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融合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研究
2023-08-17戚晓婷
戚晓婷
[摘要]近年来,河南卫视的“节日系列”节目频频出圈,在新媒体平台引起广大受众的讨论。文章从数字融合角度出发,从渠道创新、技术融合和品质为王三个方面,分析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策略,探索新时代语境下文化类节目如何差异化传播,如何塑造品牌IP形象,如何弘扬传统文化,以期为地方卫视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融合;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近年来,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历史知识为主的文化类节目不断出圈。河南卫视自2021年《唐宫夜宴》节目出圈以来,在每年的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推出“节日系列”节目,如《元宵奇妙夜》《中秋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获得了广大受众的热爱和追捧。河南卫视推出的节目从平台、技术和受众等方面打破了大众文化的圈层壁垒,借助数字融合技术成功出圈,促进了中原地区旅游文化的发展。文章从数字融合角度分析文化传播创新策略,分别从渠道创新、技术融合、品质为王三个方面对河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进行分析,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进行有益探索,以促进地方卫视创新传播传统文化。
一、渠道创新:赛博空间下的参与式传播
在数字融合背景下,赛博空间指由互联网技术塑造的虚拟空间形态。在赛博空间里,大众可以随时随地创造和传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曾提出“赛博人”的概念,“赛博人”即是人和技术的融合[1]。在数字融合背景下,“赛博人”通过赛博空间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参与式”传播与发展。美国传播学家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式文化”指“以更大空间,使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媒介文本的创作与传播中”[2]。河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通过赛博空间中的内容共创实现与观众的紧密互动,其注重二次创作触发视觉再现及IP开发深耕粉丝经济,从而进行文化类节目的数字融合转型。
(一)内容共创实现紧密互动
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播出后登上热搜,在网上引发巨大关注。这说明传统文化依然在数字媒体时代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同时网民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参与互动,使得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下焕发生机。《唐宫夜宴》播出后,河南卫视及时调整传播策略,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发布节目片段,同时积极开展网络合作,在后续的《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播出前,在微博进行话题词分发。另外,河南卫视与优酷、B站等网络平台进行深度合作,打造国潮新节目《舞千年》等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节目,同时积极入驻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通过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与网民实时互动,提升了节目的知名度。在开发节目时,河南卫视注重网民的需求,以网民喜爱的方式来创新节目,实现电视节目与网民的价值共创。
(二)二次创作触发视觉再现
在数字融合背景下,视觉信息的传播充满个性,Z世代群体常以表情包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弹幕文化、UGC二次创作是Z世代群体多元化、年轻化、时尚化的表达方式。在赛博空间中,每一个“赛博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并参与二次创作。
在微信中,表情包已成为一种独特的网络表达方式。有用户在观看《唐宫夜宴》后自发设计表情包,并在网络空间传播。随后,河南大象融媒体技术有限公司根据用户需求,在短时间内设计并推出了与《唐宫夜宴》相关的微信表情包,满足Z世代群体的语义化表达需求,引发了新一轮的“表情包经济”[3]。除此之外,《唐宫夜宴》的B站视频在B站获得大量用户的喜爱,弹幕数极高,Z世代群体发布的赞美节目的弹幕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另外,河南卫视还在微博发起“唐宫夜宴手绘大赛”,吸引观众进行二次创作,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通过網络媒体的二次传播,河南卫视有效传播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深刻内涵。
(三)IP开发深耕粉丝经济
河南卫视以“文化卫视,寓道于乐”为品牌定位,基于《唐宫夜宴》打造了独属于河南卫视的“唐宫IP”。“唐宫IP”体现了河南卫视的特色,河南卫视以唐宫形象为基础,开发了一系列展现中原文化的虚拟文创产品。
河南卫视在《元宵奇妙夜》热播期间开发了“唐宫小姐姐”系列文创产品,后续推出“唐小妹”虚拟形象,此后又延伸开发了“唐小玉”“唐小可”“唐小竹”“唐小彩”四种拥有不同技艺的唐宫小妹形象,讲述四个IP形象背后的故事,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关注。这也促进了“唐宫IP”的延伸与发展。河南卫视以“唐宫IP”为核心,以全链条、多层次的商业化发展模式为手段,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发掘出“唐宫IP”多样化的商业价值,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技术融合:植根互联网基因的虚实交互
河南卫视的“节日系列”节目打破以往同质化“流量明星+歌舞”的节目形式。河南卫视深挖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节目创作上采用了基于互联网的全新模式,通过文化遗产的景观再造、虚拟与现实交互叙事、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方式,契合了网络时代受众的需求,构建了文化类节目的新传播策略。
(一)文化遗产的景观再造
居伊·德波曾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景观是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识的表演。”[4]在新媒体背景下,这种景观社会得到加强,文化遗产可通过技术手段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元宵奇妙夜》中,河南卫视通过应用实景拍摄与VR技术,将“复活”的陶俑展现在观众眼前,并采取蒙太奇剪辑方法,将河南省博物馆、清明上河园等串联起来,完美衔接歌舞、戏曲艺术等表演艺术,讲述了一个充满科技色彩和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奇妙之夜的故事。在节目《洛神水赋》中,河南卫视基于北宋王希孟创作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一幅烟雾缭绕、水波粼粼的优美画面。河南卫视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将曾经放在博物馆中的文物生动形象地搬到荧幕上,并基于文物与观众的互动,打造了前所未有的文物遗产景观社会。在文化遗产景观社会中,受众能更加直观地欣赏文物,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
之旅。
(二)虚拟与现实交互叙事
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比特”(虚拟)工具,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量的基本单位,从“物”的构造转向“比特流”的视觉构造[5]。“从原子到比特”,河南卫视将新技术运用到电视节目的开发中,例如:在《洛神水赋》中,河南卫视采用了360度环绕定格和水下拍摄等专业技术,叠加运用水下拍摄、数字影像合成技术以及光影技术,让观众看到了《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妙舞姿;在《龙门金刚》中,河南卫视利用3D建模复原奉先寺,综合运用8K裸眼3D技术、XR和AR虚拟视觉技术、全息扫描技术、AI多模态动捕系统等构建交互沉浸场景[6]。虚拟与现实的融合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将观众带入一个全新的“比特”世界。
(三)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河南卫视的“节日系列”节目通过挖掘河南地区的文化底蕴,向观众展示了中原地区众多的文物古迹,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观赏体验。该系列节目摒弃传统的“主持人串场+嘉宾演出”的节目模式,取消主持人,运用数字媒体和特效技术,通过虚拟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叙事角度,以情景化的方式讲述“奇妙游”的故事,实现了文化和科技的高度融合。河南卫视的“节日系列”节目紧扣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区域文化,在现代影视技术的支持下,为观众构建了“真实与虚幻相融”的奇妙空间[7]。
三、品质为王:内容驱动下的审美创新
历经数千年形成的中华美学,深刻影响着中华儿女的审美偏好、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文化类节目只有创新内容,才能激发观众内心的基因审美情趣,从而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文化类节目要提升“文以载道”的表现力,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主流审美。河南卫视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有效打入青年群体内部,形成独特的卫视品牌IP文化。
(一)传承传统文化
文化类节目的精髓在于对特定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观等进行有层次、有深度的解读。河南卫视以中原为立足点,以黄河文化为主线,“节日系列”节目每一期致力于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河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从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的故事、习俗等方面,深入挖掘这些节日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黄河文化有机结合。如《元宵奇妙夜》带领观众“夜游”河南博物馆,感受中华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清明奇妙游》中唐小妹带领观众游览河南的名胜,感受当代河南的特色美景。海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结合河南各地名胜应用技术手段展示出来,激发了受众的价值共情[8]。
(二)立足青年受众需求
在数字融合背景下,河南卫视坚持“网络+短视频”的发展思路,摒弃了广电传统媒体单一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其他新媒体开展合作,达到双赢的效果。在青年群体喜爱的抖音、B站、快手、小红书等网络平台上,河南卫视及时发布充满趣味性的节目花絮和拍摄花絮,促进节目内容碎片化传播、二次传播。此外,河南卫视以“国风”“汉服”等青年群体喜欢的传统文化象征为蓝本,创作了一套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卡通形象。同时,河南卫视还在节目中融入现代化元素,运用说唱、街舞、嘻哈等形式展现传统文化,通过AR、VR等技术展现青少年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激发青年群体进一步了解、研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文化类节目应当充分立足青年群体的需求,探索其喜爱的文化类型,将传统文化与青年群体的需求相结合,注重议程设置。
(三)建设特色品牌文化
河南广电唐宫文创以“IP+文化+科技”为核心,以“中国节日”为主题,致力于开发盲盒、手办、汉服、游戏等,通过制作动漫、网络剧、歌舞剧等,促进非遗文化的开发与推广,拓宽传统文化传播的途径。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仕女樂队系列盲盒等与节目相关的文创产品盲盒,将节目的热度延续到线下,实现品牌IP长尾效应,增强了品牌与观众之间的现实互动。例如,“唐小妹”线下快闪、 信阳茶文化节等,将“中国节日”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到实景表演、文化旅游、商务活动等方面,使该品牌成为全行业、全媒体的传播平台,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9]。自2021年来,郑州、洛阳、开封等地成为新晋“网红”城市,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穿上汉服拍照打卡并分享到自媒体平台上,形成全民热爱传统文化的“互动狂欢”。
四、结语
在数字融合背景下,河南卫视“节日系列”节目立足传统文化,跳脱出同质化的节日晚会模式,从渠道、技术、内容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提供了范本。数字技术力量强大,只有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实现正向互动,才能让技术在传统文化创新中发挥非凡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2]李子.深植互联网基因的电视文化节目创新:以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例[J].青年记者,2022(06):82-84.
[3]王筱丽.传递情绪之外,表情包的“带货能力”不容小觑[EB/OL].(2021-03-18)[2023-05-18].https://m.gmw.cn/baijia/2021-03/18/34696279.html.
[4]德波.景观社会[M]. 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5]余锐.新媒体视阈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探析:对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研究[J].传媒,2022(20):42-44.
[6]陈燕侠,翟佳佳.数字传播技术背景下虚拟叙事的三个维度[J].编辑学刊,2023(02):51-56.
[7]黄琳,张毅.嵌入、融合、共生:传统文化的数字新图景:技术逻辑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创新[J].中国电视,2022(05):60-66.
[8]刘林军.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节目的突围: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评述[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01):105-107.
[9]孟雪.观念创新与技术赋能: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创作与传播研究[J].当代电视,2022(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