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路径研究
2023-08-11江允英
江允英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举措,成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形象的有效途径。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关键在于整合并理顺政校企等多元办学主体的职责和逻辑行动,让人才培养有效对接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文章借助“三螺旋模型”,对政府、产业(企业)、学校进行角色和定位分析,并通过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做法,找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三螺旋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8.009
1现代产业学院与“三螺旋模型”的耦合
教育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指出“在特色鲜明、与产业紧密联系的高校建设若干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多元主体,即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并为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意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的关键在于,多元主体之间资源整合、功能耦合、优势互补,是政校企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全过程共建共管共享的协同育人新模式。政校企协同育人与“三螺旋模型”理论有较高的契合性。通过应用三螺旋理论指导人才培养,可突破政校企合作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局限,有效整合資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深度融合、螺旋交叠、协同合作的非线性螺旋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螺旋模型”理论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兹提出,他在生物学三螺旋概念基础上提出官、产、学三螺旋理论,用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的关系。政府作为学校的主办者和市场的管理者,更多考虑的是教育公平和教育环境,往往是通过规章制度等政策导向来影响学校和产业,更多体现的是政治价值。产业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元素,往往追求经济价值,优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学校的目标在于培养人才,满足政府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政府、产业、大学三方目标的差异带来行为的不一致,独立的三方很难融合产生协同效应。
升级迭代后的“三螺旋模型”找到了政府、产业、大学之间相互关联的效应放大圈,形成最大公约数,突破了传统校企、政校、政企合作的局限,实现人才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三者之间基于共同点交织形成螺旋状结构,通过资源整合、共建共管共享,形成互利共赢螺旋上升的模型。这与现代产业学院深化政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的理念和目标高度一致。因此,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与“三螺旋模型”的理论实践具有很强的耦合性。
2“三螺旋”理论指导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
2.1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
现代产业学院以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为逻辑起点,着眼于人才培养与技能提升的共性需要,服务于区域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明确政府、产业、学校三方在螺旋交互具体运行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利。
政府是职业教育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策制定者和方向引导者,同时政府还应成为现代产业学院的支持者和服务者。政府的角色是要为学校和产业深度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为现代产业学院搭建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政府要有效引导和整合产业资源、学校资源,通过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这一点上海模式值得借鉴。上海通过专题会议制度形式,每年定期集中讨论解决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市级协调机制框架下,统筹协调相关市直部门,联合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共同沟通研究、协调解决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督促工作计划和任务落实,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协商解决政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相关瓶颈问题。
政府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政府部门可以牵头成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信息共享系统。一方面,及时发布产业人才需求信息、教育人才供给信息等,供学校和企业双向选择对接;另一方面,及时征集、公布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各类项目,形成项目信息库,通过平台提供信息共享和社会服务,特别是为协同育人项目成果的转换、传递、交流提供信息资源支持;通过一体化平台,健全完善与各行业产教融合信息系统的交流互通机制,鼓励非财政资金支持的产教融合信息和协同育人服务信息的资源汇入,打造一个由政府部门主导,各行业资源汇聚、开放共享、分工协作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公共服务平台,为实现政、校、行、企深度融合,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有效融通提供一个公信度高、放权赋能、深度融合、透明管理的对接服务平台。这是政府在整合资源、增强协同育人合力方面的有效路径。
在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掌握好人才培养的选择权和主动性。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给侧,是人才链和教育链的起点,对人才培养质量起决定性作用,也直接影响着人才供需之间的黏度。因此,学校要具备筛选合作主体的战略眼光,确保校企之间合作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持久性。其次,学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依托优势专业集群“引企入校”,要有前瞻性地根据市场用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校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提高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的匹配度和融合度。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学校探索人才特色培养的新路径,始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出发点。因此,极其关键的一点是,学校要明确自身专业特色和优势专业,精准分析自身专业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选准专业群对应的产业链,不断增强学生对产业的认知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学校要形成开放、共建、共管、共享的理念,统筹设计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合作机制、培养模式、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师资队伍、服务平台等要素,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加强校企合作的黏度,建立起“校企命运共同体”。
产业代表参与办学是现代产业学院的关键环节。现代产业学院要契合区域产业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产业为要,充分整合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合作办学,要让产业方代表(行业或企业)激发内生动力,真正融入办学,切实发挥行业企业育人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通过变革传统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模式,探索多种办学途径,改变过去松散式的校企合作形式为紧密型校企合作形态。产业方深入参与办学,做到产教深度融合,可以借鉴广东模式和福建模式。
广东省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根据行业产业需求整合相關学科专业,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推行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园区联合培养,强化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实施;推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共编教材、共设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及联合搭建实践平台,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班级与企业等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等。福建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出台措施鼓励公办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建非独立法人的产业学院,实施产教融合型企业试点计划,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以项目带动合作,开展校企融合发展项目建设,加强企业在人才培养、就业创业、队伍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与学校开展项目合作;鼓励校企共建相关专业群,让学校与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合作,加强订单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探索一个专业对多个企业的“1+N”协同模式现代学徒制;推行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制度,鼓励校企共建职工培训中心、继续教育基地,推动学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合作,让企业参与全员育人,发挥其主体作用。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院校形象的新模式,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政府、产业、学校的角色定位和权责利,关键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围绕这四个“坚持”,找到政府、产业、学校的合作交集点,充分整合政校行企的办学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2混合所有制激发现代产业学院活力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面向特定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立载体,混合所有制方式具有天然的优势。混合所有制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谁来办学”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单一办学主体的思维,可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有效整合资源,激发办学活力。此外,混合所有制还能有效解决现代产业学院“怎样办学”的问题。通过办学机构的形式,让具备办学实力和条件的产业、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办学机构;也可以通过办学项目的形式,由多元主体合作举办专业、合作开展培训等办学项目。
山东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他们以混合所有制办学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探索出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职业院校合作共建共享职业教育资源的新模式。出台了全国首个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文件,为基层混合所有制的具体实践提供了混改路径、“操作指南”和“政策清单”,也为混合所有制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积累了实践探索经验。特别是山东海事职业学院创新动态性的产权变更机制,形成了混合所有制办学“山海模式”,真正形成了政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其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据悉,山东海事职业学院牵头成立了全国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办学研究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已覆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187家职业院校、企业和相关机构参加。该校探索实践了“院校整体、二级学院、公共实训基地”等层面的“大混套小混”混合所有制办学格局。这种混合所有制的“山海模式”,充分发挥了产业链和教育链的耦合效应,与“三螺旋模型”理论预期效果相当,极大地激发了办学活力。
3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直接面向具体的产业领域,具有鲜明的产业服务优势,是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有效模式。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现代产业学院由政校企三方共建共育共享,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最佳效果。企业进一步发挥其主体作用,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开展专业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共同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政府通过政策链驱动、引导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形成政校企协同育人的“命运共同体”,充分激发多元共治的办学活力,更好地实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
基金项目: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类)(JAS21581)。
参考文献
[1]邓志新.三螺旋理论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困境根源、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5-52.
[2]秦世波.三螺旋视角下“互联网+”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9):58-60.
[3]钟德仁,张晓秀,高芳凝,等.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分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0):51-52.
[4]李作聚.京东供应链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1,37(4):36-40.
[5]王飞飞,谢丽明,时合生.基于现代产业学院的地方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探索[J].科技视界,2022(6):151-152.
[6]俞国红.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7):193-195.
[7]罗先锋,潘懋元.高校混合所有制办学形式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18,39(5):46-51.
[8]黄硕.山东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向深水区[J].教育家,2021(5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