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材史料,培育史料实证素养
——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为例

2023-08-12郑金霞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会盟大运河史料

郑金霞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的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对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育,教师往往更多关注教材外的史料,而忽视教材史料的典型性。笔者以“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一课的教材史料为例,从诗文证史、图像证史、实物证史三方面展开,抛砖引玉,助力高三复习。

一、诗文证史

诗文作品很多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现代史学家在研究中,也非常注重“诗文证史”“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我国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中国诗虽短,却包括时间、人事、地理三点。……外国诗则不然,空洞着人、地、时,为宗教或自然而作。中国诗既有此三特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教材引用唐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诗中谈了龙舟事和大运河的看法,进而设问,请学生谈谈对隋炀帝的看法。由此可以培养“史料实证”的高层次水平,“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

第一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可以与“隋炀帝乘龙舟到江都(即扬州)游玩,最后在江都被部下所杀,再也没能回到长安”的史实相印证。第二首“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许多人都认为隋炀帝为了开凿运河不恤民力,使得老百姓不堪重负,终于揭竿而起,引起了隋末农民大起义,最终导致了隋的灭亡。然而到了唐代,大运河仍然是利国惠民、沟通南北的大通道。正像教材提到的开凿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指隋炀帝若没有借运河游玩之举,功绩可与大禹相治水相媲美。作者既对隋炀帝奢侈游江都的事进行了贬抑,又辩证客观地评价了大运河的作用。这也恰恰与“辩证发展地看问题”的唯物史观相吻合。

史料引申:对于大运河的开通和隋亡的关系,一直是被关注的热点问题。若只知道“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的”有些细节内容不作解释的话,历史学习的镜鉴功能,就不够充分。唐朝除了皮日休的诗外,还有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胡曾把大运河的开通夸大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正确的。而李敬芳,虽然强调了开通运河给人民带来了大量经济负担,但也肯定了大运河的积极作用,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无论怎样,三首诗都提到了大运河开通的劳民伤财。而皮日休的诗,重在批判了隋炀帝的奢侈巡游,而对运河开通时的民怨没有涉及。当时统治者是否知道,开凿运河会劳民伤财呢?大运河的开凿,隋文帝始,隋炀帝扩大规模。《隋书·食货志》载隋文帝开通广通渠的诏书:“……朕君临区宇,兴利除害,公私之弊,情实悯之。故东发潼关,西引渭水,因藉人力,开通漕渠。量事计功,易可成就。已令工匠,巡历渠道,观地理之宜,审终久之义。一得开凿,万代无毁。可使官及私家,方舟巨舫,晨昏漕运,沿溯不停,旬日之功,堪省亿万。诚知时当炎暑,动致疲勤,然不有暂劳,安能永逸。宣告人庶,知朕意焉。”隋文帝对开通运河的必要性作了说明,但他并不是对开凿运河会导致人民疲弊没有认识,他认为“不有暂劳,安能永逸”,所以开凿运河有其必要性,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时亦然,有利于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在全国的统治。适当劳民也是情有可由的,但错在哪了呢?错就在他的过度劳民,超出了人民的承受能力。大运河真正开凿仅用一年半的时间贯通了两千多公里,虽然尽量利用旧有水道,但对老百姓的负担还是极其沉重的,按照《资治通鉴》记载,开凿通济渠役使男丁百余万,开凿邗沟役使男丁十余万,开凿永济渠,征发丁壮五百余万。后来男丁不够用了,居然让妇女服役。在工期紧迫下,监工逼迫切民夫超负荷劳动,民夫大量死亡。所以工程很伟大,但过程太快,政策太猛,造成了滥用民力的大失误。再加上统治者奢侈巡游,不断搜刮烦劳百姓,本来的“利政”成为“急政”,最终成为“暴政”的一部分。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应该反思的,也是汲取经验教训,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环节。此外,对于诗文证史,也要注意诗毕竟是文学作品,有的诗想象夸张成分很大,并不是每句都可信,要注意和其他史料互证,推敲鉴别。

二、图像证史

图像史料是指以图像形式承载的史料,如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等。新课标指出,“知道绘画、雕刻、照片等图像是重要的史料,选择有代表性的图像史料进行研读;认识图像史料的价值。”图像证史的旨趣着眼于图像作为历史证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图像材料有时带有虚构和想象成分,虽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本身,亦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历史真实,但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某些局部的真实。

在讲到唐朝的曲辕犁时,教材这样提到“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有曲辕犁的记载。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要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可以调节耕犁的深浅;三是改进了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教材同时提供了“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图片。

这一壁画,属于图像史料,如何图像证史?依据图文互证的原则,图像与陆龟蒙的《耒耜经》内容相印证,可以证明曲辕犁的存在、唐朝农业生产力的进步。陆龟蒙的《耒耜经》江南里有“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以证明在江南地区推广。而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的曲辕犁不能证明曲辕犁在江南的出现与推广,因为敦煌位于甘肃,地处黄河流域,所以只能证明曲辕犁在黄河流域的使用。因此,图像证史一定要注意其时空的限制。

《职贡图》(这幅图传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

这幅是绘画作品,首先,看作者、画名。作者:传为阎立本。画名:《职贡图》。第二,定位时间、空间和内容。时间:唐朝。空间:中国。内容: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第三,从绘画形式来看,职贡图属于宫廷画,注重写实。第四,绘画是艺术作品,有一定的主观性。

史料引申: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既展现了唐朝文明的巨大吸引力,也是古代中国朝贡体制的一种反映,还是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开放的对外政策的结果。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 年)

历史地图是特定历史进程在空间的展开。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现象地图,是历史在特定时间点的空间上静态呈现,包括疆域图、局势图等;另一类是历史事件地图,是特定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动态呈现,如战争图、交通路线图等。无论属于哪一类,步骤相近:关注主题、辨明方位、看清图例、留意时间、关注发展、古今对照、深入理解。以此步骤分析如图:

主题: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民族的分布图(669 年)。

方向:本着“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可以看到唐朝四至疆界;各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各少数民族的方位:东北部有靺鞨、室韦,北部有回纥、东突厥,西北有西突厥,西南有吐蕃等。

图例:观察地图上的都城,唐的都城在长安,吐蕃的都城在逻些。观察府州级驻所,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此外还有渤海、黑水都督府。从政权部族疆界看,吐蕃等没有归入中央版图。

时间与发展:标题上是669 年,唐前期。而地图上,也有702 年,713 与726 年。说明唐朝对边疆的管理,在不断发展。

深入理解:唐朝前期疆域广阔,唐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采取了灵活的管理办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少数民族政权也为边疆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史料引申:西域是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历朝历代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 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的军政管理。唐朝时,设置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元朝时,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清代平定了准噶尔部叛乱,1762 年设立了伊犁将军,实行军政合一的军府体制。1884 年改“西域”为“新疆”,设立新疆行省。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 年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实物证史

实物史料是指那些可以明确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物体,如历史遗址、遗迹、遗物、建筑物等。对任何实物的研读都不可能只是为了观察实物史料的外在特征,而是对实物背后人的活动发问,因此对实物证史是由外至内,由形象到意义,由描述到分析的过程。实物一般会提供时间、空间、名称等基本信息,联系所学,并能梳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

教材中的唐蕃会盟碑图片,虽然是图片,但它属于实物史料。教材附加说明:“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这一会盟碑是第一手史料,价值很高,它是汉藏两大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会盟碑是有碑文的,双方将盟文刻石立碑,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在教学中,可以补充部分盟文“今社稷山川如一,为此大和。然甥舅相好之义,善信每须传达,彼此驿骑,一任长相往来,依循旧路,蕃汉并于将军谷交马其绥戎栅以东,大唐祗;清水县以西,大蕃供应。须合甥舅亲近之礼,使其两界烟尘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后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称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唐蕃通过会盟,化解了干戈,为两族间的长久和平奠定了基础。

史料引申:会盟碑文提到的吐蕃与唐“甥舅”关系的由来是什么?这次会盟前的战事应是什么?唐以后,中央政权与西藏关系如何?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可以承前启后。承前,既整合了选择性必修1“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多次会盟”的知识点,又化解了必修教材一句难点“平叛过程中……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启后,宋元明清以及中国近现代有关藏族历史,一气呵成。通过实物史料引出的历史知识串联,史证了民族的友好,民族的相依,为当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携手共进!

史料实证要求在“求真求实”基础上,广集资料、辨析整理、运用史料,进而形成对历史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要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和方法,包括在图书馆、档案管、博物馆查询目录、利用类书索引工具书、访问有关人物、游览、发掘、网络搜索等。对史料要善于辨伪,既要考虑历史研究者的立场、时代、占有史料的多少、研究视角等因素的影响,还要注意孤证不立,多元史料互证。在运用史料时,要学会提取史料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能对历史说明、解释和评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拓展练习】

1.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表中的诗句可以用来说明唐代 ( )

A.国家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农村草市贸易呈现繁荣

C.副业收入成农民主要收入

D.农村经济商品化的发展

2.唐朝阎立本所作的《职贡图》(图略),描绘的是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唐代盛行朝贡贸易体制的客观记载

B.画中使节、使臣由鸿胪寺负责接待

C.此画生动地体现文人画意境的特征

D.此画是唐朝疆域辽阔的真实反映

3.图1 到图2 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

图1

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精耕细作的开始

C.耕犁技术的成熟

D.单位亩产量提高

4.(2021·山东卷·3)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1.D 2.B 3.C 4.B

猜你喜欢

会盟大运河史料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春秋隐公时期的会盟探析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放歌大运河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先秦会盟与政治秩序的交互性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