
定识人间有此人
定识人间有此人
翁同龢与郭崇焘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建构与解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的民族主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