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023-08-19金鑫
金鑫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中职声乐的教学模式变革势在必行。各类教学资源与教学软件的不断丰富,为混合式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中职声乐教师应积极探索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中职声乐课堂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中职 学前教育 声乐教学
一、混合式教学对于声乐教学的意义
混合式教学是指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主,辅以传统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移动设备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相较于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监控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近年来,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了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模式之一。
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传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受师生比、课时、场地等因素限制,教与学交流时间不够,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声乐作为一种技能,需要学生勤学苦练,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得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就反复练习,这种强化练习不仅阻碍技能掌握,甚至会对学生嗓子造成伤害。借助线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多元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打破传统声乐课示范—模仿—再示范—再模仿的模式,提高声乐课堂的高效性。但由于声乐教学的特殊性,很多的发声方法仍然需要教师的现场指导,因此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最能达到声乐课堂的最优效果。同时声乐课程混合式教学,能改善学生职业教育学习环境,落实好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高声乐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突出其特色和职业性。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
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性课程,也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学生未来就业发展息息相关。由于三年制中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班级人数较多,所以声乐课多为通识课程,实践课较少。传统的声乐教学以讲授法和演示法为主,忽略了学生主动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主控课堂,学生缺乏自主性
中职学前教育声乐课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即先练声,教师范唱曲谱,学生跟唱曲谱,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手划拍跟练节奏,最后学生将歌词代入旋律中演唱。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长此以往学生在演唱中的表现欲大大降低,缺乏大胆探究意识,再加上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对声乐课程提不起兴趣,课堂质量不佳。
(二)集体授课为主,缺乏个性化指导
受到课时和课程的影响,大部分的教师还是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在声乐学习的初期选择集体训练的方式,便于提升学生对于声音的认识,在心中产生正确的声乐理论形象。但声乐是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学生的音色不同,对歌曲的理解不同,歌曲呈现出的方式就会有所不同。随着学生理论知识不断积累,在集体训练中应当增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三)重视技能培养,忽视职业素养的提升
传统的声乐教学目标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在声乐课堂中声乐的技巧教授所占比重非常大,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更多幼儿教育的素质,例如掌握幼儿学习活动的组织要领等。课程的职业衔接力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把声乐课教学与幼儿音乐课歌唱教学相结合,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职业教育关于深化改革、优化学科布局的理念,一定程度上缺乏幼儿教师所需要的“一专多能型”和“应用型”学习培养环境。
(四)教学评价单一,缺乏量化考核标准
以往的教学评价在课堂中多表现为口头评价,课后评价多为分数呈现的方式: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片面且缺乏温度,学生只知道自己得到的分数,却不知道自己唱得好在哪或不好在哪。教师打分时带有主观性与随意性,不利于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学生缺乏对声乐的认知和对自己的判断。
三、混合式教学在中职声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课前
以往的声乐教学往往会忽略课前的学习。但课前预习尤为重要,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了解、熟悉、思考新课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网络微课作为当下新型的教学活动,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起到重要的作用。
我在对《摇篮曲》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发现,本节课的难点是能够用柔和统一的声音演唱歌曲。想要解决这一难点可以通过哼鸣的练习来达到,所以我在课前结合网络资源录制了“哼鸣的演唱方法”的微课,从什么是哼鸣练习、为什么要进行哼鸣练习以及哼鸣的演唱方法三个方面,较为全面细致地讲解了这一知识点。而后我将微课“哼鸣的演唱方法”推送至学习通平台,并发布任务:观看微课后请自主进行哼鸣练习,将练习的成果录成视频,上传学习通平台,并提交预习心得报告。
使用该种方式,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微课,突破了线下教学课时与课程的局限,丰富了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记录练习效果并提交平台,能够直观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以便有效提升声乐技术;老师还可以通过查看学生作业,了解各个学生的练习进度,增强了音乐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个性化。同时针对学生提交的心得報告,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关键词的分类提炼功能,快速对学生反馈的问题加以总结与概括,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本节课程的重难点,增强了线下课堂声乐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中
1.利用线上资源,创设良好情境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好的导入不仅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例如我在教授《一杯美酒》这首歌时,这是一首维吾尔族民歌,学生对于新疆地区的民歌了解较少,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利用网络整理并编辑了一段有关我国新疆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音乐风格特点的视频,作为导入环节。学生直观感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了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2.整合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师对于重难点的把握通常放在课前备课的预设环节。但课堂是动态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无疑对于教师的课堂把控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声乐理论往往具有抽象性,教师范唱学生跟唱这一集体授课的模式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合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强化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摇篮曲》这节课教学时,通过课前的微课导学,结合学生已经提交的心得报告,提前将学生提出的难点总结归纳成三个主要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展开充分讨论逐一突破,同时采取分组的形式,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教师安排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与看法,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通过讨论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可借助智慧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来实现实时交流和互动,从而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线下单独辅导,将集体讲授与个体指导相结合,既合理安排了教学的时间,也兼顾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同时在声乐教学中,教师经常会提到一些专业名词,但这些名词往往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例如在《摇篮曲》声乐教学中,教学难点就是学生要保持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整首歌曲,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这个“高位置”在哪,怎样才能唱到“高位置”。我通过网络搜集到发声器官和共鸣腔体的剖面图,以及歌唱家演唱时口腔内的动态视频,学生观看视频可以直观地看到口腔内部、共鸣腔体、气息是怎样配合的,把声音唱到什么位置去,什么地方发力,什么地方放松,再结合教师语言的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思考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总结出正确演唱的方式,形成自己的歌唱理念,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线下课堂的教学效率。
3.强化实践拓展,提升职业素养
拓展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习的强化巩固,也是对新课知识的延伸学习。中职声乐教学中拓展环节多流于形式,无法与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区分开来,缺乏实践性和与职业的关联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实践拓展环节非常感兴趣,那么将拓展环节与职业情境模拟有效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摇篮曲》这节课的实践拓展环节,我发布任务: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演出,演出形式自拟,内容要与《摇篮曲》相关。抛出任务后,学生能够快速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演绎方案的设计和演绎准备,课堂学习气氛迅速高涨起来。展示环节通过希沃白板现场录制各小组展示成果,再与课前练习作业进行对比,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取得了进步,增强了学习信心。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与实践掌握了组织幼儿活动的要领,从而更好地将其运用到今后的幼儿教学中去。
同时我在技术指导时会播放一些妈妈哄孩子睡觉的视频、幼儿园老师哄学生午睡等的相关视频,使学生将歌曲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带动身体律动,“以情促声”,促使学生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同时,也感受到歌曲所表达出的浓浓母爱,也促使学生产生在今后的幼儿园工作中,应当发扬关爱幼儿,理解幼儿的职业理念。
(三)课后
课后环节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传统的口头评价缺乏激励的效果,我认为评价课堂一定要有具体的评价机制进行反馈。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制作评分表,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60%)+期末成绩(占40%)。平时考核形式包括登陆平台学习次数(5分,不少于16次)、发帖讨论次数(3分,不少于10次)、课堂考勤(3分,迟到5次或旷课两次以上,此项为零分)、小组学习成员互评(4分)和课堂作业成绩(45分,其中歌曲回课不少于四首40分,职业情景模拟训练5分)。再根据音准节奏、气息支持、共鸣运用、咬字吐字、声情并茂五个方面制定清晰的评价标准,标注具体的分值。学生依据评分表可以进行自评、互评,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评价,这样的评价才不流于形式,有理有据。期末时结果性评价中有过程性的材料,促使声乐教学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课程结束后,教师还要充分地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内的学习管理工具,组织学生对课前学习成果与课后作业进行对比,找出差距,总结经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要注意搭建好各学科之间的“桥梁”,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全面了解,同时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功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充实考试题库,并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最后要利用好智慧教学平台中的在线答疑功能,向学生提供课后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應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形式,并且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授课内容、形式等进行调整或者改进,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混合式教学。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促使师生关系发生改变,它将教师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关心学生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真正想学些什么,这样的理念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发挥引导角色,学生参与度高,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教师应利用好混合式教学对中职音乐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线上教学资源丰富,但往往质量上鱼龙混杂,教师应当先对这些声乐教学资源进行筛选重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资源共享环境,建立一套统一的声乐学习系统,让学生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想要学习的声乐知识。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演唱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声乐作品资源进行学习,真正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教师基于专业特色和学生的性格特点,在中职声乐教学中,利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向学生介绍音乐的特殊魅力,开拓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应当利用好当地的教育资源,与幼儿园专家积极开展交流合作,结合本校特色打造精品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高度融合,完善现代化职教精神,从而帮助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行业发展,更好地满足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媚媚,基于混合式教学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9,18(12):14-16.
[2]黄小冰,叶梦萍,混合式教学在高职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20(43):178-180.
[3]王淑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策略[J].广西教育,2021(42):146-147.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