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及启示建议

2023-08-10王元亮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新型智库

王元亮

摘要:[目的/意义]地方社科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当前,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面临多数尚未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发展导向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政府畅通的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缺乏专业的新型智库建设人才等主要问题。[方法/过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按照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要求,在新型智库建设上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发展思路,在成立管理部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决策能力效果、加强对外战略合作交流、打造智库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结果/结论]从明确新型智库建设导向,建立科学的智库评价机制,打造特色鲜明的智库品牌,构建专业化的智库人才队伍和加强智库协同创新发展等方面,总结了对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建议。

关键词:新型智库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事业单位改革 智库品牌

分类号:C932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2.0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就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如何更好地服务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出重要批示,将智库发展视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一批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重点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政策研究。以上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并提出了总体要求。

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中,地方社科院智库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是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思想库、智囊团[1],在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作用。当前,社科院、党校、高校智库、社会智库、企业智库等各类智库竞相发展,地方社科院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走好新型智库建设特色之路,已经成为地方社科院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 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原因,地方社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种种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问题,与党和政府对新型智库建设的要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多数尚未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发展导向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政府畅通的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以及缺乏专业的新型智库建设人才。

2.1 多数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

当前,大多数地方社科院尚未成立专门的智库管理部门,未完全突出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这一重要功能。据调查,截至目前,在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中,只有上海、山东、河南、浙江、黑龙江、四川、贵州、广西、北京、重慶、湖南等地方社科院设立了如智库办公室、智库建设处、智库工作处、智库研究中心等管理部门。此外地方社科院属于事业单位,采用的是行政单位管理模式,表现出非常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和特征,已经成立的智库管理部门没有完全按照现代化智库运行发展规律推动新型智库建设[2-3]。

2.2 发展导向仍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

大多数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是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社会科学综合研究中心,因此,在处理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上,长期存在着重理论轻对策的现象[4]。虽然许多地方社科院强调承担着服务地方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任,把开展基于现实的决策咨询研究作为一项核心工作,但是现有的科研考核和职称评价机制仍是建立在理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并不是以影响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首要评价导向,并未营造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地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呈现新型智库建设与现有的社科院运行体系不兼容的问题。

2.3 与政府畅通的沟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从总体上看,与地方党委和政府沟通渠道不畅通主要表现为政府“问题下达”和智库“建议上达”阻梗。一方面,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决策咨询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支持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性和实质性举措,对决策咨询的需求不旺,地方社科院主动与党委和政府沟通能力和意愿也不足,导致两者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另一方面,提供的既有成果总体质量不高,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的研究多,而系统深入分析的少;利用二手资料的经验性研究多,而依据一手资料的规范性研究少;针对当前政策的阐释性成果多,而针对未来趋势的前瞻性成果少,面临向地方党委和政府供给优质成果不足和低端成果过剩的困境。

2.4 缺乏专业的新型智库建设人才

一是当前地方社科院智库学科构成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人文社科相关领域,自然和工程技术类背景人才稀缺,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人才断档现象严重,尚未组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二是对智库人才的培育力度不够。大多数毕业生从学校到社科院的工作角色转变过程中普遍未接受专业的培训,智库选题收集分析人员和成果转化推送人员较为缺乏。三是对智库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不够,缺乏有学术造诣、有实践经验、具备政策研究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四是党委和政府与地方社科院在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等方面存在体制上的障碍,尚未建立智库的“旋转门”机制,缺乏熟悉政府工作且懂智库建设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3 河南省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思路

与其他地方社科院相同,河南省社科院在智库组织、定位导向、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也存在着突出问题,尤其与文化强省和河南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书记到河南省社科院调研时提出,要建好用好新型智库,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新型高端智库。按照这一要求,河南省社科院认真贯彻省委提出的“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的精神,秉持“以学为基、以用立业、问题导向、求实创新”的智库建设核心价值理念,重塑、重构、重建现代化社科院,突出重点服务省委和省政府、有效服务省直厅局、延伸服务全省基层经济社会发展、拓展服务中央部委、更好服务全省中心大局,以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支撑,以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要平台为牵引,打造一流平台,凝练一流课题,建设一流主体,引育一流团队,创建一流制度,营造一流文化,打造开放型、聚合型、共享型的新型高端智库,力争用5年时间,使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特色优势鲜明突出,综合实力全省领先,迈向国内一流的新型高端智库行列,并力争进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

4 河南省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4.1 成立专门的智库管理部门

2021年年底,按照《河南省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总体意见》要求,河南省社科院启动了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核定事业编制1,000名。其中,公益一类950名,公益二类50名,研究所由原来的10个增加到17个,科辅机构在原来4个的基础上增设政策研究室、智库研究中心,并新设立1个教学机构研究生院,共30个内设机构,1个所属事业单位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改革后,河南省社科院一跃成为全国编制最多的地方社科院之一,并成立了负责新型智库建设的机构——智库研究中心。其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一是中原智库品牌建设。加强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组织协调。二是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管理。研究确定实施年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组织协调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任务及委托课题。三是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组稿、编校和报送《领导参阅》《调研报告》《咨政专报》,向省委、省政府及时提供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全局性和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四是战略合作机制建设。加强主管的学会、研究会和研究中心管理工作,以及与国内外知名智库交流合作。

4.2 创新新型智库建设体制机制

河南省社科院坚持大部制架构、开放式布局,着重以研究所办院、重点学科办院,赋予研究所更大自主权,扩大研究所财务管理自主权、人事管理自主权、科研管理自主權以及人才培养自主权,形成统分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办院模式。河南省社科院借鉴国内先进智库的发展经验,谋划并制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十四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加快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实施方案》等,修订完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成果管理办法(试行)》等绩效考核、成果转化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各研究所根据研究特色和专长探索成立某一领域的智库研究室或智库团队,形成由智库研究中心–研究智库–智库研究室或智库团队组成的“小中心、大协作”的智库运行机制,引导全院科研人员向应用对策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激发科研人员对智库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形成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激励导向和机制,以增强全院科研人员对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

4.3 提升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能力和效果

一是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加强前瞻谋划,统筹协调各研究所和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实施年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组织协调并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及委托课题。二是召开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工作座谈会,加强对河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选题谋划,向各研究所征集决策咨询选题常态化,定期发布决策咨询成果选题指南,提高决策咨询成果撰写的针对性,进一步发挥《领导参阅》《调研报告》《咨政专报》服务决策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成果的选题、编校、报送、跟踪、对接和反馈机制,加强与省委政研室、省政府研究室等部门的沟通对接,推动调研基地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省情调研蹲点调研,开展“十百千万”调研行动,重点发挥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河南基地、“河南省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及其他调研基地的作用,推出专题调研深、反映情况准、参考价值高的务实管用的调研成果,力争更多的决策咨询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推动成果转化为政策工具,并积极打通向中央领导及部门的报送渠道,与省直厅局部门建立决策内参直报渠道,拓展建立向基层党委和政府报送决策咨询成果的渠道,更广泛、有效地指导服务地方基层。

4.4 加强对外战略合作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智库的战略合作,协调推动落实河南省政府与中国社科院战略合作协议相关工作,探索建立与中国社科院、地方社科院稳定的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积极推动中部地区智库联盟建设。目前,已经与省社科联、省民政厅、鹤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河南省健康养老发展研究中心以及河南省社科院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聘请了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等作为特聘专家。聚焦主管的学会、研究会以及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打造了河南省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中心、河南省舆情研究中心、河南省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河南省网络意识形态分析研究中心、河南省网络传播研究中心、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以及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特色平台。并发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作用,深度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4.5 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原智库品牌

积极推进智库学科体系建设,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引导作用,协同推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创新智库学术研究组织体系、平台支撑体系和评价体系,构建智库话语体系,打造有影响力的智库品牌。一是结合学科优势和特色,打造一批“精、专、深、透”的研究智库,重点在乡村振兴、根亲文化等领域建设若干在中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引领性的高端智库,在数字经济、创新经济、区域经济、改革开放、商业经济、文旅文创、党史党建以及黄河文化等研究领域建设若干在河南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知名度的特色智库。二是打造中原智库论坛、理论宣讲、皮书、学术期刊等中原智库品牌,重点打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河南实践》《河南蓝皮书》系列等标志性成果,持续举办中原智库论坛、中原智库年会等会议,打造学术会议品牌。三是扩展智库成果应用途径,创新传播方式,建设智库融媒体平台,打造中原智库品牌宣传阵地。四是积极打造国情、省情大数据库探索建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实验室,推动大数据技术与新型智库研究的深度融合。

4.6 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大局,强化服务地方党和政府决策的人才支撑。实施智库建设人才培育计划,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力度,用好现有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培养与在研课题研究相结合、与决策咨询成果撰写相结合、与省情调研蹲点调研相结合以及与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相结合,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建立知名专家工作室,借智、借力,聘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央党校、高校智库等知名专家,建立多领域、多学科的咨询专家库,探索深度合作的专家智力支持机制,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人才队伍,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5 对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启示建议

结合自身实际,河南省社科院在新型智库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实践探索,对地方社科院系统的改革创新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也对其他类型的智库加快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5.1 明确新型智库建设导向

要明确将智库作为地方社科院核心功能的定位,进行内部机构的重组,人员结构的调整,建立专门的智库管理机构,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注入新型智库建设[5]。重点突出以下四个导向。一是突出创新导向。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规划、组织协调,建立现代化智库运行机制,重点出台组织管理、经费安排、运行流程以及激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切实利用制度创新激发智库创新,出台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应用对策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智库成果转化考评办法等制度,以及创新人事管理和人才培育制度、经费配置使用制度[6]。二是突出综合导向。提升智库的综合性专业化程度,处理好智库理论研究、战略决策、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之间的关系,建设综合性高水平智库,打造集中体现社科院研究水平和工作成效的智库[7]。三是突出实践导向。坚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加强与党政机关、行业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采取开展专题调研、参与课题招标、承担委托项目以及落实战略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社会服务等重要功能。四是突出平台导向。建设全媒体智库平台,构建信息更全、速度更快、服务更准的信息服务体系[8],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大数据实验室,打造检索功能更加完善、数据服务更加专业的哲学社会科学数据库,引进大数据政策模拟等先进研究工具,提升智庫研究的科学性和原创性[9]。

5.2 建立科学的智库评价机制

一是围绕智库成果的站位高度、选题热度、报送速度、涉及广度、思想深度以及内容精度等,聚焦每年的几个大问题并打磨推出几个大成果,作为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的基本方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10]。二是构建完善的新型智库建设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智库工作的时效性、实用性及价值性[11],落实新型智库发展的经费使用规定和人才培养、考核、奖励、引进机制,肯定智力劳动的价值,切实体现和提高对科研人员的“智力报偿”,建立对高质量成果的经费后资助制度,加大对获得领导肯定性批示、采纳成果的资助力度[12]。三是建立反映智库咨政特点,系统性、多元化的成果分类分级评价体系,把被领导批示、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成果纳入职称晋级评聘条件。四是重视与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等各大智库评价机构的沟通,积极参与中国智库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CTTI)等权威机构的智库评选,全面反映新型智库建设的进展和成效[13]。

5.3 打造特色鲜明的智库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推动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建设向品牌化方向发展,重点打造品牌人物、品牌产品和品牌活动。一是针对品牌人物,打造既熟悉省情、又具有国际视野和创造性思维的智库领军人物[14]。二是针对品牌产品,在建立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招标或委托、成果转化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集课题成果、内参、智库论坛、专家观点、专著等于一体的成果展示平台。重点提高内参的选题质量,拿出系列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高质量、有影响力的咨政产品,打造有影响力的决策咨询成果品牌;加强智库研究成果发布传播,重点谋划研创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发布智库排行榜,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智库评价品牌[15-16]。三是针对品牌活动,持续打造智库论坛、智库年会等特色活动,逐步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

5.4 构建专业化的智库人才队伍

突出人才支撑,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业的智库研究型人才队伍和管理型人才队伍,提升智库核心竞争力。在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开阔思路,加大支持力度,引进科研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青年人才,招收具备大数据分析专业背景的人才,提升智库团队开展综合性、数字化、前瞻性政策分析的能力[17]。在管理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培养懂得运营管理的人才,高效配置优化智库资源,提高智库机构的运行效率[18],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施学术领军人才计划、学术骨干支持计划、智库“朝阳计划”以及科辅行管人才提升计划等,造就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著的人才队伍。

5.5 加强智库协同创新发展

坚持“小机构、大网络”的原则,广泛汇聚各方资源力量,加强与省内外智库合作的顶层设计,建设跨学科、多主体的研究平台,实现与高校、党校、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企业等智库的有机融合,共同开展高水平研究[19]。一是完善智库交流平台,推动与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部门的互动交流,形成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共享资源、协同攻关的智库研究网络,积极构建与政策制定者长期有效的联系渠道,推动智库研究人员和政府公务人员的双向流动[20]。二是广泛凝聚智慧,聘请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高校智库等知名专家学者,采取会议座谈、书面沟通、专题研讨、个别访谈、方案论证、电子信函等形式,建立常态化的专家智力支持机制[21]。三是创新合作方式和形式,围绕战略研判、政策分析、项目评估等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积极搭建区域智库联盟平台。

6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对地方社科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地方社科院持续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找准建设的切入点和主要支撑,建立地方社科院系统学科评价中心,探索实施学部制,建设地方社科院智库联盟,加快推动成果转化,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切实发挥好地方社科院新型智库作用。

参考文献:

[1] 魏登才. 论新型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四大体系”建设[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1): 8-14. WEI D C. The construction of “four major systems”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type think tank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9, 4(1): 8-14.

[2] 刘清. 关于智库品牌建设的若干思考和认识[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1): 25-29. LIU Q.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n think tank brand identity[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9, 4(1): 25-29.

[3] 何绍辉. 智库研究的三重境界[J]. 决策探索(上), 2021(1): 61-62. HE S H. Three realms of think tank research[J]. Policy Research & Exploration (Part 1), 2021(1): 61-62.

[4] 韩树林, 白桂梅. 关于山西省智库研究队伍建设的思考[J].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21(5): 67-70. HAN S L, BAI G M. Reflec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xi think tank research team[J].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Taiyuans Committee of the CPC, 2021(5): 67-70.

[5] 李雪. 地方社会科学院新时代新型智库建设的原则、定位与要求: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春林访谈录[J].经济师, 2021(12): 6-7. LI X. Principles, orientation and requirement of new think-tank construction for loc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 the new era: Interview with Li Chunlin, president of 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J]. China Economist, 2021(12): 6-7.

[6] 王春法. 关于好智库的12条标准[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7, 2(1): 2-7. WANG C F. Analysis on 12 criteria for excellent think tank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7, 2(1): 2-7.

[7] 王文. 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几个重大问题的思考[J].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1): 24-30. WANG W. Thinking on several major issues about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6, 1(1): 24-30.

[8] 周湘智.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出场逻辑、运作机理与基本范式[J]. 图书情报工作, 2021, 65(15): 51-60. ZHOU X Z.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ppearance logic,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basic paradigm[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2021, 65(15): 51-60.

[9] 杜宇瑋. 新形势下地方社科院智库研究的定位、理念与方略[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1, 6(5): 77-85. DU Y W. On the orientation, concept and strategy of think tank research of local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1, 6(5): 77-85.

[10] 严鼎程. 加强智库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J]. 中国人才, 2021(6): 51-53. YAN D C.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 research talent team[J]. China Talent, 2021(6): 51-53.

[11] 李亚. 协商式智库: 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21, 10(6): 153-168. LI Y. Consulting for policy consensus building: Concept, framework, and practice of deliberative think tanks[J].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view, 2021, 10(6): 153-168.

[12] 王鑫, 张慧琴, 孙昌璞. 从智库研究到智库科学[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1, 36(7): 797-806. WANG X, ZHANG H Q, SUN C P. From strategy consulting research to science of think tank[J].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36(7): 797-806.

[13] 樊春良. 科技决策咨询制度与智库建设[J]. 科学与社会, 2017, 7(3): 79-93. FAN C L. Science advice institution for policy making and think tank building[J]. Science and Society, 2017, 7(3): 79-93.

[14] 李放. 大數据背景下建设中国特色智库研究[J]. 科技与创新, 2021(24): 172-173. LI F. Research on building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2021(24): 172-173.

[15] 王海峰. 大数据智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途径研究[D]. 上海: 华东政法大学, 2016. WANG H F. Think tanks of big data: A study on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 in China[D].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2016.

[16] 徐晓虎, 陈圻. 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J]. 重庆社会科学, 2011(8): 105-108. XU X H, CHEN Q.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ink tank and its trend[J].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1(8): 105-108.

[17] 李坤轩. 地方新型智库建设: 现实问题及发展路径: 基于江苏省智库建设的调查分析[J].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 4(5): 29-34, 65. LI K X. Realistic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ath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new think tank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ink tanks in S Province[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9, 4(5): 29-34, 65.

[18] 张述存. 关于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J].东岳论丛, 2015, 36(9): 5-9. ZHANG S C. Some thought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ocal think tanks[J]. Dongyue Tribune, 2015, 36(9): 5-9.

[19] 张会恒, 石旭斋, 刘士栋. 地方智库与政府沟通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 社会科学文摘, 2019(1): 114-116. ZHANG H H, SHI X Z, LIU S D.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mis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ocal think tank and the government[J]. Social Science Abstracts, 2019(1): 114-116.

[20] 刘德海.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发展研究: 兼论江苏新型智库体系建构[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12): 1-8, 14. LIU D H. The research 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new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features, simutaniously about new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in Jiangsu[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4(12): 1-8, 14.

[21] 李燕. 地方智库转型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为例[J].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 1(5): 85-90. LI Y. Analysis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local think tanks: Taking the center for urban governance studies as an example[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16, 1(5): 85-90.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Enlightenment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of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Wang Yuanliang

Think Tank Research Center of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451464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Local social sciences academie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in local social sciences academies faces major issues such as the fact that most have not yet established specialized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he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still focuses on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the unimped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with the government has not yet been fully established, and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reshaping reform of provincial institutions, the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as formed a relatively clear development idea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hink tanks, and has conducted practical exploration in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novating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 decision-making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external strategic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creating a brand of think tank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s. [Results/Conclusion] From the aspects of clarifying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establishing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for think tanks, creating a distinctive brand of think tanks, building a professional talent team for think tanks,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nlightenment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 think tanks in local social sciences academies.

Keywords: new types of think tank 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reform of public institutions think tank brand

猜你喜欢

新型智库
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述评
政府决策如何向智库借智
我国新型智库的分类、特点和能力提升策略
面向新型智库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发展研究
公共图书馆为政府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的思考
加强基层党校新型智库建设的思考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背景探析
区县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困境和对策
财新智库的特色与努力方向
中国经济转型期智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