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统编教材选必内容的复习策略

2023-08-12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4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纲要考查

赵 良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随着各地统编教材的陆续使用,选择性必修内容的复习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在复习过程中,很多教师从知识立意的角度出发,固守传统的复习模式,把选修教材所有知识点都穿插到纲要内容里,力争做到知识复习的万无一失。但随着2022 年首批使用统编新教材省份高考试题的落地,这一复习方式受到了很多教师的质疑。于是,一种选必教材“无用论”或“鸡肋论”的观点便应运而生。选必教材是否真的无用呢?下面,笔者从2022 年山东高考试题的研究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看法,以此抛砖引玉。

作为首批使用新教材进行高考的省份,山东高考试题具有的一定的代表性。其纲要内容与选必内容的考查情况具体如下:

通过上表可知,山东高考试题一是打破教材界限,注重综合考查。试题没有纲要与选必教材的区分痕迹,而是将分散在五本教材中相互衔接的内容组成了有机的结构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并加以考查。除广东、河北、湖南及江苏等省份外,其他使用新高考试题的省份多采用这种考查方式。二是部分选修知识,对试题解答有所帮助。如第4 题“监察御史”、第5 题“《万国公法》”等概念和第16 题“隋代地方行政区划改革”、第19 题古代近代文明文化交流等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选必教材内容都是有益的补充或拓展。三是考查讲究深度,注重广度。试题对选修内容的考查不仅没有“另起炉灶”降低难度,相反在考查深度与广度上大做文章。如选必1 教材对隋代行政区划的改革只有“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这一句表述,但第16 题却要求学生不仅能运用信息加工方法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而且还要运用逻辑推理与论证、辩证思维分析历史问题,其难度明显加深。第19 题从文明交流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能依据历史地图理解五本教材中工商业、交通及战争等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体现了知识考查的全面性和素养考查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递进与拓展,它能够“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山东高考试题的考查方式就很好地体现了选必课程的设置要求和特点。从夯实必备知识和提高学科能力的角度出发,选必内容的复习可以进行如下尝试:

一是专门复习选必部分内容。这种复习方式,不应按照单元或课时进行,而是对纲要教材没有涉及或表述不全面的知识或概念等,引领学生进行复习。如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兴起及国际关系变化等相关知识点,纲要内容没有或很少涉及,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复习。我们也可以尝试对选必内容进行整合复习。如涉及中国古代史的选必内容,可以专门设置“制度创新”这一环节,进行深度复习。而丝绸之路、工业革命等重点知识,我们则可以进行小主题复习,如丝绸之路在古代商路及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工业革命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取舍,重点解决与人类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工商业发展、法律变迁等热点知识,一些冷门或敏感知识则不需过多关注。

二是选必内容服务于纲要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就是以纲要为主,选必内容只是纲要知识自然和必要的补充。例如复习秦朝时就可以自然地把文书制度穿插进去;复习亚历山大帝国时,就可以补充亚历山大远征对地域文化演变的影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不要进行生硬的补充,以防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对纲要知识的补充不能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种补充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效果,也就是说即便没有选必内容,我们也应进行这样的补充,选必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方向。我们还可参考全国卷材料题第41 题,将选必内容作为复习纲要主干知识的切入点或情境素材背景。如2018 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的“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基层治理问题”“中国古代与美国近现代的大豆种植问题”“近代上海与曼彻斯特的城市化比较问题”等就向我们展示了选必内容如何为主干知识考查服务。

三是集中突破选必重点课时。此种复习模式是指选取选必教材中的3 到5 节课时,进行专门复习。复习的目的不是解决选必教材的知识问题,而是依托这些课时完成高考前对某些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重要历史概念的深度复习与回顾。现以选必3 第2 课《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的复习为例加以说明。

一、通过历史现象,理解历史阶段特征

第一,通过历史现象,理解历史阶段特征。历史阶段特征或时代背景不是学生死记硬背出来的,它需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情境加以理解。例如通过本节课佛教中国化历程及中华文化的外传等相关知识的梳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结论:汉唐时期吸收外来文化和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恰是一个强盛、自信的中国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社会动荡,但也是一个思想大解放、哲学思维异常活跃、文学艺术大踏步前进的时代;宋明时期,兼容佛道理论的理学的形成,不仅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最终实现,也深刻说明了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时,佛教的中国化也告诉我们:中国古代社会具有鲜明的世俗化特点。16 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明末清初、晚清民初等特定历史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时代特征的理解。而四大发明及儒学等中华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及影响则可以成为学生认识西欧近代化原因的重要助推力,因为西欧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及习俗变革等明显离不开中国元素。

二、构建思维体系,拓展知识广度深度

选必教材的内容表述过于简单,且重点放在史实或现象方面,对背景及影响的分析则相对较少。为此,我们有必要依托选必内容引导学生梳理相关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思维体系。以晚清民初的西学东渐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依据本课第一目5、6 自然段及纲要上第五、六单元相关内容进行如下总结:

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对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如救亡图存为什么及如何逐渐成为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主流?学习西方与抵御侵略相结合、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由器物救国到制度救国再思想救国等为什么成为这一时期西学东渐的特点等。我们还应利用2020 年“行走的少年”、2021 年“‘小英雄’”及2022 年“李超的‘新生’”等山东高考真题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当然,我们还可以依据本课第二目2、3、5 段及纲要下第四课等相关内容构建“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小专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了解相关史实的基础上,认识中国文化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呈现出领域多、时间长、地区广及影响深等特点,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情境问题,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知识的梳理只是能力培养的第一步。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相应情境问题加以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原创情境问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既符合学情教情,又能推动师生共同成长。以下为笔者围绕“佛教中国化”“西学东渐”“东学西渐”等知识点创设的情境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例1】王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取自佛学著作)。他的诗中多见恬 静淡雅、安然处世的禅意,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创作风格 ( )

A.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B.反映了三教合一的理念

C.体现了儒学文化的复兴

D.折射出道家地位的提升

【参考答案】A

【例2】材料中国邮电部于1980 年11 月20 日发行“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全套4 枚,细数了科学、水利、农学和纺织四大领域的杰出代表人物——徐光启、李冰、贾思勰和黄道婆。

思考: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简要说明徐光启入选的理由。你认为国家发行此组邮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6 分)

【参考答案】

理由:明末,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明朝官员徐光启摒弃保守思想,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他通过传教士利玛窦学习了西方的数学、天文、火器等专业知识,翻译了《几何原本》等著作,是把欧洲数学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还著有《农政全书》,影响深远。(4 分)

目的:配合改革开放,建设祖国的大形势,充分展现我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技术和蓬勃的行业发展。(2 分)

【例3】(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6—1898 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发表了有关妇女问题的文章近30 篇。他还为中国女学堂起草了《倡设女学堂启》。1903 年,革命派金一出版了《女界钟》,提出了女子教育的八项目标。……1905 年,广州教会大学岭南大学开始插收女生。1918 年,该校开始公开面向社会招收女生,并与男生同班授课。

——据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等

材料二

1920 年北京大学接收查晓园、奚浈、王兰(从左至右)三位女生进入文科旁听,从此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

据材料及所学,对材料二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合理解读。(12 分)

【参考答案】1920 年北京大学接收三位女生入校学习是近代男女平等思想传播的结果。(2 分)近代以来,西方民主、平等思想不断涌入;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教会大学的影响下,男女同校平等接受教育的观念被有识之士逐渐接受。(6 分)在当时的环境下,女子接受新式教育(尤其是高校中男女同校学习)仍存在很大异议(或比较少见)。北京大学这一做法不仅揭开了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而且冲击了当时的保守观念,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4 分)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例4】据统计,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出版了与中国有关的作品723 种,如《论语》《大学》《中庸》《孝经》的译本先后出版。伏尔泰甚至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曾作诗赞美云:孔子,真理的解释者……

——据耿昇《中国儒家文化于17—18 世纪在法国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原因。(4 分)

【参考答案】

现象: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孔子思想及儒家经典受到推崇。(2 分)

原因: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2 分)

上述三种复习模式中,如果说第一种模式适合于一轮复习,第二种模式一二轮复习皆可,那么第三种模式在二轮甚至三轮复习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重视选必教材内容,从学科能力及核心素养提升的角度,适合自己的复习模式才是王道。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纲要考查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西学东渐”与上海近代体育的嬗变(1843-1949年)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