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及其实施路径

2023-08-18焦岩岩

教育观察 2023年15期
关键词:面塑民间幼儿园

郝 鑫,焦岩岩

(宁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面塑俗称花馍、礼馍、花糕、面花,是一种人们用面粉等原料捏制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器物形象的手工工艺,在人们主观意愿和客观民俗环境的共同推进下成为一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民间面塑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在2008年被批准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面塑是普通劳动群众对生活与环境的能动反应,具有生活性、实操性、教育性、娱乐性、审美性。作为一种手工艺术,民间面塑的工艺简单而巧妙,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得天独厚的幼儿园课程资源。《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带幼儿参观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1]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很多民间文化资源被新生一代遗忘。基于此,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面塑是必要的,这不仅能让幼儿继承、发扬优秀民间文化,还能从不同角度展示当地的特色与风俗习惯,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家国情怀。

一、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探析

民间面塑是普通劳动群众根据日常生活创造的艺术品。民间面塑集材料、功能、形式于一体,其文化形态十分广泛,与日常生活和传统节日习俗相关,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是幼儿园可开发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符合生活化、自然化、游戏化的幼儿园课程理念。

(一)依托民间面塑的制作,助力幼儿多元发展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民间面塑的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娱乐性、趣味性、启发性等特点决定了其深厚的教育价值。民间面塑以其生动的形象、令人愉悦的形式浸润幼儿的心灵。民间面塑讲究制作工序(和面、蒸面、揉面、发面、塑形等),有助于幼儿认知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其复杂的造型手法(搓、捻、擀、剪、切、扎、压、卷、拉、挤等)可发展幼儿的动作协调能力;其精妙的艺术特征(题材丰富、构思奇妙、造型精美、色彩华丽)可培养着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民俗信仰面塑、岁时节令面塑和人生礼仪面塑)可唤醒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情感。民间面塑作品大多需要手部活动来完成,在自由自在的活动中,幼儿的天性得到释放,自身蕴藏的潜力得到挖掘和利用,幼儿玩中有乐,乐中有学,学有所获,可提高参与活动的能力与信心。民间面塑蕴含的制作工艺、人文精神、风俗习惯可引导和发展幼儿的认知、技能、情感,让幼儿体会到制作面塑的乐趣。

(二)以民间面塑为载体,丰富幼儿园玩具

民间面塑源于民间,扎根于生活,是集地域文化和美学特性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其一,民间面塑题材丰富、种类繁多、生动传神、憨态可掬,且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可以作为幼儿的一种玩具,丰富幼儿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其二,世代传承的民间面塑具有简洁性,对于多数家长、教师来说是熟悉亲切的艺术,将民间面塑引入幼儿园教育教学,不仅可以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还可以为幼儿美育提供生活化素材。其三,民间面塑经济实惠,是幼儿玩具的高性价比之选。对于民间艺术,教师只要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就能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丰富的材料,提高幼儿园的教育质量。[2]

(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自信

民间面塑是一种精神、理念、记忆、符号的存在形式。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高教师和幼儿的文化自信。首先,可以让幼儿更好地增进自我认知,了解历史故事,理解民族精神,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其次,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的生活空间、成长环境,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积极情感,促进幼儿对优秀传统艺术的接纳与认同,在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中涂上浓厚的文化底色。[3]最后,让幼儿能够从小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感性认知并生发出一定的文化情感和文化信念。[4]幼儿潜移默化地认识并认同民间艺术所蕴含的观念,感受当地的民风民俗,自然地建立起热爱民间文化的情感,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5]因此,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能够为幼儿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奠定坚实基础,激发幼儿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二、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

幼儿园课程具有生活性、整合性、活动性的特征。基于民间面塑建构幼儿园课程,就是要在秉承优秀民间文化精神要义的基础上,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审美意识、文化思维和文化信念为切入点,建构明确的课程目标,筛选健康向上、通俗易懂的课程内容,挖掘整合积极、阳光的民间面塑资源,并采用适宜的课程组织形式,践行“幼儿养性,童蒙养正”的育人原则,使其能顺应幼儿的学习需要并引导幼儿发展。

(一)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目标

幼儿发展、社会需求、知识的性质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了课程目标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6]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要义为依据,充分考虑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重点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思维力与创造力、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变化,构建幼儿园民间面塑课程总目标,具体做法如下:以民间面塑的制作工艺、造型艺术、文化底蕴为依托,引领幼儿了解淳朴的民间生活及深沉的历史文化,感受民间面塑的工艺美、造型美、心境美;探究民间面塑工序的奥秘,滋养幼儿的文化自信,使幼儿拥有手工业者的身手、艺术家的品位、工匠的精神和热情,成为“勤动手、乐动口、善动脑、巧动心”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目标如表1所示。

表1 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不同年龄阶段目标

(二)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抓手。为了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初始教育和幼儿文化归属感、民族意识培育的时代重任,实现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7],幼儿园课程内容理应纳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相通相融、喜闻乐见的民间面塑元素,将积极健康的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幼儿园应充分利用传统节庆活动,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五大领域综合活动中,在展现民间面塑的独特魅力的同时,实现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语言领域,教师可以将面塑制作的工序创编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童谣、儿歌,利用不同形象的面塑讲述神话故事传说。例如,教师在中班为幼儿讲述“小羊吃奶双膝跪”的精彩故事,同时制作小羊面塑,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小羊面塑并说出对“小羊吃奶双膝跪”故事的感受,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科学领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眼探究制作民间面塑的工序,如水和面的比例、面的柔韧性、面团的醒发时长、蒸制面塑的时长、面塑的形状、调色等,让幼儿积累日常生活经验,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幼儿深度学习。例如,让小班幼儿通过面塑学习一些简单的形状,水滴形、圆形、长条形等,感受一些有趣的比例,芝麻大、米粒大、黄豆大等。

在艺术领域,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民间面塑的材料美、工艺美、心境美,围绕不同题材、不同形象,引导幼儿欣赏民间面塑的造型、色彩等,感受民间面塑的精妙之美,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健康领域,教师可依据制作民间面塑的搓、捻、擀、剪、切、扎、按、卷、拉、挤等手法,创编适合幼儿的律动,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手眼协调能力,体验不同种类的民间面塑的塑形过程,培养幼儿的细心、耐心、恒心、信心。

在社会领域,以传统节日、幼儿生日为契机,组织幼儿制作面塑。例如,在中元节,可让幼儿制作“枣山”面塑(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塑一层如意形图案的面塑),并介绍其寓意,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情,养成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集体生日宴会,引导幼儿小组合作制作“曲联”面塑(由羊头和佛手的造型组成,取吉祥福寿之意)赠予过生日的幼儿,发展幼儿的集体协作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组织形式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可通过开展多元活动,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的生活,实现民间面塑文化的传承。其一,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一个集和面、揉面、塑形、蒸制、涂色于一体的民间面塑“小作坊”,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动脑、动口、动手,发现自己感兴趣的环节,并进行分工协作,制作出满意的面塑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其二,在传统节日活动中,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将民间面塑元素融入传统节日活动。例如,在清明节,教师可组织幼儿制作“寒燕儿”面塑,一边讲述介子推背母逃跑的故事,一边制作千姿百态、造型各异的寒燕儿,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及对春天的向往。其三,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在园内举办“庙会”活动,将每个班级制作的面塑摆放出来供大家观赏、食用,也可以出售的方式让幼儿进行角色游戏,扮演“手工艺人”“顾客”“售货员”等不同的角色,体验民俗活动的趣味性。其四,教师可将民间面塑融入亲子活动,在园内组织“指尖上的比拼”亲子竞赛活动,发动亲子合作制作面塑,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评比,增强民间面塑文化对幼儿的吸引力。

(四)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幼儿园要重点关注过程性评价,持续关注民间面塑在幼儿园课程中实施的效果。其一,注重师幼互动、师幼探讨,从中了解幼儿对自制面塑的所思所想,通过追问促进幼儿对面塑的深度学习。其二,与家庭、民间面塑艺人共同挖掘适合幼儿学习、制作的面塑资源,并观察幼儿在制作面塑过程中的表现与技能发展,如语言表达能力、同伴合作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以改进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

三、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对策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是课程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8]陈鹤琴先生主张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将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应以环境创设为手段,以多元活动为途径,以家园社协同为机制,实现民间面塑课程的情境化、常态化、协同化,真正实现“做中学”“玩中学”。

(一)发挥幼儿园隐形课程的价值,彰显民间面塑的文化魅力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注重发挥环境创设这一隐形课程的育人功能,将民间面塑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和生活要素融入幼儿园。在物质环境方面,幼儿园可打造民间面塑艺术展览室,陈列一些常规面塑,如牛、羊、蛇等十二生肖面塑,爬、卧、抱花、啃瓜等各种姿态的面塑,柿子、石榴、仙桃、白菜等果蔬面塑等。在继承传统面塑的基础上,教师可赋予民间面塑现代化特征,制作一些卡通、动漫形象面塑,如芭比娃娃、奥特曼、海绵宝宝、哆啦A梦面塑,供幼儿欣赏。此外,在班级教室、长廊大厅等场所根据不同主题悬挂一些结构简单、色彩鲜艳的面塑。在精神环境方面,幼儿园要注重幼儿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的养成,可鼓励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将民间面塑悬挂、摆放在合适的位置,减少幼儿与民间面塑的距离感。

(二)依托园内外资源,激发幼儿对民间面塑的兴趣

幼儿园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课程组织方式,“请进来”是指邀请民间面塑艺人、面塑“非遗”传承人为教师、幼儿、家长进行专业系统地介绍并展示创作;“走出去”是指组织幼儿参观民间艺人的作坊、体验民俗活动中民间面塑的功能,使幼儿身临其境,感受质朴的生活、深沉的文化历史,实现幼儿园和社会之间的资源共享,丰富幼儿园的教育组织形式。例如,在山西吕梁岚县,每年农历二月十九会举办“面塑艺术节”,家家户户都将自家精心制作的精美面塑摆供出来,举行礼祭仪式。这时,教师利用庙会引导幼儿感知家乡的民俗文化,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产生对家乡优秀民俗文化的认同和喜爱之情。[9]

(三)密切家园合作,让幼儿感受民间面塑的神奇

幼儿园要给予家庭与社区活动充分的重视,让家庭活动、社区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课堂。家长的阅历、特长对幼儿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幼儿园要密切家园合作,整合优化民间面塑资源。教师应利用好家庭的资源组织活动,让幼儿参与其中,在观察、体验、发现、想象、创造的过程中,增强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身感知。[10]幼儿园开展“逛庙会”亲子主题活动,让幼儿在民俗文化情境中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可加深年轻一代家长及幼儿对民间面塑的了解。[11]邀请精通民间面塑的家长与教师沟通协作,可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地开展面塑课程。

“非遗”民间面塑的传承与创新要从学前教育开始,幼儿园要筑牢“非遗”民间面塑的教育,助推民间面塑的保护、传承、创新。民间面塑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民间面塑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是对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幼儿健全人格、品性修养的培育。

猜你喜欢

面塑民间幼儿园
我爱幼儿园
承地方面塑特色 探创意实践之路——以《面塑鱼趣》一课为例
胶东面塑——花饽饽
欢乐的幼儿园
宜宾面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探讨
爱“上”幼儿园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