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落实政治学科素养
2023-08-19张柯
张柯
摘要: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一切都是新的,可是目前我们的高中政治课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和高考压力的影响,教学方式仍然比较传统单一。如何在新的教育教学背景下利用教材突出新课程基本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出发,就落实政治学科素养做了一些探索,以期对新高考背景下落实政治学科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科素养 校本活动课程 高中政治
2021年是安徽省新高考课改教学的第一年,本次课改施行新高考方案、新课程方案及新课程标准。如何利用教材突出新课程基本理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充分思考的问题。新课程重点围绕学生的综合素养,把课程目标细化为培养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时代新人。在教学中落实学科素养的主要途径还是课堂教学,通过课堂上系统的知识传授渗透学科素养。笔者思考的是: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能不能有其他的途径或方式落实我们的学科素养呢?笔者从校本活动课程开发的角度做了一些探索,希望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帮助。
一、校本活动课程的理解
(一)明确概念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概念:校本课程、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由学校办学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学校为教学基地,以校长为领导,以教师为教学主力,由课程专家指导,由家长、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开发,并经过开放、民主、科学的集体决策过程,自下而上、自主规划设计、自主开发(或选用)、实施、管理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一类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课程的构建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中心位置,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创造空间。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指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与兴趣爱好、以项目为活动形式的教学方式,或以学习主体为实践活动中心进行的教学。活动课程以发展和培养学生自身的、内发的能力为出发点,力求培养具备丰富人格的学生。
校本活动课程,顾名思义,是以学校作为开发主体,借助教师和本地各类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灵活性很强,也很接地气,可以很好地满足课堂教学随机性的要求,很受师生的喜爱。
(二)校本活动课程与学科素养的关系
校本活动课程与学科素养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校本活动课程是方法、方式,而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目的时刻体现在方法上,切忌为了课程方法而忽视了课程目的的形式主义。在设计校本活动课程时要计划周密、内容翔实、脚踏实地,注重总结交流,达到培养学科素养的目的。
二、校本活动课程的类型
结合学科素养、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开发哪些类型的活动课程呢?接下来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以及如何在活动中落实政治学科素养。
(一)依托社会资源开发活动课程
这类项目教学重点是通过预习或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社区进行调研、参观、访问等,在不同的社区情境下去获取、研究信息资源,并引导他们注意社区的实际情况,从中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尝试找出解决办法,使他们可以在社区实际平台上独立探索、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种素养贯穿到社会实践中去。比如,在进行“经济社会”模块“个人的收入与分配”这一课的教学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教材内容后再指导其对不同家庭成员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以小见大”,可以延伸到分析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方式等,多途径地调查并收集相关资料,以得出合理结论,最后再通过调查成果交流会开拓学生的社会认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收入分配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密切地接触社会,并利用社会资源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也使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理性认识。
再如,进行政治与法治必修三第八课第二节“法治政府”的教学时,笔者在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后,带领学生来到市规划展览馆。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城市的发展与变化,领悟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目前成绩的基石。接下来带着学生参观市民中心,在市民中心切实了解各政府部门是依据什么开展工作的,又是如何开展工作为民服务的,从中领悟法治中国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了学生的法治精神。
(二)依托学校资源开发活动课程
在进行选择性必修二第三模块“就业和创业”的教学时,笔者在利用学生办公室或者共青团委在新课程改革中推出的“学生生涯规划课”指导学生预习的情况下,根据当前的学生就业情况,引导学生利用共青团委或者学生办公室的优势,接触当地的中小企业、高校学生或者市政府所属的一些就业指导部门等,为自己以后的生涯规划做准备。通過这一类贴近生活实践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协调技能、分析综合技能和自主判断能力,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核心素养,也能够帮助学生为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理性的规划。
(三)依托网络信息化开发活动课程
当前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很快,在很多方面已经走在全市前列。我们完全可以依托学校的信息化成果,在学生学业压力大,难以经常踏出学校开展社会考察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借助智慧教室的先进教学设备、多功能网络教室等的有利条件,利用网络了解社会,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比如,在进行必修四第八课第一节“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教学时。笔者的活动建议是:由于我们学校是封闭式教学,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非常有限,对社会中的各类文化现象了解不多。针对这样的科技探索活动,建议学生上网查阅相关信息,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后再利用课程进行互动。这些活动课程还能够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同时训练学生在开放条件下独立收集、储存、处理资料和表述自身见解的能力。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对自己收集的文化内容进行筛选,而学生筛选文化内容的过程就是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素养的过程。
(四)依托家庭资源开发活动课程
在学习“正确认识传统文化”这一课时,我们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家长可能是作家、工匠、表演艺术家等)走进校园开讲座,举办各类文化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家长开设的活动课程让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精深,同时感受到当前我们国家为保护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五)开发模拟类活动课程
模拟类活动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参加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主体能力。学生角色扮演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参与我们的政治生活,其公共参与的学科素养得到了培养。例如:在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社会争议的解决”模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体验司法的公正性,笔者组织了一场“模拟法庭”的活动,先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分别扮演审判组、原告组、被告组、代理人组、证人组,然后由各小组分别准备资料,最后召开模拟庭审。学生把自己小组从不同渠道收集的资料内容加以分析整理,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并推舉各组代表到模拟庭审现场做陈述。他们在此活动中体会怎样介入案件庭审,并对法庭审题情况有了感性认识。这类活动调动了学生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其参加政治活动的素养,提高了其政治活动水平,同时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六)表演艺术类活动课程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比较容易,但如何贯彻落实学科素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价值认同等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以高中政治必修四为例,在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比如引导学生们在上课时组织“文明创建,我们在行动”课本剧表演。要求学生分成3个小组,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指导思想,自己决定戏剧的主题,并根据同学们不同的文化水平、兴趣进行分工合作。要求内容必须与教材的某一项或部分知识点相对应,避免出现不切实际、不具有学科特色的表演。另外,戏剧语言必须是学生们原创的,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为了演出的真实性,让学生选择符合剧情的服饰和道具等。每个小组演出的时间安排在12分钟以内。学生可以确定的主题有传承家风、城市中的各类不文明行为展现等。这样的活动课程不仅可以展现同学们的个人风采,而且能引发学生对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现象的关注与思考。在当今多元文化充斥的背景下,能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其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课本剧表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并通过“现身说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精神、理性的价值判断,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细化为可通过体验与感悟、接受与认同、判断与选择、参与与展现这4个可操作的目标,既基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立足于用教材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七)开发研究性活动课程
研究性活动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孩子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课程,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也可以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比如:在“哲学与文化”模块的教学中,以“阜阳的地方文化遗产与保护”作为重点研究课题,由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其研究的主要领域涉及阜阳的方言、阜阳的地方戏、阜阳风俗、阜阳土特产和阜阳的古老历史文化等,并经过大量的社会调研、问卷、记者访谈、实地考察等大数据研究,最后以小报告的方式形成了书面材料,并进行了总结交流。汇报总结必须要有科学的精神、理性的判断,参加研究性活动的同学们的研究总结水平、独立研究意识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达到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素养的目的。
三、开发校本活动课程中的几点反思
(一)眼前的有形和背后的无形之间的关系
所谓“眼前的有形”,是指当学生参加活动时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背后的无形”,是指当学生参加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产生的无形变化。我们要重视有形的变化,更要重视无形的变化,通过眼前的有形,去追求背后的无形。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有形的校本活动课程时一定要时时明确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背后的无形,以及能不能达到这个无形、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个无形。最终促使学生参加了校本活动课程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产生我们所预期的变化,而这也正是我们追求的学科素养。
(二)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
校本活动课程会带来哪些社会效益、能不能实现培育学生学科素质的目标,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对校本活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定,校本活动课程前的组织教育和理论思想教育,以及校本活动课程后的总结与交流、加强能力培养等,都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学生则是主要参与者,也是校本活动课程的实际参与者,二者彼此关联,密不可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课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提高自身学科素养。通过老师合理的安排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校本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生活、认识社会,培养核心学科素养。
(三)构建校本活动过程,培养学科素养
构建校本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素养,同时新课标中,活动型学科课程出现的频率极高,几乎贯穿于新课标始末,并给出了具体的案例介绍。最突出的一点是,在教学提示中,以框题为单位,分别做出教学提示,包括议题的制定、活动的内容选择、建议等。可见,此次新课改,活动型课堂的构建势在必行。为此,学校要注重调查研究,实施开展相关课程的开发,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俞锡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教学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34):149.
[2]卢花芳.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初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思考[J].求知导刊,2023(4):113-115.
责任编辑:赵潇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