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对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
2023-08-19韦艳芹
韦艳芹
(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皮肤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带状疱疹的临床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属于皮肤感染性疾病的一种,具有急性发病的特征。患者在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后会感到四肢无力,且长时间处于低烧状态,随着病程的增加,感染处皮肤会逐渐由烧灼感转变为疼痛感,且接触、按压均会加剧疼痛[1]。患处早期表现为局部红斑,后逐渐发展为丘疹及水疱样皮疹,且覆盖面积逐渐增加,并呈带状分布,给患者的生理、心理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临床常规干预方式虽然能够达到缓解带状疱疹症状的目的,但患者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可对其整体康复质量造成影响[2]。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药学的发展,更多中药方剂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当中[3]。本次研究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 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 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确诊为带状疱疹,符合《中国带状疱疹诊疗专家共识(2022 版)》[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病程不超过14 d;(3)同意参与研究,能够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皮肤病;(2)对治疗用药或中药成分过敏;(3)合并精神疾病;(4)中途退出治疗。按照随机编号计算机抽选结果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中均各有患者40 例。对照组: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28 ~65 岁,平均年龄(41.28±3.25)岁;病程4 ~12 d,平均病程(7.12±1.03)d。观察组:男性27 例,女性13 例,年龄29 ~64 岁,平均年龄(41.33±3.27)岁;病程3 ~13 d,平均病程(7.21±1.05)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分为口服西药和外用西药乳膏,其中口服西药选择阿昔洛韦、甲泼尼龙、双氯芬酸钠、布洛芬,阿昔洛韦使用分散片,单次给药剂量为1 片,每天给药2 次;甲泼尼龙使用常规片剂,单次给药剂量为4 片,每天早起后顿服1 次;双氯芬酸钠使用肠溶胶囊制剂,单次给药剂量为1 粒,每天早餐、晚餐后30 min 各给药1 次;布洛芬使用缓释胶囊制剂,单次给药剂量为1 粒,每天早餐、晚餐后30 min 各服1 次。外用西药乳膏选择阿昔洛韦乳膏,每天给药1 次,均匀涂抹在病灶及周围皮肤表面,涂药后注意保护,可使用透明塑料薄膜覆盖,避免药物被衣物、被褥等擦去。连续给药7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干预,其中中药干预方案为口服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处方:瓜蒌皮、瓜蒌仁各20 g,赤芍、丹参各15 g,地龙、甘草、红花各10 g,乳香、没药各5 g。随症加减:疼痛明显者加桔梗10 g、三七粉3 g ;湿阻明显者加薏苡仁30 g、茯苓20 g ;血瘀明显者将丹参、赤芍的用量均增至20 g;气滞明显者加柴胡10 g、枳壳5 g。将所有中药均放入清水中浸泡30 min,随后直接使用浸泡用水煎制,最终得药汁300 mL(1 剂)。每天服1 剂,分别在早餐、晚餐后各服一半(150 mL),疗程与对照组相同。
1.3 观察指标
(1)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分别记录两组的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并进行组间比较。(2)症状评分。观察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症状包括红斑、水疱、作痒、发热,各症状的分值均为0 ~10 分,其中0 分表示无症状,10 分表示症状严重,评分越高说明症状越明显。(3)疼痛评分。观察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 d、5 d、7 d、14 d 的疼痛评分,并进行组间比较。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值为0 ~10 分,其中0 分为无痛,1 ~3 分为轻度疼痛,4 ~6分为中度疼痛,7 ~10 分为剧烈疼痛,疼痛程度与评分呈正相关。(4)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组间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8.0 作为数据统计学处理的软件,计数资料用% 表示,行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的对比
观察组的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的对比(d,± s)
表1 两组止疱、完全结痂及皮损愈合用时的对比(d,± s)
组别 止疱用时 完全结痂用时 皮损愈合用时观察组(n=40)1.52±0.35 5.13±1.02 13.28±1.33对照组(n=40)2.85±0.37 8.59±1.05 17.45±1.31 t 值 16.516 14.949 14.127 P 值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红斑、水疱、作痒、发热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红斑、水疱、作痒、发热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的对比(分,± s )
组别 红斑 水疱 作痒 发热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0)7.29±0.46 1.85±0.33 7.56±0.49 2.02±0.28 8.11±0.31 1.99±0.45 8.20±0.46 1.82±0.24对照组(n=40)7.31±0.42 3.29±0.37 7.48±0.52 3.84±0.26 8.09±0.33 3.17±0.43 8.17±0.45 2.99±0.26 t 值 0.203 18.370 0.708 30.125 0.279 11.990 0.295 20.913 P 值 0.840 <0.001 0.481 <0.001 0.781 <0.001 0.769 <0.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对比
治疗前,两组的VAS 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 d、5 d、7 d 及14 d,观察组的VA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的对比(分,± 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3 d 治疗后5 d 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观察组(n=40)7.47±1.02 5.03±0.49 3.52±0.35 2.09±0.21 1.17±0.15对照组(n=40)7.39±1.01 6.33±0.42 4.96±0.33 3.48±0.23 1.99±0.13 t 值 0.352 12.740 18.933 28.227 26.127 P 值 0.725 <0.001 <0.001 <0.001 <0.001
2.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2.50% 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对比[例(%)]
3 讨论
带状疱疹是因人体皮肤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所导致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其发病通常与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着密切关联。大多数患者在儿童期初次感染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情具有隐匿性的特点,或仅表现出水痘的相关症状,而当病毒进一步侵犯皮下组织中的末梢神经系统后,会进入神经节中继续潜伏,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刺激,就可能使病毒进入活跃期,快速于皮肤表面生长、繁殖[5],同时会继续影响神经节细胞,引发神经组织炎症,导致神经坏死,使患者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带状疱疹还会在皮肤表面持续扩大,由最初的斑点、丘疹直至扩大至节段性水疱疹、片状水疱疹等,因最终病灶多形如裤带,因而得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的主要发病人群为成年人,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具有季节性发病的特征,通常在春、秋两季更为常见[6]。西医在治疗带状疱疹时,多选择联合给药的方案,以抗病毒药物为主,配合神经疼痛抑制类药物,其中阿昔洛韦属于应用范围最广的抗病毒药物之一,而神经疼痛抑制类药物可选择抗抑郁类、抗惊厥类、麻醉性镇痛药等。西药虽然可以有效控制病灶的进一步蔓延,但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同时神经疼痛抑制类药物若使用过量会产生依赖性或不良反应;若使用剂量较小,则疼痛抑制效果会大打折扣。
我国中医学将带状疱疹称为“蛇盘疮”,认为其有干热、湿热之别,其中干热者疮面颜色更红,且形如云片,发痒的同时伴有发热症状[7];湿热者疮面颜色多呈黄白色,且大小不一,表面会渗液流水,且存在破溃情况,多具有明显的疼痛感。我国中医古籍中对“蛇盘疮”的记载较为复杂,且因患者病症的位置多有不同,名称也存在差异,但对其临床症状的描述基本保持一致,即身体一侧存在带状的皮损,往往呈现串珠状的丘疹、水泡征,可成群、成片,颜色多为红、黄或白色,发病后患者主观感觉到病变处有明显的瘙痒感和疼痛感,而这与现代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描述基本一致[8]。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肝火过盛、脾经湿热、血虚瘀阻、湿毒瘀积于肌肤所致,另有部分中医古籍认为其发病也与情志内伤有关,因情志过激引发肝气郁结,肝腑经络内火毒瘀积,从而导致干热之证;或因饮食无度,致脾脏失其营运之功,导致湿浊之气由内而生,郁结于经络之内转而化热,沿经络外发于肌肤,不得散失,在肌肤内形成湿热之证。由此可见,该病的发生与湿、热、毒均有着密切关联,初期阶段往往以湿热为主,后期则因气滞血瘀导致病情加重。
瓜蒌散具有疏肝解郁、活血通络的功效,临床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清代中医认为该方剂甘缓而润、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滞。活络效灵丹具有活血祛瘀、通络止痛的功效,对于心腹部、腿脚的疼痛均能有效缓解,还可以治疗各种外疮[9-10]。本研究所用的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一方中,丹参、乳香、没药、地龙等均具有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而赤芍、甘草等既可养血又能补益正气,能够缓解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时的疼痛感,减轻对患者神经系统造成的影响;瓜蒌仁可润燥化痰、润燥通便,又可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瓜蒌皮可清热化痰、利气宽胸,又可治胸痹、结胸,二者合用能够更好地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皮损愈合时间为(13.28±1.3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7.45±1.31)d,且观察组用药后的止疱、完全结痂用时也均短于对照组。说明常规西药联合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不仅能够缩短疱疹创面愈合的时间,还能促进结痂的形成,结痂后可减少脓液外渗,保持创面的干燥,更有利于创面的恢复[11-12]。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后3 d、5 d、7 d 及14 d,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常规西药联合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带状疱疹对缓解疼痛十分有效。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带状疱疹可采用瓜蒌散合活络效灵丹加减,相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佳,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表现,促进皮损愈合,减轻疼痛程度,值得临床运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