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索
2019-03-29蒋朝莉平凯
蒋朝莉 平凯
摘 要: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下为更好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了新时机、新机遇,通过在高校建立完善的自我教育系统,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民族稳定向上发展的主要力量;通过开展广泛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共同体意识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通过培养少数民族优秀模范人物调动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线上线下宣传工作,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改变高校各个领域传统工作模式的同时,也对新时代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产生深刻影响。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认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9)01 — 0036 — 03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国各民族统一这一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是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各民族是命运共同体的自觉意识,核心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加强培育各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大学生能够成为社会和谐和民族稳定的主要力量,是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民族大学生殷切的期盼和要求。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体制不够完善、路径不够多元、形式不够丰富等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建构
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级负责,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形成“三全育人”的局面。
1.在宏观层面上,建立和完善民族團结进步教育的领导体制。
成立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统战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任副组长,党委办公室、学生工作处、团委、教务处等部门负责人为组员,全面负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不仅是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也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面向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全国高校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之一,无论我们身居何位、身处何方,都要把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作为重中之重,以服务培育大学生为基本理念,万众一心做好民族工作。形成党委领导、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责任制、学校相关部门协同支持配合、全校各部门通力协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和完善各育人系统。
一是建立和完善教书育人体系。由负责教学工作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牵头具体实施,教务处、教学督导组、马克思主义学院各教研室为其职能部门,各教研室主任、教学秘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骨干队伍,制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施方案。
结合各民族各年级学生特点的教书育人系统:在各民族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各民族各年级的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根据各民族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和生活的重点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避免空洞的说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设置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与各学科完美结合,特别是注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五门课程相关内容的结合。
二是建立和完善管理育人系统。在各学院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负责人的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各学院大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
要结合各民族学生信息库维护、开展家校联系、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奖助学金评定等工作,或采取其他恰当方式,重点掌握学生及家长联系方式变更、家庭或近亲属的信息变化。对少数民族完善“一人一档”的工作,要切实加强学生信息表、日常工作记录等管理维护工作。
要通过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寝室、安排学生骨干重点关注等形式,全面摸排学生是否存在校外居住(含长期、短期)、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思想动态。
要在一视同仁、严格管理的同时,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加强关心关怀和帮扶力度,尤其是要关注并力所能及的帮助其解决生活上、经济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对确实有较大困难的学生,应及时向学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通过为其争取学院学校各类资助等形式,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是建立和完善服务育人系统。由负责后勤领导牵头,财务处、后勤处、科研处、设备管理处等职能部门组成,各处负责人为成员。通过做好后勤优质服务工作,达到服务育人。
服务育人系统履行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职责, 是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也是行使高校服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服务育人系统工作只有处处体现服务育人的功能, 才能促进大学生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更好的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构建和谐平安校园提供有力保障。
3.在微观层面上,建立学生的自我教育系统。
在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书记领导下,由学校团委书记牵头,指导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工作,以院学生会、院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中心为职能部门,以院团总支干部、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干部为骨干,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开展促进民族团结的主题活动,增强各民族学生族-族之间的交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在全校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员紧密配合的全方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实现的过程。大学阶段,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较快,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担当的重任。
引导高校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辅导员和学生骨干要不定期的对各民族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以便发挥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增进学生族际交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切实做好各民族学生谈心谈话工作。谈心谈话要做到四必问,即问家庭情况,问学习情况,问思想状况,问困难诉求,同时又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把握谈话重点,找准谈话关键,提升谈心谈话效果,同时要做好记录,以便下次有根据的有目的的询问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高校教育中的民族团结工作实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需要我们重视把握人心,铸牢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一心,做好共同发展工作。〔1〕搞好了民族团结,就能赢得人心,对于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更对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
(一)进课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统筹规划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门课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渗透到教学和科研之中。尤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四个方面的“认同”和坚定三个主体的“离不开”教育,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和历史观,领悟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真谛。
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注意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引导。
一是体验与探究同行。体验式教学重点在于各民族学生自主感悟与体验,要求各民族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民族知识与民族生活经验,在对新环境情景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感悟或体验,获取其他民族的知识或技能,从而增强各民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是明理与导行并重。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边疆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知识底子薄,生活习惯与汉族差异很大,易自我封闭,常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不明显。面对这种情况,高校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坚信自己的理想信念,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他们都是好学生,只要找到正确方向,成長空间无限。确定 “自信促自强,融入促融合”的工作思路,以个性帮扶与互助帮扶相结合的方式打牢民族团结根基。
(二)进活动: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把“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标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搞好团学活动、志愿服务、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发展,从心里接受和认同,从行为上自觉践行〔1〕。
校园文化活动是加强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基础,结合各民族学生对各民族文化产生的弱化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立足于以往校园文化活动的创建理论,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观为主线,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在校园文化活动与民族文化中寻找契合点,挖掘民族文化在校园活动中的品牌效应,使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并赋予校园文化活动新的内涵。
为消除隔阂、真正融入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先从陪伴入手,借助“午餐心里话”这个天天坚持的小活动,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心扉。除了陪吃午饭,还可以陪看书,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陪练字,手把手教规范书写;陪上课,比谁不碰手机的时间长;陪周末,为学生展示厨艺;最后可以创建“石榴籽”工作室,通过对症下药、志智双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对学生授之以渔。
(三)狠抓人: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中的优秀人物起模范带头作用
加大高校思政工作队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力度,在高校中选拔培养一些少数民族管理干部,特别是在辅导员队伍中至少配备1-2名加强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辅导员在面对少数民族学生时自身的教育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有效提高学生的目标意识,规划意识、感恩意识与奉献精神,促使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学生群体中培育更多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带好头。恰当运用高校中少数民族干部在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方面拥有的共同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等优势,充分利用其一定的话语权助力管理服务工作。
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在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凝聚人心、上传下达的作用,他们在贯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领、成长服务两大工作宗旨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把吸引各民族优秀学生作为理念,特别是把培养更多一流的高水平的少数民族学生干部作为首要任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践行民族团结教育的过程中,调动这个一流的高水平的群体积极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带好头,把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过程当成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工作。
(四)强宣传: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依托线上线下开展宣传工作,提升民族的凝聚力。网络宣传与传统宣传齐头并进,宣传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从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稳定。
民族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这种齐头并进的态势保证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又使中华文化永葆青春,常具活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经之路,是推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保障。
为此,大致可以从线上、线下两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一方面,线上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在学院、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QQ平台、官方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民族文化相关板块并进行相关推送,挖掘历史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线下充分调动人们的好奇心和热情。首先营造氛围,开展一些民族文化交流会;其次,过民族节日、重视民族习俗,让民族文化与当今社会相衔接;最后,使用和展示民族服装、语言、文字,在领略其风采的同时保存民族象征的符号。
结束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坚持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也是我们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指导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南与方针,是我党关于民族工作的得丰富与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参 考 文 献〕
〔1〕孟凡鹏,吴宝宁,张伟,等.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院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6,(10):41-42.
〔2〕郑军辉.对增强“四个认同”的几点思考〔J〕. 中国民族,2010,(12):56-57.
〔3〕包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京举行〔J〕.民族画报:汉文版,2014,(10).
〔4〕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