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让写作进阶有路可循
2023-08-19武樱
武樱
摘 要 高中生在写作中常出现审题不准、立意不高的问题,对此,教师可借助图表和有效追问等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精准审题、拓宽思路、提高立意,从而实现写作进阶。可视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有章可循、教之有道。
关键词 思维可视化 学习支架 思维图示 有效追问
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表和有效追问让思维可见、可深化。针对学生写作中经常出现的审题不准、思路不广、立意不高等问题,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教师找准学生问题所在并以此为导向,指导学生在解决写作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和提升思维水平。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探索。
问题一:审题不准,内容跑偏
这个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缺少全局意识,只看冰山一角;不知圈画重点词、提示语,忽略关键信息,导致对题干理解不准,最终偏题、跑题。对此,教师可以尝试用拆分题干的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的审题精准度。
题目1:语文课上,同学们正在展开激烈辩论。一方的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不再是少年”;另一方的观点是“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请你任选一方的观点,联系实际,或破或立,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语言顺畅。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设定了具体情境“辩论”。因此,学生思考时需有对象意识: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又要说服对方。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全局意识找出并概括核心事件,即历尽千帆归来是否还是少年;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圈画重点词、提示语,如千帆、归来、少年,尤其是对少年还需要做概念界定;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构建题干中主要元素的相关性,如“历尽千帆”和“归来为少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如图1所示)如此一来,学生开始写作时就不易跑题。当学生精准审题后,教师还要追问:辩题的意义何在?与“我”的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写出的议论文才具有现实意义。
题目2:请以“远行者才有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对于此题,教师要先让学生确定中心句,即题目“远行者才有故事”,进而让学生圈划关键词“远行者”和“故事”,再引导学生着重建构远行者和故事之间的联系。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远行者有故事”与“远行者才有故事”的区别,一对比,就能发现“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语。于是在塑造“远行者”或者评论“远行者”时,学生一定要将其和“近行者”或“不行者”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特质。
整个思维过程可借助双气泡图(如图2所示)来呈现,这样学生才不易跑偏。具体深入的有效追问可在此基础上延伸:远行者和近行者最核心的区别是什么?他们的故事有何不同?……
突显比较思维的“双气泡图”加强了对提示语、关键词的关注,有助于学生提高审题的精准度与拓宽思考的维度。
问题二:思维受限,立意不高
这个问题常表现为学生选用陈旧的材料、思维单一、不会想象、缺乏联想、不会拔高立意。
题目3: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不少学生在写此文时,将书签拟人化了,这是对的,因为要体现神奇,就要写出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让书签“复活”。可是如果写书签的主要行为只是提醒作者看书,帮助作者爱上阅读的话,文章会比较单薄。反之,如果学生在想象、联想的时候,适时加入历史、时代、文学经典名著等元素,文章就会变得厚重有趣、耐人寻味。例如某篇高分作文不仅让书签神奇化了,而且让书签上的古人——林黛玉“复活”了,黛玉像指导香菱那样指导作者读书、解诗,并与作者进行了超越时空的深层次对话。如此一写,让人读来拍案叫绝。想象不能只是比拟,也不能一味地天马行空;联想也不是毫无根据地由此及彼。为了帮助学生合理想象、联想,教师需要在括号图(如图3所示)的基础上不断地追问,如:书签神奇的表现是什么?神奇的书签长什么样?主人公是谁?书签与主人公之间有什么联系,会发生什么故事?……以此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发散思维,让思维由单一变多点、由浅近入深刻。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丰富,写出来的故事才能更精彩。
题目4:请从“中国结、微信、灯笼、饺子、高铁”中任选三个词语,展开合理想象,描绘一个欢乐的场景。要求:描写生动,注意特定的氛围。150字左右。(微写作)
思维单一、立意不高的问题让学生的写作很难有所突破。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层圆圈图(如图4所示)置换优秀习作的部分元素的策略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站在优秀者的肩膀上”继续学习。一篇优秀范文的结尾这样写道:“灯笼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新年的唐人街热闹非凡。”“灯笼依然燃烧,恍惚中透出国旗的色彩。”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该生文章的亮点在于把常见的欢乐场景设置在“唐人街”,这不仅能在欢乐的年味里体现合家团圆的主题,还能体现思乡爱国的主题。基于此,教师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置换场景来提升立意,同时注意契合题干“欢乐”的要求。
在此策略下,學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有的把欢乐场景置换到了某卫星发射基地,有的换到了迎接新生命的医院产科……其中既有了符合题目要求的欢乐场景描写,又有了陡升的作文立意,如科研人员远离家人的无畏坚守、医护人员呵护新生的责任使命等。
综上,文章主要讲了思维可视化在审题、立意两个方面的运用。而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不仅需要教师不断追问,还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学生有大量语文知识的储备。如此,学生才能在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散和深入。概言之,思维可视化使思考有路径、教学增策略、学习能建构、写作更有趣。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基于SOLO理论的语文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HDZD2021-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通联:北京市八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