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法根管治疗与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牙体牙髓病疗效的影响对比
2023-08-19刘佳瑞
刘佳瑞
(北京怀柔医院,北京 101400)
牙体牙髓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疾病,患者发病后会出现牙龈疼痛的症状,影响咀嚼功能,给患者带来不便[1-3]。对于牙体牙髓病,临床主张积极开展治疗,目前RCT 是其主要治疗手段[4]。以往的RCT 以多次法RCT 为主,近年来一次性RCT 被逐渐应用于牙体牙髓病的治疗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从2020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医院口腔科收治的牙体牙髓病患者中选取80 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对两组患者分别实施多次法RCT 与一次性RCT,比较其疗效,以期为临床上治疗牙体牙髓病提供参考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20 年9 月至2022 年8 月在医院口腔科就诊的80 例牙体牙髓病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其中常模组和研讨组中均各有患者40 例。常模组年龄19 ~54 岁,平均(37.49±6.28)岁,其中男女分别有19 例、21 例。研讨组年龄20 ~55 岁,平均(37.90±6.13)岁,其中男女分别有18 例、22 例。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一般资料间的均衡性良好,有可比性。医院伦理委员会已对本研究审批许可,且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情后均同意参与研究。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RCT,其中常模组行多次法RCT,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对患牙的牙周袋进行冲洗,清理牙面覆盖的牙石,持续引流2 ~3 d 后,对患牙进行开髓、拔髓、扩根等处理。1 周后复查X 线片,对根管长度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预备根管,采用玻璃离子对根管进行暂时性封闭处理。1 周后再次对患牙进行X线扫描,若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则采用氢氧化钙糊剂充填根管。研讨组接受一次性RCT,先用过氧化氢溶液对患牙的牙周袋进行冲洗,清理牙面覆盖的牙石。对患牙进行开髓、拔髓、扩根等处理,测量患牙根管的长度,根据测量结果预备根管。采用超声波清洗仪冲洗牙髓腔,用络合剂对根管进行消毒,若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则采用氢氧化钙糊剂对根管进行充填。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满意度及治疗前后的咀嚼功能指标、疼痛程度、牙周状况指标及生活质量。(1)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无牙痛,咀嚼效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牙痛减轻,咀嚼效率有改善;无效:患者牙痛未减轻,咀嚼效率无改善。临床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2)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满意度,满分100 分,调查结果分为不满意(<60 分)、一般满意(60 ~80分)、很满意(>80 分)。总满意率= 很满意率+ 一般满意率。(3)咀嚼功能指标。咀嚼功能指标包括咀嚼效率和咀嚼测试吸光度值。选择称重法对患者的咀嚼效率进行评估,即通过称量咀嚼食物的总重量、食物剩余残渣的重量来计算咀嚼效率。采用590 nm 波长对咀嚼时的吸光度值进行测量。(4)疼痛程度。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评估时选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为0 ~10 分,得分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5)牙周状况指标。牙周状况指标包括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和牙周探诊深度。菌斑指数和软垢指数在评估时参考Likert 4 级评分法评估,指数范围为0 ~3,指数的高低与牙周附着菌斑、软垢的多少成正比。牙龈出血指数在评估时主要是依靠牙周探针进行测量,将牙周探针向牙龈缘下方1 mm处插入,滑动探针的同时对牙龈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指数范围为0 ~5,指数越高说明牙龈出血越严重。牙周探诊深度的测量依靠牙周探针,牙周探针测量出的牙周袋深度即牙周探诊深度。(6)生活质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时选用WHO 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维度包括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各维度的分值均为0 ~100 分,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行χ²检验,表示为%,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为±s,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的对比
研讨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7.50%,显著高于常模组的8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的对比[例(%)]
2.2 两组满意度的对比
研讨组的总满意率为95.00%,显著高于常模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满意度的对比[例(%)]
2.3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指标的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咀嚼效率、咀嚼测试吸光度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咀嚼效率、咀嚼测试吸光度值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上述指标对比,研讨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指标的对比(±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咀嚼功能指标的对比(±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 <0.05 ;* 与常模组治疗后对比,P <0.05。
组别 时间 咀嚼效率(%)咀嚼测试吸光度值常模组(n=40)治疗前 56.34±8.51 0.352±0.059治疗后 72.17±10.57# 0.421±0.064#研讨组(n=40)治疗前 56.67±8.40 0.355±0.058治疗后 84.94±11.36#* 0.483±0.062#*
2.4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牙周状况指标的对比
两组治疗前的VAS 评分、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菌斑指数、软垢指数、牙龈出血指数及牙周探诊深度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上述指标对比,研讨组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牙周状况指标的对比(± s)
表4 两组治疗前后VAS 评分、牙周状况指标的对比(±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 <0.05 ;* 与常模组治疗后对比,P <0.05。
组别 时间 VAS 评分(分)菌斑指数 软垢指数 牙龈出血指数 牙周探诊深度(mm)常模组(n=40)治疗前 4.89±1.20 2.03±0.42 2.11±0.45 3.84±1.02 6.75±1.32治疗后 3.42±0.97# 1.58±0.39# 1.63±0.40# 2.70±0.78# 5.21±1.08#研讨组(n=40)治疗前 4.81±1.25 2.01±0.45 2.08±0.47 3.71±1.06 6.60±1.35治疗后 2.50±0.83#* 1.17±0.34#* 1.21±0.36#* 1.89±0.63#* 4.07±0.96#*
2.5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 评分的对比
两组治疗前WHOQOL-BREF 中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治疗前,治疗后两组WHOQOLBREF 中的生理、心理、环境、社会关系评分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上述指标对比,研讨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 评分的对比(分,±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WHOQOL-BREF 评分的对比(分,± s)
注:# 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 <0.05 ;* 与常模组治疗后对比,P <0.05。
组别 时间 生理 心理 环境 社会关系常模组(n=40)治疗前 70.35±5.14 70.24±5.06 70.61±5.22 70.59±5.47治疗后 78.34±5.92# 78.63±5.30# 77.16±5.83# 78.45±6.21#研讨组(n=40)治疗前 70.56±5.17 70.47±5.01 70.83±5.19 70.80±5.34治疗后 85.07±6.29#* 84.98±5.97#* 84.05±6.48#* 85.16±6.73#*
3 讨论
牙体牙髓病是指发生于牙体牙髓的病变,其中龋齿最为常见。患者发病后多存在明显的牙痛、牙龈炎等表现,严重时会导致牙体缺损[5-6]。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牙体牙髓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本病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并使其出现明显的不适感,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7-9]。故临床需要对牙体牙髓病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现阶段,牙体牙髓病患者多行RCT,即对患牙进行开髓、拔髓、扩根等处理,根据根管长度制备根管,再采用糊剂对根管进行充填,使牙面恢复平整,改善患牙的咀嚼功能,同时还可消除根管内的炎症,预防牙龈炎的发生[10-11]。以往,牙体牙髓病的RCT 以多次法RCT 为主,患者需要多次复诊,治疗周期较长,易增加根管感染的风险,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12]。RCT 的关键在于控制根管内感染。近年来随着口腔医学的不断发展,牙体牙髓病的RCT 逐渐开始向一次性RCT 转变。一次性RCT 是指在常规处理患牙后无需等待,即刻测量根管长度并制备根管,对根管进行冲洗和消毒后采用糊剂进行充填。这种治疗方法无需对根管进行暂时性封闭,可节省治疗时间,患者无需多次复诊,有利于降低根管感染的风险[13-15]。现阶段,一次性RCT技术逐渐趋于成熟。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讨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和总满意率均高于常模组(P<0.05);治疗后研讨组的咀嚼效率、咀嚼测试吸光度值、牙周状况指标、WHOQOL-BREF 评分等均优于常模组(P<0.05)。可见,对于牙体牙髓病患者,一次性RCT 的疗效较多次法RCT 更好,在改善咀嚼功能、牙周状况、疼痛方面更具优势,可使患者更加满意,且有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