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建构

2023-08-19刘祥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3年7期

刘祥

摘 要 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建立在写作者认知理性的基础之上。于初学者而言,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搭建:因灵光一闪的立意而寻找并搭建适宜的写作框架;因某一要素的触动而先完成某一构件的建构,继而寻找并发现可与之并举的其他构件,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写作框架;先对某一论题进行散点思考,再对思考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形成有层级的思考,搭建起有思维梯度的写作框架。

关键词 教学论文 写作框架 模块建构 思维层级

写论文如同建楼房,离不开坚实的框架。框架建构存在瑕疵,便无质量保证,于楼而言容易垮塌,于论文而言难以形成合理的言说逻辑,无法清晰地阐释学理。

影响楼房框架的因素很多,比如建筑材料的质量、施工者的能力等。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最初的设计。若起点处的设计出了问题,即使具体施工时使用了最好的材料和最优秀的施工者,也依旧无法建成符合需要的楼房。影响教学论文写作框架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写作者自身的理论积淀、写作者占有的写作素材、写作者的思辨力和语言表达力等等。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写作者的認知理性。教学论文写作中的认知理性,不但体现为微观和中观层面上的多视角观察、多层级探究、多路径阐释,而且体现为宏观层面上的课程意识、教学理念、教育情怀,体现为基于个体生命健康成长的价值发现、基于复杂性社会生活的综合素养、指向未来生活的专家思维方式。写作者的认知理性有偏差,建构出的教学论文写作框架也就难免偏颇或牵强。

日常的教育写作中,如何才能建构适宜的教学论文写作框架呢?大体上可采用如下三种方法。

一、先确立写作主题,再搭建适宜框架

某日,听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内容是“合纵连横”。笔者的大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论文标题:语文教学需要“合纵连横”。有此想法后,便开始思考语文教学中的“纵”与“横”的具体内容。

笔者首先想到,收录到语文教材中的那些古诗文,其作者距离当下多已有千年,而其文字中呈现的内容又或许与作者亦有千百年的时空隔断,语文教学中的“合纵”不就是要打通作品内容、作者创作意图和当下学习生活的关联,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文本意义、作者意旨与学生学习价值的融会贯通吗?

其次想到,任意一篇课文中包含的知识信息,必然包含了过去已学、现在应学和将来才学三种类型。语文教学只有正确界定这三类知识,才能聚焦学习重难点,避免重复学习或过度拓展,最大程度上落实语文学科的课程属性。

如此,这篇论文的两条“纵线”便确立下来,接着要做的就是寻找两条“横线”,与之组合成两纵两横的论述框架。我想,既然“纵”关注的是不同时间跨度上的内容差异,那么“横”就需要立足于同一时间节点寻找需要打通的多种学习元素。基于此种思考,我想到了教学活动中的拓展迁移,又想到了学习内容与当下生活、文化的有机关联。

至此,这篇论文的写作框架便搭建而成。我给这两纵两横分别设定了“作者在场:让阅读成为对话”“知识在场:让小溪汇成江河”“能力在场:用拓展提升思维品质”“情感在场:用生活丰富文本内涵”四个写作标题,从四个角度探究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此文后来发表于《教学月刊》,题目就是“语文教学,需要‘合纵连横”。

此文发表后,笔者觉得该论题依旧有进一步挖掘的价值,便以“让语文成为跨时空的学习载体——再论语文教学中的‘合纵连横”为题又写作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中,我立足于更广阔的学科教学背景探究语文教学中的“纵”与“横”。“合纵”层面上,重点探究当下的应试需要和未来的终身发展需要的有机融合;“连横”层面上,则分别围绕“同一作者诸多作品的整合式专题阅读”“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和语文课程目标体系的双向同步建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交互式培养”三项内容进行解析。我用“提炼课堂,满足多重学习需要”“整合文本,让作者走向立体”“双体同构,告别少慢差费”“读写同步,追求文本价值最大化”四个写作标题,建构起该文的写作框架。

这两篇论文的写作,都采用了先立意,再搭建写作框架,最后分点论述的方法。因为在搭建框架时已思考明白需要论证的主要内容,具体阐释时就等于完成一道填空题,把该说的道理填写进去即可。

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会在备课、授课、听课时出现脑海中灵光一闪,发现一个问题,形成一种思考的情况。如何将这样的思考最终凝聚成一篇教学论文呢?不妨采用此种方法,先把观点立起来,再调动自身的经验积淀,有意识地搭建论文中的几个分论点或者小标题。比如观摩一节示范课,教师对其中的教学情境设计产生了疑问,觉得此教学情境无法推动相应文本的学习,无法真正落实“用课文学”的课程目标,便可以形成这样的主张:情境创设,“用课文学”是根本。有此主张之后,再搭建具体的写作框架。比如可将该主张分解为“当下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认知误区”“真实性问题情境的课程要求”“真实性问题情境中的任务群建构”“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思维开启”四个探究模块分项阐释。当然,你也可以形成与该四个探究模块完全不同的其他几种认知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要支撑起一篇教学论文,至少应该确立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写作模块。如果分论点或者小标题过少,文章也就最多只能构成一篇案例分析或者教学随笔。

二、先形成局部认知,再建构全局理解

某次校内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安排四位学生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将学案上面两道试题的答案分别写在了黑板的四个角上。随后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先用15分钟对相关考纲考点进行了理论阐释,又用10分钟时间讲解了一道高考试题,然后才开始讲析这两道题目。教师先是要求四个学习小组,分别针对一位学生的答案进行研究,找出答案中的不规范处,并依照高考评分标准给该题判分;再要求各小组针对答题中的问题,分析形成错误的原因;最后,教师利用PPT展示正确答案,并对答案进行详细解读。

该授课教师对这两道试题的处理方式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写在黑板上的答案,形成于尚未对该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之前,体现的是学生未经训练的原初认知。这样的认知经验,只适宜用作教学的起点,用作组织教学内容时的有效参考,并不代表学生学习了这个知识后可能形成的认知局面。故而,以此板演内容作为诊疗问题的案例,便难免形成误判,不能真实检测出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据此,笔者想到了此类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成果展示多为课前完成,无法体现课堂学习中的思维发展。我便以“忌静态展示,宜动态生成”为标题,对此种教学行为进行解析。笔者认为,此种病症的根源不在于课前板书试题答案,如果教师能够在讲授完相应的知识之后,先安排课前板书答案的四名学生再次走上黑板修订自己的答案,并让其阐述修订理由,再组织全班同学分别对修订前后的两个答案打分,则原本静态呈现的四个答案,便转化成了能够体现思维发展和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的内容。

针对这一病症进行深度解析之后,笔者发现选题比较单薄,不足以支撑起一篇完整的教学论文。于是,笔者将视线转移到该类型教学内容的常态化教学活动之中,从众多同行的日常教学中另外提炼一些共性化的问题,用来建构相对完整的教学法认知体系。笔者先后概括出“忌概念堆叠,宜案例引领”“忌断章取义,宜融会贯通”“忌能力隔断,宜读写同行”三种主张,和“忌静态展示,宜动态生成”组合成一篇教学论文的“四根立柱”,共同支撑起《文学鉴赏题复习中的“忌”与“宜”——以“作用分析类题型”公开课为例》这篇教学论文。该论文后来发表于《中学语文》,并被《高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

该篇论文的构思与写作,和《语文教学,需要“合纵连横”》完全不同。该文写作之初,仅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就事论事地探究特定的一节课上的一个特定的教学环节。之所以最终形成一篇五千余字的教学论文,是因为写作过程中的触类旁通,笔者试图从更大的视域探究学科教学中的共性化问题。此种写作技法,属于先有“点”后成“面”,先聚焦局部后放眼全局。

在笔者发表的二百余篇教学论文中,有三分之一的文章采用此种技法创作。身处教学第一线,我们很难立足于高深的教学理论而长时间、综合性思考宏观的教学问题,却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随时随地发现一些值得深入钻研的细节性问题。不要以为这些问题太小,只要善于将其围绕特定的主题组合成特定的微专题,便能够聚细流为河湖、聚零碎为整体,最终汇聚成具有一定指导价值的整体性认知。

当下,很多教师对写作教学论文心存畏惧,总以为必须拥有高深的理论,必须先将相关问题全部思考明白,然后才能动笔。其实这样的想法适用于探究相对深奥的教学理论,写作具有较强的理论引领价值的综合性论文,而指向具体教学技法的文章则不必如此。研究具体教学方法的教学论文,目的在于提炼并阐释具体的、可复制的教学技法。此类技法的提炼与阐释,又必然依托教学实践中的临时性获得和随之进行的体系化思考。有经验的教学写作者,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工作中获取的某些碎片化信息,先展开局部的探究,再进行全局性的解析,从感性的教学行为中发现并建构理性的教学认知,就不用担心写不出相应的教学论文。

三、先放飞思维触角,再分层级聚焦阐释

绝大多数的教学论文,在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总分关系:先用数段文字对相关论题进行综合论述,再围绕该论题进行分层级阐释,最后用有限的文字收拢提炼。此类论文的写作关键在于作者对相应论题的探究广度和思考深度。

以近几年课程改革中的“任务群教学”论题的研究为例,当我们需要针对该论题展开研究时,如下问题便理应进入我们的思考范围:

1.“任務群”中的“任务”从哪里来?

2.不同的“任务”依照何种规则组建成“群”?

3.“任务”与“群”之间孰为主次?

4.如何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区分“任务”的层级和“群”的层级?

5.不同层级的“群”中,如何进行课程目标的分解?

6.任务群教学和既有的单元教学有何区别?

7.群文阅读教学是任务群教学吗?

8.任务群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9.任务群教学对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养成具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10.任务群教学一定需要若干文本结合在一起吗?单篇课文如何构建学习任务群?

……

这些问题最初出现在我们的大脑中时往往是零碎的、交叉的、感性与理性混杂的,要想将其整理为一篇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就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合,使其形成不同的认知层级。笔者将这些问题整合为由浅入深的五个认知层级,分别以“‘任务的确立与‘群的建构”“‘大群的价值定位与‘小群的目标分解”“‘互文性阅读与‘单元式教学”“‘基于应试的任务与‘基于生命成长的任务”“单文本中的任务群建构”充当小标题,写出了教学论文《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中的五点思考》。这五个小标题及其具体的阐释内容中,第一层级侧重于“任务群”的概念解析,第二层级侧重于“任务群”在课程体系中的教学价值定位,第三层级侧重于“任务群”的学理分析,第四层级侧重于“任务群”的功能定位,第五层级侧重于剖解教师的认知困局。

面对同一论题时,不同的教师会从各自的教学经验出发形成不同的思考,但最终都会凝聚成不同认知层级上的理解与阐释。依旧以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的研究为例,在《高中语文任务群教学应做好关系梳理》一文中,海南的林豪英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提炼为“处理好单元任务和整体任务的关系”“处理好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的关系”“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执行的关系”“处理好个体探究和集体研讨的关系”“处理好自我评价和互动评价的关系”,以此五点搭建起文章的写作框架。在《任务群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文中,江苏的杨帆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提炼为“情境设置的有与无”“任务范围的大与小”“任务设计的难与易”“任务文本的紧与松”四个要点,以此搭建论文的写作框架。在《任务:学习任务群教学中的关键要素》一文中,江苏的袁圆老师分别围绕任务的形成、任务的载体、任务的落实和任务的评价四个层级展开探究,以“任务预设与学习目标:为何产生任务?”“任务载体与学习情境:任务靠什么承载?”“任务完成与学习活动:怎样完成任务?”“任务评价与素养测评:如何评估学习目标的实现?”四个小标题建构起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由这三篇论文的写作框架,可感受到作者对任务群教学的多层级思考。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思维训练,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论题拟制一个写作框架。

面对该论题时,我们的大脑中最初或许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1.整本书应该如何阅读?

2.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阅读一本书,同教师引导下的整本书阅读有哪些方面的差异?教学层面上的整本书阅读具有何种独特性?

3.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应该重点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4.用来阅读的整本书往往独立构成一个学习单元,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何种价值?

5.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活动中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定位?

6.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特定作品时如何体现出认知差异?

7.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应该达成什么样的阅读效能?

8.如何检测和评价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成果?

……

上述思考是搭建以“整本书阅读教学”为论题的教學论文的写作基础。想到的问题越多,能够归纳提炼出的思维层级也就越多,对论题的认知也就越充分。

这些问题如何整理成不同层级的论述内容呢?

前三个问题指向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属性,需区分作为课程必要组件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基于休闲式阅读的整本书阅读的差异。

第四个问题侧重于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学科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定位。

第五个问题侧重于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与开启功能,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得以真正落实的关键。

第六个问题侧重于探究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内容取舍与意义建构。该问题的探讨基础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

第七、八两个问题指向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标落实与效能检测,这是从教学评价的视角解析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各种行为是否具备合理性。

有此五个层级的思考与探究,一篇教学论文的写作框架也就不难搭建了。我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表达》这篇论文中,就选择了“为何读”“如何读”“如何教”三个核心论题,以“为何读:体验、感悟与提纯”“如何读:任务、方法与表达”“如何教:设疑、激活与开启”三个层级九个小点搭建起文章的写作框架。

此三种方法,简而言之,可分别归结为“先抽象立意,再具体建模”“先一枝独立,再合木成林”“先散点漫思,再分级聚焦”。三种方法均针对教学论文的初写者。至于已经拥有了较强的教学论文写作能力,或者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理论积淀的教学写作者,当然会在这三种技法之外,依照各自的思维逻辑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论文写作框架。毕竟,写作之道,有法可循却又从无定法。

[作者通联:江苏仪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