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名著《水浒传》的语言风格探究
2023-08-15何书宇
◎何书宇
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全球化时代的重要话题。在此背景下,对我国古代文学名著《水浒传》的语言风格进行探索,不仅可以增进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能推动外国读者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浒传》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口语化的叙事风格,又融入了丰富的文言文元素,更有大量的地域方言和俚语,是一部真实反映古代汉语的口头传统和书面传统的宝贵文献。然而,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水浒传》的语言特色如何被外国读者理解和接受,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度和汉语言的魅力,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讨论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深入探讨《水浒传》的语言风格,以期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新的思考路径。
一、《水浒传》的对外传播及其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浪潮下,《水浒传》走出国门并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外传播初期,其译文更多地偏向于直译,尽管成功地传递了情节,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却极易被忽略或误读。随着相关研究的持续深入,译者逐渐认识到保留原著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深度的重要性,故而采取更为细致和巧妙的翻译策略。[1]例如,美国作家赛珍珠将其翻译为《All Men Are Brothers》,秉承着讲好故事的初衷,在译作中贯穿语言、文学、文化层面的中国话语言说策略。例如,采用英文现有叹词,模仿叹词发音,传播汉语语言话语,如Ha Yah(啊呀)、Ai-yah-yah(哎呀呀)等,或者通过沿用成语构式,如将“倚草附木”直译为“leaning on a grass or dependent on a tree”,为外国读者提供独特的文化与语言体验,向世界推介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现如今,随着中国影视作品的繁荣发展,基于《水浒传》的改编作品也受到全球观众的喜爱,进一步加强了作品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的影响力。其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语言风格与价值观赋予《水浒传》跨文化传播的特有价值,独特的叙事方式、深入浅出的比喻、情感饱满的口头叙事,也为全球读者呈现了一个别样的叙事风格。
二、《水浒传》的独特语言风格解析
(一)口语化与文言文的结合
《水浒传》在其语言风格中巧妙地融合了口语化与文言文,形成一种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文学雅趣的独特文体。[2]一方面,口语化的叙述,如“话说”“那里话来”,为文本注入了强烈的叙事张力和节奏感,使读者仿佛听到古人的口述,感受故事情节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口头叙事遗留使情节推进更为生动,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故事的进展。另一方面,文言文元素如“英雄泪短”“壮志凌云”等,为文本赋予了深度和内涵。文言文元素所带来的庄重与婉约,使情节与人物性格得到了更为细腻的刻画。例如,武松打虎等精彩场景在文言文的描述下展现出饱满的情感深度。口语化与文言文的结合,使《水浒传》既具有口头叙事的真实感又具有文言文的文化底蕴,展现了古代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雄辩与直接性的表达
《水浒传》的语言风格中,雄辩与直接性表达并存,形成了该作独特的语言叙事特色。一方面,许多场景和人物对话都表现出一种雄辩的气质,如武松醉打蒋门神等情节,其语言选择都充满雄辩的力度,旨在展现人物的豪情壮志。然而,《水浒传》并不总是大开大合,同样善于使用直接性的表达来揭示人物性格与情节转折,如武松打虎时的描述,用简洁、直接的语言展现其英勇的形象。另一方面,语言直白与隐晦的平衡在许多关键情节中得到了体现,使文本叙事既有张力,又不失文学的雅趣,为《水浒传》的语言风格增添了难以忽视的魅力。直接性的表达如李逵的豪放、武松的义勇等都非常明确,但同时也藏有深层的隐晦之处,如宋江的复杂情感等,这种平衡有助于推动情节并揭示人物性格,使读者既能体会故事的紧张感,又能深入思考人物的内心世界。[3]
(三)地域性语言特色的融入
《水浒传》在其叙述中,巧妙地融入了地域性语言特色,使作品既有历史的真实感,又充分展现出多元的地域文化。一方面,方言的使用成了鲜明的文化标识。例如,书中多次出现的“北方口音”和“南方腔调”:“吴用寻思了半晌,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夜来是我不是了,明日与你陪话”“(太尉)约莫走了数个山头,三、二里路”中的“半晌”“夜来”“约莫”等为山东方言;“戴宗转回头来,笑道:你方才罚咒真么?”“你的计策怕不济事,必还用俺大兵扑杀”中的“罚咒”“济事”等为陕西方言……不仅展现了人物的出身和背景,还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情节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作为一部白话文章回体小说,《水浒传》中引用了大量的俗语俚语,如“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一不做二不休”“生成食肉餐鱼脸,不是看经念佛人”“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刷子”“虔婆”等,不仅加深了对角色性格的描绘,还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体验书中的时代与生活氛围。此外,《水浒传》中的地域性语言还体现在对当地风俗习惯的描述上,如第七十一回重阳节菊花会中的赏菊、头戴菊花、喝菊花酒,以及茶坊酒肆、勾栏瓦舍等市井文化,为故事背景提供了浓厚的地域色彩,使《水浒传》成为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展现出中华大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三、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水浒传》语言风格的对比与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水浒传》的语言风格提供了独特的文学研究视角,凸显出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通点。
(一)《水浒传》中的文化元素与语言表达
《水浒传》中的文化元素与语言表达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这些元素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鲜明。作品中对忠诚、义气、仁爱的赞颂,都可看作是古代社会价值观的体现。例如,“打不过就认个哥哥”体现了古代传统的长幼之序;“替天行道”则展现了天命观念和对于正义的追求等。此外,作品中对节令、风俗、信仰的描写也充满浓郁的文化色彩,如“上元节悬挂花灯”“端午节挂菖蒲、扎艾人艾虎”“中元节放河灯,修设好事”“中秋赏月”“腊日上坟”等,不仅交代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也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细致的古代中国文化风貌。而在语言上,古汉语的韵律、词汇和语法结构,都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在跨文化交际中,使《水浒传》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4]
(二)《水浒传》与其他国家史诗及英雄叙事的对比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将《水浒传》与其他国家的史诗及英雄叙事进行对比时可发现,语言风格及其背后的文化驱动均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可见不同语言风格与文化底蕴的鲜明特色。
首先,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相比,《水浒传》更注重描摹群体英雄主义,而不是单一的英雄形象塑造。荷马史诗中阿基里斯和奥德修斯是中心人物,而《水浒传》则以梁山一百单八将为主要角色,突显了集体行动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情节叙述中,《水浒传》体现了强烈的集体色彩。例如,梁山好汉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展现了东方的集体价值观,而西方文学中更多地强调个人英雄主义。
其次,英雄形象与价值观的语言体现差异。《水浒传》中的道德观与西方古典文学形成鲜明对比。例如,梁山好汉虽有盗匪之称,但其反抗的是腐败的官僚体制,而非法律本身,因此作品的语言风格中充满了对权贵的讽刺和对底层民众的同情。而如北欧的《贝奥武甫》中,英雄是与怪兽作战的勇士,英雄的伟业在于个人的勇敢和智慧,语言上强调的是英雄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品质。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中西方对英雄定义的不同,东方看重英雄的道德和社会责任,西方则更看重英雄的个人能力和成就。
最后,从语言角度看,《水浒传》的叙事风格与许多西方古典文学作品有所不同。《水浒传》中的叙事往往融合了口头叙事和地域方言的特点,使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和口语化特色,从而展现了人物的真实情感与性格,文本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亲近感。而西方文学作品则更强调逻辑性和结构性,如《伊利亚特》中使用了史诗特有的雄辩、庄重的语言来歌颂英雄的伟业,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东西方对待英雄的不同态度,东方更强调刻画英雄的人性,西方则更注重塑造英雄的超人之处。
此外,《水浒传》中的英雄形象多具有复杂性格,如武松、宋江等,既有勇气又有软弱,既有情义又有矛盾;而在许多西方史诗中,英雄往往是完美无缺的。这种差异在语言上表现为《水浒传》中大量使用的双关、修辞和隐喻,而西方史诗则更直接、明确,不仅是出于叙事的需要,也是由于中西方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和价值观的差异所导致。
四、《水浒传》跨文化交际传播面临的挑战
在跨文化交际中,《水浒传》的翻译和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保留文化和情感深度,从而准确传达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准确传达《水浒传》的语言风格,核心问题是《水浒传》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俚语和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双关语或典故,翻译者在处理这些语言要素时,需要做出选择,是直接翻译,还是用注释等形式提供背景信息,或者选择与目标语言文化背景相近的表达方式。其中,保持原著的韵味与流畅性是翻译者必须权衡的关键点。[5]另一方面,如何在翻译中保留作品的文化和情感深度也是一个复杂问题。《水浒传》中所描述的义气等核心价值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可能有不同的认知和感受。因此,翻译者不仅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有深入的理解,还要对两种文化进行透彻的洞察。在此基础上,翻译者可以尝试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如找到与原著情感相匹配的目标语言表达方式,或利用目标语言的修辞技巧来加强文化的传递。[6]在跨文化交际中,《水浒传》的翻译和传播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任务,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著语言风格和文化内涵之间,找准平衡点,既不失原著的魅力,又能让目标语言的读者得以深入地理解和共鸣,需要翻译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更要有对两种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敏锐的观察力。
五、结语
《水浒传》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在其丰富的叙事结构中融合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地域特色,在全球化传播中展示了深远的影响力。从微观层面看,无论是口语与文言的结合,还是雄辩与直接性的呈现,都揭示了《水浒传》语言表达的高超技巧。将《水浒传》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史诗及英雄叙事进行对比时,可以明确看到不同文化之间在价值观、英雄形象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7]此外,对于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传达作品的语言风格与文化内涵,既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选择,为实现此目标,需要对《水浒传》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探寻既保留原著风格又适应目标文化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