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工作市场:发展中国家如何增强技能适应性
2023-08-11于海波
摘 要 世界正在经历一个深刻变革的时期,这是由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动的。为应对变革所带来的影响,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强技能适应性。在未来工作市场,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将会取代部分工作岗位,大量就业机会向服务业转移,绿色经济和老龄化趋势也将引领工作市场的新生态。这些趋势揭示了未来工作市场的发展特征,明确了职业内容、职业模式、职业结构及职业技能层面的调整方向。在此基础上,未来技能培养应创新发展策略,以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为基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途径、完善技能治理为保障,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供应,缓解技能短缺型的供需失衡,从而构建终身技能型学习社会,增强技能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市场的挑战。
关键词 工作市场;技能需求;劳动力市场;技能错配;技能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6-0074-06
作者简介
于海波(1970- ),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比较,高职外语教育(杭州,310023)
面向未来工作市场是个体技能实现迭代、更新、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诉求。“工作市场”是指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交汇点,涉及行业、地理位置、技能需求和劳动力供需关系等多个因素的综合考量。“技能适应性”是与“工作市场”紧密相关的概念,指個体在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岗位需求或行业变化时,能够快速学习并应用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并胜任新的工作要求的能力。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Gedelop)自1975年成立以来,一直保持对工作市场和技能适应性的密切关注,发布了《了解技术变化和技能需要的技术和技能远见》(Understanding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Skill Needs Technology and Skills Foresight)、《评估技术变革和自动化对就业的影响:雇主实践的作用》(Assessing the Employment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Automation: the Role Of Employers Practices)等系列报告。这些报告集中对工作市场与技能需求的关系、工作与生产组织形式、工作技能治理及未来工作市场可能出现的新趋势、新内容、新模式等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也为技能升级迭代、技能学习内容明确了方向。近年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备受重视,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技能教育的普及与提升,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鼓励职业技能竞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未来工作市场的技能需求,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工作市场的供需关系,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就业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为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供指导和改进,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未来工作市场的四大趋势
数字化、新经济以及工作内容的变化被认为是推动工作市场变革的主要驱动力。《了解技术变化和技能需要的技术和技能远见》等报告系统分析了自动化、职业转移、绿色经济、老龄化等原因给工作技能需求带来的变化。这不仅是察知未来工作市场的重要途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进行预测,并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基础。
(一)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将取代部分工作
自动化技术在工作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基础性和驱动性的地位。近年来,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发布了多项文件,对自动化技术和机器人应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这些文件包括对自动化技术在各行业和职业中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就业前景和技能需求的变化进行预测,以及提供政策建议和指导,帮助决策者和相关利益者应对自动化带来的挑战。
自动化以两种方式影响国家发展。第一,高收入国家的自动化发展减少了离岸外包的需求,因为自动化的实施减少了将生产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必要性,即所谓的去全球化。第二,各国普遍采用自动化系统,从而减少了工作机会。特别是各国经济体的工业部门尤其是轻工业,容易受到自动化影响。麦肯锡表示,摩洛哥、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工作活动中,采用当前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比例分别为50.5%、50.4%和50.3%,埃及为48.7%[1]。以其他新兴经济体为例,世界银行计算出,自动化风险可能影响印度69%的工作岗位、中国77%的工作岗位和阿尔巴尼亚56%的工作岗位[2]。
随着自动化技术在工作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不论是涉及认知能力还是操作技能的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面临被自动化代替的情况,从而导致一些职业不再需要人类参与。除了低技能工作外,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也面临着自动化的威胁。
(二)经济部门间的转移将导致职业技能的变化
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率反映了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步而持续地经历着不同部门间的就业结构转变。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就业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都是服务业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就业人数有所减少。图1显示了2000-2019年间部分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持续增长情况,在过去20年中,各国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长率为8%到18%。
然而,农业部门的就业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图2所示,2000-2019年间,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巴尼亚、摩尔多瓦、土耳其、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的农业部门就业率下降幅度较大。这意味着离开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需要适应新的行业,他们主要流向服务业,因此需要进行技能重组与更新。
与农业相比,工业的就业人数更少,占总就业人数的15%~25%。在大多数国家,这一部门的就业人口所占比例基本不变,在过去20年中只出现小幅上升或下降,见图3。在以前农业部门规模较大的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尔巴尼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工业部门就业率增加了5个百分点。这些发展中国家农业就业率的下降和工业就业率的增加,可以解释为经济体的结构变化,表明其经济发展向轻制造业过渡。
因此,在这些发展中国家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变中,目前服务部门在就业率中占据较高的比例。尽管高端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低端服务的份额相对较高,但这意味着服务业将占据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工人调整自己的技能组合,更加注重培养社会情感技能和软技能以适应这一变化。
(三)“绿色经济”将引领新的工作理念
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欧洲绿色协议(EGD)已成為欧盟新增长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EGD的举措涉及到各个经济部门,并有潜力重塑经济和劳动力市场[3]。
首先,为实现社会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向绿色转型,就业结构将被重塑。绿色经济将引领行业转型,促进传统工业向绿色低碳、节能环保方向转型。这使得从事环保活动的就业人数可能会增加。因此,未来工作人员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变革,他们会在新的产业集群中扮演新的角色,并需要不断更新技能并从事创新工作。
其次,绿色经济将成为行业的引领力量,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向,并促使就业者掌握绿色技能。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形成认识。绿色经济的兴起将引发工作方式的转变,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员工将被培养成绿色经济中的关键人才,包括环保工程师、生态保护专家和创新型可持续发展专家等。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将引领工作理念由以利润为中心转向以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为导向的方向。随着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新的产业中实现工作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赢。
(四)老龄化趋势将成为工作市场的长期变量之一
人力资本是指个体的教育、培训和工作经验等方面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人力资本的积累不仅对个体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机会产生重要影响,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投资和提升人力资本,个体能够具备更高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增加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这包括不断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新工作方式以及市场需求的能力。而对于国家层面的决策者来说,重视人力资本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意味着仅仅依靠年轻人获取新技能来维持经济增长已变得越来越不可行[4]。据《世界就业和社会展望:2018年趋势》的数据显示:预计2030年全球范围内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1.7%,2050年将占15.8%[5]。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机会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人数减少,使社会的生产活力降低。随着年龄结构的改变,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给不足的挑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也将为医疗和养老行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对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将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包括医护人员、康复治疗师、护理员等。同时,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更多与老年人服务相关的就业岗位,如养老院管理、社区健康服务等。
二、未来工作市场的发展特征解析
在四大趋势的影响下,工作市场中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化的普及,许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二是在数字化时代下新工作的萌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产业崛起,涌现出许多新兴领域和新型职业,也对职业内容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职业任务的内容变化
随着职业任务的不断变化,重新定义和调整工作内容已经成为必然。例如,在建筑行业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工作方法和工具。新技术的引入催生了新的劳动分工,在这种情况下,员工需要承担更多与机器补充或监督相关的任务。因此,持续更新自身技能对于适应职业变化至关重要。例如,在制造业中,工作岗位可能转向监控和机器控制任务,这就需要工人提高技能。而服务业中的工作任务也在不断演变,比如银行出纳员从以前主要从事文书工作,转向需要具备客户服务和销售技能。在金融领域中,算法的使用改变了工作方式,减少了人际交流所需要的时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学界就注意到从非技术性工作向技术性工作的转变现象,尤其是对于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是一个全球性趋势。机器的引入使得企业对常规型和认知型劳动力的需求下降,相反,对于高学历和高技能工人的需求却在增加。因此,在发达经济体中,高技能职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智力劳动正在逐渐取代体力劳动[6]。虽然技能提升为人们带来了更多高薪就业机会,但低技能工人的工资也进一步下降。职业任务的变化不仅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同时也要求个体持续更新自身技能以适应这种变化。通过适应新技术的引入以及适时更新自己的技能,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变化,并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新工作的出现主要与新技术的兴起密切相关,新兴的数字工作类型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互联网数据管理和精确分析需求的增加,涌现出一批面向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例如大数据专家、数据库经理、数据科学家或数据分析师。对于已经存在的更专业的计算机科学领域,例如云计算、机器人技术、虚拟化,以及新兴的领域如认知计算工程师、物联网架构师、算法开发者等,这些领域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同时,人工智能专家、数据仓库专家和数字卫星系统专家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此外,还有一些新兴领域如无人机专家、图像分析员、航空工程师、大气和空间科学家、无人驾驶汽车工程师,等等。有些工作要求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例如计算机科学与医学或者农业相结合,如生物信息科学家、生物统计学家、生化工程师。这些工作领域还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一些专家认为它们可能是对现有职业的修订或升级,需要从业者掌握新的技能以应对和把握变化。
(二)职业模式的非标准化
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传统工作安排日益多元化和灵活化已成为全球就业市场的关键趋势。随着数字经济中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就业模式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目前,非标准化就业已经成为工作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数字平台为中介的工作获得部分或全部收入,这种形式被称为平台工作或众包工作[7]。这种新兴的就业形式为个体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工作选择,并且突破了传统雇佣关系模式的限制。个体可以在数字平台上自由选择任务,决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形式的工作有潜力降低劳动力市场的进入壁垒,通过有效的匹配机制促进工作参与,并改善劳动者和雇主的工作条件[8]。由于工作的外包和任务的分散,一年或一年以下的短期工作合同也越来越普遍。在欧洲,兼职和临时就业比例显著增加。2018年,兼职工人在欧盟国家总就业人数中占比近20%,临时工则占13%,自营职业者占14%[9]。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在标准的工作形式中,如永久性、全职、单一雇主工作,工作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加强多学科团队合作。
随着平台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工作被转移到在线平台。这些平台是协调经济交易的数字网络,它们使工人在空间和时间上得到更好的协调,从而增加了对灵活和非标准工作的依赖,并扩大了准时制劳动的可能性。现在,工人和雇主签订短期合同,将就业从职业或工作转变为任务。使用平台交付商品和服务是最引人注目的形式。有了平台和智能手机,许多相对不受自动化和离岸外包影响的个人服务都受到了影响:由任务雇佣和支付。平台工作者是多种多样的,但他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类:按需工作和众包工作。通过按需工作,供需的匹配在一个平台上进行,但服务本身是在一个真实的、地理定义的空间中交付的,例如滴滴打车。众包工作是整个过程都是在线进行,工作是远程完成的。平台工作为具有高技能的人提供了许多机会,这种技术可以用来创造和获取价值。这是高技能个体企业家或自由职业者迅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它创造了无国界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几乎在全球范围内相匹配。也就是说,它使人们能够无国界地获得技能、知识和专门知识。很多公司认为国际远程工作是可行的,因为成本较低(财务和时间成本)、具有更高的灵活性以及可以获得全球资源。技能平台的工作范围仍然有限,但正在迅速增加。非标准化就业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为个体提供了更广泛的职业机会。
(三)职业结构的两极分化
工作两极分化是指中等技能工作的比例在相对下降,而高技能和低技能工作的比例在相对上升,也被称为“空心化”現象。这种现象主要由两个因素引起。首先,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中等技能工作产生了影响。自动化技术,如机器人、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流程,正在取代那些需要重复性任务和基本技能的职位。这导致中等技能工作的需求减少,因为这些任务可以更高效地由机器完成。其次,中等技能工作的离岸外包也是工作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公司选择将中等技能工作外包给国外的低成本地区。这些地区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大的成本优势。这也导致中等技能工作机会的减少。工作两极分化的结果是,高技能工作和低技能工作的需求相对增加,而中等技能工作的需求相对减少。
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10年代中期,中等技能工作在发达经济体中的比例下降了近12个百分点[10]。中等技能工作通常由没有大学学历但具备一定技能的男性从事,例如在制造业担任司机、建筑装修工、机械技工和修理工;女性则主要从事秘书、出纳员、职员等工作。与此同时,高技能工作的比例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低技能工作的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低技能服务类工作如保安、保姆和零售销售人员的需求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而专业人员和经理等高技能工作也呈现出显著增长[11]。
据欧洲职业培训开发中心和欧洲基金会预测,欧盟28国未来职业就业结构的两极分化呈现加剧趋势,中等技能职业的比例将从2011年的51%下降到2030年的46%,而高技能职业的比例将从39%上升到43%,同期低技能职业的比例将从10%上升到11%[12]。大约4/5的新职位空缺与高技能职业有关。这些助长了不平等:尽管对高薪和低薪工作的劳动力需求出现了类似的积极趋势,但他们各自的工作质量却有不同的趋势。中等技能工人更可能从事低技能职业,工作稳定性和工资更低,因此拥有相对较好工作的工人(无大专学历)更少。这种工作两极分化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中等技能工作者面临就业不稳定性和收入不平等的问题,而高技能工作者则享受较高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机会。
(四)职业技能的供需差异化
职业技能的供需差异化是指不同职业领域对特定技能的需求与相应技能的供给之间的差距,而技能错配通常被定义为劳动力市场上技能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差异,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多个维度进行表达。具体而言,技能错配包括垂直不匹配、水平不匹配、技能差距、技能短缺和技能过时等情况。技能错配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即工人从事的工作与他们在正规教育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无关。技能不匹配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在国家转型和发展中国家中,该变化速度往往较快。影响技能不匹配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为以下几点:第一,部门内转变。因为转型国家已从集中结构转向市场经济模式,或者就发展中国家而言,传统部门已经被现代的工作形式取代了,例如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第二,数字化导致的职业和任务的变化、技术创新或全球化的加强、生产和贸易格局的变化;第三,各种现象造成的人口变化,例如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第四,与教育有关的因素,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学校的教育质量以及教育内容与工作的相关性,技能过时的工人无法获得新的培训方案;第五,个人的原因,例如个人对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前景等方面的期望,导致其对教育/培训方案、职业发展机会或工作的选择有偏见。这意味着需要从多层次的角度促进强有力的技能识别和预期管理系统,以便能够及时认识和解释劳动力市场趋势和未来的技能需求。
技能错配是劳动力市场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提示着研究者和决策者在不同行业和教育领域应关注新出现或持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情况。技能错配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中技能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匹配情况,可以指导研究人员和决策者在部门和教育领域发现新出现或持续存在的供需失衡情况。经济、部门和技术变革是这种不平衡的主要触发因素。对此,应在查明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预测未来需求和建立更有效的技能分析程序的总体努力中纳入不匹配评估。这对于某些教育系统尤其重要,例如职业教育,这些系统主要面向特定的职业或部门。某些职业或工作组的发展速度比其他职业或工作组快,使教育方案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利益攸关方和步骤,例如:确定工作变化和概况;开发或更新课程;教师培训和调整学校/培训基础设施。定期收集有关技能不匹配发生情况的数据,可以作为新出现的低效现象的早期预警,并向审查决策者、参与技能理事会或委员会的社会伙伴以及学校或培训提供者提供信息。利益相关者可以迅速采取行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分析,提供新的或更新的教育和培训。
三、未来技能培养的创新发展策略
(一)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供应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帮助劳动力市场参与者做出明智的选择。为了充分了解变革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程度,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准确无误,测量其规模和技能需求的变化是必要的。通过收集和分析就业市场的数据,可以更好地了解技能需求的变化趋势和工作市场的结构变化。基于这些信息,政府、教育机构、企业和个人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首先,应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技能监测、评估和预测系统和平台,对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进行及时的信息捕捉。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的开发包括收集、发布和分析技能供求信息。关于职业和技能需求的信息有助于学生和求职者选择学习领域,并投资于能够提高就业和工资前景的技能。有关职业和技能供应的信息有助于雇主决定在哪里投资和创造哪些就业机会。因此,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有助于限制技能不匹配的程度。其次,应定期与关键利益者沟通,精准与各生产部门对接。其中关键利益者不仅为企业、雇主,更重要的是与在职劳动者进行沟通,因为面临风险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执行该工作所需的特定任务和技能。与一线劳动者进行沟通,了解行业工人已有技能,为受影响的行业工人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更新工作技能,能够有更好的机会抵消自动化对某些工作造成的风险。
此外,推广技能培训和再培训计划也是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供应的重要举措。通过提供针对新技术和工作需求的培训机会,人们可以不断更新和提升自己的技能,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政府和企业可以合作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为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并提高其竞争力。在实施这些措施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从需求预测到培训规划再到就业支持,实现技能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个人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确保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应,可以有效应对技能不匹配的问题,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终身技能型学习社会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教育类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现今工作市场中,仅凭借已有技能就可以维持几十年工作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不再局限于现有的职业教育机构,而是成为一种终身学习的途径和方式。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将重新定义其在整个教育和培训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不同形式学习之间的纽带。目前,职业教育和一般教育正在更高层次上融合,将职业技能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以工作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提供就业培训,以满足迅速变化的工作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为劳动力进行技能重塑或升级。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将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工作和劳动力市场为导向。
职业教育是为未来工作市场培养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保障,鼓励多方参与制订毕业生的培养方案。技能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拥有最新的设备和使用最新的工具和软件至关重要。在这方面,与企业合作可能是有益的,虽然学校也在尽力更新教学设施,但并不能完全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其次,以革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改进研究领域以及学科的教学方法,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包括使用小型讨论式课堂、学生陈述、团队作业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对学生的培养需要更加注重实践培训,通过实习获得工作经验,改善学生未来的工作前景,使毕业生能够凭借先前的工作经验进入劳動力市场。再次,完善就业信息平台,给予就业指导。向学生提供更多关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的各种学习计划信息和就业信息,说明他们在过渡到劳动力市场之前和之后可以采取哪些步骤。学生在毕业前,应接受就业教育指导,以确保他们对所接受的技能教育的劳动力市场前景有更好的了解。最后,积极构建终身技能型学习社会,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将职业教育置于基础性地位,与各阶段的教育进行融合,不断更新技能,获得进入工作市场的机会。
(三)完善技能人才治理,缓解技能短缺型供需失衡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技能短缺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优化劳动力市场建设和提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水平。首要是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为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广阔空间。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以通过价格确定和供求调节来缓解稀缺劳动力资源的困境。完善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职业需求预测和技能匹配系统等工具的应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13]。同时,优化技能人才的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根据不同地区和行业的需求特点,合理引导劳动力流动,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各級政府部门应出台更多政策,以支持低技能劳动力的再培训。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培训补贴、代金券等方式鼓励在职人员接受培训,提供经济支持和激励机制,让更多的低技能劳动者有机会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再培训学习名额的投入,通过奖学金等方式引导低技能劳动力学习与就业市场需求相匹配的重点学科。政府应支持部门技能管理机构与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机构合作,共同确定技能需求并采取协同行动,建立有效的技能培训体系和机制。同时,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为已经接受相关领域再培训的劳动力提供更好的就业支持,帮助他们实现技能与工作的有效匹配。这可以通过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就业信息服务和职业培训推荐等方式实现。政府部门应加强与企业、教育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共同研究和探索适应技能需求变化的培训模式和内容,推动产教融合。
在提高职业教育水平的同时,行业和企业应加快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并完善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和开发体系。企业应建立技能人才成长平台。一要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相关技能竞赛活动,通过职业竞赛活动选拔知识技能并重的员工,将其列入高技能人才发展队伍之中。对于其他技能欠缺或理论知识不足的员工,进行基础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对于突出表现者给予物质上的奖励,鼓励其不断成长。二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人才培训基地。根据企业需求选择培训内容,推行高师带徒培养活动,将企业内的技师、高级技师与技能劳动者通过结对来培养。三要完善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企业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将骨干人才确定为负责人,并将其作为人才培训的另一平台。也可把培养的人才输送至其他企业,克服培训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称[14]。
参 考 文 献
[1]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A future that works: Automation, 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EB/OL][2021-04-20].https://rb.gy/j0w9f3.
[2]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16: Digital dividends.[EB/OL][2021-04-26].https://live.worldbank.org/world-development-report-2016.
[3]Cedefop.Digital, greener and more resilient. Insights from CedefopsEuropean skills forecast.[EB/OL][2021-04-26].http://data.europa.eu/doi/10.2801/154094.
[4]Cedefop.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Europe, 1995-2035: scenarios for Europea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B/OL][2022-04-26].http://data.europa.eu/doi/10.2801/794471.
[5]ILO. World Employment and Social Outlook: Trends 2018[EB/OL].[2019-09-16].https://www.ilo.org/wcmsp5/groups/public/---dgreports/---dcomm/---publ/documents/publication/wcms_615594.pdf.
[6]Deloitte.From brawn to brains: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jobs in the UK.[EB/OL].[2021-04-17].https://www.voced.edu.au/node/1198444.
[7]Cedefop (2020). Developing and matching skills in the online platform economy: findings on new forms of digital work and learning from Cedefops CrowdLearn study.[EB/OL].[2021-04-17].http://data.europa.eu/doi/10.2801/588297.
[8]Cedefop (2021). Skill development in the platform economy: comparing microwork and online freelancing. Luxembourg: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Union. Cedefop research paper; No 81. http://data.europa.eu/doi/10.2801/592284.
[9]JRC (Joint Research Centre),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 and skills in the digital age.[EB/OL].[2021-04-17].https://gmo-crl.jrc.ec.europa.eu/jrcgmoamplicons/.
[10][11]OECD.OECD Employment Outlook 2020: Worker security and the COVID-19crisis.[EB/OL].[2021-05-06]https://www.oecd-ilibrary.org/employment/oecd-employment-outlook-2020_1686c758-en.
[12]Cedefop.Skills forecast: Trends and challenges to 2030 in the EU.[EB/OL].[2021-04-17].https://www.cedefop.europa.eu/en/publications-and-resources/publications/3077.
[13]劉文杰.破解我国技能短缺问题——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5(16):10-14.
[14]刘云静,张哲.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础平台建设[J].中国电力教育,2018(6):28-29.
Facing the Future Job Market: How Developing Countries Enhance Skills Adaptability
Yu Haibo
Abstract The world is going through a period of profound change, driven b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and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cope with the impact of change, countries,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ie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enhance skills adaptability. In the future job market, automation and the use of robots will replace some jobs, a large number of jobs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the trend of the green economy and aging will also lead to a new ecology of the job market. These trends reveal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uture job market and clarify the adjustment direction of occupational content, occupational model, occupational structure and occupational skill level. On this basis, future skills training should b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accurate docking of market demand, vigorously develop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way, and improve skills management as a guarantee, to ensure the supply of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alleviate the im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skills deficiency, so as to build a lifelong skill-based learning society and enhance the flexibility and sustainability of skills, and help developing countries better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job market.
Key words job market; skills demand; labor market; skills mismatch; skills adaptation
Author Yu Haibo, associate professor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Hangzhou 3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