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范院校硕士生就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

2023-08-10覃彩连刘婷婷何秋玲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就业

覃彩连 刘婷婷 何秋玲

【摘要】本文对某省部共建师范大学近年硕士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提出突出师范专业特色以加强教师能力培养、拓宽就业实践渠道以增强职业体验、加强职业生涯教育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聚焦学生能力发展以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等提高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师范院校 硕士毕业生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128-04

我国研究生教育正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迈进,其培养质量与发展质量的提升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生就业状况是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科教兴国”到“西部大开发”,再到“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为研究生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五轮学科评估将“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更加注重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质量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将毕业生质量作为全方位考查的四个维度之一。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工作成效的直接反映,是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分析就业质量可有效把握学校整体办学情况。就业跟踪调查是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的重要途径,构建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已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对某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签约单位性质、就业地域、就业行业等内容进行跟踪调查,以分析硕士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对建立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与培养联动机制、推动学校内涵式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一、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分析

(一)调查情况概述

以某省部共建师范大学(以下简称G校)2017—2021届硕士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国内外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团队设计出能够反映高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现状的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职业匹配度、工作满意度、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等。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和电话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对其职后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共发送问卷658份,其中男生276人,占比41.95%,女生382人,占比58.05%,回收问卷62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2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100%。调查数据采用SPSS 22.0工具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毕业生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方面,G校近五年硕士毕业生中,84.80%的硕士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9.57%的硕士毕业生继续升学,1.37%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创业,0.30%的硕士毕业生出国深造,还有3.96%的硕士毕业生處于求职中或是暂不就业。可以看出,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整体良好,但自主创业意识还不够强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升学或出国深造来提升自己。

2.职业岗位与就业地分布

从就业单位的性质看,不同单位类型吸纳硕士毕业生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高等学校(含民办学校)(37.04%)、中初等教育单位(25.57%)、私营企业(民营、个体)(9.35%)、党政机关(7.76%)、其他事业单位(5.29%)、国有企业(4.59%)、科研设计单位(3.00%)、医疗卫生单位(1.76%)、其他(5.64%)。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和中初等教育单位是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

从选择就业的行业来看,教育行业占67.2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6.17%,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占5.11%,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2.29%,其他19.23%。由此可见,从事教育行业的硕士毕业生最多,和就业单位性质相对应,专业匹配度较高;从事非教育行业的学生主要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就业,说明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比较多元。

从就业单位所在地看,近五年硕士毕业生选择在地级市工作的最多(46.74%),其次为省会城市或直辖市(38.62%),县级市或县城工作的占11.64%,在乡镇和农村工作的仅占3.0%。说明硕士毕业生就业单位集中在城市,极少部分学生选择在乡镇和农村工作。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从事教育行业的硕士毕业生大多选择在县级以上城市的高等学校(含民办学校)和中初等教育单位工作,仅有少部分选择留在乡镇工作,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乡村教育人才紧缺、教育基础薄弱的难题。经进一步调查发现,个人发展机会多、薪酬及福利待遇好是硕士毕业生选择留在城市学校工作的主要原因。

3.工作满意度与稳定性分析

从硕士毕业生就职满意度调查结果看,53.96%的毕业生对当前职业表示“满意”,40.58%的毕业生表示“一般满意”,仅有5.46%的毕业生对当前职业表示“不满意”。可见,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满意,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度不高。这说明毕业生对自己的求职定位以及职业要求的具体考量与选择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G校88.00%的学生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从跳槽频率看职业稳定性,有90.00%的学生跳槽1次及以下,6.00%的学生跳槽2次,4.00%的学生跳槽3次及以上。分析离职、跳槽的原因,主要是工作与自身职业规划不符、缺乏职业发展机会、想更换工作地点以及待遇福利与自身期待不符等。这说明硕士毕业生绝大部分工作比较稳定,也反映出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越高,工作稳定性就越高。

4.薪酬待遇分析

平均税前月薪的调查数据显示,G校硕士毕业生月薪在5 000元以下的占27.69%;月薪处于5 000 —10 000元区间的学生最多,占48.15%;24.16%的学生平均税前月薪在10 000元以上。同时,分析从事教育行业的毕业生的薪资,5 000元以下占31.49%,处于5 000—10 000元区间的占比最大,为50.92%;10 000元以上占17.59%。这表明硕士毕业生的平均税前月薪略高于教育行业整体水平。

5.工作所需能力分析

对决策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英语沟通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14种能力在硕士毕业生工作中的重要程度进行调查后,结果显示(见图1),语言表达能力、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实践联系理论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程度较高,分别为89.77%,88.89%,87.48%,87.30%,而英语沟通能力的重要程度最低,为35.97%。这说明语言表达能力、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实践联系理论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是绝大部分学生工作中必备的技能,而英语沟通能力仅少部分学生需要用到。

二、提高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策略

(一)突出师范专业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

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成效。86.17%的硕士毕业生实现了毕业就业(84.80%的硕士毕业生直接参加工作、1.37%的硕士毕业生创业),这反映出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中依旧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且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教育行业。为此,师范院校在培养硕士生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师范专业特色,了解一线教育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促进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努力培养出更多优质的未来教师。近年来,我国教师培养渠道趋于多元化,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了师范专业,兼顾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师范院校更应保持自身在教师人才培养方面的先天优势:一是要从整体层面优化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并细化师范生应掌握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教师技能、师德素养等,使师范生的学识更加扎实;二是要重点强化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可定期开展演讲比赛、板书设计大赛、讲课比赛以及其他信息化比赛等,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要强化师德养成教育,通过榜样教育、师德师风讲座、参观教育等形式,提高师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总的来说,从培养方案的制订到具体措施的落实,师范院校应多渠道、多举措让师范生自觉提升自我,提高师范生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二)拓宽就业实践渠道,增强职业体验

尽管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就业率较高,但从就业单位分布、工作稳定性、薪酬待遇等指标反映出高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性仍然不够理想。因此,要强化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拓宽就业实践路径,增加学生实践交流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职业体验。首先,院校可以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人物访谈,邀请龙头企业职场人士或者优秀校友开展人物访谈,在访谈过程中使学生加深对职业本身和职业环境的认识,并了解目标职业的用人要求和能力要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强化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其次,院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行业企业实地调研,根据学生的职业意向,组成调研小组,小组从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影响、行业人才需求和要求、职位信息、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待遇情况和任职条件等出发,拟定调研提纲,通过现场参观、访谈座谈等方式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外部环境,尽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进而科学、合理地规划研究生职业生涯。最后,院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实习。毕业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就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毕业实习会安排在毕业学年开展,要提高硕士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可以提前在研一、研二非毕业学年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实习,增加他们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体验,使他们更早了解实际工作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以更好地提升和发展个人专业能力。以上多种措施能全方位、多渠道拓宽学生的实践路径,有利于他们快速转化知识成果,成为更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

(三)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调查中发现硕士毕业生对自己选择的工作满意度不是很高,这与部分硕士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缺乏经验、对就业岗位的认识不到位有关,导致其对自身能力与岗位实际需求评估有偏差。因此,对在校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高校应构建全程化、精准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体系,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比如,可在研究生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对全体新生开展生涯准备度测评,依据调查结果,以“认知”为基础,重点在于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其职业分析能力,培养其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决策和管理能力;研究生二年级开设职业素养提升训练营,明晰学生的职业目标,以“素质”为本位,围绕学生求职、考公务员、升学、出国等需求,构建能力素质模型,开设书面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等训练专题,供学生自主修读,多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研究生三年级开设就业技巧指导必修课,课前实施就业力诊断,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放在简历优化、职业信息搜集、职场形象打造、个体与群体面试、求职心理调适等内容上。高校应充分遵循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律,建立“探索期(研一)—发展期(研二)—成熟期(研三)”螺旋式发展路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实现自我,全方位提高对研究生职业生涯指导和就业帮扶的实效性。同时,还应加强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寻求符合自身条件的职业,从而提高其对职业的满意度。

(四)聚焦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提高职业匹配度

通过上述对工作中所需能力的重要程度的调查分析,发现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且当前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对师范院校毕业生更倾向于吸收语言表达能力、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实践联系理论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强的人才,不再是以前的“唯学历”论,而更为关注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应主动适应新时代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首先,可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际,对其进行能力测量或调查,了解学生的能力现状,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对自身的能力、优势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同时明确自身的不足,引导学生结合职业目标能力要求,明白自身与目标的差距,从而确定努力的方向。其次,分析学生的职业目标,根据不同的职业需求构建能力素质模型。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学教师、公务员、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科研技术人员等,因此,学校根据职业市场需求,构建了以上五大类职业能力素质模型,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能力训练。最后,采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方式,凝聚专任教师、辅导员、优秀校友、职场人士等师资力量,开展相关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或讲座,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素养锻炼活动,如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通过因材施教、精准施教,提高职业匹配度,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主动。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关乎社会稳定,也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当前师范院校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岗位与专业的匹配度较高,就业去向分布、就业地域选择呈现多元化等特点,但就业质量还待进一步提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注重突出师范专业特色,拓宽就业实践渠道,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并聚焦学生能力发展,以有效提高硕士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包艳华,马永红,Ulrich Teichler.基于国际比较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机制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7).

[2]马永红,赵世奎,李晔.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跟踪研究思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

[3]商应美,于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就业跟踪调查研究:写于我国免费师范生政策实施10周年之际[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6).

[4]于苗苗,马永红,包艳华.多重视角下的专业硕士就业质量状况:基于“2015年全国专业硕士调研”数据[J].中国高教研究,2017(2).

注:本文系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师范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发展情况跟踪调查分析”(XJGY2021016)和广西师范大学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2023JGZ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彩连(1989— ),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教育;何秋玲(1996— ),通讯作者,广西玉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就业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浅谈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中声乐作品的选择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