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圈子文化”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探讨

2023-08-14陈本学张建夫李飞高巅

区域治理 2023年16期
关键词:圈子政治文化

陈本学,张建夫,李飞,高巅

1.周口师范学院;2.周口市园林景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圈子文化是传统官僚政治文化的残留,影响着政治现代化与优良政治生态的构建。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总书记首次在报告中提到要防止和反对圈子文化,充分凸显了整治圈子文化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开展党的政治建设中的重要性、紧迫性。

高校圈子文化由来已久,是高校改革建设过程中滋生出来的一个隐形毒瘤,通过侵蚀党的肌体,毒害党员干部的思想,影响党组织的威信,损害党的教育事业。制止和破除圈子文化的危害,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铁必须自身硬”的思想要求,重点是看党员领导干部能不能在守纪律、讲规矩上当表率、做模范,能不能发挥好“关键少数”作用。高校圈子文化不同于高校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的课程组、科研团队或学术小组,它是具有利益性、排他性、家长制等鲜明特征的非正式、非大众团体,既受封建文化、帮派思想等历史根源影响,也与心理学、社会政治学等密切相关[7,8]。形成圈子文化的主要目的是争夺公共利益、破坏政治生态和实现个人或小部分私欲;同时,在高等学校内其易在教学科研遮盖下,通过多种形式的掩盖而滋生与成长,具有更强的隐蔽性,这也是高校圈子文化禁而不绝的深层原因。深入分析高等学校圈子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制定有效防止措施的关键,通过治理现有圈子文化的产生环节,抓好关键少数、抓牢制度落实,对根治高等学校圈子文化、开展高质量党的建设、助推高校教学科研、育人育才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高校“圈子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如何立德树人,怎么培养?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考验。在不同的时期、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工作重心,但良好的政治生态都是任何一个时期实现高等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政治保障。

(一)可加深对高校建设规律的认识,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当前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政治方向,尤其在现代高校政治发展实践中,如何突出党建引领在学校高质量发展、民主、法治、创新等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已成为事业成败的关键。圈子文化是高校政治体系发展过程中长期潜伏的弊端和困境,它往往使正常的党内关系庸俗化,为不正当利益分配、利弊应对提供便捷和途径,是恶化政治生态的催化剂、诱发腐败的大染缸。根除圈子文化对净化高校党内政治生态、强化民主法治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二)可丰富全面从严治党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内涵,增强党的政治建设水平

表面上看高校政治系统和党内政治生活中圈子文化的危害不大,但实际上圈子文化通过侵蚀党员干部和教师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工作态度,对高校党的建设和育人环境已构成威胁,破坏了高校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在高校通过强化对党忠诚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党的政治责任,根除和屏蔽圈子文化的危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捍卫“两个确立”的自觉和践行“两个维护”的能力,提升高校党委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

(三)可净化高校政治生态,构建科学的干部选任体系

选人用人是高校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果不排除“圈子文化”在选人用人环节中的干扰和侵蚀,势必会破坏选人用人中的党内民主和选好用优好干部的标准。高校干部选任体系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要生态环境,应坚决净化清除圈子文化的毒瘤,让拼工作不拼关系、看能力不看背景成为高校教职工共识和岗位通例。

(四)回归初心使命,优化高校发展环境

“圈子文化”不是入党初心,更不是职业使命,是高校日常管理过程中,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歪曲理解,只有回归初心使命,推行学校权力清单、风险清单、责任清单等,织密织严制度“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规范运行,才能从源头清除圈子文化的“核心”,净化高校发展环境。

(五)可净化高校校园风气,提升竞争软实力

“圈子文化”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拥有共同兴趣爱好、志向目标的“学术圈”“课题组”“科研团”“专业群”有着截然不同,它是政治生活中一种非正式的组织化、团体化生存状态。对高校广大教职工的日常业务工作危害极大,会错误地“跟风”,造成不看实力看关系,“项目申报本子不重要”“科研能力不看实际看关系”等歪风邪气盛行,最终会导致科研水平下降、教学质量降低的悲剧。因此,根除圈子文化,就是在树立正确的科研与教学风气导向,对提升高校竞争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圈子文化”的特征分析

在任何机关单位、企事业或社会团体,或者说只要是存在上下级职责分工的人群集中单元,受传统官僚文化意识的承袭、利益驱动和人身依附心理作祟因素的驱动,都易或明或暗形成或大或小的圈子文化,尤其是在具有干部调整和使用权的机关事业单位,圈子文化的盛行必然会导致权力滥用、选人用人逆淘汰、败坏政治生态、恶化社会风气,影响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作为特殊的事业单位,特色鲜明,分析其滋生的圈子文化的特征,也是防止和克服其危害的必要途径。

(4) 第四层时间服务:连接信号子网的网关A和网关B作为NTP服务的服务器端来提供时间服务,信号子网内的所有主机(包括ATC车载设备、ATC其它轨旁设备和DCS设备)作为NTP服务的客户端来同步两个网关的时间。

(一)利益性

圈子的形成以维护或获取不正当利益为最高目的,利益是圈子吸引成员和存在发展的根本支撑,圈子内成员之间也是通过各种利益输送和交换作为维系方式,利益共同体是圈子文化的典型标志。在高等学校中以评先评优利益、资源分配利益等形成的同学圈、校友圈,因曾经一起生活或工作过为感情基础和借口,是形成各种利益交换或输送的圈子类别。

(二)排他性

在高校中有小部分是以亲缘、学缘关系而生成的范围团体,该圈子往往范围较小、且隐蔽性强,但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特征。在面临利益调整和分配时,会简单地以圈内、圈外划线,对涉及到本圈子利益的采取各种方式争抢、维护,对妨害本圈子利益的阻挠、压制甚至破坏。

(三)家长制

维系圈子存在的一个重要机制就是家长制,即人身上的依附性以及人格上的不独立性,少数关键人物拥有最高话语权,也将一般成员视为自己的随从甚至家臣。高校中老乡圈、业务圈或学科兴趣圈往往这种特征较明显,在以业缘(从业范围或出生范围)为基础而自发形成的圈子团体,家长制特征最为典型,也是圈子中的关键少数人物。

三、高校“圈子文化”的成因分析

圈子文化作为一种政治生活乱象,既是现实制度性和体制性问题造成的政治困境,又是历史文化遗存问题造成的沉疴顽疾。圈子文化的形成主要受血缘关系、业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学缘关系等因素驱动,易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被动形成(如图1)。

图1 高校圈子成因示意图

(一)受“人情社会”传统的影响

中国传统“人情”观念影响至今。在人情观念下,人们对于熟人、关系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规则、制度。高校行政部门本职是服务学校教学与发展的职能部门,因分工不同,会逐渐形成“权利大、权利小”的部门区分,在权利的错误驱使下,造成诸如“码头文化、裙带关系、任人唯亲”等封建政治文化中的思想糟粕在高校行政体制内部得到迅速传播和扩散。传统“人情社会”思想观念是构成“圈子”出现的思想和认知基础。

(二)人的社群交往需求

人的社群交往需求仅次于生存需求,作为社会中的一员,自然有参与社会交往和群体活动的心理倾向,“圈子”某种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人们的这种社交需求。圈子内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助、认可和接收,从而实现自身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和归属感的满足,易造成个体乐于加入圈子、主动加入圈子的心理误导。

(三)受从众心理的驱动

四、高校“圈子文化”的影响与危害

高校圈子文化的影响与危害主要集中在高校内各种资源分配、人事任免和职务安排等方面,尤其在选人用人和干部任免方面影响较大,通过圈子关系阻碍干部动议与民主推荐制度的落实,破坏干部选拔的原则和标准,进而降低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影响事业发展。

(一)导致权力滥用

圈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利益性。在合规合法方式无法获取利益的前提下,圈内成员就会利用权力之便,通过违纪违法方式来实现圈子利益的最大化。出于利益交换的考虑,也会给其他人以相应的利益回报,会进一步加剧权力滥用的程度。

(二)选人用人逆淘汰

圈子文化在选人用人方面表现最广、影响最大。在选人用人的各个环节中都易渗入圈子的影响,造成任人唯亲、任人唯“圈”的不良后果,衍生出能否提拔重用与是否加入“圈子”直接相关的不正风气。这就会导致那些善于跑关系、走门路的得到提拔重用,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选人用人上的逆淘汰。

(三)败坏高校政治生态

由于圈子文化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思想和文化基础,再加上其本身附带的巨大利益,因此极易为广大教职工所接受。久而久之,就会解构乃至颠覆教职工对公权力的正确观念和认识。与“圈子文化”相伴随的各种腐朽的不良风气也会纷纷涌现,互相交织,从而加速高校政治生态的污染。

(四)恶化社会风气

“圈子文化”泛滥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利用关系、谋取私利”成为一些干部教师的潜意识。这种不正确的工作意识,可能就会影响到作业评比、学生入党、评先评优等教书育人的关键过程中,进而将这种意识外溢至社会,会对社会风气产生示范效应,就会逐渐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找关系就解决不了问题”的群体性心理暗示,经过不断的实践强化最终演变成一种社会总体认知,从而导致社会上拉关系、走后门的不良风气加剧,最终败坏社会风气。

五、高校“圈子文化”禁而不绝的原因解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等行政法规的颁布实施,到《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2018〕16 号、《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教师〔2019〕10 号、《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20〕10号,再到《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法发〔2022〕32 号等部门系列通知的发布可以看出,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一直是高校党委始终坚守的首要工作目标,但受各种私利驱使和制度约束力滞后性影响,近年来高校圈子文化成了造成高校人才流失、败坏党内政治风气的毒瘤和隐含障碍,成了禁而不绝、影响高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党的战斗力的腐蚀剂。

(一)权力授受关系不明确

从理论上来讲,公权力属于广大群众授权,来源于组织的安排。但在实践中,一些人却错误地认为“权力来源于上级”,尤其是直接上级。因此他们不必对广大师生负责,只需对授予他权力的上级负责即可。这种只对上负责的唯上问题出现,将对公权力的忠诚演变成对某个人的忠诚,从而形成“小圈子”“小山头”。

(二)权力配置结构不合理

高校行政部门权力的分配制度中,主要集中在“一把手”身上。部门内部发展计划、人事调配、资源分配和优先推荐等事项上,“一把手”一般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较大的话语权,甚至拥有一言九鼎的权力。尤其在监督制度不完善、民主集中制执行不到位的机构和部门,这种现象会更加突出,这就容易导致部分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只有“跟对了人”才能获得提拔重用。因此就会有人千方百计向“一把手”靠拢,并努力进入到所谓的“圈子”中。

(三)权力监督体系不完备

在监督体系中,内部监督本应起主要作用,现实是监督范围狭窄、力量不强。外部监督以制度监督和教职工监督为主,存在监督被动问题。而当前权利监督更多地体现在权力运行失范并造成一定影响后,才进行谴责和追责,滞后性明显,而经常性、制度性、近距离的监督短期内还难以实现。

六、根除高校“圈子文化”的路径与对策

党内圈子文化问题是“公-私”问题,实质就是党员的公共信任问题。因而,党员能否确立公共信任的道德自觉就成为党内圈子文化治理的关键所在。要彻底根除高校圈子文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一)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务实清廉的党内政治文化

抓好思想政治教育是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解决现实问题时的重要法宝。个别党员干部为什么对于“圈子文化”如此信奉?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思想出了问题。要在现实中根除官场“圈子文化”,必须在思想上对它进行抵制,这是前提条件和治本之策。

(二)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培育良好党风政风

“圈子文化”的危害之一就是败坏党风政风,与党的系统内部普遍存在的一种错误观念不无关联,即监督是纪委的事,也是典型的“只挂帅不出征”。新时期,在坚持党委核心领导地位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职工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职工代表大会、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畅通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渠道,进一步把完善党内民主、推进政风清明纳入党委履行主体责任的关键环节,彻底清除“圈子文化”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生存土壤。

(三)抓好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观教育,远离“被围猎”

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盯紧“关键少数”特别是部门“一把手”,进一步健全高校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规章制度,落实常态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观教育,坚决抵制统领山头、以权谋私的不良行径。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匡正选人用人之风

破解“圈子文化”的形成和危害,根源还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在高等学校一要强化干部监督和量化公开制度,加强不同专业不同部门的干部常规交流;二要加强对基层岗位负责人的监督与管理;三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巧借“挖出萝卜带出泥”的方式,根除选人用人上的失误或者庇护现象。

高校圈子文化的产生与生存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整治和治理的效果也没有明确的量化分数,只能通过广大教职员工的感受评价和学校事业的发展速度来衡量和比较。因此,构建教育-预防-治理-监督的闭环工作机制是有效的根除路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预警反演,利用大数据平台及统计分析表格,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交往、爱好圈子等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出现苗头或趋向的问题进行提前预警、提示,前置消除圈子苗头。二是量化体检,建立量化考评机制,借助科学的量化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等,针对在职在岗的领导岗位干部,进行交往圈、工作圈体检测评,尤其是针对“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定期进行考评和交往关系圈体检。三是党外监督,发挥党外广大教职工监督作用和群众眼睛的监管力量,拓展不良线索或不当现象的反馈、收集及上报渠道,力争在高校全范围内形成“自觉抵制、自我排除、自身清正”的工作氛围。

猜你喜欢

圈子政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谁远谁近?
传说中的“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你的圈子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