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研究

2023-08-19朱莉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1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审美文化自信

朱莉

摘要:

核心素养理念下,推进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对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多重价值。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鉴赏方法单一等问题。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要凸显诗歌自身特色,从情感融入的角度推进学生与文本之间有效共情,并通过背景资料展示、多媒体技术融入、比较阅读法應用,彰显学生课堂主体性价值,创设良好氛围,服务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关键词:古代诗歌  阅读  文化自信  审美

诗歌历来以精致、严谨、韵律性强的特点被称作是最为典雅的文学形式。高中语文古代诗歌的篇幅在逐步增加。但当前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理解比较浅薄、对诗歌生背硬记等多重问题,影响了诗歌教学的综合效果,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引领学生泛读体验,融入情感,理解意蕴,唤醒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推动学生语文审美能力获得突破性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古代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

在诗歌创作中,作者一般将不同声调的词、有意趣的字,穿插应用于各个语段中,通过整个诗句高低、强弱、缓急、长短的变化,来增强诗歌本身阅读的韵律感,使人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这种极富音乐性的语言,从形式到意蕴都在向学生传递美的信息,是学生需要赏读的典范。同时,古代诗歌中蕴含了自然风光、社会生活、个人意志、家国情怀多方面的内容,对于提升学生文学修养、进行思想熏陶和价值启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显著提升学生语言文字鉴赏力

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注重从读入手,促进学生审美感知,体会诗歌的丰富表现力。教学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从读入手,抓住一些核心词句进行有效的揣摩分析,让诗歌本身魅力自然绽放。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一个“绿”字化静为动,生动表现了两岸绿意盎然的画面,又能够引导人们想象春风吹拂之下绿意渐生的变化过程。对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赏读分析,可以超越单纯的意义理解,让学生流畅朗读,感受文本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体会语言表达的魅力。

(二)有效加深学生文化认知,激发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视角下,古代诗歌教学既要为学生阅读欣赏开放空间,还要让学生透过诗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了解。尤其是诗歌中提到的一些传统的礼仪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都能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粹,深度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古诗词中常出现的插柳、登高、踏青、元日都是反映传统民俗文化的典范。透过诗歌让学生解读文字,了解历史,积累素养,可以助力学生多个方面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丰厚文化底蕴产生良好的传承热情。

(三)提高学生辩证意识,升华人生境界

高中阶段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学生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在遇到一些挫折时,学生很容易困惑于小我层面的悲秋伤春中。教师仅对学生说教,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通过一些经典诗歌品读,可以进一步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让学生能够跳出小我境界,对个人、社会、家国关系进行深层思考。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审读诗词,跳出单纯的文本解读去感受诗词的精妙表达。从李白的侠义豪情,杜甫的忧国忧民,陶渊明的淡泊名利,辛弃疾的慷慨救国中,为学生精神成长提供丰厚养料,让学生通过历史人物去更好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建立长远奋斗的目标,更好地找到人生成长的方向,从理性的层面提高学生人格修养。

二、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中阶段出现的很多古代诗歌篇幅较长,涉及的一些用典、借代超出学生已有的认知范围,因而当前在古代诗歌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薄弱

相较于小说、散文等形式,古代诗歌虽然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句式灵活,表达严谨,在阅读理解中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比较高。很多学生头脑中存储的诗歌数量较少,且以一些小体量、简单直白的诗歌类型为主,并没有良好的文学基础,在诗歌鉴赏方面能力不足。例如诗歌中的一些对比、反衬、用典,很多学生只能停留于阅读层面,对于其构思之巧妙,产生的特殊渲染效果,在情感烘托层面所达到的高度,都不能透彻理解。

(二)资源获取渠道单一

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认知主要通过教材,学生手中可用的阅读材料有限,所掌握的诗歌鉴赏方法也比较单一。以诵读、翻译为主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自身对诗歌的理解力较差,还有一些不明白、不熟悉的用典被学生一带而过。学生自身阅读面狭窄,对诗歌的鉴赏缺乏深度,严重影响了古代诗歌教学的有效进行。

三、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积极对策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学生当前对古代诗歌学习鉴赏力不高、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教师要持续引导,让学生从读懂诗歌开始,循序掌握各类鉴赏方法。在授课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发挥空间,推进诗歌赏读教学的整体性落实。同时,教师发挥好主导作用,抓住有利契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可以积极感知体验,并在审美价值观层面获得有效突破。

(一)注重背景资料应用,增强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需要从阅读入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具备自主阅读能力,这就需要学生首先积累诗歌鉴赏的一些基础知识。可以从背景知识入手,结合诗人的经历、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一些语言风格及作者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一些意象。

例如谈及李白和苏轼,学生头脑中就要能够出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骨气,还要联想到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把握了诗人的思想与性格后,再让学生去解读一些作品时,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创作情感的复杂性。对于诗词的一些言外之意,学生也更容易串联和想象。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联系作者生平。杜甫一生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蜀中避祸等一系列事件,目睹了长安城由盛而衰的一个过程。五十多岁的老者顺长江而下到达夔州,创作了《登高》这首诗。然后思乡心切的杜甫本准备坐船北归,却在三年后病逝他乡。了解这些背景知识,学生与诗歌和作者的距离就能有效拉近。所以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从人物背景入手,让学生对作者作客他乡、常年漂泊、人到暮年、亲朋亡散、身患疾病的多种愁苦心态有效把握,再结合独登高处、目之所及的秋日萧瑟,感知其中悲苦之情。然后再来赏读《登高》这首作品,学生就更能够感受其中思想的宏大,意蕴的丰富。

对于诗词的创作背景不要机械地解读,而是要尝试选择读者触动比较深的地方,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适时融入情感,透过文字与作者产生共情。很多诗词的创作都与文人自身的处境、历史的大环境及诗词创作的季节、地域有机关联在一起,这样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诗人的特定思维、情感。

(二)引入多媒体技术,打开诗歌欣赏的多重感官

古代詩歌具有诗情画意的特色,同时还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喻理性,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延伸过多,会占据大量课堂时间;对资料延伸较少,学生的理解又会比较浅显。除了口头讲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沉浸其中。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观看一些微课短视频,对诗词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时,教师就可以将诗词与画面结合在一起,先为学生展示春意盎然、春风十里的画面,再逐步过渡到荞麦青青、人烟稀少的画面,最后过渡到断壁残垣、乱石稀疏的画面,通过昔日的二十四桥与今朝二十四桥,让学生在视觉上体会繁华不再、人去楼空的强烈对比感。通过感官的刺激加简单的文字介绍,教师便可将学生带入诗歌氛围中,对学生鉴赏诗词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借助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辅助学生完成诗歌的诵读过程。通过对一些经典篇目的诵读,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感受诗歌朗朗上口的韵律感。以《滕王阁序》为例,它的篇幅较长,涉及的字词较多,让学生独立阅读比较困难。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滕王阁序》的经典朗诵视频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欣赏朗诵视频,形成视觉、听觉、感觉的多重审美享受。还可以让学生反复聆听,揣摩名家朗诵节奏,进行模仿性朗诵。通过聆听,学生想象其中涌动的画面,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可以让诗歌欣赏能力“更上一层楼”。

借助多媒体,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为学生进行一些延伸知识的补充。例如古代描写月亮的诗词非常多,而不同形态的月亮代表了作者不同意境下的情感。教师可以以月为主题剪辑诗歌短视频,让学生进行主题欣赏。结合“把酒问青天”,品味诗人的以月寄相思;结合“月落乌啼霜满天”,学会以月烘托孤苦凄清氛围;欣赏“明月别枝惊鹊”,体会作者轻松愉悦的心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画面、诗词以及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生动展示诗歌主题,让学生在诗歌鉴赏中更好地积淀素养、把握方法,加深对古代诗歌的理解。

(三)开展比较性阅读,助力学生知识视野进一步丰富

古代诗歌教学推进中,要想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教师还要引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快速的阅读和比较,将一些内容与形式相似或相对的诗歌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突破浅层的文本阅读,获得深刻的思维认知。在比较阅读中,还可以打破课内文本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限制,引入更多课外新文本,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综合鉴赏力。

首先,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对不同流派的诗人创造的一些诗歌进行比较。对不同类型的诗歌进行比较,对学生学习迁移能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以辛弃疾和苏轼为例,他们同为豪放派诗人,但在诗词创作中的表现并不完全相同。苏轼的诗词体现出豪放豁达的特点,而辛弃疾的诗词体现出慷慨悲壮的特点。教师可以选取辛弃疾和苏轼的作品,让学生对同一流派诗人所创造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结合辛弃疾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形象,与苏轼多次起落的人生相比,让学生对比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定风波》,可以令学生在诗词阅读之外进一步感知他们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了解辛弃疾马革裹尸的悲壮和家国情怀,了解苏轼看透世事、苦乐随缘、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得以升华。

除了对作者进行比较,还可以结合诗歌的题材、主题,让学生进行对比性阅读。这类素材更加多元,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样例,再让学生去选择类似的诗歌讨论,在诗歌鉴赏中碰撞出多彩火花。例如围绕项羽战败自刎乌江这一故事,王安石写了《乌江亭》,而杜牧写了《题乌江亭》。两首诗词的主旨相同,在情感表现上却有很大的差异。作为北宋政治家的王安石,在《乌江亭》中表现出了对连年征战的痛苦与厌倦,体现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观;而杜牧则是从个人层面指出项羽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的弊端,对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成长为真英雄的故事进行了引用。找准恰当的对比点,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训练,更能发挥学生在诗歌学习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对诗词的一些相同点和差异点对比分析,可增强学生主体意识,让他们对诗词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并在广泛阅读、对比分析、表达技巧上积淀人文素养,逐条读懂诗味,品出诗意,升华认知,获得丰富学习体验。

总之,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语文要重视古代诗歌教学,让学生从优秀诗歌作品中获得精神滋养,增强文化自信。在诗歌教学推进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有效探究,通过更加丰富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近诗词,通过多媒体的运用,激活学生情感体验,并结合一些典型诗词作品的比较性阅读,释放学生思维活力,让学生真正得以读思结合,加深理解,获得启迪,享受审美过程,跳出单纯的功利性阅读,形成独到见解,提升鉴赏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一山.语文教学要落实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从两节课看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真正取向[J].语文知识,2016(3):4.

[2]肖帅.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粤西北地区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2.

[3]曹川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5):2.

[4]周凤飞,秦婉文.落实核心素养优化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效果[J].进展:教学与科研,2021(4):1.

[5]舒青根.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古代诗歌选读教学价值[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6):5.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审美文化自信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古诗欣赏课在幼师教育中的实施策略研究
中学古代诗歌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