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2022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热点与展望的可视化分析

2023-08-18马炳焱

教育观察 2023年15期
关键词:幼小发文研究者

马炳焱,吕 嘉

(1.西北师范大学实验幼儿园,甘肃兰州,730070; 2.天津市河北区第六幼儿园,天津,300142)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和手段,帮助儿童逐步学会独立地生活与学习,使儿童入小学后能较快地适应新生活,减少因两种教育的差异给儿童身心带来负面影响,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2]换言之,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衔接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任务之一,是衡量学前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

本研究基于2011—2022年中国知网“幼小衔接”“小幼衔接”主题文献,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呈现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主题变迁与热点内容,梳理2011—2022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成果,展望未来幼小衔接研究走向,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

一、数据来源与工具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通过“高级检索”功能,在“期刊”“博硕士”类检索出2011—2022年以“幼小衔接”或“小幼衔接”为主题的相关文献1072篇,剔除会议、通知以及正文目录等非学术性文献,共检索期刊及学位论文1047篇。其中,期刊论文600篇,占比57.31%;学位论文447篇,占比42.69%。

(二)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6.1.3可视化软件,以104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对年度发文量、发文机构、核心作者及关键词等进行分析,整理绘制核心作者图谱、发文机构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以及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等,掌握我国幼小衔接2011—2022年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发文量分析

通过对2011—2022年1047篇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自2011年至今,我国学界对“幼小衔接”的关注度持续上升。2011—2022年间,相关研究年发文量由2011年的43篇增长至2022年的125篇。其中,2020年学术研究成果最为突出,年发文量达到峰值155篇。但自2022年1月后,发文量仍呈上升趋势,如图1所示。总体而言,2011—2022年间,我国幼小衔接主题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波动较小(见图1)。

图1 年发文量变化图

(二)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

1.核心作者

运行CiteSpace,以每一年为时间切片,运行Author分析单元得到发文作者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我国幼小衔接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化、整体化的研究特点,研究者间影响与合作较少。其中,任丹萍、刘源处于知识图谱的主要位置,形成了主要影响力,二者发文量均为4篇,主要关注幼小衔接国际化借鉴与政策变迁。除此以外,但菲、李德明、刘丽伟和刘磊等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入手,关注幼小衔接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图2 研究核心作者共现图

2.发文机构

运行CiteSpace,选定一年时间切片,运行Institution分析单元,得到发文机构影响力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节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发文量越多。由图3可知,2011—2022年间幼小衔接主题主要发文机构以西南大学和师范类院校为主,如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各院校间研究相对独立与分散,少数院校间存在合作关系,如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

图3 发文机构共现图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发文机构发文量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整体而言,师范院校依旧是我国幼小衔接主题研究的主阵地。相较而言,一线幼儿园、综合类院校等研究依旧有限。2011—2022年间,幼小衔接主题研究中,西南大学发文量最高,共30篇,之后依次为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如表1所示。

表1 发文量排名前五的研究机构 单位:篇

与此同时,本研究对期刊类文献发文量进行频次统计分析。整体而言,幼小衔接主题研究成果以实践研究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如表2所示,2011—2022年间,《教育观察》发表的幼小衔接主题论文数量最多,共发表论文30篇,其次为《才智》《亚太教育》等。排名前十的期刊中仅有《学前教育研究》和《中国教育学刊》两本核心刊物,分别发文18篇和12篇。

表2 发文排名前五的期刊 单位:篇

(三)研究热点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中心思想的体现,是直接反映研究核心观点的词语。本研究选定一年时间切片,运行Keywords分析单元对热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2011年至今,我国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幼小衔接的现状与对策、大班幼儿入学准备、国外经验借鉴以及幼小课程衔接四方面内容。

图4 关键词聚类图

1.我国幼小衔接对策研究

通过CiteSpace聚类,“幼小衔接(#0)”“对策(#1)”聚类突出表现为我国幼小衔接对策研究。随着全社会对儿童发展关注度不断上升,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研究者基于幼小衔接工作推进中的问题,重点关注改进对策。

于兴荣提出,我国幼小衔接实施中存在陷入小学化误区、未尊重教育规律等问题。[3]郭利婷等人基于纳什非合作博弈理论,总结出目前幼小衔接推进中突出存在的问题提前教授小学内容等小学化现象。[4]谭漫聚焦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问题,通过调查提出农村幼儿园存在教师衔接观念淡薄、沟通合作力度不够、衔接教育实践靶向偏离、教育管理部门指引力度不够等现实问题。[5]

在此基础上,不同研究者从家长、幼儿园等多元主体入手,寻求科学幼小衔接的对策。王丽伏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深入分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从家庭、幼儿园、政府等责任主体入手,提出家园合作、完善制度、课程改革等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对策建议。[6]强玲通过一线幼儿园教学实践,提出幼儿园与小学要进行双向建构,从能力目标出发进行目标梳理,从递进衔接出发细化缓坡设计,从实际操作出发实现以生为本,从整体思考出发强化课程重构。同时,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几个关系,以此促进幼小衔接实施的高效与顺畅。[7]

2.学前教育经验借鉴研究

通过CiteSpace聚类,“学前教育(#2)”聚类突出表现为学前教育经验借鉴研究。为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研究者从借鉴不同国家经验入手,为我国幼小衔接提供启示。

任丹萍等人分析日本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课程与教学等内容,提出应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将未来社会所需的儿童资质与能力巧妙融入衔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彰显其双向性与连续性。[8]赵地通过梳理总结美国幼小衔接政策演变历程,提出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研究成果、政府财政支持等措施是促进幼小衔接平稳顺利的有效途径。[9]

除此以外,马瑞等人从动作技能入手,关注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在幼小阶段动作技能学习取得成果,为学龄前儿童动作技能发展提供新构架、教学理念的新设想、教学实践的新审视。[10]宋春旭等人借鉴OECD成员国幼小衔接科学做法,通过对调查报告《强势开端V:幼小衔接》目的、举措等方面的分析,从完善机制、转变观念和协同三方主体等方面为我国幼小衔接提供启示。[11]

3.幼儿入学准备研究

通过CiteSpace聚类,“入学准备(#3)”聚类突出表现为幼儿入学准备研究。幼儿的入学准备是幼小衔接工作中的突出环节,研究者通过实践探索幼儿入学准备内容,特别是习得规则和学习品质养成方面。

罗红霞以规则性游戏为基础,通过探索不同区角活动设计、设计生成性活动等方式,为大班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规则性游戏,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12]与此同时,良好的学习品质也是幼儿入学准备的关键内容。乔梦真以个案研究为切入点,观察大班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发现目前幼儿园教师对学习品质认知不充分、环境创设不能充分考虑大班幼儿兴趣、幼儿园课程体系缺乏对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培养的关注以及幼儿家长片面强调知识衔接等问题。[13]对此,幼儿园课程应注重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培养,关注幼儿集体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侧重幼儿前书写经验积累;家长应积极转变观念,弱化知识的衔接,关注幼儿全方位的衔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幼儿园课程衔接研究

通过CiteSpace聚类,“幼儿园(#4)”聚类突出表现为幼儿园课程衔接研究。研究者以幼儿园课程为切入点,剖析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存在困难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科学衔接策略。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园以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五大领域活动构建课程体系,小学则采用分科教学,包括语文、数学和科学等课程。二者课程设置间存在较大差异,顺利的课程衔接直接影响幼小衔接的成效。许静晔指出,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课程生态之痛”,这种“痛”来源于学前教育界与大教育界割裂所产生的学前教育与学科教育鸿沟、幼儿园向上衔接阻碍和小学向下衔接困扰。[14]针对这种困扰,李小培从小学新生视角入手,对不同课程进行实践性改革,分析小学科学、语文等课程实施中的具体衔接策略。

(四)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为掌握我国幼小衔接研究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Timeline视图,如图5所示。由此图可知,2011年至今,“幼小衔接”“对策”“入学准备”“幼儿园”“大班幼儿”持续出现,表明研究者对幼儿园大班幼儿入学衔接问题与解决对策持续关注。2012年后,研究者从“小学新生”视角出发,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科学衔接问题。同时,研究者关注点面向“幼儿”的全场域衔接,从单一的幼儿园扩展到家庭教育,并连续5年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探索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与具体举措。此外,2012—2018年间,研究者关注点以“游戏”为核心,探寻有效双向衔接的方法。2020年前,研究者总结借鉴国外的“学前教育”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发展提供参考。

运行CiteSpace进行关键词突变分析,绘制幼小衔接研究排名前6的关键词突变图谱(图6)。由图6可知,小学教育、美国、衔接、小学化、比较研究、学习品质是幼小衔接研究的前6个突变词。其中,“小学教育”“衔接”持续时间长,意味着2011年后,小学与幼儿园的科学衔接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小学化”突变强度最强,说明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而不是提前教授小学知识成为幼小衔接研究的重点。近几年,突变词转向“比较研究”“学习品质”,这意味着幼小衔接研究不再局限于现象问题本身,研究者在借鉴学习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将研究的侧重点转向儿童发展尤其是儿童学习品质的养成方面。

图6 关键词突变图

三、研究展望

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中面临的重大转折性节点。及早做好并缩小过渡“坡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2011—2022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总体分析,结合目前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现状,本研究认为,我国幼小衔接研究未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突出儿童视角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视野看问题,是儿童教育研究视角转向的重要体现。儿童作为幼小衔接的直接经历者,不仅是科学幼小衔接工作的落脚点,更重要的是幼小衔接工作的直接出发点。但目前诸多研究者仅从幼小衔接的利益相关者考虑其实施现状与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儿童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言语表达等方面的规律如何?儿童内在感受如何?儿童对于相关课程设计有何想法?这些问题是科学做好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关键。换言之,研究者对于幼小衔接的教育性研究已足够充分,但对于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儿童行为、儿童语言等研究有待深入。未来,研究者可从儿童视角出发,为幼小衔接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二)FECK深化联系

FECK(family,elementary,college,kindergarten)意指家庭、小学、高校、幼儿园四大研究主体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网络,从而实现幼小衔接研究价值的利益最大化。2011—2022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主体以高校为主,幼儿园和小学层面的研究较少。未来,高校研究者需发挥引领作用,结合一线幼儿园具体实践案例,通过质性分析等方式深入探究幼儿园和小学科学衔接的具体案例和有效方式。与此同时,不同专业背景研究者应加强合作,从基础教育、家庭教育等不同视角对科学衔接加以论证分析,构建起一个积极和支持性的合作关系网,让儿童顺利度过他们人生中的这次重要转折点,同时也使研究更为丰富化、系统化。

(三)面向全年龄段全方位研究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不仅仅是大班阶段的衔接,更是面向3—6岁全年龄段的衔接。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科学过渡,需要全年龄段的努力。2011—2022年,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班幼儿,研究侧重于如何做好大班幼儿学习内容与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衔接过渡,对于小中班幼儿如何科学衔接关注较少。面对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课程设置、教师知识储备、学习品质等,未来,研究者应丰富研究内容,尤其是针对中小班幼儿如何实施、全年龄段学习品质如何培养、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如何联合教研等问题展开研究。

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未来,幼小衔接研究应多从儿童立场出发,反思幼小衔接的实施要点,面向全年龄段儿童,深入发掘影响双向衔接的关键脉络,充分发挥高校研究者的学术引领作用,形成家庭、小学、高校、幼儿园的研究学术圈,发挥幼小衔接研究价值,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幼小发文研究者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