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探究

2023-08-10邓佳富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摘要】本文分析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多措并举完善专业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推进协同育人,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关键词】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 产业学院 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15-0123-06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人数逐年上升,由2019年的860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909万人,2022年高校毕业生突破1 000万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究其原因,除高校扩招规模过大,还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以及学生的“双创”意识不强、能力不足等有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与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和“直通车式”这些传统的、浅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产教融合是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学校、企业共同培养学生,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需要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以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依据《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政策要求,从产教融合的视域出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经过多年改革,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制度创新、服务创新、项目培养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与创新项目,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2016—2021年,学院广西籍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5%以上,5年间自主创业大学生有60名,提高了学院毕业生的整体就业质量,学院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虽然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取得长足进步,但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还存在课程专业体系落后、与社会需求契合度不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足、“双创型”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创新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创业积极性不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一)课程体系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

社会需求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而我国的高职课程建设与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不高。广西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广西急需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大健康产业、大数据产业、现代服务业、教育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急需人才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专业:临床医学、机械类、电子信息、计算机类、电气工程、经济学类、工程管理、建筑类、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但在广西,大多数高职校院的课程结构比较陈旧,教学方法与教材相对落后,与产业、企业融合度不够。比如,大多数高职校院都开设了会计、酒店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雷同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重合,且未紧跟广西地区经济形势变化,造成人才培养方向与地区经济需求不匹配,难以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教材与教学中也没有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所教授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脱节。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虽然已经对标参考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相关要求,但距离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较大差距。产教融合要求高职校院使用的教材内容适合在现实的工作环境场景中开展实践,而非模拟的实训,它是教师指导下的真实组织起来的有目的的教学活动,也是以产品质量与成本效益为主要依据来衡量教学成果与学業水平,真正地把专业能力学习与实际工作中的通用能力学习融合为一体的教育。

(二)融合机制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缺失

当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初步建立了基于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机制、职业培训与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项目开发和技术合作的校企合作机制、优质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信息沟通和开放式教育评估机制等长效合作机制,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和“学徒式”人才培养,基本形成了“教室、车间合一”“教学、生产合一”“老师、师傅合一”“学生、学徒合一”的多元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互动双赢办学,这也是学院自2016年起广西籍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7.5%以上的重要原因。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这样的办学模式存在融合机制深度不够、协同育人机制欠缺等问题。一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机制,二者也尚未形成深度融合的命运共同体,从而使高校人才链与创新链存在脱节。究其原因,在现阶段的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机制中,高职校院是为了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而企业是为了用人,校企多元合作办学机制还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产教融合是要求在高职教育运行与发展模式中进行深度变革,改变过去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开展产业领域的合作,即将产业理念、产业技术、产业文化、产业力量全程融入教学活动与育人过程。二是尚未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高校与企业为主体、行业起引导作用的横向协同育人机制。当下,政府未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政策,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热情不足,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参与程度不够,导致三者之间未能形成合力。

(三)“双创型”师资队伍薄弱,教师“双创”能力有待提升

“双创型”师资队伍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双创”型人才的关键。这要求“双创”型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渊博的学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和社会阅历。当前,学院的“双创”教师队伍中,部分教师是由行政人员或辅导员担任,部分教师来自人才引进。虽然引进的基本都是高学历人才,但是对其是否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与社会阅历并没有硬性要求。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与社会阅历,对行业产业发展状况与前景缺乏了解,对企业标准的了解甚少,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重理论教授、轻技能培养,难以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学院虽然也有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或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举办讲座、交流培训,但因这些专家、学者并没有进入场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或传授创新经验,所以收获有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与企业合作引进人才,但企业全程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兴趣不高,学生难以学习到企业的核心操作技能。另外,学院要求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并把实践锻炼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指标,但部分教师对所在挂职锻炼的企业认同度不高,缺乏实践热情,导致挂职锻炼流于形式,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缓慢。

(四)学生创新成果孵化率低,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围绕创业园、科创中心、实训基地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开展,学生通过在平台上实践,个人能力得到锻炼,极大提升了个人的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创建下的创业园、科创中心、实训基地由于缺少社会资源的深度参与,加上学院科研资源参与度不足,仅靠有限的科创平台很难实现创新创业科研成果的转化。比如2020—2021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中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共拿到114个奖项,然而这些创新成果孵化率低,创新价值并不显著。如学院机电工程系“水压助力如厕辅助起身座椅”创新创业项目荣获国赛银奖,并申请国家专利6项。虽该项目有比较广的市场前景,但历经两年多还没能进行市场化孵化,其他创新成果孵化更是凤毛麟角。同时,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的实践,创业能力虽然有很大提升,但受限制于创业环境、创业资金等因素,学生创业的自主性、积极性不高。如2016—2018年,学院学生自主创业的有42人,而2019—2021年自主创业的仅有13人,自主创业由高峰期2016年的17人降到2021年的2人。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多措并举完善专业和制度建设,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广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并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学院、行业、企业相结合的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紧密合作,共同形成推动水利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专业培养计划,与行业制订相关的专业和课程标准,使培养出的人才契合学院办学特色与广西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1.成立产业学院,调整专业建设

为广西乃至西部水利水电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院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水电工程局有限公司等9家广西水利行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八桂水利产业学院;与广西电力行业协会等9家广西电力行业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成立百越电力产业学院。八桂水利、百越电力产业学院聚焦水利、电力行业,深化产教融合,凝心聚力服务水电产业高质量发展。八桂水利产业学院重点围绕“物联网+水利”“人工智能+水利”,将遥感、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水利产业链深度融合,设置智慧水利、水治理、水经济3个方向,包含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10个专业;百越电力产业学院聚焦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电力产业链全环节,共建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基地,打造创新团队,设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8个专业。产业学院将聚合产业链的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人才,全力助推广西水利、电力事业发展。为此,在专业建设中,学院的招生计划重点向水利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等关键系部倾斜。如2021年,二部门招生人数占学院总招生计划的27.81%,比去年增加11.64%。加大对专业建设经费、项目申报等的支持,2021年学院专业建设经费中,水利工程系(985万元)、电力工程系(1 098万元)两系的占比分别达到21.56%,24.03%。此外,学院重点支持水利、电力专业群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两个专业群团队已获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水利系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学院还积极组织水利、电力专业群团队申报国家級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全面深化“三教”改革和知行合一实践

一是积极组织各系部开展教材改革,修订《学院教材管理规定》,成立学院教材编审委员会,进一步规范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和使用;遴选、推荐电力工程系《电力系统分析技术及应用》教材参加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评选,并获评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二等奖。二是以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为抓手,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情境教学、探究教学、小组合作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展翻转课堂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学院针对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加强公选通识平台建设,完善课程模块,设置“必修+选修”“线上+线下”的创业基础课程。学院教务科研处制定了《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为必修考查课程,安排在第1学期,约20学时;就业指导为必修考查课程,安排在第4学期,约20学时;创新创业基础为必修考查科目,32学时。各教学院系按专业班级数量,一半在第2学期开设,另一半在第3学期开设。三是搭建创业交流平台。邀请校外专家、优秀毕业生定期开展专业讲座、创业讲座、创新思维讲座、前沿科技讲座,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业培训班、创业讲堂等实用性创业培训,推动校级大学生训练项目的开展;辅以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的打磨、创业园的实战孵化训练,以此提升学生应对未来创业过程中各种困难的能力,帮助学生精准就业、稳定就业、实力创业,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讲堂、竞赛、项目“四育一体”的就(业)创(业)融合的教学体系,搭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

3.进行考核与学籍制度改革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与竞争力。对此,学院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改变以往以应试考试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做法,转为考评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核打破了“60分及格”的标准,转而采用非标准化的考核方式,由注重结果向注重考核过程转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创新创业,可依据创业学生的实践情况,修订学籍管理制度,制订弹性学制,学生可以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学籍可延長5年。在这期间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进程进修完学分后可准予毕业。在进行“三好学生”、宝鹰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项目评比时,分配一定名额用于表彰那些创新创业表现优秀的学生,以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中。

(二)推进协同育人,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1.推进政校企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学科专业间构建多样化协同育人、交叉育人的新机制。学院在新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一是响应国家号召校企共育政策,成立“宝鹰班”“万豪班”等现代学徒制班级,开展课程深层次合作;二是建立学生微创营,企业在校园实训基地开启系统权限共享,在校创业开店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是成为企业合伙人,经过学院的实训基地实践,企业提供开店合伙人创业平台,学生毕业后即可无缝衔接上岗。如学院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企业、创业园、行业协会开展紧密合作,推进企业实习、联合培养、合作开发等机制建设,把创业实践与专业实习实践相结合,建立校企合作的创业实践基地。该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对学徒制培养、员工培训、创业培训、科技攻关、设备技改、节能降耗和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等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协同育人加快推动了校政企合作的实质性工作,形成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发展的政校企合作交流新模式,推动了开发区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2.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

一是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学院以学生自主学习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核心,加强学生自我管理,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训练的良好习惯;创新构建学生团队内部传承训练模式,通过“以老带新”“小导师制”等模式使校内资源利用最大化;建设开放型创新创业实验室和活动室,推进各项目间的资源共享,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并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以“专创融合”为建设着力点,打造“专业技术+创业孵化”“自主学习中心+创新中心”相互贯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鼓励学生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各类创新活动,推动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学院2019年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21年荣获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示范基地。学院开展科技创新产品研制专项工作,并通过开展创新方法和专利特训班,提高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以及推动创业项目与专业的结合及跨专业跨学科融合,助推创业项目孵化,进一步促进创业落地转化效果。学院还积极与人社部门联系,面向有创业意向的大三学生,开展SYB创业培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3.搭建大学生创业园

学院扩大大学生创业园,建设集创业培训、创业实践、网络服务和成果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大学生创业园。学院优化完善了创业指导服务,持续帮扶校内参与自主创业项目的学生,免除了这些学生创业团队在创业园中的场地租金、网络宽带、物业、水电等费用。并为团队配备了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在项目对接、政策解读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学院积极推动对口企业入驻创业园,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主推服务和经营咨询,还提供实训实践场地,达到“以创业带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与企业达成共识,接纳学生就业。学院会定期开展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创业沙龙等活动,每年邀请校友企业家到校分享创业经验,并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到创业成功的校友企业参观,并与企业家交流创业心得。同时,学院注重挖掘身边的创业榜样,在创业园中开展各类创业经验交流活动,邀请创业成功的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分享创业经验,激发在校生的创业热情,并树立创业信心,在校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学院为教师搭建创新平台,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是成立融合创新、创业与就业三位一体的高水平教学团队,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创新教学质量。学院聘请知名学者、知名企业家、科研院所专家、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金融投资机构负责人等各行各业杰出人士开办讲座、论坛,并担任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指导教师,不断完善“双创”导师人才库,共同推进协同创新机制发展,推动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例如,组织电力工程系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教学团队、水利工程系水土保持技术教学团队参加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组织8个教学团队参加自治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二是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深入基层开展师资队伍建设调研,制定《学院“十四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将干部队伍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及培养等相结合。通过开展政策咨询活动、专题讲座等方式为教职工解答关于教师发展、职称评聘、高校教师资格证获取及“双师型”教师认定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建设5间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教学名师工作室,发挥校内外知名专家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育人能力。

2.加大教师队伍创新创业培训力度

高职院校应将“走出去”与“引进来”的教师培养模式结合起来,一方面,构建“专业培育+实践培育”的教师培养体系,依托高校产教融合的优势,让创新创业教育教师“走出去”,提升他们的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院校还应积极“引流”,把社会上丰富的教师资源“引进来”,邀请他们参与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通过开通“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渠道,继续完善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让校内教师进入行业、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从事生产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创业实践能力。例如,学院创建了广西某水利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4个“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以“三个对接”作为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提升学院办学质量的举措,即:重点工作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对接,绩效分配与教师业绩成果对接,标志性成果产出与名师工程项目对接。为此,学院出台了《名师工作室建设实施管理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等多项激励制度,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院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从事创业团队指导工作计算工作量,在科研項目申报与立项上给予优先照顾,鼓励教师在科技创新项目中吸纳学生成为项目成员。将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当作教师岗位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前往企业进行短期创业体验或企业实践工作。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条件下,学院还鼓励教师持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丰富教师管理实践经验。

(四)加快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1.构建校内孵化协同机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产业学院(八桂水利、百越电力产业学院)负责构建校内学科协同合作机制,组建校内跨专业、行业的综合创业项目,统筹协调全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负责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管理与运营、师资队伍建设、基础教育与课程实施优化。产业学院确定孵化基地各个环节的职责与职能,完善创新创业经费支出结构,优化资金统筹分配方式,建立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年度专项经费,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项目启动资金,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保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平台更好运行。

2.政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创新创效成果孵化

学院支持各院系结合各自实际,利用广西水电职业教育集团以及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内企业建立的合作平台,以“政府+学校+运营企业”的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营,互通有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政府为平台提供政策、资金服务;学院通过平台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含技术培训、技术中介)“四技服务”活动。尤其是产品的创新方面,学院进一步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水平,同时在孵化入园、代加工、产品展销方面与企业达成共识,这为深入、全面开展校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调研等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企业通过平台深入参与学院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艺推广,并参与创新项目技术攻关与资金扶持,取得的创新成果企业可优先购买或向第三方转让。通过政校企深度融合,政府的管理水平得到提高,企业在人才储备、品牌推广、技术突破项目科研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学院则在核心技术培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资源和创业孵化环境建设等方面获得长足发展。产教融合加速了技能技术人才高质量发展与创新创效成果孵化,开创了企业技术革新与校企人才成长的双赢局面。

3.利用孵化基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服务的,学院紧扣这个出发点,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中,从区域内经济发展背景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利用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中的创业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开展创业虚拟实践。例如,开展“创客马拉松”创业实践活动,该活动将国际前沿的设计思维与创业方法论融入活动各个环节。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技能,在32小时内完成一项创客挑战体验,对东盟经济开发区企业项目的真实需求进行调研,针对某个主题,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在体验式学习中快速形成创意概念、制作产品原型、设计商业模式并进行路演展示。通过该创业实践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很好地培育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的主要障碍,缘于部分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关注度与契合度不高。表现为:专业内容滞后、课程结构传统、教学方法落后、管理制度僵化,缺乏融合的决心;师资队伍不具备与行业企业对接的基础,大部分教师没有行业企业实战经验,缺乏融合的基础;还有些高职校院“双创”孵化基地平台缺乏政府、企业的参与,学生创新成果难以转化,创业目标与实践成效难以彰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积极与政府、产业、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发展学校专业特色,契合区域发展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三教”改革,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另外,还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教学能力与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创”师资队伍。同时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政府+学校+运营企业”共同管理和运营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提高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和创业实践活动成效,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宋霞,杨植,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4).

[2]王凯.产教融合背景下陕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21.

[3]常晓宇.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0).

[4]覃伟赋,陈恩海.涉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实践: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2(9).

作者简介:邓佳富(1983— ),广西宾阳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招生工作、就业指导及创业创新。

(责编 蒋海兰)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协同育人产教融合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