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证研究

2023-08-17孟剑琴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5期
关键词:实证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孟剑琴

[摘要]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对山西省某高校的实证研究表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存在学生信息获取凸显多元化,教育内容疏离现实,教育载体形式和教育话语体系较单一的问题。在新时代,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发动大学生朋辈等力量,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新媒体“圈子”,通过优化内容建设、创新方式方法、融合资源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证研究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互联网进入新一轮蓬勃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2年8月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1],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2019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就网络安全问题强调:“我多次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呈现新常态,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一、调查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于2022年11月开始,以山西某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电子问卷,并将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调查范围涉及该高校南北2个校区6个学院18个专业。教师群体样本120个,其中思政课教师62人,辅导员42人,辅导员兼思政课教师9人,学生管理工作者7人。学生群体样本3000个,从男女比例上看,男生占比52.4%,女生占比47.6%,比例适当,基本呈正态分布;从年级上看,大一学生占比40.4%,大二学生占比42.7%,大三学生(含专升本生)占比10.9%,大四学生(含毕业生)占比6%;从学科属性来看,文史类占比39.2%,理工科占比40.2%,艺术类占比20.6%;从网龄来看,大学生网龄集中于6—8年,占比85.4%。由此,文章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情况、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调查,了解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并提出建议。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新媒体时代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网络优势,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行教育,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大学生也可以通过QQ、微信等平台表达内心的困惑、烦闷、彷徨等情绪和思想状况,便于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然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学生信息获取凸显多元化、教育内容疏离现实、教育载体形式和教育话语体系较单一。

(一)学生信息获取凸显多元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在教师卷中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区别”(如图1所示):63.4%的教师认为二者在思维方式、话语表达、方式方法、传播载体等方面区别很大;22.6%的教师认为二者区别不大,主要在于教育环境的不同;12.8%的教师认为二者没什么区别,二者的最终目标都是立德树人,而前者工具属性更强;1.2%的教师则表示没考虑过。可以说,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及区别”没有深刻认识,就难以突破故有思维的局限,很有可能会因采用“旧理念”指导“新实践”而引发教育过程的“水土不服”。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随着大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他们可以选择是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联系,建立什么样的联系,以及是否保持长久联系。在学生卷关于“是否有思政教师或辅导员的联系方式并经常联系”中,有75%的学生选择“有联系方式但很少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思政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尚未很好地利用网络平台全面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状态,不利于主动吸引学生并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卷“如果你在思想迷茫困惑时,会选择哪种渠道与教师沟通”中,67.3%的学生选择网络(QQ或微信),并认为网络不受时空限制,使交流更轻松;18.9%的学生选择“私下面对面交流”,认为面对面谈心有助于深入内心,解决实际问题。近几年,随着各种自媒体、融媒体的兴起,大学生获取网络信息资源日益广泛,尤其是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在价值观念、行为处事、娱乐游戏、学习习惯等方面更具有信息时代的特性,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利用网络及時深入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就难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关注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从热播影视剧、娱乐综艺中挖掘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丰富教学计划,不断满足大学生价值引导、自我提升、生活服务等多样化需求。

(二)教育内容疏离现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在学生卷关于“是否经常关注本校网页”中,调查结果显示:7.2%的学生表示“比较关注”;80%的学生表示“喜欢关注校外网站”,认为校外网站“内容信息量大且丰富多彩”。在教师卷中“思政教师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情况”(如图2所示):50.8%为社会热点,32.3%为人生感悟;8.9%为工作状态;8%为日常生活,且63.6%的思政教师发布的原创思政类内容在10%以内。以上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度利用和拓展网络渠道,创新方式方法,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实际情况,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当前,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观点、进行思想碰撞的自由空间。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展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然而,一方面,部分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内容尚未紧密联系社会热点,缺乏一定的可读性和持续性,不利于增强学生黏性。在外在形式方面,版面设计过于简单,页面设置未体现新颖性,视觉冲击力不足,话语表达未贴近学生生活,这不利于营造亲切、友好的互动交流氛围,使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良好体验,引发情感共鸣。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有待加强原创内容制作和发布,尤其是那些符合青年大学生兴趣和爱好的他们易于且乐于接受的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需求,使他们主动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政教师如果仅从学理上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追求知识的理论化和体系化,也会导致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分离,不利于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常态,思政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强化教育危机意识,夯实思想政治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善于讲清各种现象背后的本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鲜度、有温度,以引领学生真正做到因事而化。

(三)教育载体形式较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待增强

在学生关注各类微信公众号情况中,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如图3所示):有68.2%的学生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受到学生欢迎;12.4%的学生关注心灵鸡汤类微信公众号;10.3%的学生关注休闲娱乐类微信公众号;9.1%的学生关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笔者经过调查也发现,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71.2%的学生主要通过手机来了解大会盛况,9.1%的学生通过电视,7.9%的学生通过读书、看报或学习资料,7.4%的学生通过任课教师,4.4%的学生则通过与父母交流。可见,学生主要通过手机获取信息。

以上调查折射出,高校部分院系、职能部门、学生社团和班级开通的微博、微信等平台账号,在实际应用中仅发布通知、公告,与学生互动交流不足,尚未与学校的官方核心平台形成合力。同时,相关平台账号虽设立有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栏目,但这些栏目仍存在内容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尚未有效发挥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的释疑解惑,不利于学生继续关注和浏览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通常下载的各类App,如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等综合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知乎、头条、学习强国等知识性平台,以及喜马拉雅、得到等音频平台,这些网络平台都具有自身的设计特点,并不断丰富样态。鉴于这些优点,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平台优势,促使载体间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四)教育话语体系较单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有待改进

在教师卷和学生卷中关于“网络中你最常用(最喜欢)的表达方式”(如图4所示):双方选择“图文并茂”的比例不相上下,选择“故事类型”的学生比例则稍高;在“视频学习”和“理论阅读”上,教师和学生的选择则呈现鲜明对比,在“视频学习”上,学生占比42.3%,教师占比34.6%,而在“理论阅读”上,学生占比16.1%,教师占比43.8%。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话语表达方式。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采取学生能接受的话语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注重话语表达的情感温度,从而有效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而笔者调查也发现,在话语形式上,41.8%的教师不愿意将网络流行语纳入课堂教学,话语形式仍保留传统教学表述,呈现规训化,这与学生喜爱的生动鲜活、个性突出的语言风格形成较大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究其根源,由于受网络亚文化的影响,00后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喜欢用简洁、形象、充满情感温度的表达方式与他人交流,追求立体、生动的图像化叙事方式和快餐式的认知方式。这也就要求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网络流行语,深入思考,创新话语,增强教育话语的鲜活性,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

三、结论及建议

基于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抓住互联网的场域特性和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动大学生朋辈等力量,主动融入大学生的新媒体“圈子”,通过优化内容建设、创新方式方法、融合资源平台、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开放无序,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生活经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信息甄别能力,自律性有待增强等。因此,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紧抓大学生的内在刚性需求,贴近学生,找准切入点,树立服务意识,也要遵循“内容为王”,对青年大学生关切的求学、择业、婚恋、社会融入等现实问题进行释疑解惑,从而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优化学生体验,寓教于乐,在服务中增强思政育人效果。此外,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在学校平台等互动社区开展网课,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切入,按照互联网等新媒体传播规律,汇聚课内外、校内外优质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再造,引导学生正確辨析纷繁芜杂的网络信息。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围绕社会热议事件等焦点问题进行教学,使相关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从而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二)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认为,“如何针对网络的特点、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新理论和新方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3]。当代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强烈,崇尚个性,喜欢自我展现,不喜欢被灌输和说教。因此,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秉承开放、共建、共享的理念,把大学生作为建设主体,着力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建设,探索形成一套充分发挥大学生首创精神的创新驱动机制,使他们能自主开发各类网络应用功能,创造各种网络文化产品,并融入自己创造的各种教育资源,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物流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思政实践能力,增强思想认同感。此外,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努力构建思政学习备课平台,探索开设辅导员博客和名师工作室等,拓展思政网络空间,引导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建设,从而实现统一协调,整体安排,良性运行,达成思政育人目标。

(三)有机融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平台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喜欢通过虚拟交流获得满足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机融合各类校园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一方面,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托网络互动社区,因时因地开展网络“第二课堂”,举办类似“我的中国梦”微电影摄影系列大赛、“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等。另一方面,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专业和技术相结合,以“红色网站”“三微一端”和精品课程等为切入点,既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又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此外,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要加强与创新创业咨询机构合作,实现互联互通,把网络虚拟平台打造为真心实意为学生办实事的服务平台,力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坎上,增强学生黏性。

(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夯实专业知识,更新知识结构,还要与时俱进,研究新场域的特点和变化形式,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认同感。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通过微信、QQ、微博等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抓住“痛点”,因势利导,并敢于发声,勇于亮剑,及时与错误言论和思想正面交锋,弘扬正能量。

综上所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属性,但又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形式,更是内容;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优势互补,在网络环境中,高校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结合网络传播特點,认真研究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内在需求、话语方式、心理特点,融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势,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2023-05-25].http://cnnic.cn/n4/2022/0916/c38-10594.html.

[2]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6)[2023-05-25].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6/c_1124241424.htm.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