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追问例谈
2016-11-14朱小林
朱小林
[摘 要]课堂中的有效追问,能够营造一个师生互动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更加热烈。教师要在学生认知错误时追问,以纠正思维偏差;在学生表达肤浅时追问,以暴露思维方式;在意外生成时追问,以推进思维进程。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追问 促进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7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当教师对某一章节的内容发起相关提问时,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再次进行提问,使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进而对所学知识能够完全掌握。
一、在认知错误时追问——纠正思维偏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在提问环节时出现常见的认知错误,主要表现为回答时的语言运用不当或者是无法理解问题的真正含义。由于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学习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追问,不断引导,使学生主动地运用正确的言辞回答问题。
比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完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分析第四自然段“原野热闹非凡……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了”的构段方式,然后要求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自己仿写出一段话。有学生写道:“春天的景色美丽极了。雪花融化了,花儿开了,叶子发芽了,草地也变得绿油油的。春天真是美丽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提问,问这段话用了什么构段方式,如果学生回答是总分,教师则需要为学生重新解释总分和总分总构段方式的区别;如果学生回答是总分总,教师就需要追问学生对于课文中的第四自然段的构段方式是否真正理解了。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完全理解总分总、总分、分总、分总分的构段方式的区别,从而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
课堂中的提问和学生的答案,可以使教师完全了解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且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改变错误的思维,从而真正理解课文,理解教师的问题,得出正确的答案。
二、在表达肤浅时追问——暴露思维方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文知识点或者词语的理解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深入,因此所得到的对相关知识的领悟也比较肤浅。而语文学习是一门看重深层含义的学科,如果对于文章或者段落、词语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就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水平,也无法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含义,以达到促进学生的思维多样化的目的。
比如,教学《望洞庭》这首诗时,在学习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心情。“诗人以独特的想象画面,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秋天的洞庭湖美丽月光的景色,那诗人此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从诗句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看出,作者此时是一种十分平静的心情。‘和‘无风都是作者平静心情的一种体现方式。”教师追问:“这只是作者描绘的景色,不代表作者的心情,你觉得作者会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下写下这句诗呢?作者此时是不是一点负担都没有呢?”通过这种追问和引导的方式使学生说出作者的心情是轻松、自由的。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思考问题比较单纯,而语文又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追问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地思考、理解问题。这样,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了。
三、在意外生成时追问——推进思维进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就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所在,同时又会给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带来一定的阻碍。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没有一个完整的回答思路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通过追问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引导学生整理好思路,从而回答好问题。
比如,教学《晚上的太阳》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请学生模仿爱迪生来摆放道具。在学生的摆放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一开始还是有序地进行思考、摆放的,后来却无论怎么摆都多出了一个道具。学生便对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摆放方式产生了怀疑,有些手足无措了。此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追问:“爱迪生在医生觉得油灯太低,看不到的情况下又做了什么动作呢?”学生就会想到课文中爱迪生是通过将油灯放在了比较高的地方才使医生看到了光线,从而将多出来的箱子摆放在了油灯的下面。
当道具中多出一个箱子的时候,教师通过追问使学生自己正确放置了箱子。可见,追问可以在学生没有思路时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看似不经意的追问,其实能够 纠正学生的思维偏差,使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推进学生的思维进程。并且,教师的追问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充满乐趣。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