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心肺复苏术后心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2023-08-19张松松龙大利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5期
关键词:乌司心肺心肌

潘 渝,张松松,陈 金,龙大利

(贵州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贵州 贵阳 550002)

心脏骤停属于临床高发的急危重症。虽然近年来随着心肺复苏抢救技术的日益发展,加之各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手段的不断推出及广泛运用,使得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得到显著的提升,然而患者复苏成功后仍有一定的死亡风险,其主要原因与患者心肺复苏成功、自主循环功能恢复后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有关[1]。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心肺复苏术后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目的,是目前国内外医务工作者及相关科研人员共同关注的重点问题。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表明,心脏骤停的发生可导致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缺血和缺氧,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受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机体可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进而可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因此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救治,还需探索行之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以减轻其机体炎性反应的严重程度,避免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近年来,乌司他丁在休克、急性胰腺炎以及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中均有广泛的应用。有报道[1]称,对心肺复苏患者应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有助于改善其血流动力学指标。本研究将分析对心肺复苏患者应用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其心肌酶学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心脏功能和预后的实际影响。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0 例接受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5 例)和观察组(35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7 例;年龄23 ~75 岁,均值为(41.5±1.2)岁;心脏骤停原因:心源性猝死13 例,脑卒中10 例,呼吸衰竭9 例,其他原因3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6 例;年龄22 ~76 岁,均值为(41.4±1.3)岁;心脏骤停原因:心源性猝死12 例,脑卒中9 例,呼吸衰竭10 例,其他原因4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χ2=0.208,P>0.05),在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t=0.161,P>0.05),在原发性疾病方面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527,P>0.05),具有可比性。入组标准:(1)符合《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对于心脏骤停的判定标准;(2)通过给予患者心肺复苏后其自主循环得以恢复,同时预计存活时间≥72小时;(3)患者依从性良好,具有完善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剔除标准:(1)存在心脏骤停疾病史;(2)心肺复苏失败者;(3)合并重度脏器功能障碍者;(4)合并恶性肿瘤者;(5)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接诊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并结合病情给予急救药物抢救治疗及其他相关常规治疗措施,包括:机械通气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可改用鼻氧管吸氧)、头部亚低温治疗、预防感染、脱水减轻脑水肿、纠正内环境紊乱、抑酸、营养支持等。心肺复苏成功后为两组患者均使用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常规剂量的乌司他丁进行治疗,即20 万U/ 次,实施静脉推注,2 次/ 天,共计用药治疗7 天;观察组则采用大剂量的乌司他丁进行治疗,80 万U/ 次,2次/ 天,实施静脉推注,共计用药治疗7 天。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 周后的主要心脏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血浆终端脑钠肽水平(NT-proBNP)。(2)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血清炎症因子指标的变化,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以及白介素6(IL-6)。(3)两组患者均进行1 个月的随访,比较其MODS 发生率以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应用SPSS 19.0 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或F 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心肌酶学指标的对比

两组患者在ROSC 后即刻进行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CK-MB 的测得值为(64.7±6.5)U/L,对照组测得值为(65.6±5.8)U/L, 两组测得值 无 统 计 学 差 异(F=0.653,P>0.05);观 察 组α-HBDH 的测得值为(385.6±28.4)U/L,对照组测得值为(392.1±24.5)U/L, 两组测得值无统计学差异(F=1.096,P>0.05);观察组m-AST 的测得值为(46.7±7.2)U/L,对照组测得值为(45.3±6.8)U/L, 两组测得值无统计学差异(F=0.894,P>0.05)。两组患者在ROSC 后即刻的各项心肌酶学指标均无统 计 学 差 异(P>0.05)。在ROSC 后24 h,两 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CK-MB 的测得值为(75.1±16.6)U/L,对照组测得值为(86.7±18.5)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2.952,P<0.01);观察组α-HBDH 的测得值为(416.2±23.2)U/L,对照组测得值为(435.3±30.7)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3.139,P<0.01);观察组m-AST 的测得值为(49.2±7.3)U/L,对照组测得值为(53.5±8.6)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 异(F=2.411,P<0.01)。在ROSC 后48 h,两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CK-MB 的测得值为(41.3±8.4)U/L,对照组测得值为(55.6±10.7)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6.648,P<0.01);观察组α-HBDH 的测得值为(464.3±25.3)U/L,对照组测得值为(506.8±30.4)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6.796,P<0.01);观察组m-AST 的测得值为(51.2±6.6)U/L,对照组测得值为(59.9±7.8)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 异(F=5.386,P<0.01)。在ROSC 后72 h,两组患者进行心肌酶学指标检测的结果显示,观察组CK-MB 的 测 得 值 为(19.5±6.7)U/L,对 照 组 测得值为(32.2±7.8)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7.812,P<0.01);观察组α-HBDH 的测得值为(352.1±18.7)U/L,对照组测得值为(384.5±20.6)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7.365,P<0.01);观察组m-AST 的测得值为(20.5±3.8)U/L,对照组测得值为(28.6±4.2)U/L, 两组测得值有统计学差异(F=9.045,P<0.01)。在ROSC 后24 h、48 h、72 h,观察组的CK-MB、α-HBDH、m-AST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2.2 心功能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LVEF、LVEDD、NT-proBNP 相比,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 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NT-proBN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的对比(± s)

表1 两组心功能指标的对比(± s)

组别 例数 LVEF(%)LVEDD(mm)NT-proBNP(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32.16±2.09 49.59±11.62 41.59±4.69 32.06±3.08 725.39±118.95 502.16±101.53对照组 35 32.15±2.11 42.06±11.17 41.60±4.68 36.97±3.85 726.09±117.69 612.05±130.26 t 值 0.628 5.228 0.297 5.026 0.329 16.392 P 值 0.936 0.002 0.756 0.001 0.539 0.000

2.3 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TNF-α、IL-4、IL-6 水平相比,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TNF-α、IL-6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IL-4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对比(ng/L,± s)

表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的对比(ng/L,± s)

组别 例数 TNF-α IL-4 IL-6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5 41.59±4.26 15.16±2.03 39.98±4.62 100.26±10.15 102.95±10.85 35.26±3.52对照组 35 41.60±4.25 26.95±2.19 39.97±4.63 78.16±9.06 102.97±10.83 56.97±7.19 t 值 0.625 11.163 0.627 12.062 0.328 9.325 P 值 0.813 0.000 0.532 0.000 0.805 0.000

2.4 预后情况对比

观察组治疗后的MODS 发生率为2.86%(1/35),对照组治疗后的MODS 发生率为11.43%(4/35),观察组治疗后的MODS 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096,P=0.025)。观察组治疗后1 个月的死亡率为0%(0/35),对照组治疗后1 个月的死亡率为8.57%(3/35),观察组治疗后1 个月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979,P=0.035)。观察组随访中MODS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心脏骤停可导致机体血液循环的突然停止,从而引起机体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有研究显示,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47% 左右,相关院内致死率高达67%。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可有效降低其病死率。心肺复苏抢救可以使患者的自主循环功能得以恢复,然而在心肺复苏抢救过程中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应激反应,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织器官灌注减低、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及内环境紊乱的情况,同时会诱导机体自身炎症反应以及抗炎反应系统的异常启动,进一步促使炎症细胞分泌大量的炎症因子,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炎性反应综合征,甚至可诱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这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3]。心肺复苏术后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可导致患者的死亡率升高(高达80% 以上),并且最终的死亡率与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数目呈正相关。因此,有效防治MODS、改善脏器功能对提高行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生存率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对于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仍需积极给予相关药物治疗,从而减轻心肺复苏后由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的不良影响,进一步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乌司他丁是一种蛋白水解酶抑制剂,可对多种蛋白酶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可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促炎因子的释放,增加抑炎因子的合成,有效保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可减轻缺血再灌注造成的炎症反应。同时此药也可有效防止组织细胞溶酶体膜的破裂,减轻组织细胞损伤,从而可有效保护组织器官[4]。因此,在炎症反应初期应用乌司他丁可有效缓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带来的炎症反应,更好地保护患者机体及相关器官的功能[5]。近年来,乌司他丁在心肺复苏术后患者心肌保护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对于其应用剂量尚未达成统一意见[6-7]。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乌司他丁进行了治疗。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心肌酶学指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其随访中MODS 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应用大剂量的乌司他丁更有利于提升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其心肌酶学指标、心功能状况、减轻其机体的炎症反应和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术后患者进行大剂量乌司他丁治疗可有效改善其心肌酶学指标、全身炎性反应和心功能状况,并显著降低其MODS 发生率和死亡率。

猜你喜欢

乌司心肺心肌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乌司他丁对中暑急性肺损伤HIF-1α、MIF表达水平的影响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治疗AECOPD合并SIRS的疗效研究
干细胞心肌修复的研究进展
复合心肌补片对小鼠梗死心肌的修复效果观察
乌司他丁治疗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