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2023-08-20罗玉玲
罗玉玲
摘 要:在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进程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要义之一,这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对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更深层次培养带来了契机,可以从建立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双师型”教师德育素养、打造产教融合载体平台、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加强建设。
关键词: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 “双师型”教师队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指出,要“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转型”首要转的是学校定位,是从模糊、雷同的办学定位转到精准培养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核心在教师队伍,应用型高校想要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得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推进应用型高校转变进程中,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要义之一,这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国家进入新时代、教育进入新周期的必然趋势,也是应用型高校转型逐步走向纵深,深挖内涵发展的内生需求。为了提升毕业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发展、新业态需求,高校需要加大实践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突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产教融合的不断推进既是对高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的要求,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更深层次培养带来了契机。基于產教融合的视角,探索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潜力和机遇,对推进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加快内涵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教融合、“双师型”教师队伍及二者关系
(一)产教融合内涵及发展
产教融合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概念。首先,产教融合指的是不同行业领域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行业领域能够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学校教育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理论支撑;其次,产教融合指的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学校的某些专业或学科与企业在教学、实习实践等环节开展合作,企业通过软硬件设施建设、人力资源输送以及企业文化传导等方式与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这也是产教融合应用最多的类型;最后,产教融合指的是社会生产和学校教育的有效融合,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实践过程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具体生产实践情境中获得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校企合作更多见于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大多则是“关起门来办教育”。随着应用型高校的转型走向纵深,产教融合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新挑战和新思路。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用10年左右时间,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1]。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为深化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高校教师既要懂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应用教学和实践技能,这对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范式的转变。
(二)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源于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培养一线产业技术工人,教师既需要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由于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职业院校的校企结合取得了显著成就,职业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成熟。学者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有学者认为“双师型”即“双证型”;有学者认为双师型代表“双能型”;而“叠加说”则是对这二者的综合界定,还有“双职称说”“双层次说”“特定说”等多种说法。
《纲要》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正式界定:“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和教学团队。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 “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简称“ 《通知》”)[2],同时发布《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强调“双师型”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备相应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并“具有企业相关工作经历”“或积极深入企业和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岗位实践”。[3]在此基础上,对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各层级“双师型”教师加以分类要求,从而使“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认定有据可依。
“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虽只针对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但《通知》也强调了“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以及不同教育层次、专业大类等,参照制定修订本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实施办法”。目前,应用型本科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还未出台,但根据应用型本科和职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及学生就业面向来看,两种教育类型所需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基本相同的素质和内涵,因此,亦可将应用型本科的“双师型”教师界定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和教学团队。
(三)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深化产教融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意见》指出,“要明确产教融合发展要求,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4]学科、专业的发展,跨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加快专业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因此,高校教师首先需要实现“华丽转身”,迅速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高校需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实践体系等教学各环节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也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会促使高校将“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人才引进以及教师培训上加大力度,拓展师资建设渠道,加快“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传统教学阶段,“双师型”教师主要着眼于工学、管理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科学等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相对较少。随着新文科、新农科等学科建设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范畴必将不断扩大,并最终实现学科“全覆盖”[5]。
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应用型高校逐渐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采取了诸多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教师来源渠道单一,重学历轻能力,“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从教师招聘情况来看,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教师都是来自更高层次的高校,随着学校对高校排名、院校评估等客观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招聘也越来越“卷”,动辄要博士、博士后。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优化教师学缘结构,但青年教师从“校”到“校”,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不够,不能及时适应产教融合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双师型”教师的迫切需求。
(二)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单一,培养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双师型”教师培养多是通过参加暑期工程实践等途径,通过学时数量考核加以认定。但是部分教师并未真正参加企业培训,只提交一张企业盖章的考核表应付考核。还有通过考取技能证书来进行“双师型”认定的,但部分技能证书的考核缺乏科学性,无论是考试内容还是形式都不能真正体现能力提升,导致虽然教师取得了“双证书”,但是其教学水平以及实践技能与“双师型”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教学过于理论,与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注重实践性相脱节。
(三)从企业招聘的“双师型”教师存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短板问题
一些应用型高校采取面向企业招聘兼职教师,或全职聘任企业资深员工来校任教,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从实践水平来说,这些教师的确具备较高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为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带来活力,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充足资源,但是企业员工不懂得教育教学规律,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融合的能力,在教学管理中易出现教学漏洞。
(四)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教师缺乏积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需要不断参与工程实践,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才能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这都需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但学校层面并未建立对“双师型”教师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资格认定、薪酬待遇、职务晋升及职称评审方面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甚至“干得多错得多,不如不干”,教师缺乏自我提高的主动性。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的新形势下,应用型高校要紧跟国家政策,结合校本实际,探索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有效途径,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一)进一步拓展“双师型”教师来源与培训渠道
近年来,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案,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的招聘来源也做了规定,针对高技能人才招聘可以适当放宽学历等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按照相关政策,在“双师型”教师来源及培训渠道方面做具体调整,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壮大。
高校应借助产教融合的有利时机,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力度,建立“双师型”人才双向交流机制,采取“聘任制”形式在社会上“招贤纳士”,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行业、产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高校可设置产业教授聘任计划,在工资待遇、生活保障、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倾斜;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实践假期制度,使用“挂职”的形式支持在职教師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业务。[6]
加强青年教师入职前的业务培训,可以帮助年轻教师快速进入“双师型”队列。高校可培训突出专业教学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的认知,让年轻教师在正式走上教学岗位之前打下良好基础;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档案,将“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过程以培训记录的形式加以体现,形成数据资料,为教师在岗培训以及向“双师型”成长过渡提供积累基础素材。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素养建设
产教融合,是要推动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全方位融合,以教育牵引产业发展。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不是单纯地培训职业技能,而是要培养具备将专业理论知识创造性应用于实践的、具备大国工匠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较高工程伦理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必须强化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加强师德建设,使应用型高校教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培养产教融合载体平台
创新“双师型”教师工作载体,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高校应鼓励教师不受时空限制,在线进行技能操作,和企业团队进行实时互动;建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以及新型智库,引导教师学习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
建立知识领域共享平台,鼓励不同专业教师群体之间“跨界融合”。打破学术壁垒、推动学科综合发展是新形势下产教融合对学科发展的迫切要求,亦是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向。各个专业要密切合作,建立知识成果共享机制。知识领域共享范围要向产业、企业拓展,高校要和企业围绕该产业领域的发展进行“知识”合作,选派教师参与企业研发,实现知识、技能、实践之间成果转化的无缝衔接。[7]
(四)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利用产教融合的有利时机,不断拓展校企融合新领域。高校可依托本校特色专业、学科,在服务企业转型升级、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持、联合开展科技攻关、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工程中,培养学科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建立教师创新团队。同时将产业发展优势与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培养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构,搭建“线上+线下”教师培养团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扩展“双师型”教师队伍规模。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管理评价机制
探索具备应用型高校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高校可借鉴企业扁平化管理实践经验,在学术上给予“双师型”教师更多的权限,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给予企业一定权限,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
管理。[8]
借鉴国外高校教师培养经验,建立“学术休假”工作机制。高校可将教师参与横向课题作为考核教师工作量、职称评审的指标之一,减少部分教务管理任务,在学术上适当“放假”,从而获得更高水平的“技术”。
实施分层考核机制。针对“双师型”教师,高校应从职称类型、专业课程等方面出发,将教师在产教融合中的贡献和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与企业共同进行考核;将“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薪酬、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发教师成长为“双师型”的积极性;建立教师团队管理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设定考核评估目标、指标与分值,围绕教师团队的产业支持情况,将教师团队参与企业研发、提供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成果的层级等作为评估重点,考核对象既包括教师团队,也包括教师个体,重视教师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产教融合力度和广度不断增强,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将不断涌现出新理念新思想。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不断拓展和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路径,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上取得更大成效。
参考文献:
[1] [4]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8(1):26-32.
[2] 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J]. 职业技术教育,2023(3):71.
[3] 林青红.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路徑研究[J].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0(2):91-95.
[5] 徐国庆. 确立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1):1-11.
[6] 蔡海云,熊匡汉. 行动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8(6):100-104.
[7] 李杰.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15):73-77.
[8] 和震.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21):138-14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以新工科为契机促进独立学院特色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东南大学成贤学院为例” (2018SJA2080),江苏省教科院评估委员会项目“新质量时代高校学生体验及满意度和毕业生持续发展研究” (2018-43),江苏省教科院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误区研究” (2022-r-10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